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34章

    截止到中秋前一天傍晚,数字停留在就是九十七万两。

    宋令仪觉得,捐款金额差不多就此固定了。

    但没想到,接下来还有个大惊喜。

    中秋宫宴,庆元帝当着皇室宗亲和后宫嫔妃的面夸赞了宋令仪为边关筹集善款的举动,还将第一个捐款的周怀安特地拉出来赞扬,并且额外给了赏赐。

    中秋结束,第二天宋令仪又收到一堆拜帖。

    拜帖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笔又一笔的捐款。

    宋令仪脚不沾地的忙了五天,累得嗓子快说不出话,不过成果斐然,收到了二十大几万两的善款。

    宋家那边也不甘落后,两处加在一起有近六十万两。

    看着堆积成小山一般的银票,饶是见惯富贵的宋家人也颇为震惊。

    宋令仪转头问:“爹,这几日您在御前行走,皇上有没有说起过募捐之事?”

    宋明摇头,有些发愁道:“皇上没提过,在中秋之后,我一直想找机会跟皇上提起这件事,可皇上根本不给机会,每次召见聊的都是商税。”

    宋令仪猜测,莫莫不是皇上在等她们的态度?

    于是她给宫里递了牌子,希望能探探上面的意见。

    第二天,宋令仪便被召进宫。

    请安之后,她便直接道明来意:“娘娘,德宁此前在京中募款之事想必您也有所耳闻,德宁此举本来是想在边关多建几座善堂,收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却没想到善心人士实在太多,此次竟募集了一百六十多万两的善款。”

    “德宁自知能力有限,承担不起这样重大的责任,因此想将这笔钱上缴国库,由皇上统一调配。”

    皇后笑着说:“众人将善款交给你,定是因为信任你,你实在不必妄自菲薄。”

    宋令仪哭笑不得:“娘娘,大家信任德宁,德宁更要谨慎行事,不敢误了他们的善心,还请娘娘能够成全。”

    皇后最终妥协:“既如此,本宫便去问问皇上的意见吧。”

    大约两刻钟后,一个公公进来禀告:“娘娘,皇上召德宁公主觐见。”

    第96章

    面圣

    这是宋令仪第一次面圣。

    走在寂静深长的甬道,尽管竭力控制,仍旧心如擂鼓,手掌心更是冒出细密的汗珠。

    她清楚的知道,今天也许是她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大约两刻钟后,前方引路的太监终于停下:“公主请在此稍等,容奴才先去通禀。”

    小太监走后,宋令仪这才抬起头来,看到了脚下三寸之外的风景。

    在她面前是一座巍峨宫殿,殿门上方挂着鎏金牌匾,上书齐云殿三个大字。

    托父亲在御前行走的福,她知道齐云殿是皇上处理政事的地方。

    看来皇上的态度比她所以为的要更严肃。

    她将早就打好的腹稿在心里过了几遍,但那扇殿门一直紧闭。

    日头高升,她所站的地方很快被阳光照射,早上出门时被玉竹叮嘱着添上的夹衣在此时成了累赘,她已经热得冒汗,双腿也变得疲乏……

    半个时辰过去,她一直盯着的殿门终于有了动静,随着殿门打开,几个身着朝服的大臣走了出来。

    宋令仪眼神不错,只一眼便认出为首的是户部尚书,后面几人也都是一二品大员。

    她低头敛目后退两步,借机活动僵硬的双腿。

    若不是这段时间一直跟着迎霜等人习武,一会儿面圣之时,她怕是要殿前失仪。

    待几人走后,说去通禀的小太监终于出现:“公主这边请,皇上刚才跟几位大人议政,事情有些不顺,耽误了时间,让公主久等。”

    宋令仪再笨也知道小太监是在故意卖她的好,告诉她皇上心情不佳。

    将这份人情默默记下,她调整呼吸,跟在小太监身后走进齐云殿,去直面至高无上的皇权。

    “德宁拜见皇上,吾皇万岁。”

    宋令仪双膝触地,行跪拜大礼。

    “平身。”

    上面传来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喜怒。

    宋令仪站起身,半点不敢乱看,只牢牢盯着脚下半寸地方。

    一阵沉默之后,庆元帝终于开口:“听闻德宁近日在为边关百姓筹款?”

    宋令仪道:“回陛下,确有其事,京城众多热心人士心疼边关百姓处境,有心帮忙却无门道。德宁此前曾在北边建过善堂,便有人找上了德宁,希望德宁能代为落实,德宁推辞不过便答应下来。”

    “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捐款之人完全超乎预料,最后所筹善款竟然有一百六十余万两。”

    庆元帝仍旧是波澜不惊的语气:“德宁果真好本事,巾帼不让须眉,有你实乃朕之幸。”

    这话听不出是夸还是嘲,宋令仪便当做后者处理:“德宁一介女流,实在担不起此等赞誉。德宁不过振臂一呼,能有此结果,全仰赖陛下施行德政,朝臣百姓们感念圣恩,亦急朝廷之所及,才会慷慨解囊为边关同胞筹款,也希望能为陛下分忧。”

    不远处,庆元帝轻哼一声,也不知是信还是不信。

    宋令仪的心半悬着,也不知自己的应答到底有没有过关。

    又是一阵沉默之后,庆元帝再次开口:“朕听闻你之前曾派人去了解边关情况,若将这一百六十万两尽数交给你安排,你会如何分配?”

    宋令仪听得这个问题心头一震,交叠在小腹的双手紧握成拳。

    不过转瞬的功夫,她的心里便做了决定:“陛下,德宁一介女流,不懂治国之道,所盼不过是让百官百姓居有定所,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若尚有余力能教他们读书明理,为他们成家立业添些助力,就再好不过。”

    一句话说完,宋令仪稍稍停顿,见庆元帝没有表态,便继续道:“北戎被灭,大周商队可顺利去往外邦,外邦货物亦可流入大周,边城占据地理优势,只需想办法度过最为艰难的一两年,以后大有作为。”

    “若德宁手中有足够钱财,首要任务便是给无家可归之人提供庇护之处,最起码先安然度过今年,避免本就不多的人口因为各种原因再次折损。”

    “边关六城二十六县存余人数不足五十万,其中大多聚集在沙丘、溪山、中和三城,这三城有不少逃难过去的百姓,若能迁回原址,几乎不需善款援助,剩下的二十余万人,其中又有半数可自给自足,按德宁估算,若想让剩下十万人顺利过冬,二十万两足矣……”

    这个数字一出,庆元帝敲了敲桌面,打断宋令仪的话:“每人二两银子,德宁,你可确定?”

    宋令仪道:“陛下,二十万两养十万人大半年确实困难,但德宁也不打算一直养着手脚健全之人。”

    “战乱之后,有被摧毁的城墙,有被阻断的河流,有被毁的房屋,这些事都要人去干,凡是能掏得起土、挥得动铲子的,不分性别年龄,均可去干活赚钱。”

    “赚了钱就能买得起东西,街面的商铺便可开张,集市运作起来,生活便恢复正常。”

    “德宁没修过城墙河道,不知具体开销,便让管事初步估了个五十万两的数字,这五十万两用于支付工钱和材料费,经由当地百姓和商户之手流入市场,再各处流转,最终盘活当地民生。”

    “所以花在百姓身上的钱,也可以说是七十万两。”

    庆元帝看了眼户部今日递上来的奏折,眸中波诡云谲。

    修缮和安置百姓两处,户部分别报了一百二十万两和六十万两。

    宋令仪估算的金额,连他们的领头都不到!

    宋令仪可不知道自己间接拆了户部的台,接着道:“民以食为天,耕种事宜不可耽误,今秋和明年春天需要派发粮种菜种,还需考虑百姓手中的农具。近几年战事频繁,得以存活的百姓手中定有一二武器,可派铁匠免费将武器加工成农具,亦或以武器置换农具,再配牲口供百姓使用,以保证来年收成。”

    “此处德宁只预估了今年秋冬和明年一年的开销,往高了估算,留出十万两。”

    “民生需要时间发展,但有件事刻不容缓,那便是边关人口太少,而德宁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便是成婚。”

    “边关有驻守的士兵,有大量失去丈夫的寡妇,亦有失去妻子的鳏夫,若能促成他们成亲,便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命诞生,这才是边城诸地发展的根本。”

    “德宁目前所想,凡半年内成亲者,贺礼二两,一年内生产者,贺礼一两,按一万对成亲者以及一万个婴童进行进行估算,此处需预留三十万两。为保证婴童的存活,再预留出五万两用于义诊布药。”

    “采购冬衣预留五万两,为防今冬严寒,再留十万两用于冬季施粥。”

    “以上便是德宁的设想,整体花销约一百三十万两,剩余三十余万两,可备不时之需,亦可留作之后建学堂。”

    第97章

    考验

    “父皇,听闻您今日召见宋姐姐,您可有好好夸赞她的善举?”

    敢如此大喇喇的探听庆元帝的言行,除了熙和公再没有旁人。

    庆元帝不以为忤,笑呵呵道:“放心吧,德宁做得不错,朕有好好夸赞,待她将事情办妥,朕另有赏赐。”

    熙和公主又问:“筹款一事不是已经结束了吗,宋姐姐还有何事要办?”

    庆元帝解释:“德宁收了一百多万的善款,她得负责将这些钱落到实处,让边关百姓真正收到实惠,事情才算完。”

    皇后闻言轻轻抬眸看了眼庆元帝,接着又开始看书,一直等女儿用过晚膳回了寝殿,她才问:“陛下打算将边关善后诸事交给德宁负责?”

    庆元帝笑得漫不经心:“是有这么个打算。”

    皇后疑惑挑眉:“朝臣怕是不会同意。”

    “钱是德宁筹措,人手是德宁亲手挑选,事情是德宁经手安排,跟朝臣有什么关系?”

    延庆帝冷:“皇后可知那帮朝臣交上来的奏折里管朕要多少钱?”

    事关朝政,皇后自然是不知的。

    庆元帝将珠串摔在桌上,不悦道:“二百八十万两!就这还是工部和兵部一减再减之后得出来的数字!”

    “可德宁自己筹了一百六十余万两,按照计划还能剩下三十多万两备用,并且这些钱里面还包含修城墙,通河流,甚至提高当地人口的法子。”

    “朕不过是让他们配合德宁将事情落实,他们还敢有意见?谁有意见,谁来接这桩差事!”

    原本庆元帝确实打着那些善款的主意,不然他也不会拱着儿子和宗亲掏钱。

    他的原计划从宋令仪手中接过善款,先紧着一百六十万两花,多的没有。

    等出海的船回来,若盈利颇丰,便给北边再拨些钱。

    他心知这些钱从上头拨下去,定然会被贪污一些,但只要不太过分,他都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他没想到宋令仪竟然想用一百三十万两就将事情办完。

    没人会跟钱过不去,富有天下的皇帝也不会!

    不同于庆元帝的期待,皇后泼了盆冷水:“陛下,臣妾听闻德宁此前并未打理家中产业,第一次经手如此大笔的金额,难保不会预判失误,万一……”

    庆元帝抬手打断皇后的话:“皇后不妨看看德宁做的账本再说。”

    这话落音,赵德海捧着一本册子递给皇后:“娘娘,这是德宁公主捐赠的其中一处庄子的账目。”

    皇后接过之后大致翻看了一遍,便明白了庆元帝选择宋令仪的原因。

    她的账目十分清晰,清晰到一个以前没看过账目的人也能清楚看懂。

    若宋令仪能在重建边关城镇时做到这一点,那么皇上就能凭借这次的账册估算户部以后提交上来的请款奏折,知道具体有多少水分。

    况且以小见大,从宋令仪经营的庄子来看,这个姑娘确实有些本事。

    她有些好奇宋令仪接下来的表现。

    “梓童似乎挺关心德宁?”

    庆元帝突然转头看向皇后,探究的意味明显。

    皇后淡笑:“与其说臣妾关注德宁,不如说臣妾关心熙和,您也看到她对德宁的态度,德宁若有个差池,熙和定然难受。”

    庆元帝拍拍皇后的手,安慰道:“放心,熙和不会难过。”

    *

    “小乖,今日面圣的情况如何,一切可还顺利?”

    宋令仪刚走出宫门,便看到她爹从马车里窜出来,然后几乎是飞奔到她面前。

    宋令仪小声道:“顺利,不过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先回去。”

    宋明听到顺利二字,心间的担忧立刻消失,高兴道:“对对,赶紧回去,你娘和你嫂子肯定都急得不行。”

    马车直奔宋家,早就守在门口的柳氏和奚望看到马车出现便激动不已,见马车停下,快步奔了过去。

    “小乖,情况如何?”

    宋令仪都等不及下人送来凳子,拎着裙子便跳了下去。

    “娘,嫂嫂,一切顺利,你们尽管放心。”

    将急不可待的三人带去屋里,她尽量言辞简洁的说出结果。

    结果几人都傻眼了。

    宋明第一个回过神来,小心确认:“小乖,你刚刚说皇上让负责那一百六十万两的花用,并且边关六城二十六县的大小官员和驻边将领都得配合你?”

    宋令仪在家人不可置信的眼神中点了点头:“爹,娘,嫂嫂,你们没听错,咱家即将迎来真正改换门庭的机会!”

    宋明:“……”

    这大半年宋家的门庭拆了建,建了又拆,原本以为有个公主已经是祖坟冒青烟,没想到公主还成了半个官,手握实权,管那么大一摊子事。

    宋明抬手在脸上猛搓几下,将一张俊脸搓得通红:“小乖,你说吧,咱们接下来要怎么做,爹听你安排。”

    宋令仪一点不客气,立刻开始办正事:“爹,五天之内,您需要在捐款的名单中挑出十个没有大靠山的商户,并且他们之间也不能有利益牵扯,如果他们之间有仇便再好不过。”

    “名单定下来后交给我,我找人仔细调查,如果确实可信,他们就是我的助手,也是宋家在京城的第一批联盟。”

    宋明点头应下。

    柳氏见丈夫说完,赶紧问:“小乖,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宋令仪笑着说:“娘,我需要您再帮我办场小宴,宴请京城各家当铺地 的管事。”

    第98章

    借力

    五万两买过冬衣物,银钱不算充裕。

    好在宋令仪知道哪里有便宜又好用的冬衣。

    她十二三岁时忽然想做生意,在家里一众产业中抓阄,最后抓到了当铺。

    当铺里除了活物,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基本都收,但最多的还是古玩字画,金银首饰,田地房屋,以及各种各样的衣物。

    衣物最难处理,但为了广迎四方客,当铺并不会拒绝将衣物作为当物,不过价格压得极低,而且只收锦缎裘皮以及厚棉袄。

    因为每件衣物的当期不同,短则一两月,长则一两年,当铺一般会以两年为期限,清理一次库房。

    宋令仪目前想做的事情便是收了京城各家当铺的衣帽库房。

    奚望听了宋令仪的想法,疑惑问:“可是当铺的衣服对普通百姓而言并不实用,绸缎袍子容易刮花,清洗也得特别注意,这些衣服送过去倒可能变成累赘。”

    宋令仪解释:“嫂嫂,当铺的衣物并不会直接送去边关,我要雇人清理,然后按照材质、新旧、适穿人群分类,然后在京城及京郊各处设集,让京中百姓用旧棉衣换锦缎裘皮。”

    “他们买不起裘皮,用旧棉袄换半新裘皮或者锦缎衣裳,我想大多是愿意尝试的。”

    “而且我会在布庄收一批陈布,没有锦缎裘皮需要的百姓可以用旧棉袄换新布……”

    柳氏听到此处忍不住出声打断:“小乖,过冬衣物这块你可只预留了五万两银子,包下京城当铺的衣帽库就够呛,哪里还有余钱买布?”

    如果这事儿没有过了明路还好,反正银钱有多,再拿些钱出来便是。

    可偏偏就是这么巧,女儿今天上午在皇上面前说了一百六十万两善款的具体花销。

    活儿才刚开始,计划就出现偏差。

    万一叫皇上知道,难免不信任女儿的能力。

    宋令仪笑着说:“娘,我打算将当铺库房里品质最好的锦缎裘皮拿出来卖钱,京城一些小富之家定然愿意掏钱,所以我能花的并非只有五万两。”

    “而且我也可以找布庄合作,让他们送一些布,到时候在卖货摊位立上布庄的名字,保证让他们布庄的名字传遍京城。”

    “这个好!”宋明闻言忙道,“小乖,你给咱家留个名额,一会儿我便叫人去整理布庄库房,如果不够就从庆阳调货,肯定不耽误你的事儿。”

    宋明此举并非单纯想给女儿帮忙,而是切实看到了商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