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19章

    等级:A~??种类:结界宝具

    金龙的三尾军旗。

    天子出行,职主先寻,以御非常。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龙纛出现就意味着赵宋官家也在此处。

    使用魔力扩展的结界,将自己一手建立的盛世具现化、与固有结界相似而不相同的大魔术,皇帝毕生伟业的凝聚。

    以龙纛为核心,旌旗招展之地将化为异世的■宋。

    魔力充足的话,可以长时间展开维持,甚至覆盖一国领土。

    在这片领域内,被赵玖认定为友方之人将得到士气·攻击力的大幅提升,他本人将得到最大补正,显现出青史留名的帝王完整的巅峰姿态。

    展开的范围足够大时,可以在结界中看到皇帝麾下军将的身影。

    个人资料6羁绊达到Lv.5后开放

    作为从者现界后,对自身的性质稍微有所察觉,但并不执着于这个问题。

    受到后世传说的影响,被召唤的形象与生前不同,成为了臣民期望中的圣天子。

    「天下无万世不易之法」

    这是他在改革中领悟到的。

    作为窥见过历史面貌之人,作为皇帝,能够一往无前,斩破桎梏,得见国家一统——已然无愧于心。

    此身献与天下万民。

    更加遥远的记忆中,曾作为普通人的经历已淡如泡影,似梦还真。

    羁绊礼装

    【一把硬币】

    “信任之证”

    唯一能揭示皇帝身份之密的证据。

    绝望中的意外发现,

    小心掩去一切痕迹,

    仔细地保管、随身携带着,

    每一个夜晚反复查看其中是否隐藏着神异。

    历经奇遇与血战,最终证据被——

    沉入河底。

    「这是友人押我的赌注。」

    皇帝说。

    虽然如此,怎么看都是在便利店买雪糕找回来的零钱啊。

    第10章:梦京华——楚茗淮鲤

    正式迁都燕京的那个夜晚,杨沂中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

    金国殄灭,敕约已成,北疆大定,又花了几年谋划、营造,慢慢迁都至此,尘埃落定后,官家在拿原金国皇城旧物利用改建的宫中摆了一场宴席,几乎喝到酩酊大醉。杨沂中和邵成章一左一右,把官家从设宴的大安殿扶回昭明宫(注1)时,清楚地听见这位官家嘴里在说着胡话,什么“普普通通大学生”、“京城啊我回来了”、“帝都现在就这就这”、“要搞紫禁城吗算了太花钱了……”

    邵成章一脸茫然,杨沂中心底转过了千百个念头,一句话也没说。只屏息静气地听着官家的梦呓渐渐被呼噜声取代,他才回到自己的宿处,忽然动容。

    迁都已定,燕云尽复,千秋功业,已然奠下根基。酒意蒸得他头脑昏沉,此时再想起靖康之前东京旧梦,建炎元年风雨飘摇,八公山上国仇家恨,只令他神思恍惚,不知是何夕何年,何处梦中。

    迷迷糊糊间,杨沂中被灯光晃醒了。他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站在一座高得有些超出想象的大楼前。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巨大的,有着六个轮子的大盒子,十几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正排成一队往里走。他们衣着打扮都颇古怪,男子居然都是短发髡头,女子衣着则颇为大胆,肩颈手臂大腿都能露在外面,看众人表现,似乎也不以为然。

    “赵玖,快上车!”等到大家都进了盒子之后,一个年长些的男子自盒子口探出身子来:“就等你了!”他的口音颇类北地方言,虽有微妙不同,倒也勉强能听懂几句。

    杨沂中乍听得“赵玖”的名字,也未太惊讶,只当同音,但随即响起的熟悉声音,却把他吓了一跳,下意识地就想喊官家。

    “来了来了!”一个背着包的年轻人一路小跑冲了过来,三步并作两步跳进了那个盒子。杨沂中下意识地跟了过去。这个人身量不矮,不过还是显得有些瘦弱。五官与官家并不相似,但显出的情态倒有些像官家……不,杨沂中目光落到对方衣服上那只抱着脑袋,神情呆滞的大头鸭子上,突然怀疑自己的眼力,他怎么会觉得这只鸭子与官家也有几分神似?

    杨沂中也进了那个盒子,可盒中众人像是没看到他一般。赵玖抱着包跑到最后一排坐定,年长者挥手对最前排那把着一个古怪圆盘的中年人道:“我们人齐了,师傅开车吧。”

    盒子突然动了起来。杨沂中猝不及防地向前倒去,他下意识地扶住座椅,却看到自己的手从中穿了过去,丝毫没有受阻。他站稳了身形,才发现自己的脚也是虚浮在地面上的。

    这是梦吧。杨沂中挪到后排,在那名为“赵玖”的年轻人面前挥了挥手,对方毫无反应。他立刻释然了,既然是做梦,那么一切都无所谓了,只要随心所欲就好。

    他把视线投向窗外,就再也移不开眼了。虽是夜间,街边的灯盏却依旧大放光芒。宽阔的道路上居然有大桥凌空飞架,也不知是何用途。而在路口,还有会自动改变颜色的灯指挥方向,红绿橙黄,井然有序。街边高楼鳞次栉比,各色店铺虽未开门,但门前都有彩灯闪烁,远远望去,恍若霓虹。街边虽暗,也看出有绿树成荫,鲜花盛放,一派盛景。

    真是奇景。杨沂中怀疑自己来到了什么神怪世界,但他在路边的路牌上发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比如玉渊潭,莲花池,甚至还有一条“金中都路”(注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对自己说,这几日随着官家看中都周边地图,都要把这些地名刻进脑仁里了,连梦里都要出现。

    这个“轮盒”在路上飞驰了不知多久,杨沂中忽然看到了那座他在心中描摹了千百遍的城楼。它从那枚小小的硬币上跳出来,忽地有了颜色,熹微的晨光里,他望见金顶红墙,大红灯笼,高挂的人像面容端庄慈和。这里,不是官家的故乡吗?

    他茫然地随着这群人下了车,环顾四周,却发现虽是凌晨,身后那片宽阔广场上竟然是人山人海,也有零星几人,穿着像是汉家装束,依稀辨得出上襦、褶裙、褙子之类衣装,却也不太像是大宋风尚。

    大早上的这么多人挤在这里做什么?准备进城?可是这里只见城楼不见城墙,不远处楼台林立,显然就是在城中。这种城中之城……他心中一动,莫非,是都中宫城?还没等他猜出个所以然,盒子里的人已经全出来了。带队的那个年长者点了点数,打起写着“XXXX大学暑期文博实践”的小旗子,朝着广场中心高耸入云的纪念碑走去。

    这里是官家的来处。杨沂中走在那名为“赵玖”的年轻人身边,心里千回百转。难道这个人是官家?长相虽然不同,可是声音和名字未免太过巧合了。

    他决定继续观察。这个时候,对方看不见自己倒也是一种方便。杨沂中跟着呵欠不断的学生队伍一路往广场中心走去。这一队青年有男有女,彼此之间谈笑自若。这里的女子似乎颇不受拘束,能够自由出行,与男子交流。而那面旗子上的所谓“大学”,似乎也允许女子读书……只不知道这大学是个什么样式的学府,难道与太学类似?又或者同书院仿佛?不管如何,总归是个读书明理的地方。

    一路胡思乱想着,杨沂中已经跟着队伍走到了广场中心那座米白色的纪念碑前,看着他们四散开去,掏出各式各样的扁平方块对着这座纪念碑一顿点来点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碑上的字迹杨沂中倒是认识,意义却令他有些不明就里。这些英雄,会是谁?他的目光落到了碑底那些足有真人大小的精美浮雕上,依然看不出到底是在刻画什么。正在他迷茫的时候,远处又走来一队小孩子,脖子上都戴着红色领巾。他们的带队老师掏出了一个喇叭样的东西,大声讲解了起来。

    “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上的八面浮雕,大家猜猜看这都刻的是什么?有没有小朋友说一下?请举手——对了,就是虎门销烟……”

    杨沂中聚精会神地听着,由于语音的差异,他听得很费劲,所幸给孩子们讲课的老师语言浅显,娓娓道来,倒也能勉强听懂一些。似乎在近百年之前,官家的故乡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内忧外患,屈辱无比。朝廷无力对抗外贼,丧权辱国。内部也纷乱不断,多有起义……

    等等,这起义,难道不就是造反?杨沂中浑身一震,造反有理,还能这样公然立碑纪念?难道这造反的后来取了天下?可是这老师分明说这“太平天国”没几年就被平了啊……而后来的武昌起义,南昌起义,其大逆不道的程度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打得他整个人晕晕乎乎,什么反帝反封建,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国不可一日无君,不要皇帝了,这天下怎么过?这里的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东西?

    杨沂中脑子里嗡嗡响,后边的什么创立民国,革命战争他已经听不太懂了,但是抗日战争……日本?是哪个日本?杨沂中一口气险些憋在喉间,片刻后又迷惑起来,如果真是日本,官家身为此国之人,如何还能留着平清盛他们?不早想法子像灭西夏那样把东瀛平了?

    他在那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老师可没等他想清楚,顺着浮雕讲下去,日本人到底还是被赶走了,又打了几年仗,这片土地终于硝烟散尽,算是太平了下来。直到这时,队伍绕着纪念碑转了一圈,杨沂中才看到纪念碑背面那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又是人民这两个字。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什么呢?杨沂中揉了揉眼睛,那八块浮雕上,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头缠布巾的农人,有拿着书本的学生,有拿着刀棍的武人,也有穿着布衣的平民。唯独不见衣着华贵的帝王将相,不见青史留名的风流人物,连那频出虎狼之词的老师讲学时,也未提起画中有哪个有名有姓。

    他正在胡思乱想,那边的一群学童已经在老师指导下,往碑前献上了一束尚含露水的白菊,随后列队整齐,把手举过头顶敬礼。赵玖他们这群大学生不需要老师一面面浮雕讲解,各自拍照、参观完毕后,也由班长和团支书带头献上了花束,并一道鞠躬致意。而那碑前除了鲜花,也有游人摆上瓜果,奉上灯烛,往来凭吊。

    杨沂中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了淮水上随水而去的点点橘灯,尧山上密密麻麻的灵位,还有岳台大祭时那正中居首,却没有名姓的巨大牌位!在这一刻,他模模糊糊地懂了点什么。

    夜色将尽,东方已经泛起了霞光。带队老师再度打起旗帜,领着学生们往城门楼走去。杨沂中也跟着走到那座洁白大理石修建的桥梁前,他望见了三座城门,却没看到卫兵。他正在盘算自己这个状态是否能直接入内时,朱漆的城门豁然洞开,一队身着暗绿短装,高筒黑靴的青年列队而来,步伐齐整,踏地铿锵。为首之人擎着红旗,左右执兵护卫在侧,雄赳赳,气昂昂,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行过玉桥,停在了那根高耸的旗杆前。

    一队精兵。杨沂中立刻就做出了判断。体格,队列,还有步伐,气势,单论这几点,这区区十几人展现出的风貌丝毫不逊于御前班直中的精锐。还没等他思考出这一小队精兵是干什么的,宏大的音乐声就不知从何处响起,将杨沂中吓了一跳。红旗展开,似曾相识的五颗金星让他心神一震,而海潮般的哼唱声从身后涌来,拥着红旗,迎着东方的霞光,缓缓向天际升去。

    杨沂中身前的几个幼童把手举过了头顶,更多人则只是站直身体,目光紧随着逐渐升高的红旗。当晨风在旗杆顶将这面旗帜完全展开的时候,第一缕阳光也刺透东方的层云,洒在了朱红色的城楼之上。

    杨沂中望着那面绣着五颗金星的旗帜,忽然意识到了这个仪式的意义。他也明白了为何天不亮就有这么多人聚集在广场上,他们就是在等待这面红旗随着旭日一同升起!而那奏响的乐声,上至耄耋老人,下到总角孩童,都能跟着唱起,更是让他感到不可思议。

    这果然是一个不寻常的国度。

    日头已经渐渐高了。天光大亮,文博实践的学生队伍转出广场,过了一条道路,说要趁着博物馆还没开门去吃点早饭(注3)。

    杨沂中着实不明白这路上怎么就变出这么多长轮子的盒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黑有的白,明明没有牛马拉,却跑得比战马快多了。而这路也着实宽阔平整,东京城的道路与之一比,就像乡下赶集的草街。

    过了这路后,赵玖和几个同学说要去吃“开封菜”,杨沂中反复看了几遍那红艳艳的店招,怎么看都是“基德肯”三字,店里食客在吃些炸鸡、肉饼、肉卷之类的东西,也有豆浆、油条等稀松平常的早食,与东京菜色毫无相似之处。

    反正这里他弄不懂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也不多这一样。杨沂中放弃了深究,随即又看见了一样特异。赵玖他们点餐,既不去柜台,也不唤小二来,只是在一块大方屏幕上戳了几下,找了桌子坐好后,便有人叫号取餐了。杨沂中站在一边吸吸鼻子,居然也觉得有些饿了。

    赵玖要了一盒炸鸡,配着什么薯条吃得欢,狼吞虎咽一番后,又美美地灌了几口那棕黑冒泡,唤作“可乐”的饮料,叹道:“还是吮指原味鸡好吃!”

    杨沂中再次忍不住把这年轻人和官家对比起来,这吃相和官家实在是别无二致,但家平日喜爱的吃食,似乎没有炸鸡这一样。在八公山和南阳,向来是有啥吃啥,回到东京,先是吃了数月的野兔,后来又开始吃自养的鱼、鸭,鸡倒也是有喂的,只是炸物费油,很少专门做来。只是这东西他明显是爱吃的,菜色也无非是鸡肉腌好,裹些面粉炸熟罢了……

    这青年若真的是官家……难道官家为了北伐,连这点饮食上的小奢都弃了?杨沂中长叹了一声,有这样的官家,何愁北伐不成?

    吃过早饭,学生们三三两两集合,又过了一次完全见不到马的“马路”,回到了那朱红色的城楼前,此时三扇大门都已经敞开,游人如织,络绎不绝。杨沂中随着众人进了那座城门,这才抬眼看见了内门上的匾额。

    故宫博物院。这个名字让杨沂中有些心慌。故宫,哪一朝故宫?果真如那帮学童的老师所言,这国中没有皇帝,宫城也可以这般供人随意出入?可博物院又是何意?而且,方才那一小队精锐,自升旗之后便回转内城消失不见,他们是谁?是哪家的兵士?那红旗既然在宫城前升起,必然意义非凡,红底金星,是哪一国的旗帜?

    无数个问号在杨沂中心头盘绕,但是却无人可以解答。赵玖和他的同学们凭身份证刷了安检,过了午门,一路往前,小跑着冲下午门后的斜坡,在太极殿前分散开去,自由活动。

    中轴线人流太多了,不是第一次来游览故宫的赵玖直接避开了三大殿,转到西侧文华殿看书画去了。杨沂中跟在赵玖身后进了书画馆,陈列室里灯光柔和,文物们静静躺在展柜里,再次震撼了大宋的御前统制官。

    如此多的珍贵书画……颜真卿《竹山堂连句册》,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周昉的仕女图,还有许多作品他并不知晓作者名姓,但能与颜真卿顾恺之等人同列的自然也不会是庸才劣作。而看展品下的标签,都注有年代,作者,简介。

    杨沂中不是所有字形都认识,但“宋”字还是知道的。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展品,还分北宋、南宋……这不由得让他有些恼火,官家分明已经打到中都,收复了连太祖都没能收入囊中的燕云故地,哪里来的什么南宋!等等,官家的故乡,怎么也有秦汉唐宋之史?而这画……他看向作者,心里一抽。

    “《芙蓉锦鸡图》,宋徽宗的花鸟。”赵玖盯着这幅画,撇了撇嘴。“画是好画,人真是个烂人。”

    一个同学鄙夷地道:“徽钦二帝,人中之耻,谁赞成谁反对?”

    “呵,靖康之耻,整个国家脊梁骨都打得稀碎,亲眷被抢被杀被辱,要我早一根绳子吊死了,他们还能在五国城苟活那许多年呢。”赵玖冷笑着道。

    “他倒是想过自杀,这不是到了儿不敢嘛。”另一位女同学凉飕飕地接过话来:“他是优秀的书法家和画家,做皇帝,只能说可怜了大宋天下。”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把赵家父子给骂了个狗血淋头,杨沂中满耳朵的大逆不道虎狼之词,只能干站着想,辱骂二圣如此妙语连珠,不愧是官家的乡人。这群年轻学子丝毫不顾及天家颜面,一句比一句诛心。正在慨叹时,只听众人又骂到了什么“宋高宗”。

    “完颜构吗,这人更不是东西。”赵玖顺口道,殊不知完颜这个姓氏险些把杨沂中给吓跌了。

    “不然呢?就是条狗当皇帝,也比他有用。”

    “至少狗不会十二道金牌把岳飞骗回来杀。”

    “狗也不会写‘臣构言’给金人。”

    杨沂中一开始还尽力安慰自己,那什么“高宗完颜构”可能是金人立的伪帝,就如济南刘家父子一般,可是当一位学生嘴里骂出“赵佶父子三人一个比一个垃圾,赵构尤其垃圾”时,他再也不能虚饰半分了,只觉得天地虚幻,万事荒谬!

    官家爱重岳飞,宛如爱惜自己手足,如何会杀他?官家白马绍兴宁死不和,如何会向金人称臣?官家荡平北方打得金人一败涂地,如何会使江北尽丧,偏安一隅?

    还是说,如果官家不来,如果还是那个逃亡途中还不忘寻觅浣衣娘的官家,还是那个醉生梦死只想着安稳到扬州的官家,大宋就会如这群学子所言,被打碎脊梁,一蹶不振,良将无用武之地,忠臣被天日昭昭,就此慢慢走向灭亡?

    他一个激灵,突然想透了。人种,语言,文字皆相似,历史一脉相承,而且他们都自认身出华夏中国……

    “居然是这般吗……”杨沂中喃喃念叨着,险些落下泪来。天不弃我大宋,他们有了官家,何其有幸!

    杨沂中默念着那几个字,宋,元,明,清,民国,共和国,他靠着一些展品信息中展示的只言片语,纪念碑下的那一场小学生历史课,还有玉渊潭,莲花池,甚至还有一条“金中都路”的地名,生生拼出了一个解答。

    原来如此。这就是官家生活的地方,这里是千年以后。

    难怪我会到这里来。他如释重负。虽然世殊时异,但千年以后的燕京,依旧是华夏天下,而且,还如此壮丽,如此繁华。原来官家来自这么一个国度,这么一个世界,难怪,难怪。

    他慢慢睁开了眼睛,一夜好梦,神清气爽。“正甫昨晚睡得可好?”赵玖昨夜明显是喝多了,眼下还有点恹恹的,看见他精神饱满地进来,略有些惊讶。

    “好叫官家知道,昨夜做了个美梦。”杨沂中拱了拱手。

    “梦到什么?”赵玖顺口问。

    “臣梦见与官家同游燕京。”他顿了顿,才状似随意地补充道:“北京城繁华壮丽,人民富足安康,宛如仙界一般。”

    赵玖愣在了那里。片刻后才笑道:“是吗?朕也做了个梦。”

    “官家梦见什么?”赵玖看着他不说话,一君一臣相视良久,慢慢地都笑了起来。

    满江红

    夜游京华,稍得全君臣缘法。望城头红旗招展,碧空如画。十年磨剑试霜刃,千载沧桑思华夏。小童儿碑前听旧事,捧素花。

    此间事,黄龙了;那边厢,风波罢。数帝王将相,孰为罪大。黎民北上血满襟,江河东去泪无涯。后来人书中共一梦,记闲话。

    注1:均为本位面金中都宫殿名称。绍宋位面完成迁都的是四太子,年份较早本位面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建立中都是在1151年,金熙宗完颜亶建立万宁宫是在1140年。绍宋位面破太原是在建炎九年(1135)腊月二十九,打进燕京是在次年。但四太子迁都燕京时金中都宫室应该也营造好了,借来用用。要修紫禁城要花的时间就不是三五年了。

    注2:金中都遗址在今丰台区,距离莲花池与玉渊潭不远。金代已有莲花河,玉渊潭亦是金代著名景点。

    注3: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时间按季节不定,但故宫开门最早是在八点半,国博九点,中间会有一段时间空缺。本想写国博,有完整的宋史展,然而宋徽宗作品除《芙蓉锦鸡图》藏于故宫,其余代表作或在台北故宫,或在国外,故设定为游故宫。

    第11章:绍宋御营军制及编制、番号初探——梦中仗剑天涯

    前言:至建炎十年北伐,前军岳飞部4.5万,中军李彦仙部4万,郦琼部2.5万,王德部2.5万,后军吴阶部5万,左军韩世忠部4万,右军张俊部2.5万,水军张荣部1.5万,骑军曲端部3万,海军李宝部5千。

    兵力详细考证如下:

    第五卷第十二章《回应》,总编制额如下:韩世忠部从3万提升至3.7万;吴阶从3万提升至3.8万;御营中军自5万提升至6.5万,其中明确说王德部自1.5万提升至1.7万,郦琼自1.5万提升至1.8万,那么李彦仙应该是编制额自2万增加至3万,具体多少人不可详知;岳飞部自3.5万提升至4万,张俊2.5万不变,张荣1.5万不变,李宝五六千众不变;“曲端所领御营骑军从一万五千编制提升到两万”;后备军1万,在江南西道。

    此时为建炎六年末,也就是说待扩军完成后,建炎七年初,御营员额共计3.7+3.8+6.5+4+2.5+1.5+2=24,共计二十四万整。

    第五卷第三十七章《夏雨》扩军旨意清楚无误,到秋后,御营前后左右中骑水军,满额三十万众,且不包含海军。

    扩军计划没有透露员额,但从后勤与各地征兵规模显示,绝大部分新增员额依然分给了韩世忠部、吴阶部、李彦仙部以及曲端的御营骑军。

    第五卷第四十二章旨意,有诏,御营前军、右军、水军、海军,合四军九万整发河北。应该是前军4.5万,右军2.5万,水军1.5万,海军0.5万。

    又诏,御营中军左副都统王德、右副都统郦琼、御营骑军都统曲端,即刻发本部全军八万依次向西。书中多次描写御营骑军全军三万众,取此说法,按骑军3万人,王德、郦琼各2.5万人计。

    再诏,御营左军都统韩世忠、御营中军都统李彦仙、御营后军都统吴阶,合三路军十三万为河东方面军,以韩世忠为元帅,统一进发河东。其中单独给韩世忠的诏书,要其即刻发全军四万渡河。那么这里韩世忠部确认是4万,另外两家分配大概是吴阶部5万,李彦仙部4万(各自较第十二章增加约1万编制)。

    第一部分:编制体系初探

    一、传统四层指挥体系、置将法、亲卫体系发展脉络。

    1、传统四层指挥体系:

    北宋传自五代的传统四层指挥体系为都-营-军-厢,据《武经总要》前集卷1《军制》和卷2《日阅法》的记述,“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指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但事实上并不会整齐划一。真宗时,已有一军辖十指挥的,有的军,下面却仅有1-2指挥(如云骑军等)。所以,军作为营(指挥)的上一级是确凿无疑的,具体员额却不必深究。国家博物馆藏有“神卫左第四军第二指挥第五都记”等铜印,表明了自都至厢的番号。

    按上述,一都为百人(约数,下同),一营为四百人(骑卒)或五百人(步卒),一军为2000-2500人,一厢理应有员额两万至两万五千人,实际上很难达到。

    实际上,北宋中后期,厢作为编制意义已经名存实亡,多作为番号标记或临时编组大军使用,如童公公的龙神卫四厢指挥使。

    另,作为编制的军,与作为部队名号的军,并不是一个意思。作为名号的军,大致表明了该部队的来源(征募地)、编制特点(如带骁、捷等字则多为骑军)等。

    2、置将法与队、部、将、军的新编制。

    王安石行置将法以后,禁军形成了队-部-将-军的新编制。新编制中的“军”为一支军队分为前后左中右之“军”,非固定编制,即新编制实际仍只有队-部-将三级,作战时将若干将编组起来,再分为前后左右各军,另有选锋军等,各军战时委派一将担任统制官(此处可看出统制官非常设)。盖因陕西路为黄土高原地形,难以展开大军会战,后期宋又奉行结硬寨打呆仗的浅攻掘进风格,导致宋夏实际交战均以千人至万人规模为主,故不长设较大编制。

    但将以下均为实际统兵且固定统属中曾描述,吴阶就做过泾源路第一正将。但置将法应用地区非全部,至靖康前,仍与都-营-军-厢(此时名存实亡)并行。

    新编制下,一大队基本与以前的大什同,约五十人,一部约二百五十人,一将统千人。

    但按照神宗朝设想,将为一地设一将,编制也非固定数,非千人定额,当然后来没有实际执行下去,具体待考。

    3、大将体制下的亲卫体系及阶级:

    背嵬军体系(队-部-将-军)。

    因为靖康总崩溃,军队失去中枢控制,自然演变为以大将为核心的军制,而大将为了确保控制军队,使得将领亲卫体系大肆膨胀,直至统军大将的亲卫高达一军(传统编制)之多。背嵬军作为韩、张、岳等大将亲卫部队,在得到朝廷认可后,最终在赵玖的统制官-统制部格外强化的背景下,获得了统制部的编制,与传统指挥体系重新结合。

    4、统制官、统领官体系。

    靖康后全国军事体系崩溃,上层军制混乱失效,为了抵抗金军,诸路州到处乱设制置使、经略使,对于乱世军头,不管是正规军残余,还是地方土豪、义军等,到处分发统制官、统领官,类似于现在非野战军体系的总队-支队-大队,统制官下辖员额不定,统领官下辖员额不定,一般以一部设一统制,如韩世忠出场就是统制,统制官下独立领兵就封为统领。统制官-统领官体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后来御营体系建立,赵玖强化了高层军制中的都统与统制官的阶级区分,再结合下层体系,重新确立了基本阶级。基本将统制部员额数限制在2000-4000人(个别除外)。并追认统领官为正式阶级。

    统领官阶层:御营军制建立后,除追认外,多以一统制部的副职或资深营指挥任命为统领官。实际上不属于军队编制体系的任何一级,但因为战场指挥权、亲卫体系,以及资历营指挥的存在,依然广泛存在,并且相当具有活力,并作为晋升统制的后备力量。

    而更多的亲卫首领,则通过准备将-正将阶层与传统指挥体系下略显冗余的统领官相互转化流动。这也是统领官阶层具有强大活力的另一个重要缘故。亲卫首领想升统制,需出亲卫体系任统领官统带一营(或任统制部副职),获得战功后,在扩编中(或补任)升任统制。

    二、绍宋中实行的军事体系

    1、军制体系,改革与承认既定事实并存。

    大致上,通过赵玖十年的权威压制与改革,基本上统一了上层军制。目前绍宋中上层所施行的,自上而下基本上为行军司(御营前后左右中军等)-统制部的编制。

    中层军制,则并行指挥-都、将-部两套体系。

    基层军制,因基层军制改革难度不大,且改动较小,与历史曾有编制基本相符,架空如下:步军均为都-大什-什-伍,一都105人;骑军为都-队-什-伍,一都65人。

    总而言之,御营体制是一种靖康总崩溃后,赵玖为了控制部队,不得已结合历史发展进程(比如大将军制下亲卫体系泛滥、高层军制混乱),尽量制造出的一种兼有妥协与压制的复杂军制。

    2、步军编制依据及战术目的:

    因大将亲军多作为胜负手或主力部队投入决定性战斗或战役,故在此不做分析与说明。

    (1)、编伍层面。伍、什,为基本编伍单位,如行军为一队,宿营为一帐等。

    (2)、兵种层面。大什,为基本兵种单位,如一大什均为弓箭手,另一大什为长枪手,另一大什为刀盾手。

    (3)、战术层面。都,为基本作战单位,下属至少有两个兵种搭配,配合起来具备基本作战能力(单一兵种无法独立作战,如弓箭手近战能力不足,刀盾手无法防冲击,长枪手无法独立面对远程打击)。

    营(指挥),(550人左右)为基本战术单位,下面骑步各兵种齐全,可配合作战,独立完成战术命令。一指挥下辖有骑兵100人左右,长枪手2大什,刀盾手3大什,弓箭手3大什,可独立完成布阵。

    (4)、行军(机动)层面。部,(统制部)为基本行军单位,有独立辎重部队,可承担防守时战略方向任务(进攻时不足以担任战略任务),可部分修理战具,有独立可持续作战能力,独立战略机动能力(独自长途行军)。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