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章

    听到朱元璋在问都察院的调查进展。</p>

    身为主官的左都御史詹徽立马出列回答道。</p>

    “启禀陛下,昨日臣根据陛下的指示将所有御史分为三批分别问询三位科举主官。”</p>

    “问询笔录一做完就已呈交天听。”</p>

    “都察院还对开考前的锁院回避,到阅卷时的糊名誊录等环节进行复查,未发现问题。”</p>

    “还根据北方举子们上疏提供的线索,会同大理寺那边,调查了三位主官及其家人的钱财往来,目前也没可疑之处。”</p>

    “而北方举子所控诉的考官皆为南方人之事,臣等也进行了详尽的核实。”</p>

    “经查实,主考官刘三吾为湖南茶陵人,监考主官韩宜可乃浙江绍兴人,他们确属南方人;但副主考白信蹈乃天津宝坻人,是属于北方人。”</p>

    “此外参与阅卷的考官们都是来自大明各地,他们籍贯天南地北的都有,所以这些举子称考官皆为南方人并非属实。”</p>

    “所以到目前为止,都察院这边尚未发现问题。”</p>

    朱元璋点点头,</p>

    “锦衣卫那边也说说吧。”</p>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出列答道。</p>

    “锦衣卫把三位大人在京中的关系网都翻查了一遍。”</p>

    “暂未发现问题。”</p>

    “他们在京师以外地方的关系网还在排查之中。”</p>

    “另外,臣这边还有一个相关事项需要奏报,”</p>

    “现在那些北方举子们虽然已经不在宫门口聚集了。”</p>

    “可依然在京中各处客栈,商盟会馆扎堆非议科举,”</p>

    “导致相信科举舞弊的人是越来越多。”</p>

    “臣特来请示陛下旨意。”</p>

    蒋瓛自升任锦衣卫都指挥使以后,与朱元璋的接触才逐渐变多,</p>

    他已经非常了解朱元璋的秉性,</p>

    这皇上非常地孤傲自负,最忌讳别人瞎提建议,</p>

    那样像是在教他这个皇帝做事情。</p>

    所以蒋瓛从不主动在朱元璋面前提出自己的建议,</p>

    这样虽然会有挨骂的风险,但至少避免了言多必失带来的灾祸。</p>

    每次张口必是先说请示旨意。</p>

    朱元璋这次却是把问题抛了出去。</p>

    “你们都听到了,该怎么处理,你们都说一说意见吧。”</p>

    礼部尚书茹瑺率先出列回答道。</p>

    “臣茹瑺启奏,臣建议先将调查结果及时公布出来,以平息各方的谣言!”</p>

    “臣张信附议,新科所录取五十多名进士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p>

    “臣。。。附议!”</p>

    “臣建议。。。”</p>

    众大臣纷纷开始发表看法。</p>

    而此时高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p>

    却是用眼睛扫视着位于大殿最远处角落各个御史,</p>

    想从他们之中找出日记的作者。</p>

    但御史们站位距离过远,他甚至都看不清他们的样貌。</p>

    朱元璋见大臣们讨论得差不多了。</p>

    便总结性地说道。</p>

    “公布事情的真相自然是刻不容缓,”</p>

    “可是要让那些北方举子们相信朝廷的调查结果才能解决问题。”</p>

    朱元璋还是担心日记上说的情况。</p>

    可那些北方举子不信自己菜啊。</p>

    他们还是会继续上疏接着闹。</p>

    他必须得预防着点。</p>

    黄子澄见朱元璋并不反对公布调查结果,遂出列说道。</p>

    “臣黄子澄启奏,臣附议列位大人的意见。”</p>

    “将调查结果及时公布出来,以平息各方的谣言!”</p>

    “臣还建议把今科所有的试卷都公布于贡院之中,”</p>

    “上榜的卷子和落榜的卷子摆在一起,让天下人都好好瞧瞧。”</p>

    “孰高孰低,一目了然。”</p>

    “也让那些落地的北方举子,正视差距,承认别人的优点。”</p>

    众大臣听完黄子澄的发言都在心中叫好,</p>

    要不是早朝规矩多,怕被纠察御史将自己的出格行为记录在册,</p>

    秋后算账,白白挨处分,</p>

    他们都想抚掌大声叫好了。</p>

    作为黄子澄的死党,齐泰更是出列支持。</p>

    “臣齐泰启奏,臣附议黄大人的妙计,这个办法最是稳妥!”</p>

    “绝对能平息那些落地举子引起的科举风波。”</p>

    朱允炆更是止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p>

    还得是黄先生,</p>

    足智多谋,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p>

    看来北方举子大闹科举这事儿马上就会翻篇了。</p>

    朱元璋听完黄子澄的话,也是眼前一亮。</p>

    对啊,</p>

    所谓公布真相就是,</p>

    把所有的证据都摆出来。</p>

    最直观的证据不就是卷子么?</p>

    那些北方举子的落榜卷子,</p>

    咱已经看了那些个优秀的了,</p>

    水平实在是一般般,</p>

    没看过的那些肯定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了。</p>

    那就索性全部公布出来。</p>

    让这些落地的北方举子他们自己也瞧瞧,他们写的是啥玩意。</p>

    黄子澄说的对,要让他们正视差距。</p>

    此刻,得益于奉天殿优异的建筑设计,</p>

    大殿中的声音能清晰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p>

    身处大殿门口边缘位置的林豪,</p>

    也是清清楚楚地听到黄子澄的“妙计”。</p>

    他偷偷翻了个白眼,心里想着。</p>

    “这算哪门子的妙计呢?”</p>

    “张榜公布这种馊主意,”</p>

    “也就是死读书的黄子澄能想出来。”</p>

    “还正视差距?哪里有那么多差距。”</p>

    “这压根就不是简单的南北举子知识水平差距问题。”</p>

    “而是大明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了。”</p>

    “在这洪武朝堂上,是非常典型的南强北弱格局。”</p>

    “高品阶的官员多来自南方,他们自然为南方说话的人。”</p>

    “可是大明不是只有南方,北方人口也不比南方少,”</p>

    “他们也有足够的力量,一旦抱团闹起来,造成的影响可不容小觑。”</p>

    “按照黄子澄的这个办法去弄,”</p>

    “科举舞弊事件就要发展成南北榜大案了。”</p>

    “许多人的厄运看来是避免不了。”</p>

    此刻,御座之上的朱元璋哪里能知道到远处林豪的心声,</p>

    他已经把日记所写的这事还没完呢。的警示抛之脑后。</p>

    “好!那就依黄爱卿的建议办吧。”</p>

    “今日就把初步调查结果发布出去。”</p>

    “再把所有举子的试卷也公开了。”</p>

    “咱。。朕不信他们看了卷子还有脸继续闹。”</p>

    朱元璋顿了一顿,又扫了几眼大殿角落的御史们,</p>

    这写日记的人也应该听到黄子澄的妙计了,</p>

    现在知道啥叫人外有人了吧。</p>

    虽然你日记里的预判并不是百分百准确,</p>

    但不失为一个人才。</p>

    咱还是要把你找出来,</p>

    好好提点一番。</p>

    他眉头微微一翘,又继续补充道。</p>

    “这调查还是不能停,该查的还是要继续查。”</p>

    “特别是都察院这边,既然现在那三个科举主官还留置在你都察院。”</p>

    “那么今日就再问询一遍。”</p>

    “今日御史们还是分为三组进行问询,但是要换一下组。”</p>

    “散朝之后詹徽你来找咱要分组名单。”</p>

    对朱元璋如此精细地安排都察院的工作,</p>

    作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的詹徽感到十分惶恐,</p>

    陛下看来非常重视我们的调查,</p>

    可不敢出纰漏了。</p>

    “臣遵旨!”</p>

    朱元璋随即说道。</p>

    “既然没其他事情了,那就散朝吧!”</p>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