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九十八章:大捷

    丘福三人行了礼,道:陛下,臣等这里有一份奏报,想请陛下看看。

    朱棣坐下,倒没想到居然此来是为了公务,便朝一旁的亦失哈使了个眼色。

    亦失哈会意,取了奏报送到朱棣的面前。

    朱棣看着皱眉。

    张辅来书信啦。朱棣道:这个小子还是这样,心太浮躁了,朕让他在成山卫等一等,他就心急了。

    丘福三人彼此交换了眼神,丘福道:陛下,他乃忠臣之后,如今年长,却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劳,立功心切,这也情有可原。

    朱棣似乎也大抵能明白张辅的心理,便道:是啊,他想要光耀门楣,不使他的父亲蒙羞,这些年来,小功劳有不少,也肯苦干,平日里排兵布阵还有骑射的功夫,也都打熬了不少,朕敢断言,将来他一定和他的父亲一样,必为我大明柱石。

    顿了顿,朱棣又道:可他太急了,每日想着的,都是去边镇立功,这样也不好,他毕竟还年轻啊。

    丘福笑着道:陛下,臣倒以为这没什么,当初陛下和臣等这样年龄的时候,不也如此吗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好事。

    朱棣将奏疏搁下,抬头看着丘福三人,道:那么你们的意思是

    如果只是为了拿奏报给他看,不必这样大张旗鼓,这三个都督一起来,肯定有其他的目的。

    丘福道:臣听说,为人尊长的,自当爱护自己的子弟,张辅想要立功,也是情有可原。臣以为……这也是理所应当。

    朱棣听罢,颔首道:是啊,将来能统兵的,只怕只有这张辅了。朕对他有极大的期许。

    这也是实话,朱棣这方面的眼光还是有的。

    这么多的子弟,他们的父辈一个个都是大功臣。

    可说实话,如今他们的父辈们都已位极人臣,只是这些子弟呢,不成器者居多,就算偶有成器的,也没有将心思放在带兵上头,毕竟……带兵辛苦,兵法操略,也不是一般人能学的。

    说到这里,君臣们的心思不由得暗然。

    他们想起了当初自己冲锋陷阵的往事,想到了当初自己如何披挂,率领军马,如何横扫自己的敌人。

    可他们终究都老了,可是后继之人却是寥寥。

    子孙们只想着享福,谁愿意像我们当初一样呢朱棣带着感慨,继续道:人都说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坐天下,在朕看来,这是放屁,没有人给这些温柔乡里不肖子孙们戍边,没有人给他们扫清外敌,他们靠几本论语,靠几句之乎者也,江山就能稳固吗这些狗屁话,朕听了便窝火。

    丘福道:陛下息怒,臣等的意思是……还是下旨,令张辅及早动身吧,他既想在边关立功,便遂了他的心愿。

    朱棣眉一扬:成山卫那儿,当真没有什么异动

    奏报中说的明白,没有异动。

    朱棣颔首,叹口气,想说什么,最终还是道:那就让五军都督府下令,让张辅往宣府去吧。

    丘福道:遵旨。

    朱棣皱眉,不语。

    见陛下怏怏不乐。

    朱勇道:陛下又咋了

    朱棣笑了笑,道:朕方才说的话,实在气闷啊,朕在想,我等百年之后,这天下,谁来守卫这大明的社稷看来,肯尽心用命的也只有一个张辅了。

    这话确实让人沮丧,自打进了南京城,莫说那些子弟,便是许多军将,便都沉溺在这温柔乡中了。

    可以想象,一旦到时候遭遇了外敌,会是什么样子。

    太祖高皇帝在的时候,希望毕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北元的残部,如此,子孙便不再受北方敌人的袭扰。可朕现在想来,这江山的外敌层出不穷,没有了北元,自会有鞑靼部,会有瓦剌,甚至还有前些年袭扰过我大明东南海疆的倭寇,将来,难道只凭一个张辅吗

    朱棣所说的统帅之才,显然不只是有才能的人。

    毕竟掌握重兵,掌杀伐征战,这样的人,不只需要有帅才,最重要的是……信得过。

    张辅就是信得过的人。

    至于其他功勋之后……

    丘福沉默片刻,道:陛下,其实汉王殿下……

    说着,丘福拜倒,口里则继续说道:臣知陛下对汉王殿下有所气恼,可论统兵,臣等这些老将,都是服气的。

    朱能听罢,脸色变得古怪起来。

    这丘福倒是真讲义气,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敢为汉王说话。

    郑亨也不做声,他最近属于被重点打击的对象,自身难保,何况汉王那狗东西,还给他喂……一想到汉王,郑亨就觉得反胃,已经接近条件反射了。

    朱棣背着手,来回踱步,居然没有生气,他皱着眉:朱高煦这个小子,实在太湖涂了,哎……是个蠢人。

    顿了顿,朱棣才又道:不过他也不是一无是处。

    随即,抬头看亦失哈:锦衣卫那边,可有什么关于汉王的奏报

    亦失哈道:北镇抚司奏,汉王自回汉王府,便足不出户,每日深居简出,不过……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他似乎茶不思饭不想,送去进用的餐食,也没吃多少,听闻消瘦了许多。

    朱棣的脸色微微一沉,只道:知道了。

    接着,朱棣看向丘福道:你说的也没有错,汉王确实有好的地方,他能统兵,是个大将之才,可是啊,他心太大了,不自重啊。

    说到此处,朱棣也不禁感慨。

    丘福道:无论如何,汉王也是陛下骨肉,是太子殿下的同胞兄弟,这是割舍不掉的,汉王还年轻,终究……知晓顾全大局。

    朱棣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过几日,召太子和汉王来见,除此之外……将张安世也叫来,汉王若是能当太子和张安世的面前当众认错倒好,若是还冥顽不宁,朕绝不宽恕。.

    丘福心里一块大石落定。

    其实丘福已经不指望汉王做皇帝了,除非……当今太子如太祖高皇帝时期的太子朱标一样早薨。

    可丘福毕竟和汉王有过命的交情,不能见死不救。

    他自知在这个节骨眼,自己说这些话极大胆,甚至可能惹来猜忌,可若是不说,实在对不住自己的良心。

    当下,他哽咽拜下道:臣……谢陛下。

    …………

    顾兴祖的进步,可谓是肉眼可见。

    这一点,就连杨士奇都不得不佩服。

    他已可以默写解缙这些人的文章了,并且开始尝试着写八股文。

    当然,水平很低。

    写过一篇,就给杨士奇看,杨士奇做出评价,对照解缙等人的文章,哪一个地方好,哪一个地方不好,做出了批改意见之后,再打还回去,重新写。

    顾兴祖十分刻骨,说是悬梁刺股都不为过,几乎每日都做文章至夜深,很多时候,也不回家,点灯继续作文。

    一连过去许多日子,他的八股文已经勉强算过得去了。

    可也只是过得去,大抵不过是秀才的水平。

    张安世却没有放弃,继续加码,而且出的题越来越难,越来越刁钻。

    顾兴祖觉得自己很可怜,他这辈子没有吃过这样的苦。

    更可怕的是,他一人做题,却有京城五儒盯着他,连上茅房,外头都有丘松站着。

    而一次又一次的解析,紧接着又是一次又一次的挥毫泼墨,顾兴祖觉得自己好像已经麻木了。

    以至于连做梦,都在想着如何破题,如何承题。

    而考题的难度加深,是他最是痛苦的,因为题目越来越怪,甚至张安世直接拿出了只有在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截题出来。

    这种截题,难度极大,最是考验考生的功夫,和明初时期较为简单的做题结构完全不同,完全是百年之后,考生们内卷之后的产物。

    如果说明初时期的考题是小学的加减题,那么这截题就相当于是微积分了。

    看到这题的时候,杨士奇都震惊了,因为他自己都不会做。

    以至于连题目都看不懂。

    直到张安世告诉他,这一道‘学而文为’,前头的学而,取自论语第一卷,学而不思则罔,而后一句文为,出自论语颜渊,即: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一个题,两个出处,每个出处的意思又不同,但是你做题的,必须要满足这两个意思。

    杨士奇直接瞠目结舌,愣愣地道:还能如此

    怎么不能张安世道:在我看来,当下的科举实在太简单了,我们京城五儒……

    杨士奇打断他:四……四儒。

    一个意思。张安世道:我方才说到哪了对,我们教出来的弟子,当然要优中选优,要做就做难题,若是这样的难题都能解,那么那些简单的题便什么都不算了。

    杨士奇:……

    杨士奇没想到,张安世已经变态到了这个地步,反正眼下这题,他自己未必能做出来。

    却让顾兴祖来作

    当然,更让杨士奇惊为天人的是,张安世居然开始直接解构八股文。

    他将优秀的八股拆解,最终分析出优秀的八股文的结构,于是,总结出了一大套理论。

    什么倚注驭题之法,这种方法就是背熟朱熹的注解,然后大段大段的将朱熹的注解化用之后往文章里套,朱熹乃圣人,更是官方指定的圣人,这颇有点像后世的政治正确一个意思,你是黑人,又是同性恋,身体还有残疾,还得有抑郁症,同时还是有色人种,这些buff一加,谁敢反对你

    除此之外,张安世还总结出了‘顺逆之法’、‘流水之法’、‘虚实之法’、‘离合法’、‘对股法’、‘一滚格’、‘牵上搭下法’、‘包举法’等等做题法门。

    总而言之,做题嘛,总结出了方法,等于就是找到了解题的应用公式,无论碰到啥题,应用公式一套,把做文章弄成填空题,再靠自己对四书五经以及朱熹经注的深厚理解,直接破题、承题。

    杨士奇看得眼睛更加直了:这样做文章……这不是……这不是开玩笑吗做文章乃神圣事。

    张安世道:做文章何时成了神圣事杨侍讲,你别再自己骗自己了,明明是大家求取功名,是为了考进士。

    张安世觉得自己说出了最实在的大实话。

    杨士奇则继续挣扎道:可也不能这样做……

    张安世便意味深长地看着杨士奇:杨侍讲啊,将来百年之后,人们自然会总结出这些经验,用这些东西来做文章的,咱们只是快人一步,先卷为敬而已。

    杨士奇:……

    于是,顾兴祖开始每日作这种‘截题’,有时候两三天,也未必能破出一道题来,他每日苦思冥想,人几乎都要疯了。

    即便这样的题能破题,可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漏洞百出。

    可张安世却很高兴,又出新的截题,让他继续作。

    杨士奇在旁只看得牙根疼,只为顾兴祖默哀。

    又过了几日,张安世便被朱棣召入宫中了。

    在午门外头,姐夫朱高炽在等着他。

    朱高炽穿着衮服,郑重其事的样子,拍拍张安世的肩,道:近来还好吧。

    好的很!姐夫呢

    朱高炽皱着眉,他这段日子看着是有些消瘦了,这一场科举消磨了他大量的心力,举人们现在闹的依旧很厉害,百官之中也有人滋生出怨言。

    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出现当初建文和洪武年间的情况,南方考生几乎占据科举所有进士名额,而北方士子只能铩羽而归。

    一旦如此……必然又要大闹一场,而依着朱棣的性格,保不准会大开杀戒。

    想到这些,朱高炽就心烦意燥,可对着张安世,却还是笑了笑道:我们家张安世已做了博士了。

    张安世笑嘻嘻的道:哪里,哪里,我觉得我学问还差了一点点,虽然胡俨师傅说我的学问比他还高,可我觉得我可能比他差一点点。

    朱高炽便没说话了。

    张安世只好道:陛下叫我们来做什么

    朱高炽道:陛下也召了汉王。

    张安世听到这个名字,顿时就没了好心情,咬牙切齿地道:这汉王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姐夫你要小心。

    不要胡说。朱高炽严肃起来:他毕竟是本宫的亲兄弟,哎……只是不懂事罢了。

    张安世摇摇头,他无法理解朱高炽,却也知道一时难以改变朱高炽。

    等到二人入殿。

    朱棣已高坐在武楼里,便见汉王朱高煦也在这儿和朱棣说了一会儿话了。

    朱高炽和张安世行礼道:见过父皇(陛下)。

    …………

    五军都督府。

    自成山卫的快马火速至都督府衙堂之外。

    此人不但背着一个竹筒装的密信,还有便是一个装着梨瓜的包袱。

    急报,急报,请都督速见。

    门口的兵丁不敢阻拦,一面往里报信,一面迎此人进去。

    这人已是疲惫不堪,脚下踉跄,可双腿却没有停,很快,便入了大堂。

    五军都督府,四个都督正高坐于此闲聊。

    魏国公徐辉祖乃中军都督,另外又有左右都督,以及前都督丘福、朱能、郑亨三人。

    他们本是聊的欢愉。

    此时听到外头异动,四人都沉眉,一般这样的急报,十有八九是边关出现了紧急的军情。

    当下,立即命人进来。

    这成山卫的百户纳头拜下道:卑下见过诸位都督。

    尔哪一卫的,有何军情

    百户道:成山卫遇袭。

    此言一出,四都督尽都色变。

    他们彼此相顾,竟还真的有贼子袭击

    丘福豁然而起:成山卫……在山东,也有贼子敢袭击

    有大伙的贼子。这百户道:这是奏陈,请诸都督过目。

    说着,他取出了竹筒。

    于是便有数吏将竹筒拆开,将里头一份奏报取出,随即撕了火漆,当面打开。

    丘福的脸色,骤然晦暗不明起来。

    他越看,眉头就皱的越深。

    随即露出了不可思议之色。

    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大伙的海寇,真是闻所未闻,闻所未闻啊!

    事实上……在此之前,虽然偶有一些倭寇袭扰的事件。

    但是倭寇往往人数较少,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可这一次,显然是大规模的行动。而这一次若不是张辅在成山卫整军,只怕成山卫可能攻破,而之后的后果……不堪设想……

    那附近除了成山卫之外,承平日久,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几处的州县遭遇如此大伙的倭寇侵袭,必然生灵涂炭。

    咋啦,咋啦。

    不幸被张安世言中了。丘福瞠目结舌地道。

    什么意思,言中了什么

    丘福便将奏报给朱能看,朱能目瞪口呆:这他娘的乌鸦嘴,好险,幸好有所防备,如若不然,咱们五军都督府,贻笑大方。

    魏国公徐辉祖本来是慢吞吞的性子,他很有大将风度,可现在听到了张安世,起心动念,竟也凑了上去。

    这一看……大吃一惊。

    此子……真是乌鸦嘴啊。

    于是他忍不住道:他是如何言中的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一千多个贼寇,实在难以想象,海上之敌,竟已到了这样地步了吗

    还愣着做什么,入宫觐见,赶紧去报捷吧。魏国公徐辉祖道:这样十万火急的军情,不能久等。

    众人听罢,觉得有理。

    那百户却道:都督们入宫……卑下……这儿还有张辅将军的交代。

    丘福便看向百户:还有何事

    百户取了包袱,边道:张辅将军说,这是咱们成山卫亲自栽种的梨瓜,都是将士们平日里辛勤耕种出来的,晓得卑下要入京报喜,所以将这瓜带来,想……想给陛下尝一尝。

    入他……丘福本要骂娘,好在他终究没骂张辅的娘,及时收口,转而笑着道:看看张辅这个小子,他只惦记着陛下,就没想过给咱们送一口瓜吃,这小子机灵得很哪。

    朱能道:这小子倒是有手段,俺也要记一记,说不准以后有用。

    无论如何,这是一场大捷。

    虽然大明朝的边,患始终在北方。

    可海上之敌,确实也不可小看,因为他们侵扰大明海防,而大明海防线延绵数千里,又多是最富庶的州县所在,一旦被攻破,损失甚至比边镇还大。

    此次不知挽救了多少百姓和钱粮。

    几个都督都满脸的眉飞色舞。

    尤其是魏国公徐辉祖,捋着长髯,摆出一副大家向我看齐的模样。

    好在他终究是拘谨的人,没有过于明显。

    …………

    而在另一头,朱高炽和张安世向朱棣行过礼,朱棣道:给太子赐座。

    只给太子赐座,而朱高煦和张安世都站着,这分明是给汉王朱高煦看的,教他收收心,现在开始,少一些非分之想。

    朱高炽欠身坐下。

    不等朱棣再说什么,朱高煦已上前去,耷拉着脑袋,朝太子朱高炽和张安世行了个礼,道:从前俺不晓事,俺给你们赔不是啦。

    说罢,假装亲昵地摸摸张安世的脑袋:不错,不错,英雄出少年,若非是张小兄弟,母后的身子只怕要糟了,从前的事,你别记在心上。

    张安世被他按着脑袋,很是不爽,挣扎开,可朱高煦还是一副很亲昵的样子。

    朱棣随即便怒视着朱高煦开始骂:你这竖子,朕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你,这一次是你的兄长劝朕息怒,不肯追究你,如若不然,朕非要剐了你不可。

    朱高煦便老老实实地道:是,是儿臣知错了。

    他一脸委屈,再加上人也消瘦了不少,朱棣此时也不好继续发火,随即道:都是一家人,以后再不可彼此生嫌隙了,你和太子,都是朕的儿子,当初在北平的时候,其乐融融,怎么如今我们父子三人入京,反而成了这个样子

    哎,朕是指着你们两兄弟好啊,幸好太子性情温和,他这长兄,终究还是顾着你这兄弟,你若是再造次,便真不是人了。

    朱高煦拜下,便哭起来:父皇,儿臣知错啦,这一次在王府之中,儿臣一直反省……儿臣愚钝,竟轻信于人,实在万死之罪,儿臣宁愿将功赎罪,恳请父皇,让儿臣领一支军马,宁愿戍守宣府,为大明守边。

    朱棣见他情真意切,倒是脸色缓和。

    张安世一听,却是急了。

    戍守宣府,你特么的难道不是想学你爹吗

    这汉王本就是皇子,一旦到了边镇,那些边军们还不一个个朝他靠拢一旦南京有变,以这厮的性子,只怕立即提兵要杀来了。

    没想到自己可能改变历史

    此时,只见张安世笑嘻嘻地道:杀鸡焉用牛刀,我一直听说,汉王殿下有万夫不当之勇,不过汉王是皇子,又有封地,去宣府做什么。

    反正这坏人,姐夫不做,张安世是定要做的。

    朱高煦:……

    朱棣听罢,却有些踟蹰,边疆不宁,确实是他忧心的事。

    朱高煦道:儿臣只是希望能够为父皇分忧而已。

    张安世这时又横插一杠:可现在边镇无事,自然不必劳动汉王,啊……我还是小孩子,我可能说错了什么话,还请汉王殿下,千万不要见怪。

    朱棣道:你们不要争吵。

    汉王朱高煦本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乖乖认怂。

    朱棣背着手,道:你看看,你们现在又争吵,朕还指望着,你们兄弟能和睦,共御外敌,太子守成之主,而汉王乃是将才,若是兄弟同心,哪里来这么多事。

    朱高煦一听父皇认定自己是将才,一时不知该喜还是该悲,这皇位十有八九是没了,不过……似乎父皇对自己统兵颇为认可,若是能掌握天下军马,岂不真可以做李世民

    朱棣随即看向张安世:张安世。

    臣在。

    你说成山卫有事,可那张辅已修书来,说那里风平浪静,并没什么事,朕已命他往宣府去了。当然,朕没有责怪的意思,你还小,这些只是戏言,倒无可厚非。五军都督府,你那些叔伯也是这个意思,希望你以后能够谨小慎微,不该说的话,不要说。

    张安世心里疑惑,难道自己看的那段事儿是骗人的

    又或者,时间上出了问题。

    这般一想,张安世便怂了。

    朱棣道:你小小年纪,已有许多本事,已很了不起了,你在国子学也干的不错,这行军打仗的事,终究需要磨砺,你年纪还小。

    张安世道:是,是,以后臣再不敢胡说八道了。

    朱高煦听出了什么,便道:是啊,安世,这行军打仗,可不是易事,为将者,就和治国差不多,分毫出不得差错,以后你可以跟我学学。

    张安世没吭声。

    这时亦失哈疾步进来,带着焦急之色道:陛下,五军都督府诸都督求见。

    朱棣皱眉:又发生了什么事

    亦失哈道:说是有紧急的军情。

    一听有军情,朱高煦顿时来了精神,他发挥的时候到了。

    片刻之后,丘福等人匆匆入殿,行了礼。

    朱棣道:宣府还是辽东出了问题

    丘福抬头,用一种古怪的眼神先看了张安世一眼,随即道:陛下,问题出在成山卫……

    朱棣一听,大为吃惊。

    他惊呼道:成山卫,是张安世所言的成山卫

    正是。

    奏报呢给朕看看。

    朱棣脸色凝重。

    丘福将奏报奉上。

    朱棣打开,低头一看,便见这奏报上写着:奉天翊卫宣力武臣、京营都指挥使同知张辅奏曰:臣奉旨至成山卫,整肃军马,半月有余,至本月十三子夜,突闻水寨之外,金子鼓齐鸣,当下率人杀贼,贼势甚大,舰船数十艘,带甲千人,连夜袭营,臣与诸将士厮杀一夜,其中成山卫指挥张宽,亲临敌阵,冲散贼人数股,阵斩十三贼,贼子甚为凶顽,不肯散去。至拂晓方止。

    朱棣看罢,倒吸一口凉气。

    他没想到,海上竟会处出现大股的敌人,这和从前的海贼袭击完全不同。

    朱棣继续看下去:是日,臣与指挥张宽点验,击沉贼船二十三艘,缴获十一艘,多为倭船,毙贼七百四十余,俘获八十三十九人,又获些许粮草,金银。据臣等拷问,方知此贼为东海凶寇,纵横海上数年,来自倭岛,曾袭朝鲜国数州县,朝鲜国上下,深受其害,被其斩杀俘获之朝鲜国军民数百,掠粮无数,此番兵精粮足,欲图成山卫,进而一鼓作气,袭掠我大明成山卫周遭数州,幸赖陛下圣明,下旨命臣整肃军马,日夜提防,如若不然……几为贼子所趁,也赖成山卫自指挥张宽以下诸将士,闻贼而喜,奋不顾身……

    朱棣越看越觉得匪夷所思:海上之贼……海上之贼……他娘的,这些海贼,已到这样猖狂的地步了吗

    朱棣久在北平一线,对于海贼并没有太强的认识。

    或者说,这满朝上下,其实对此都没有太多的在意。

    此时,他深吸了一口气,随即目光落在了张安世的身上。

    他道:你们可知道,这奏疏上头说了什么吗

    丘福道:还请陛下示下。

    朱高煦也急了,连忙道:父皇,竟有贼子敢犯我大明海疆,儿臣……儿臣可率兵马。

    朱棣摆摆手:不必你啦。

    父皇,儿臣……

    朱棣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朱高煦,道:这些海贼,已然被一网打尽,尽数斩杀。此战,杀贼近千人,俘贼亦有近千,还缴获了不少的钱粮。

    朱高煦听罢,心里略略有些失望,只好强笑道:张辅的本事也不小,他此番倒立下了大功。

    是张辅之功吗朱棣眼睛落在了朱高煦处:海上的海贼,和大漠中的敌人不同,大漠的敌人,难就难在与他们硬碰硬。而海上的敌人,往往人数不多,可他们总能随时在我大明薄弱的海防线上袭扰,因此,要克敌制胜,最难的不是能打败他们,而是能否制敌先机!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