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章 上车

    书院一共准备了四辆马车,不过赵康厚着脸皮要和叶红雪一起,因此就空出来一辆。

    那名来接他们的士子就坐在车厢外,赵康掀开车帘子,坐在这车门边。

    士子见状忙询问道:国师可是有什么吩咐

    没有没有不用客气,怎么称呼赵康笑问。

    对方回应道:在下关山月,昨日得见国师大作惊为天人,不瞒国师说,昨日回到书院之后,院长特意和我们讲解了您的诗词文章。

    如今我等都知道了何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对国师深感佩服,昨日文会还望国师莫要见怪,文人相轻的臭毛病我们的确得改改了。

    被人这样吹捧,饶是赵康都有些不好意思,同时也有些惊诧这书院之人态度的转变。

    难怪这书院在周国会受到如此推崇。

    他好奇道:关老哥你们这书院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能不能说说

    关山月微微一笑:院长已经料到国师会有此询问。让在下知无不言。

    其实说到底书院就是个读书的地方,真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如今我国朝堂上的文臣武将基本上都是从书院中走出来的。因此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人都将书院当成了步入官场的一扇门。

    所以在周国有句话,入了书院基本上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朝堂。

    这么厉害

    赵康有些被吓到了,叶红雪也是满脸不可思议的神色。

    一国文武居然都出自书院!

    难怪身为皇帝的李承坤竟然会对书院院长公孙云秀如此礼遇。

    国师过奖了。关山月脸上浮现一抹自豪。

    赵康问道:这么说书院不光教人读书,也教人怎么打仗

    关山月点了点头:书院分文院武院。武院藏兵法三百六十卷。而武院的教师,都是军队中退伍的老年校尉担任。

    除了功课学业之外,武院中的学子每年都要带兵外出清缴山贼流寇。

    因此武院中出来的学子基本上都是有带兵经验的。

    厉害!赵康有些佩服。

    他原本以为书院就只是这些读书人写诗作词的地方,没想到还教人怎么打仗。

    而且教师都是退伍的老校尉,如此长久以往下来难怪周国之前会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这书院可以说是周国的人才提供基地啊!

    赵康心中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回去搞个武院出来,毕竟带兵打仗这种事情可不是只会冲锋陷阵就行的。

    又问了关山月一些书院的信息,叶红雪也问了几个感兴趣的问题,差不多半小时的路程,赵康等人来到了燕都北城,看到了一座庞大的建筑。

    要不是知道这地方不是皇宫,赵康真要以为自己来到了皇城前。

    朱漆大门足有两丈高,牌匾上两个鎏金大字龙飞凤舞气势非凡。

    书院!

    关山月下车:国师,已经到了。

    赵康扶着叶红雪一同下马车,身后的吴观海和明珠公主也都下车。

    从门内走出一人,白衣胜雪手持玉箫正式那书院院长,公孙云秀。

    院长!关山月走上前行弟子礼仪。

    公孙云秀点了点头:你先退下吧,由我招待贵客。

    遵命。

    关山月闻言带着马车离开,公孙云秀步上前来看着赵康等人有些歉意道:诸位,如今正是学子早课的时间,没让人相迎,抱歉了。

    吴观海:院长客气,学子的学业比较重要。

    太子殿下说的是,不必大张旗鼓的。明珠公主也道。

    赵康轻轻点头,公孙云秀看向他微笑道:国师昨日诗词文章令人大开眼界,今日前来可不要吝啬赐教啊。

    赵康无奈:院长你这就抬举了,赵康今日可是抱着学习态度来的。

    浅笑一声,公孙云秀:相较昨日,今天国师可是谦逊不少。

    赵康继而有些尴尬,心想这美人还真不会聊天。

    诸位请!

    侧身让道,公孙云秀邀请着众人进入书院之中。

    一入内,赵康想象中的读书声并没有听到,反而有些寂静。

    书院的门户高大内中自然也不简单,亭台楼阁让人看花了眼。

    透过一些窗户缝隙,依稀能够看一些人影。

    公孙云秀带着他们来到一座水榭,早就有人安排好座位,准备好了瓜果茶点。

    老实说这座书院让赵康有种回到大学时候的感觉,不过是古代大学。

    诸位请坐。

    公孙云秀跪坐在软垫上,一旁的吴观海眼皮一跳,明珠公主也是一惊。

    作为文人跪坐,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她要和在场众人讨教论道了。

    明珠公主自认自己没啥能够让这位书院院长称道的地方。

    比容貌对方丝毫不许色,论气质还要更胜一筹。

    莫非是要和赵康

    叶红雪也发现了这点,她还是懂不少规矩的,看着一屁股坐下的赵康,连忙咳嗽了一声附耳说了几句。

    赵康一听愣住了,有些尴尬地看了公孙云秀一眼,连忙也学着对方跪坐,这是必要的尊重。

    公孙云秀心思敏锐,微微一笑:国师不必迁就,怎么舒适方便,怎么来便是。

    云秀是从小习惯了这些繁文缛节,如今想改也难了。

    这样挺好,挺好的。赵康讪笑一声。

    公孙云秀放下手中玉箫,思绪似乎已经飘远,语气轻柔缓和并没有说什么客套场面话,而是直截了当道:自周国建立书院已经二百三十七年,周国建国也不过二百四十年,说此地是与国同龄也毫不为过。

    两百余个春秋寒暑,从此地走出不少大人物,他们为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书院的荣耀。

    云秀身为这一任的书院院长接手书院四年,然而就在第一年,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希望国师能给为我解惑。

    场面严肃的赵康颇有些不自在,片刻后才回应:赵康才疏学浅,不一定就能够给院长答案,但是愿意洗耳恭听,不知道是什么问题让院长困惑这么长时间。

    公孙云秀看向他,轻声道:那人问我,书院究竟是王公大臣的书院,还是周国的书院!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app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app

    最新章节。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