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94章

    也可能是想洗清自己和对方的关系,燕王连一把椅子都没有给他留,开门见山的质问起来。

    “末将今日前来,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曹川一脸喜庆的解释道。

    “好消息?”

    “是啊,陛下这不是登基了吗?”

    “周围的诸多国家,就像是南蛮,西域和西蜀,甚至连南洋的十几个国家,全都来道喜了!”

    “陛下龙颜大悦啊,于是让我来通知各位,去的时候可以准备一些正式场合的衣服,开一场国宴,宴请四方,庆祝庆祝!”

    “正巧今天各位都聚齐了,我便想着一并通知,也省去一个个找那么麻烦。”

    曹川自顾自的说着。

    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让在场诸王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

    他这番话透露出了好几层意思。

    首先,秦明和周遭各国的关系很好,这种资源是北方诸王根本不能比的。

    其次,朝廷的势力早就无形之间渗透进北方,就连诸王聚会这种机密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而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催促的意思。

    在发信过来后,看到众多皇室没有动作,秦明已经有些不耐烦,甚至让进军北方,身为主将之一的曹川亲自来通知。

    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他们丝毫不怀疑,若是自己拒绝,曹川下一秒就会变脸,第二天大军便会兵临城下!

    “各位,给个准话啊,我好安排人,将各位护送回京!”

    曹川笑呵呵的开口,但他脸上的笑意已经开始逐渐收敛。

    燕王和肃王几人对视一眼。

    肃王有些颓唐的摇了摇头。

    明王则是叹了口气道:

    “什么时候举办国宴?”

    “这个月十五,是个良辰吉日。”

    曹川道。

    “知道了。”

    燕王深吸一口气,既然没实力拒绝,那就只能答应了。

    只是此去京城,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参加一场宴会那么简单。

    一念及此,他便开口道:

    “曹将军,本王有个不情之请,不知是否能通融一番?”

    “哦?您说,若是陛下同意,我自是遵从。”

    曹川心中一动,将话说的很保守。

    

    【第410章

    大患瓦解,百姓欢腾】

    燕王深吸一口气道:

    “近日我等尽数离开北方边境,想必手下军队和朝廷部队的接洽,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无人点头。”

    “若是曹将军想接管此地的各大城池,能否等我们从京城归来,再和您进行交接?”

    燕王的态度已经放的很低。

    既然朝廷想让他们进京,起码给一个让人心安的后手。

    比如批准他们手中掌管的城池和军队,都还能暂且握在手中。

    这样他们才敢进京。

    “这个啊……”

    曹川沉默片刻道:

    “若是军粮无忧,您的要求无需陛下,我在这里便能答应。”

    曹川这次过来,本就做了大战的准备。

    当然,事情若是可以和平解决,他倒也乐意瞧见。

    不过多年混迹在外的经验让他一点亏都不吃,还是多少要了对方一部分的军粮。

    燕王和肃王以及明王等人对视一眼。

    他们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好,那就一言为定。”

    “希望曹将军信守承诺,一切安排等我们回来后再说。”

    “各位放心,我曹某人说话向来一言九鼎。”

    曹川笑着点点头。

    “既然大家都愿意去,我的任务也完成了,就不在此处多留,各位继续忙吧。”

    他知道自己不受待见,几句话说完便转身离开。

    在北方暗潮汹涌时。

    秦明已经发布了两道命令,张贴在京城的几个城门前。

    很多还不识字的百姓全部聚拢上来,好奇地打量着黄榜上写的东西。

    “张秀才你认识字,帮忙看看陛下发布的诏书上写的是什么?”

    几个百姓围绕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秀才。

    在这个年代认识字的人还是很少的。

    秦明他们此前在南方的时候建设了诸多学堂,提高了识字率。

    但京城这边还没有普及过来。

    所以他们基本上都看不懂这上面写了什么。

    这也给了张秀才卖弄学识的机会。

    他轻摇折扇,颇为闷骚的走上前。

    “诸君莫慌,待小生细看一番。”

    张秀才本想扭捏作态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可在看了第一眼后,他便瞳孔剧震!

    “陛下要立后!”

    “还要开放票据的兑换!”

    第一个消息和百姓无关,但第2条消息却让所有百姓忽然瞪大眼睛。

    他们不可置信的对张秀才问道:

    “张秀才你可别看画眼了,朝廷之前不是说以后要分批次进行兑换吗?”

    “就是啊,那可是几千万两白银的债呢,陛下从哪儿弄来钱?”

    “你们还真别说,我听闻陛下在南方政绩斐然!赚到的钱有好几个仓库都装不下,说不定是把南方的银子运过来了呢。”

    众人全都被这个消息点燃了,激烈的讨论。

    这时,负责进行兑换的钱材已经来到了城门前。

    “各位让一让,我们是朝廷的官员!”

    他带着几个户部的官员走进人群中。

    听到这个声音,众人自动为他分开了一条道路。

    钱材挤进人群看着张秀才道:

    “你叫张举人,张状元的儿子?”

    “是,是……”

    张秀才眼看户部的官员都过来了,卖弄学文的心思顿时消散。

    反倒极为谄媚的走上前弯腰点头。

    钱材认识他的父亲。

    张秀才的父亲当年也是参加科举,考到胡子白,考到担任考官的官员们换了一茬又一茬,却还是没考上。

    和张秀才一样。

    “你这家伙看东西也不看全,下面说的补充条件呢?”

    钱材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他是今天接到秦明命令,专门过来处理这件事的。

    但刚跑到这里,就听到张秀才在这边宣传朝廷要继承前朝的账款。

    秦明早早就跟他们说过,需要用货物来抵消一部分的债务。

    在诏书里说的很明白。

    可按照张秀才这种说法,却变成了可以随随便便的去兑换银子。

    这要是宣传出去,曲解了秦明的意思,钱材都不敢想会出多大的乱子。

    “啊?”

    张秀才愣了一下。

    这才连忙仰头继续看了一遍诏书里的内容。

    “哦这样啊……大家别急,朝廷是兑换银子的同时,还会通过提供货物的方式给大家抵扣账款。”

    眼看张秀才说的很笼统。

    钱材立刻将他拉到了后面,随后自己走上前队众人解释道:

    “大家日常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做衣服用的布,都可以用票据来找朝廷兑换,我们的价格和市场上是一样的。”

    “不会占大家任何便宜!”

    他这句话才算是说到了点上,很多百姓其实都害怕朝廷随便用一些破烂玩意儿就把他们的票据全部换掉了,这样大家还是很亏。

    “只要是正常的货物来抵扣,那就没关系。”

    “是啊,我们都等太久了。”

    众人终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钱材也趁热打铁,直接让人用马车运来了三车货物。

    “这是岭南丝绸,岭南的丝绸大家都听说过吧,有兴趣的可以来换,我们的价格比市场上要便宜很多。”

    百姓们走上前,亲手摸了摸岭南纺织厂做出的丝绸。

    针脚细密,材料柔软,颜色鲜亮。

    价格也比市场上少了几十文钱。

    虽然少的并不多,但这也足够表明朝廷的诚意了。

    “正好我们家要做衣服,丝绸给我们拿半匹。”

    “我家老爷手上票据太多了,还是拿点你们的丝绸吧。”

    几个家丁跑来拿出了一摞厚厚的银票,开始在这边兑换。

    看到百姓们已经逐渐接受这种兑换的方式,钱材终于松了口气。

    远处的茶楼上,穿着一身便装的秦明和陈世茂坐在最高处,看着下方的场景。

    陈世茂察觉到秦明似乎在想着什么,于是开口道:

    “陛下,前朝留下的最大危机已经开始瓦解,您还有什么担忧之处?”

    秦明闻言苦笑一声。

    “就一个简单的诏书,都差点被他们理解错,以为可以随便换银子,幸亏钱材赶到的及时,不然传达的意思出现偏差,又要被人骂了。”

    “老师,您觉得这种问题来源于何处?”

    秦明感慨过后,立刻对陈世茂提出了疑问。

    陈世茂微微皱眉,很快猜到了秦明的意思。

    “百姓不识字,只能指望这些书生口口相传,意思肯定会曲解。”

    一句话从十个人嘴里传递完,可能就已经面目全非,更别说是天下间这么多的百姓了。

    “所以说,京城也要办学堂啊。”

    秦明悠悠开口。

    陈世茂却忽然紧蹙眉头。

    “陛下,这样真的好吗?”

    【第411章

    立后前夕,朝野齐动】

    陈世茂的态度让秦明有些奇怪。

    “之前咱们不是一直都这样做吗?”

    “那是为了对抗前朝,但现在情况不同了,若是让百姓都读书识字,恐怕会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

    听到陈世茂所言,秦明忽然愣住。

    自古以来封建王朝都喜欢实施愚民之策,只有让百姓没见识没文化,才能更好的操控。

    这一类的驭民之法,在很多帝王学说中都占据着主流。

    秦明并不是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他来到这个时代后,一切都在向前推进。

    不仅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还有这个时代的文化。

    若是文化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影响要比陈世茂所言更加恶劣。

    “老师,若无文化支撑,不说天下人,只是咱们的工坊都无法发展,技术也无法进步。”

    这是秦明第一次察觉到陈世茂知识的局限性。

    陈世茂没有说话。

    他知道秦明是个一心向前走的人。

    “陛下说的也有道理,咱们先建设几个学堂试试吧。”

    和那些老派古板的读书人不一样。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