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601章

    言下之意:我们看守要紧的人犯,守着偌大一比钱财,而回朝路上不太平,我们只有区区八千人马,想回!回去的心情十分迫切,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桐桐看向周法尚,而后拿出写好的折子:“此折我打算递给御前李三郎,请他代为转呈陛下!是否妥当,还请您斧正。”

    折子四平八稳,老道非常。不等朝廷的旨意到,他要先送折子到陛下面前。

    在折子上,她说,她便是辞去官身,也还是陛下的子民。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对陛下的忠心都是一般无二的。打了胜仗,这是天佑大隋。也是陛下三征高句丽的决策英明,又盛赞三征高句丽的将士,正是这些将士奋勇,这才铺平了奇袭平壤的道路。

    是陛下走了九十九步,他只是鲁莽无意中闯了最后一步。可能因为这最后一步,就否认前九十九步的功劳吗?

    他认为这是不公允的!

    因此,他在折子上先为大军,为来护儿这样的将领张目,而后请罪,说他这样鲁莽的性子,侥幸得了陛下的赏识。也只有陛下这样的皇帝,才能容下他这样一身毛病的臣子。

    而今,臣子做了错事,办下荒唐事,不敢搪塞,愿意担责,因此,请降罪给她。

    之后,他才说难处。说他想回朝廷,不是怕责罚,而是他怕这中间有闪失。丢了重要犯人,这是有损朝廷威严。丢了钱财,若是被反贼夺了去,这更是助长了贼子的实力。

    因此,请皇上来解决这个难题,是派人来提人呢?还是派人来运送这金银呢?

    等此事办完,她必归朝,请陛下发落。

    然后是罪民林桐在何处何处泣血叩首云云的套话,写的真叫一个情真意切。

    周法尚是武将,虽在军中多管辖后勤补给,但武将就是武将!上折子做文书的事,他也并不擅长。要是让他来写折子,自问是写不成这样的。

    这折子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绝不至于给家里招来杀身之祸!哪怕是缓兵之计,这也一定是有效的。

    因此,他捋着胡须,不住的颔首:“好!甚好。”

    桐桐便将折子递给来整,“来家有护卫,此折子递给大帅!大帅千万莫出头,将此折子递给唐国公府李三郎即可!他与我乃是至交,必能设法呈送御前。”

    来整接了过来,起身就走:“我去安排。”

    这件事办了,那再说回更具体的。

    在安全的前提之下,就得考虑咱得实际情况。

    桐桐就跟三人说:“咱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折子上写了,这也是实话,是咱们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咱们手里的人打主意的不多!但是咱手里的钱财,打主意的可太多了。如果进入关内,咱们只八千人手,别说金银了,就是咱们自己,也得被人给生吃了。”

    是的!这里起事那里起事的,可都是手里拿着武器的暴民。哪里有钱就往哪里去,哪里有人就往哪里去。

    八千人而已,不够人家生吞活剥的。

    费青奴就问说:“那怎么办?半路上岂不是更危险?”

    对啊!走又走不了,哪里可容身呢?

    来整就说了一个地方:“可渡船,往东莱郡。而后往鲁郡。某曾去过,那里有一梁山,最是易守难攻。”

    说着,展开舆图,在舆图上点了点。

    桐桐:“”这不是水泊梁山吗?

    要是想落草,只求暂时安稳,而今来说,那这个地方确实可以过度。但是,想要进一步,这个地方在现在这个时间就不行。

    近几年,只山东那一带民乱尤其多,为何?因为灾情严重,水患不断,百姓无法生存,能怎么办?

    黄河水患在那个地方尤其严重!

    看看这个时期做大的那些豪强,像是瓦岗,人家在中原腹地,产粮,能养起军队;像是窦建德,守着河北平原。还有杜伏威、辅公佑他们守着江淮平原。

    便是李唐起事,也是迅速的占领了长安,守着关中平原。

    无它,养军队需要粮食!不能产出,那便不能依托。

    但是,桐桐没法直接跟人家说,咱要做好长期扎根的准备。她点了点脚下,“此地乃辽东城,此处为何不能暂时安家?”

    来整愣了一下:“此处归属于高句丽!”咱压着高丽王,而后还停在高句丽的地盘上?

    桐桐看他:“谁说此处是高句丽的?”

    去翻翻《尚书大传》,上面记载的很清楚,当时殷商国亡,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箕子,‘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

    “故而,此处乃我朝之疆域!殷商时期是,战国时期是,秦皇一统六国时是,而今是,以后也会是!王师伐之,乃是讨要失地”

    三人:“”他们先彼此对视,然后都若有所思。

    周法尚明白过来了:这是进可以和朝廷谈判,退可以固守。

    何况,自家手里握着高元,高元若是不杀不释放,就可以是傀儡王。有傀儡在手,还怕不能统辖此地么?

    一旦对此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统辖,还有什么可惧怕的?!

    他的意思是:要雄踞关外,虎视中原。

    换言之,她是不是想代高元而立国?!

    一旦想到此处,周法尚心中一激灵:这可真是小心谨慎,却也步步为营。

    他马上道:“辽东城,可!”但他必须得提醒:“此乃四争之地!高句丽残余势力必然不肯罢休,而西北,尚有契丹势力盘踞。另外,奚族所栖息之奚地”此地虽未建国,然此地与突厥接壤,受突厥辖制,与毗邻突厥无异。可以说,除了临海之地安全之后,夹在夹缝里,存求一样艰难。

    桐桐缓缓点头,“而今,只说三步之内的事,不能想十步之外。天下局势变迁之快,往往只在昼夜之间。就眼前言说,林某以为,选此地为最优。”

    至于说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走一步看一步。

    四个人就此事再次达成一致!

    那桐桐就再往具体的说,安抚了面前这三个人,统一了思想,规划了最合理的路径,具体操作上来说,就得考虑更多人的利益。

    比如:每个将士这一次能分多少银子!若是在辽东安家,大家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

    如果想用土地吸引这些将士,那大概是行不通的。隋朝可能是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能灿烂一时,必是有优点的。

    比如,隋朝推行的是自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

    像是每个隋朝的成年男丁,就可以分配到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

    露田,说的是专门种植谷物的田地。朝廷分给你露田,就是专门种植果腹的主粮的。

    与露田有别的还有,桑田,麻田。顾名思义,桑田就只能种植桑,麻田就是专门种植麻的。

    而永业田,就是可以世袭的,祖祖辈辈都归你们家,而且,这一部分田地是免课役的。

    同时呢,女人也会分田地。当然了,女子没有永业田,只有露田四十亩,是男子的一半。

    在这个时期,奴婢是有田地的,跟一半的农户分的是一样多。不过他们自己没有自由,那田产的收入自然就归主家所有。

    所以,奴婢不仅本身是财产,他们自己还带着田地的。

    为了怕圈养奴婢过量,对奴婢的数量有控制。亲王允许最多三百奴婢,一半的大户人家不能超过六十个。

    而且,家里若是养牛,一个牛还给分六十亩露天,比女人分的多。但是也规定,每家养牛不得超过四头。

    便是当官的,也一样得有‘责任田’。什么俸禄,那是不存在的。你当官,就给你分‘职分田’,收入就是你的俸禄。免官或是辞官了,你再把职分田还给朝廷就行。

    衙门办公要开支,那得种公廨田。你们衙门都去种,收入归衙门,作为办公开支。

    要是没时间种,自己想办法叫奴仆去种或是雇佣人去种。反正上上下下,不种地就没收入。

    要么说,隋炀帝那么奢侈,还能开销起呢?因为隋朝这个朝廷吧,它是只进不出的。

    百姓过的很艰难,但是国库很丰盈。不仅遭住了隋炀帝的大兴土木,奢侈浪费,还一直扛到了贞观年间。

    也就是隋朝这两代积攒的财富,不仅自己没挥霍完,到了继任者手里,还一直在沿用。

    根据历史数据,在隋文帝末年,也就是杨坚统治的最后几年,根据数据算,只那个时候的国库储备,可支撑中原王朝开销五六十年。

    这种情况下,想叫人觉得得了好处,得叫他们自己富,而不是国家富!

    稍后见

    [1501]隋唐风云(26)三更

    隋唐风云(27)

    四爷收到了来护儿送来的折子,打开看了一遍,然后:“”要是让自己写,也就写这样了,不能更好了。

    于是,这么多天之后,在隋炀帝没有再召见他的时候,他拿着折子求见隋炀帝去了。

    而今,隋炀帝已回洛阳,正等着将高元押解回来,以祭祀太庙。

    天已冷,寒气渐重。

    隋炀帝赤脚站在大殿里,只着袍坐在台阶上,披散着头发不停地擦拭着手里的剑。

    四爷叫人端了葡萄酒先送进去,透明的琥珀杯子,暗红的液体在其中摇曳,隋炀帝端了过来,而后笑了:“宣!”

    四爷手捧折子进去,先问:“陛下,此酒如何?”

    还未喝!

    隋炀帝摇了摇,抿了一口,“少了酸涩,尚可。”

    嗯!调制了蜂蜜进去,可不尚可么!

    四爷笑了笑,这才递了折子:“林桐乃臣之至友,他托臣递了折子。”

    隋炀帝眼睑一抬,抬头看这少年,“你倒是不隐瞒,不避讳。”

    “陛下圣明烛照,有甚是您不知道的?”四爷也看他,“只是世人多愚钝罢了。”

    这话很是!看着臣子们或是逢迎或是巴结,或是装糊涂或是自诩聪明,这是一件尤其有趣的事。他问说:“这些日子,朕不召,你亦不往,何故?”

    “臣在等!”

    “等什么?”

    “等林桐的折子,臣亦想知道她想如何。”

    隋炀帝便笑了:“折子递来这说明此折不至于惹朕生气。”

    “她的把戏,一样瞒不过您,您又如何会生气?”

    隋炀帝随手撇下手里的剑,这才接了折子,而后打开看了。从头到尾看了三遍,便抓着折子,一下一下的拍打着膝盖:“此子狼性!”

    四爷没言语,只去捡了宝剑,然后放去剑鞘,挂了起来。

    近侍早已经紧张的把袖中藏的短剑握在手里准备护驾了,谁知人家好好的挂了长剑,便又站了回来。

    隋炀帝嘴角的笑意更真切了一些,好似从没在意过有人在他身边持了利刃又放回去的事,继续说道:“他给朕出了一道难题。”

    四爷心里发笑,桐桐向来都爱两头堵,不是很喜欢给别人留路的路数。

    “朕的官员辞官了,只是民而已。民立功于朝廷,朝廷自然该奖赏。故而,朕如何能治罪于他!他之所请,若是朕不允,天下如何议论于朕?高丽王乞降,朕应允;林桐乃功臣,所请朕竟不恩准。岂非要失人心?”

    四爷站了过去,将酒重新递到对方手里:所以,你没得选。

    隋炀帝接了酒,一口饮尽:“可朕如何能随他摆布?”

    四爷:“”你要单独召见她回来见驾吗?若是你的人杀不了她,她会回来的。她也等着你非犟着叫她回,那更好!她跟你有旧账要清算。但估计没那么快!她得把根基扎牢!总之,她会回来跟你见面的。

    果然,就听隋炀帝说:“朕要祭祀太庙,林桐乃功臣,又是朕钦点驸马,岂能不归?”

    四爷:“”

    有道理!那你等她回来再祭祀太庙吧!她也不是很尊重你家太庙里供奉的先人们。

    隋炀帝说着,似乎有想起了什么:“他声称此举乃是完成他祖父、父亲的遗愿”说着,嗤的一声笑起来了:“朕竟是孤陋寡闻,不知有何等样的大贤,忧国至此,教养的后背也是如此出类拔萃。而此等样人朕竟不曾听过?!”

    四爷:“”或许你祭祀太庙的时候,你家先祖会告诉你呢?

    隋炀帝也不是要谁回答他的问题,单就是有个人能听他说话而已。这会子他朝后一躺,半晌,突然说了一句:“三郎,你说朝中桀骜之人是否会人人效仿林桐”

    会的!有第一个跳出来挑衅你权威的,就会有第二个。

    隋炀帝一下子坐了起来:是的!会的!会有的。

    他站起身来,朝外喊道:“人呢!人呢!来人呀!”

    四爷看着状似疯癫的隋炀帝,他叫了近臣前来:“宣旨宣旨凡反叛者,朕皆要严惩。斛斯政呢?斛斯政呢?”

    斛斯政就是那个被高元打发使臣送回来的叛臣,附逆杨玄感,逃到高句丽,又被送回来。

    “杀了他!如杨积善之法,烹其肉,百官食之,而后收其骨,挫骨扬灰!”

    杨积善就是杨玄德,积善是他的字。此人是杨玄感的弟弟,兵败被俘,而后被隋炀帝杀了,切成一块一块的,最后落个尸骨无存。

    现在,隋炀帝说,要把斛斯政这个叛臣也这么处理,杀了,切了,烹了,叫百官把肉给吃了,然后把骨头收到一块,烧成灰给扬了。

    他得叫人怕他,不敢叛他。

    四爷进一步觉得,隋朝的皇帝精神都有点不大正常,像个有家族遗传病的疯子。

    这种人不能劝,越劝越来劲。

    于是,斛斯政就被杀了,真的被煮了,然后真的会被分肉。

    四爷躲了,看不了这个。

    但端在朝堂上的肉,当着皇帝的面,谁敢不吃?

    不仅吃了,有那谄媚君王者,一块不够,再要一块,直至吃饱。

    而今,隋炀帝让人将这件事宣之于天下,告知天下臣民,这便是背叛他的下场。

    消息比宇文承趾走的快,再宇文承趾距离辽东城有一日距离时,桐桐已经从来往的商人那里知道了洛阳发生的事。

    而这件事她一点不瞒着,得叫驻守在辽东城的将士都来听听这件事。

    背叛陛下,陛下会吃人的,真吃!

    而今咱们算是违背了陛下的旨意,这算是背叛吗?算!真要是回去,他真的不会杀了咱们,也煮了分肉吗?难说。

    那还回去吗?还敢回去吗?

    军中才被分了钱财,而今遇到这样的事,作何想呢?只一个想法,那便是这样的帝王就该反!

    继而,军中隐隐有一种声音,那就是:反了算了!君不仁不慈,何为君?

    这正是桐桐想要的!

    宇文承趾来的时候,桐桐面色凝重,一见面就问说:“宇文兄可是来杀我的?”

    “”宇文承趾面上一惊,沉默了片刻才问:“何出此言?”

    桐桐看看周法尚、来整其他的将士,然后苦笑:“瞧!还真是来杀我的。”说着,就拉了宇文承趾,“宇文兄,不论有何皇差,舟车劳顿,一路乱民,想来路难行!先进城,进城休整休整!好酒好菜已备好!请!”

    此时的辽东城依然是冰天雪地,暖意融融的正厅里,宇文承趾一行被郑重招待。

    等酒足饭饱,其他人都退下了,宇文承趾才叹了一声:“林兄,密旨如此,然你我相交,我又岂能真杀你?”

    桐桐:“”杨广像个疯子,但不全是疯子。他真给你密旨了?不会吧!只怕是你宇文家擅长于揣摩圣意,要替主上分忧吧。

    宇文承趾看着林桐,然后看了站在外面的亲随一眼:“看见那个吗?我找来的与你身形极为肖似”

    桐桐笑了,将折子的副本拿给宇文承趾:“宇文兄先过目。”

    甚?

    宇文承趾接了过去,满脸狐疑的读了一遍,而后面色数遍。

    桐桐看他:“陛下而今不想杀我,也不能杀我。”说着,她就问宇文承趾,“宇文兄是否要等等陛下的第二封密旨?”

    宇文承趾面色一连数遍,这才朗声大笑:“当然!当然!叨扰了。”他马上转移了话题,“还未恭喜,得尚公主。以后还请驸马爷多多关照。”

    桐桐:“”驸马?她想了想,“哪位公主?”

    “还能有哪位?陛下幼女,千娇百宠,倒是在府里见过几次,小名似乎换做吉儿。”

    杨吉儿?

    桐桐转着杯子,两人年纪相仿,也曾见过吧?嗯!原身自然是跟她见过的。她并非萧皇后嫡出,跟原身的出身相似。只是自来讨喜,得杨广喜欢罢了。

    若是杨勇登基,云昭训无亲生女,想来原身的待遇跟这位叫吉儿的公主相差也不大。

    此女该是那位嫁给李元吉,在李元吉死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又生了李恪和李愔的杨妃吧。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