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47章

    守着粮食,得多踏实呀!

    润叶心里那点不甘心的可惜,到底抵不过饿肚子的现实。她妥协了,跟着丈夫,带着女儿奔赴省城。

    走的时候,把她存着的东西一股脑的都装在麻袋里,这是要带走的。

    因为去的时候不坐火车,坐供销社往省城去的车,有多少都能拉上。

    这一走就真的消停了!

    从春到秋,真的一滴雨都没见。包谷杆长到半高,已经没有留着的必要了。

    今儿的早饭是水煮南瓜叶,午饭是水煮红薯叶,晚饭是红薯杆炖南瓜,一人一碗,就这个伙食了。

    桐桐把碗扣住,早饭已经是忍耐,午饭吃那玩意是极限,晚上红薯干炖南瓜要了我的命算了。

    她抬起头看四爷,嘴角一瘪:我不想吃。

    这么多人呢!四爷强忍着揉她脑袋的冲动,好好的把她掰正,叫她在身前好好站着,然后左顾右盼,可算是看见儿子抱着孙女。

    他喊金喜:“你咋抱孩子的?”说着,故意拍了拍桐桐,“你先抱霜天回家,我把饭端回去。”

    桐桐看向那边,将碗递给四爷,然后朝霜天拍手:“走喽!先跟奶奶回家了!看我们的小脸吹的”

    周围的人就打趣:“看爷爷奶奶心疼了没有?”

    霜天扑腾着要奶奶抱,桐桐把孩子一接,先溜了。

    桐桐喊金喜:“你打饭吧,叫你媳妇先回来,喂孩子几口奶。”

    “好!”

    小蝉上了个厕所来的迟了,就被告知孩子被婆婆带走了,先叫回去喂奶。

    同事还嘀咕呢:“林大姐这个婆婆,还不是一样,先顾着孩子吃没吃,一点也没想着孩子妈还饿着呢。”

    小蝉:“”叫我回去是给我开小灶的!一群傻子。她只辩解说:“风把人厥的脸干疼,叫我家那口子打饭吧!也没有三碟碟四碗碗的,在哪吃还不是一样?”

    这一下话题给转移了!可不就是,一碗水煮菜,跟以前差的远了。

    于是小蝉先回来了,紧跟着四爷和金喜一人端着两碗水煮菜到家了。这菜里一点油都不见,就是放了点盐,咋吃?

    倒了是糟践,只能调了个料碗,蘸着吃。再就是一人一个小饼子,先吃点再说。

    正吃饭呢,桐桐听到特别轻的脚步声。她利索的把饼子往口袋里一塞,示意其他人赶紧藏起来!

    果然,才藏起来吃着饭呢,堂屋的门帘被撩起,一个不算熟悉的年轻人站在外面朝里面看。

    方桌上一人一碗食堂打来的饭菜,桌子上有一碟子醋汁子,还能看见辣椒面。

    醋这个很多人会用酿醋,野柿子酿醋也特别好,不抛费啥。

    院子里也能种辣椒,一点辣椒面而已。

    一家子都好像对客人的到来很诧异,睁着眼看着。

    桐桐先放下筷子:“瞧着面生找到家里,是有啥急事?”然后还问:“吃过了吗?”

    “吃吃过了!”这人尴尬的笑了笑,就朝外一指,“那个我们队长让我问问来林大姐,粮食部门那边您有熟人没啥时候能给配粮食水煮菜给人吃的脸都绿了。”

    桐桐‘嗐’了一声,把洗好还没切的青辣椒抓了一个,蘸盐一边吃着一边道:“你当我们没去找?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有人卷着铺盖睡在人家单位门口,有啥用?上面的粮食没到,他们拿啥给咱们?要不然,你们也这么守着去,第一批就能轮到咱们。要不然,真啥时候来了粮食,咱都未必知道。”

    说着,递了个青辣椒过去:“吃么?”

    不!不!我吃不了辣。

    这人摆摆手:“那我先走了!回话去了。”

    嗯!去吧。

    桐桐看着人出去,然后一边嚼着青辣椒,一边往大门口走,果不其然,出去的这个小伙子跟不远处的几个人汇合了。他们嘀嘀咕咕的说话,见自己出来了,才又朝这边笑了笑。

    桐桐找他们招手:“那谁我又想起个事,你走的还挺快。”

    这人又站住脚:“大姐,咋了?”

    “你捎话过去,就说有些单位已经开始吃苞米杆了!咱们这要是实在撑不住了,你们就打申请报告,咱们青储少一些,总要让人吃饭吧!别说你们小伙子了,我都扛不住了。”

    “哦!好!”

    这人一应承,桐桐转身就走了!大门照样开着,一副不避人的样子。

    “我早说了,林大姐不是那样的人!我进去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还正说话呢!说不知情省城里面的低标准是个啥标准,反正咱的标准是真不高!我一掀开帘子,就看见他们吃着食堂打的饭,桌子上的碟子里是醋水拌辣椒面。大家院子里种的菜都差不多,就那样了”

    “但是,他们这些当干部的,肯定是多吃多拿了!苏大民肯定跟这些领导是一块的,要不然,粮食去哪了?叫工会查账,查出个啥来?不是金主任和林大姐,那肯定是别人。”

    “我觉得不是刘南生刘大姐,她就一个人,也一直在食堂吃饭,肯定不是她。”

    “除了他们三个,其他人都可疑!鲁正儒鲁工和高校长,他们把外孙女接来了,我是没见过高校长在食堂吃饭。你刚才去金主任家,路过高校长家,她家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

    “关着呢!”

    “那肯定是他们在家吃小灶呢。”

    “走!咱去看看。”

    才折返,就看见林大姐又出门了,还问说:“你们这是去哪?”

    “啊?我们去”

    桐桐不用他们回答,只道:“别转悠了,省点体力,不饿呀!我去给高校长送几个土豆,大人好弄,孩子咋弄?土豆泥刮着,叫孩子吃吧。”

    说着,就喊高迪:“高校长,我这边的土豆能吃了!给孩子烧两个吧。”

    高迪赶紧把吃的收拾干净,出来开门:“我家院子里种的少,这几天都给这丫头吃完了”开了门,才看见外面还有好几个人,“这是有啥事呀?”

    “不知道!”桐桐将篮子递过去:“先紧着孩子吃吧!肠胃弱,别急着刨了红薯叫孩子吃。”

    “好!”

    “孩子吃土豆?”

    桐桐看了几个人一眼,指了指鲁家门口的菜地:没看见吗?土豆都刨出来了,你说人家吃的啥?

    几个人啥也没找到,悻悻的走了。

    高迪松了一口气,她继续给美美喂蛋羹,这可是高价买来的。

    她问孩子:“这个土豆好不好吃?”

    “好吃!”

    “美美今天在姥姥家吃啥了?”

    “吃土豆了。”

    “就吃土豆了吗?”

    嗯!就吃土豆了。

    “土豆哪来的?”

    “姥爷种的!”

    “姥爷种的吃完没?”

    “没”

    “完了!”

    孩子从善如流:“吃完了。”

    “那今天吃的哪里的土豆?”

    “林奶奶给的。”

    “为啥给你呀?”

    “吃红薯,我肚肚疼,想吐!”

    “对!姥爷种了红薯,可美美不能吃,林奶奶就给了她家种的土豆。”

    嗯!吃林奶奶家的土豆。

    看!就是这样,富足的时候,没人在乎多寡。谁多拿了,谁少拿了,没人计较!你不吃,他还硬塞给你,满世界都是好人。

    现在呢?你不在外面跟大家一起吃,人家就怀疑你在家开小灶。

    什么人情呀,什么交情呀,那是个嘛东西?

    于是,自家吃饭就成了晚上八点以后,这个时候该关大门了,在家偷偷吃吧!早起七点以前吃,这个点也不用开大门,吃完在说。

    白天嘛,还是端回来吃,但是大门一直开着,就是不避人的意思。

    凡是水煮菜,她都会调料碗。她还大大方方的跟大家分享,这怎么调能好吃点。要是不想吃汤汤水水的,把菜捞出来,重新调味,这不是凉拌菜嘛!

    可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几天,再想大锅饭那就不能了。

    因为农场自己的红薯该收获了,要是还按照大锅饭这么吃,那两口职工,带着四五个孩子,七八个孩子的那种人家,肯定占便宜。两个人干活,成十口子吃饭,凭啥?

    像是桐桐和四爷,两个人干活,两个人吃饭!

    像是金喜和小蝉,带一个孩子,孩子才一岁而已,能吃多少?

    这不是吃亏了嘛!像是这样的人家很多,那大家都不乐意!

    要求按照劳力来分红薯,孩子多的人家你们自己想办法去,反正别想叫大家给你们养孩子。

    于是,在广场上,全体职工大队上,桐桐坐在上面,看见两拨人各持己见,然后大打出手。

    她拍了拍话筒:“我数到三,谁要还不住手,就得背处分了!再重申一遍,我数到三,谁要还不住手,就严肃处理。”

    下面的嗡嗡声继续,桐桐面无表情:“一二”

    ‘三’没出口,下面一片肃静!

    紧跟着,一个女职工哭喊了一声:“林大姐我家九个孩子咋养?咋养!”

    [1412]世俗烟火(81)一更

    世俗烟火(81)

    怎么养?

    不管不现实!可管吧,又该怎么管?得兼顾大众的利益,又得杜绝出现真养不了的事件。

    桐桐看褚卫东,将话筒给移了过去:这件事只能当家的人来说。

    这事是开会商量过的,砸了大锅之后,后续该怎么办。

    褚卫东说:“稍安勿躁!稍安勿躁!今年这情况,大家也都看见了。咱们也是辛苦一年,情况咱们也都心知肚明。最近,咱们领导班子也是跑了很多单位,结果听到最多的一句顺口溜就是‘高粱站了岗,玉米上了吊,棉花吊了孝,豆子放了炮’,没法子,到处都一样,庄稼没收。

    河滩公社那边有一个生产队,队长说,他们今年本来打算亩产六十万斤。结果社员说,六十万斤哪成呀?不到八十万这都不过关。可现在呢?别说六十万、八十万了?就是六斤、八斤也没有收回来。”

    下面安安静静,没人说话。

    事实上,之前农场开会的时候,下面的职工也喊着,人家种地都能几万斤,十几万斤,几十万斤的产量,咱们还是国家农场,怎么不得亩产百万斤!

    但是鲁正儒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以专家的身份说,盐碱地是种不出这种产量的。压下去了这股子风,然后做检讨,说作为水利方面的专家,没有达到治理盐碱地,使其达到高产,是他的责任。

    而今,褚卫东在说这个,不点名,但又何尝不是给鲁正儒正名。喊着高产的,产的粮食都交公了。咱喊着没粮食,产了都要做饲料的,所以,咱自己产的都留下来了。这属于商品粮指标之外的额外粮食。

    褚卫东又说:“当然了,之前都提议,想要全红薯面喂猪,批评林大姐的声浪高涨”

    年轻人鸟悄了,不敢说话。事实上,他们就是认为纯红薯面喂更好!

    褚卫东把桌子拍的‘啪啪啪’的响:“喂得好产奶多,这是傻子都知道的道理。要不然坐月子为啥要叫产妇多吃些好的?你们都知道的道理,林大姐不知道?不过是当着家管着事,该咋说?你们谁家过日子,是今儿吃了就不想明儿的事了?谁家过日子不是筹划着,就怕有个意外的?”

    没有人再敢说话,静静的听着。

    “现在的商品粮标准是每人每月十四斤粮,但是呢?粮食供应不足,那就只能‘瓜菜代’。大家也有所耳闻,现在大部分单位领到的都是红薯藤和苞米杆。咱们也一样,这些都是不能浪费的。之前林大姐在会议上也表态了,‘控制养殖数量,尽量做到不增加牲口数量,尽可能让渡牲口的口粮给大家救急’”

    但是说来说去,也没说该咋分地里即将收获的红薯。

    “宗旨是,拿出其中的七成,分给劳力!家里有几个职工,就能领到多少几份劳力粮食!剩下的三成,按照人口总数,再分配,原则上来说只包括职工的未成年子女和年迈丧失劳动力的父母,每个人都有一份。”

    这边话音刚落,就有人嚷道:“那饲养场库房里那么些红薯面,分不分?是不是还按照这个标准分?”

    桐桐一把拉过话筒:“那是保底的救命粮!今年秋天都没有收,今冬下来,哪还有库存?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吃风屙屁?!”

    但是,粮食不放在各自的手里,都不安心。

    这边话音才落,那边就嚷着:“存到一起,要是上级部门调用,怎么办?为啥不能一次性分下来,大家各自存着,这样才最保险。”

    “是啊!不都一样吗?”

    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个比一个嚷的起劲。

    桐桐往下一坐,没法说了,一个个的都可能耐了。手里有粮的时候,真的很难有一种坚定的心,说我今天真的只吃这一点就够了。

    她不说话,刘南山就接了话筒:“可以!分下去可以!但是,每个来领粮食的可都得签字,是自愿保管的。来年粮食告罄,那就按国家的配额各自去领粮食,跟单位无关。”

    “那当然!”

    “那当然了!咱知道林大姐不容易。”

    桐桐:“”

    还有人问:“那烘干的肉食”

    四爷摇头:“那是给保育院的孩子,给产妇准备的。没有多余的!”那么多人,分回去一人两口就吃完了。分什么分?不分!

    于是,就是收粮食,分粮食。

    桐桐不管大家的事,我把我的小家当好就得了。现在这种情况,管谁呀?谁也管不了。好心也没人领!

    今年干旱,红薯便是耐旱,这长的也很一般,不算是高产。

    桐桐这边,跟四爷是两个人的劳力粮。拉回去之后,再去领人口粮!暂时没排上的,都过来给帮忙,那么些红薯也没觉得多累就弄回家了。真的整整的摆了一院子,跟小山堆似得。

    这些就这么放着,她自己背了个篓子,上红薯地去了。满地那种小红薯根,弃之不用,以前都不吃的,现在满地都是捡这个的人。

    尤其是年纪大的人,见过饥荒的人,这玩意可都是能吃的。便是遇到老野菜,也一样,捡回去放着去。

    桐桐手脚麻利,一筐子好了,就倒入麻袋里。一麻袋一麻袋的,就这么排了一排排。

    “林大姐,明年夏粮就下来了,不至于的。”

    桐桐只笑没言语,手不停的忙她的。自己不用吃这个,这两年存下来的,足够家里度过这个难关。可谁家没几个亲戚呢?真到了要命的时候,咱就说,真的一口吃的都不给?

    不是舍不得好的,而是给了好的他们就以为你还有,还得找你要。咱要是有粮食还罢了,可事实上,没多的。

    只能提供一些口感不好,但还能饱腹的东西救命嘛,也就不讲究那么些了。

    天擦黑的时候,金喜拿着扁担过来,默默的挑着麻袋回。跑了三个来回,才算是把这些给运回去了。

    那么多的红薯摆在院子里,得晾一晾才能入地窖。又得把品相好的和品相不好的分开,真的是一个红薯过好几遍。

    但总的来说,自家的红薯品相不好,坑坑洼洼的占比极小。装袋的人看着人情面子,给的绝大多数都是好的。

    实在不好的,留着弄些粉条就得了。

    转天再把饲养场的库房打开,那么些的红薯面之前只知道存着呢,到底存了多少大家心里都没数。而今一看,不得不说林大姐持家有道!

    最近都吃红薯藤呢,她都没拿出一两红薯面来。

    桐桐把账目给农场一交割:分吧!分完就都甘心了。

    四爷和桐桐一人分了一口袋,带着回家,不操心了。

    两人在家收南瓜,收家里种的蔬菜,忙的一点清闲的工夫都没有。

    上房顶这活,桐桐不叫四爷干,“我好长时间没上房顶了”叫我上去一下怎么了?

    四爷:“”不等说话,她蹭蹭蹭的上梯子。

    房顶上南瓜爬满了,各个都那么大。品种还都不一样,有圆的的,有长的。大多数都长成了老南瓜。

    嫩的也有不少,但这玩意也长不起来了,摘了当菜吃。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