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07章

    “回头套个兔子,拿兔子皮做吧。”

    “冬天下雪,还就得用皮子做几双棉鞋。”

    絮絮叨叨的声音小了,他也出了门了,今儿好似没那么冷了。

    哪有?这风把人吹个透心凉。

    桐桐看看身上的衣裳,然后后悔了:大襟棉袄不好看归不好看,但是真暖和呀!相当于胸前挂了两层,把人裹的严严实实,一点风都不露。

    这种对襟的可不是,好似四面八方都往里面钻风。

    到了物资收购站,杀猪的那一套套东西都不见了。就像是四爷预想的一样,陆胜利反应过来了,他便是杀猪也不会放在这个地方大喇喇的杀了,昨儿的事一定是说成是猪受伤,力气大,出现了意外,幸好没出事,幸好有个人见义勇为了。

    而那个叫邱斌的杀猪小伙子,估计去其他地方忙去了,说好的时间他并不在。

    桐桐一看这架势,就直接去问在仓库忙活着的姑娘,“问一下,陆主任在哪?”

    这姑娘愣了一下,才认出这是昨儿那个大娘,可现在再叫大娘是不是不合适,看起来并不显老。灰色的对襟棉袄,戴着黑色的袖套,黑色的裤子,黑色的棉鞋,整整齐齐的。手里还拿个像是围裙一样的东西,这是护着衣服的。

    头发也不是盘着的头发,那是梳成辫子,又盘了起来,盘起来的头发用黑底碎花布条扎着,还怪好看的。她都想问问那是咋盘的。

    人看着又干净又利索,跟昨儿那个大娘像是两个人。

    她笑了一下,指了指办公室的方向:“大姐,陆主任说你要是来了,就去办公室找她。”

    “好!谢谢,你忙吧。”

    桐桐去了办公室,很不打眼的几间平房,她敲了门:“请问陆主任在吗?”

    陆胜利一听声音,知道是谁:“大姐,进来吧。”他正在从暖水瓶里往出倒水,一转身看见进来的人,然后:“”他轻咳一声,才找到自己的声音:“大姐,你先坐!”

    破旧的办公桌,摇摇晃晃的椅子,桐桐坐下了,等着对方说话。

    陆胜利放下洋瓷缸子,这才说:“是这样的大姐,你见义勇为,咱们年底正要向上汇报积极分子、道德模范,您看,咱完善这个材料”

    说着,就拿了笔出来,拧开笔帽,甩了甩,在边上的废纸上试了试,能出水了,这才摊开纸张写字,“大姐,你是哪个大队的社员?”

    “东河湾大队。”

    “叫个啥名?多大年纪?”

    “林桐,三十四。”

    “哪个桐?”

    “梧桐的桐。”

    对方愣了一下,“大姐应该是识字的吧?”

    “识字,写的不多。”

    “文化程度?”

    桐桐愣了一下,“我家弟弟妹妹都是上的新式学堂,他们教过我一些,一般的书和报纸能独立看。我父亲是做账房出身的,所以,我从小就能背珠算口诀,练得少。

    后来嫁人,我公公也是账房出身,我丈夫在解放前一直给大饭馆送菜,要替两边结账,我跟着他学了一些。后来,孩子上学,两个大的上的私塾,孩子背书我听,能记一些。解放后,三个小的还继续念着书,也能知道一些。我也不好量化我是什么文化程度。”

    陆胜利也不奇怪,现在就是很多人的学问是没法量化的。

    他把笔递过去:“那你自己写?”

    桐桐便接过来,想了想,尽量控制笔叫看起来生疏一些,然后还只写楷书,就是跟印刷体一模一样的字体。只是不熟悉,看着有些不协调。

    陆胜利摸了摸鼻子,这还是个文化人。

    “对!把社会关系都写上。”

    桐桐按照他说的,一一都写上。看起来整齐却生硬。

    写完了,陆胜利又拿出算盘:“大姐会打不?”

    “会!”但不能表现的特别厉害,就单纯的会打,速度不急不慢,就是一般账房先生的那个算账速度,“我一般都不用算盘,又没有大账目算。”

    陆胜利以为她说对算盘不熟练的事,但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这个人除了年龄不符合硬性的招工的条件之外,再就是拖家带口这一点,一般招工也不会要这样条件的。但其他的自身的东西都是合适的。

    他就说:“大姐,咱这收购来的农产品,你暂时先负责这一块。等到阳历年底,十二月份了,你这个材料报上去,从明年元月开始,你算正式职工。在入职之前,你按临时工的待遇”

    没问题呀!临时工就临时工。临时工的工资是学徒工的一半,很低。但能在食堂吃饭。

    安排好了,陆胜利就喊了个叫韩光的,“你带着林大姐去安排一下工作,工作流程要讲清楚。”

    好的!韩光不冷不热的:“跟我来。”

    桐桐以为是去整理收购来的鸡鸭鹅的,谁知道并不是,人家安排的是规整收购来的果干,杂粮、药材这些小众的东西。

    后来桐桐才明白,照管鸡鸭鹅,这是肥差。因为鸡鸭鹅收来之后还可能下蛋,这个蛋是不用上交的,谁看管的,归谁。

    看管这个的人那都是有关系的,你一个临时工就不要肖想这个美差了。

    杂类最麻烦,有些东西真的就是一点点的量。

    看管这个的是个年老的大爷,韩光喊:“白叔,你先带带林桐。”说着,才给桐桐介绍,“白叔今年五十九了,过了年就退了。”

    白叔打仗负伤,少了一只眼睛,后来说是在炊事班呆了几年,回来伺候老娘终老之后,就入职了,干了没几年,这就算是要退休了。

    “白叔。”

    白叔上下打量了桐桐一眼,就摆手叫韩光只管走他的,然后就靠在避风的地方打盹去了。

    桐桐看看着四面漏风的地方,再看看那一筐子一筐子的蒲公英根,一筐子一筐子的柿饼,然后问说:“白叔,这玩意盖住容易霉烂,这么吹着,回头份量就不对了,这该咋办?”交不了差呀!

    你政治过关,少了就是损耗!这要交到我手里,这玩意的份量不对了,我怎么交代?

    桐桐追着问:“损耗多少算是合理的?”

    白叔眼睛一睁:这个问的好!没有标准就给以权谋私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是个当家管事的人,放在这里管这点事完全是浪费嘛!

    [1341]世俗烟火(10)二更

    世俗烟火(10)

    白叔指了指挂在墙上的工作日志,桐桐过去去看了。

    然后就看见每天都在给这些东西过称,早起称重,记一下重量。下午下班之前,交给看仓库的人的时候,再称重一下,盘货。

    如果第二天一早的重量跟前一天的重量对不上的有点多,这就证明有人吃了。

    桐桐挠头,别看这简单的记录,里面的工作量不小。称重后得把豆子之类的倒到筛子里筛一遍,防着有人抓一把豆子走了,给里面塞了两把土。也得防着有人拿的多,给豆子里扔了碎石子。

    所以,她就开始工作了。

    一样一样的来,先给半口袋黄豆称重,记录下来。然后倒入筛子筛一遍,把里面的土筛出来。今儿这没土,很干净。但是从里面捡出来半把土坷垃。

    白叔指了指角落里的袋子,捡出来的杂物放这里。然后再称重吧!

    更麻烦的是这些粮食都是分级的,有些黄豆颗粒饱满,这还算好一些。有些是那种被压扁的黄豆,品级就低,难处理死了。

    更有三天收了一碗芝麻,你说这玩意存在库房里,琐碎不琐碎。

    不过好在食堂的饭是不错的,白菜豆腐粉条,一人一碗,配两个窝窝头。打饭之后端走,各自去吃饭。

    桐桐带回来,跟白叔请一回子假:“白叔,我出去半个小时,我俩儿子在农校念书,五六分钟就走到了”

    白叔起身,取了铝饭盒递过来:拿这个装吧,好拿!

    桐桐:“”她接了过来,“谢谢您!”

    去吧!家里负担重,记挂孩子,难免的。

    桐桐把饭折到饭盒里,窝窝头塞到衣服兜里,给俩孩子送去了。

    农校上学不要学费,算是学农业技术的,不算是正经的高中。这里上学的孩子多是家里穷的。除了家在镇上住的,一般都不回家吃午饭。

    孩子都是去学校的时候拿俩红薯,生的就行。学生食堂会把红薯给放到锅里,给孩子们蒸熟溜热,完了自己去领红薯就成了。几斤生红薯领几斤熟红薯,这都是有数的。

    学校再给烧些热水,这就是一顿饭了。有些孩子自己带一块咸萝卜,这么就着就是一顿饭。

    桐桐去的时候,两人都跟同学排队领红薯呢。

    来了生人都好奇的朝这里看,金喜先看见了:“妈哥,妈来了”

    金寿愣了一下,看见妈妈手里的饭盒了。他领了红薯就往过跑:“妈,你咋来了。”

    桐桐指了指背风面的窗台:“走!过去吃饭。”

    金喜一会子也来了,还拿了一双筷子,两人就一双筷子“妈,你先吃。”

    “我吃过了!饭盒小,碗大!给你们一扒拉,我还剩一些。”桐桐说着从兜里拿出窝窝头,“你们一人一个!还有个萝卜馒头,我吃了。”

    金喜以为真的:“当工人真好。”

    嗯!挺好!

    金寿:“”他把窝窝头给了妈妈一半,再把红薯给了妈妈一半。

    “我吃过了”

    金寿举着,不吃:您不吃,我也不吃。

    桐桐接了过来,叫他赶紧趁热吃。哥俩一人一口,金寿挑了粉条:“妈”

    行!吃一口粉条。

    金喜爱吃:“汤是肉汤。”

    不是肉汤,只是骨头熬的汤,也只放了盐和一点一把花椒,给人吃的香的不得了。

    吃完,桐桐把饭盒一拿,“行了,再喝点热水,好好上课。”

    “嗳”

    农校里,学习最刻苦的就是金寿,他借了高中的课本,走哪都带着课本,有文化高的老师,他追着人家问。

    以前一放学就往回跑的,现在放学之后不急着走了,去收购站门口等着妈妈下班。回去三四里路,沿路都是芦苇地。现在又天黑的早,黑漆漆的,等着下班一块回家。

    桐桐一出来,就看见金寿蹲在屋檐下看书,金喜帮着谁抬东西,这是哪个生产队送的席子不合格,被退回去了。金喜见天快黑了,就过去搭把手。

    那桐桐也就不着急了,帮着抬上去。

    这人一看:“哟!是亲家呀。”

    桐桐心说,这是谁呀?好容易想起来,这是女婿关小海本家的族叔:“哟!是您呀。”

    “亲家这是卖啥来了?”

    并不知道桐桐在这边干活,桐桐也打岔:“你也是来的迟了还是?”

    “说是长短不够数,稀密不齐。”

    “干活的是个才上手学的吧。”

    “几个十三四姑娘编的,不像个样子。”

    “难免的!”

    说着话,顺便坐了人家的驴车,到了村口。金镇受伤这个事传的挺广的,人家一路上都在关心这个。

    到了村里,远远的就听见戴丑女喊:“大妹子,回来了?快回去吧,邮局有人来送信,还有汇款单,你娘家给你汇款了”

    桐桐愣了一下:“是吗?”娘家汇款?原身的爹还活着呢,但是来往的并不多。她也并不总去省城,出嫁这么些年,回去的次数也就那么三次。

    第一次是从家里分家出来,偷偷的找了林河东,林河东给了五个大洋。

    第二次回家是四七年,那时候通货膨胀,私人的粮食生意都没法做了,法币变成了废纸,假银元满天飞的时候,那时候林河东的日子不好过,营生没有了,法币不值钱了,存钱的银行倒闭了,留在手边的银元一半都是假的。

    当时的金镇知道外面的情况,回来一说,两口子就商量了,念在那是亲生父亲,在最难的时候,到底是给了她五个大洋,叫他们能有个安身的地方。别小看这五块大洋,真的不是一比小钱。当时出嫁陪嫁的那五个大洋,数目也不少,只是原身没叫婆婆知道而已。

    遇到难处了,两人借了驴车,夜里出门,拉了些粮食菜蔬和自家织的布,给送去了。果不其然,林河东又气又急,病了。后妈方娴一辈子就没拿过事!

    她又是小脚,挤不过人家,排队都买不上粮食,家里都断顿了。而林宝书和林宝墨当年都在读大学,跟着学生闹运动呢,一时都联系不上。

    这两口子拉去的那些杂七杂八不好的粮食当事用了,两人又给林河东请了大夫,抓了药,这才回来了。

    第三次去是四八年,解放了,当时打了一仗,说是城墙上都是枪眼。两人又回去了一次,看看那么大年龄的人了,是不是躲过了战乱。见确实都好好的,那姐弟俩也回家了,原身再也没有去过。

    说起来,这都有五年没联系了。

    四爷将汇款单递过去:“不少。”

    是不少!相当于一个工人两个月的工资。

    桐桐拿了信,这个信四爷没拆,也不知道写的什么。桐桐拆开看了,这一看可真是火冒三丈。

    信上林河东说,这边县城的粮站站长曾是他手底下的伙计,对方曾是地下D,他也曾对这个伙计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于给予过一些配合。在解放后,要恢复市场秩序,他又回了粮店。

    就是这两年才将粮店关了,改为了国营粮站,他也顺利的进入了粮站。去年的时候,收到你公公的来信,说是孩子渐长,生计艰难,左思右想,还是提前退以争取一名额。细算来,长外孙年长,确实即将成年,该到立业的年纪了。

    本以为孩子在粮站工作,能叫你少些辛苦,却不想近日从老同事之女口中得知,她并不知‘金福’是何人?她在你们公社粮站工作,知说有金开、金泰为金姓学徒。如此说来,只怕为父寄给你的信件,你并未收到。又听闻,姑爷受伤几乎殒命。

    他质问说:凡为父遇难,你必至!你遇难,为何不言语?

    在信中他又说:“当年年轻,又逢乱世,我儿遭继母磋磨为难,此乃为父此生最大的过错。我儿不来,从不敢奢望。但若遇难,为父岂能袖手旁观。”

    信尾又写:速来治病,莫虑费用,自有为父设法。

    也就是说,解放后,林河东这样的人面临未知也是人心惶惶,在店里继续干着。跟着就是参加各种培训,端上了国家的饭碗,成了国家的工人。

    才算是稳定下来,收到了金大财的信。金大财说,这边的日子很难,金福快要成年了,没有个工作,想让林河东想办法。

    于是,林河东自己退了,还拿以前的人情,求了人,是想叫外孙金福去粮站的。

    在他看来,金大发是亲爷爷,他是亲姥爷,不管从哪边算,金福都是长孙。他又写信给自己,专门说过这个事,但是怎么也没想到,金大发叫二房的孩子顶替了金福。

    真的是岂有此理!

    这封信金福和金禄拿到手里,两人都气疯了。

    金禄手脚都麻了:要是去年去粮站的是大哥,大哥可以找一个跟他条件差不多的对象,又怎么会娶嫂子呢?

    这都不是一生的大事,这是事关子孙后代的大事,怎么能这么恶呢?

    金福转身就走:“我找他去”

    “站住!”四爷喊住两人,看他们:“金开和金泰都上着班呢,你们闹了,他们就不上班了吗?人家走的是正常程序。便是不齿,可工作不会丢的。”

    所以呢?

    “别急着嚷!就像是狗咬人,你冲他嚷嚷有啥用?你得把它瘸了,咬不了人了,再把事往出端。记住,遇事先嚷嚷的,都成不了事!成了事之后再嚷嚷,你的话就有人听了,也就都听的进去了。都给我记住,谁遇事再嚷嚷,我先打断他的腿。”

    金禄袖着手,这会子抬起来蹭了蹭下巴,挠了挠鼻子,“爸,我知道了。”这一家子把这事包的这么紧,谁都不无辜。不就是把人踢出粮站吗?

    他吸了吸鼻子,叫人进粮站自己办不到,叫人出粮站自己还办不到么?

    [1342]世俗烟火(11)三更

    世俗烟火(11)

    这个钱桐桐收下了。

    她亲自给写了一封回信,说了家里的情况,一切还都好,不到弹尽粮绝活下去的份上。关于提到的信件,之前确实未曾收到过任何一封信。至于说孩子工作的事,若不是这封信,她也同样不知道,此事太过于匪夷所思,她需要时间去消化。

    信就是在几个孩子的眼皮底下写的,写完,她看向几个孩子:“记住,别跟人结仇,别跟人结怨。”往后的运动还多着呢,你不知道谁在你的背后给你放冷枪。

    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嚷嚷,有牙长在肚子里。

    金禄:“”哦!事可以干,但别露了尾巴,是这个意思吗?

    吃了晚饭,四爷又打发几个孩子出门,把村里有头有脸的都请来。

    桐桐说俩儿媳妇:“去吧!烧水去!天冷了,回头弄些棉花,给你们都做身新棉衣。”

    润叶可利索了,“妈,我烧个木炭盆放到堂屋。”

    嗯!去吧。

    这边几个才出门,小如和关小海来了。

    “爸妈”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