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59章

    果然,过完年,三月初,情况骤然而下,有了死亡病例,在京城也发现了疑似病例。一时间,如临大敌,风声鹤唳。

    本来早前甚至有半年的舆论混乱,都喊着狼来了,等狼真的来了,那恐慌可想而知。

    隔离一开始,谁也走不了呀。

    四爷被隔离在家里,这个没法子。

    但是媒体单位是不能停摆的,总得有人去一线呀!

    桐桐报名:“我去!我可以去一线。”

    董大姐:“”你是实习生,你别裹乱。谁是D员谁先上。

    桐桐举手:“我是!”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是了。

    董大姐:“”拒绝实习生没毛病,但是她若是入D,那么可以,名单上有你。

    媒体单位要成立疫情专题报道组,抽调精兵强将,去的是最危险的地带。包括疾控中心,垃圾清运,急救中心,隔离病房,重症病房等敏感区域。

    大家都是报名来的,说实话,这些地方的危险系数不分伯仲。倒霉的要染上,谁也拦不住。

    一个姓姜的前辈,三十多了,在台里算是数得着的主持人。他直接说:“别挑了,随即吧!抽哪里算哪里。”

    结果一抽,桐桐抽到了疾控中心。

    一扭头看看边上的吴敏,她是搞军事节目的,这次抽到了重症病房。但是之前她就说,她在备孕,看她的面色,她像是怀上了吧。

    桐桐低声问:“你例假来了?”

    “没有!”吴敏低声道,“不会那么瞧,才过了三天而已!”我总不能这个时候打退堂鼓,不像话。

    桐桐抽了她手里的重症区,将疾控中心的字条给她。

    吴敏:“别闹!”疾控中心比重症要安全多了。

    桐桐的手往后一藏:这里面之后自己去重症才是最安全的,染谁也染不到自己身上。这不是风格不风格的问题,而是自己去,自己能保证安全。但别人要是染上了,自己没办法救。

    她只能说:“别抢了!就这样吧!我没结婚,没孩子,还有个弟弟你一个人两条命再说了,哪有绝对安全的地方?都小心些吧。”

    吴敏还要说话,桐桐自觉的去重症那边报到去了

    [1255]归途漫漫(61)一更

    归途漫漫(62)

    重症区只两个人抽到了,一个是桐桐,一个是个叫于飞的摄影师。

    领导王桥看看眼前的两人,一个小年轻,还是个实习生;一个都四十九了,这个年纪,行吗?

    他再三确认了两人的身份,然后喊了主任刘富民来:“调整一下吧”

    刘富民:“”这毕竟是去重症区!他问两人:“知道其中的凶险吗?”

    桐桐取了请战书递了过去,这是她过来的时候匆忙写的,只三行几十个字而已。表明清楚厉害关系,愿意履行职业职责,请战一线,深入调查报道。一定严守职业规范,听从指挥云云,然后签字。

    刘富民将请战书递给领导:尊重年轻人的意愿,这是人家的选择。

    而且,他知道这个林雨桐:“这个孩子胆子大,之前做的新闻中,孤身寻亲,后来又二次返回事发地,找出嫌疑犯藏身地,而后顺利脱身报警的就是她。我听楚兵说过,她是有这个胆识,也是有这个能力的。”

    王桥这才伸出手来,主动跟桐桐握手:“一定注意防护,注意安全。”

    好的!

    王桥又看于飞,于飞只伸出手,跟领导握了握,“您放心,我领队!会看护好年轻人。”

    “好!”

    领了任务,各自出发,去往采访地。

    医院这边也分了三组,大家上了中巴车,这才各自给家里打电话。

    桐桐备着充电器,拿着更换的电池。想了想还是先给四爷把电话打过去了。

    天很晚了,四爷在露台上。家里刚消毒完,都是消毒水的味道。

    “去哪里?”他在这边问。

    “重症区!短期内,我可能出不来。”接触过重症患者之后,不出去才是最好的。

    “嗯!”四爷心里有数,他操心的是:“你不懂医术,不要擅自干扰别人”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桐桐:“”在车上没法多说,这么多人呢,“我知道!你也少出门。”

    “等结束了,我去接你。”

    好!

    挂了电话,桐桐这才给家里打电话。当都关注疫情的时候,专题类新闻节目大家都会关注,林家也不例外。

    与其叫他们在电视上看到,就不如事先告诉他们。

    林耀军一接起电话就催:“还没辞职吗?隔离到小区了?只要路通着就能走,要不爸爸去接你回来?小金呢?”

    桐桐:“”她笑了一下,语气轻松:“爸,我要做出境记者了。”

    “啊?”

    “这可是我主动争取来的。”桐桐说着就笑了,“在电视上看见了别惊讶,也别总打电话,忙着呢!每天晚上,我定时给你们报平安。”

    电话被张舒抢了过去:“林雨桐,我警告你你给我回来”当啥记者!辣酱你炒的比我好,这挣的钱比你做那个多多了,“听话!我跟你爸能养的起你咱不上班了”

    “姐姐回家!我将来养你,咱不上班了”

    “不危险!我保证。爸妈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我什么时候干过不把稳的事?”

    果果:“”你当我傻?!人的行为能算,病毒没法算呀!

    这可不是要急死人吗?

    桐桐只能说:“我已经到岗了,出不去了!你乖乖在家呆着,很快就过去了。”

    “明天晚上十点半,我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好好跟奶奶说,别叫奶奶着急。只是采访,防护做的很好就这样吧。”

    果果:“”

    林耀军气的呀:“胆子太大了!”他说张舒,“这孩子咋这样呢?”

    张舒:“”那些年,你不在,我忙着做生意,这孩子啥不是一个人干?晚上从城中村到火车站,路两边荒的很。

    一到周末或是假期,十二点左右,她从村里走出去,走过荒地,来接我怕我蹬着车上坡吃力,非要推一把。

    那时候人好像是木的,从未意识到那是危险的。

    一如她一个姑娘家,走街串巷的去贴寻人启事。而今想来,竟是从未意识到,姑娘大了,其实那是危险的。

    所以,她不是后来才胆大的,她在很早很早以前,就真的很胆大了。

    这一夜,两人辗转,睡不着。

    桐桐跟于飞一组,要进重症,要跟医院沟通。医院是不同意的:“很危险!若是进进出出,反而会给防控带来风险。”

    “我可以不出去!跟医护人员一样,可以吗?”

    在医院的警戒线外面,凡是要进去采访的人员,都必须穿戴防护。

    再三说明情况,人家也表示,尽可能少的人员进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于飞说:“只两个人,不能再少了。”

    那就穿防护服。

    四层!四层防护服,四层口罩,护目镜。手套,头套,可以说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地方是露在外面的。

    但是一层口罩都会叫觉得憋闷,两层就很难受了。这可是四层的口罩,那种感觉桐桐都觉得憋的慌。

    可于飞都四十九岁了!

    桐桐问说:“于哥,还成吗?”

    “成!走吧。”

    桐桐主动接了设备:“我拿着吧!”

    于飞不自觉的伸手去抠口罩挂绳,那玩意挂在耳朵上难受,四层,他的脸又胖,挂的紧,勒的慌。难受了当然就想要调整调整,顺便透口气。

    可这太危险了。

    “不能动!”负责对接的医院工作人员叫人取了胶带:“必须要克服本能,不能再动了。”

    然后整个粘合紧:“只是有些憋闷,习惯了就好了。”

    可憋闷,觉得呼吸不畅,人整个就刺挠,暴躁。

    出了电梯,对着重症隔离的大门,她说于飞:“要不您看看能不能调设备来,我年轻,觉得还行这进去之后,还需要一层防护我带着微型设备进去,你留在这里处理其他应急的问题,成吗?”

    桐桐指着那一扇玻璃窗:“您看里面地方逼仄,到处是医疗设备,咱们扛的这个,不灵活”

    于飞点头,“我试着问问。”

    一问,台里就专门送来一台设备。

    王桥和刘民富隔着电话一再询问:“如果进去的条件不允许,那就需要量力而行”

    “明白!”桐桐试了设备,“可以的!”

    “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切以你的安全为前提。”

    “好的!”桐桐有条不紊的收拾好,于飞伸出手来:“小心!”

    桐桐跟他握了一下:“及时沟通。”

    “好!及时沟通。”

    桐桐通过一层一层的消毒,这才进入了重症室

    这是桐桐第一次作为记者出境,全套防护,根本就看不见脸,只能隔着防护镜看见一双平静的眼睛。

    穿戴成那个样子,原本的身形都遮盖住了,便是熟悉的人都不可能通过身形认出她来。

    只有声音从电视里传出来,认识的人才会觉得熟悉。

    早上打开电视,电视台开辟了‘疫情专题新闻’,循环播出,滚动播出,全是第一线消息。

    因为不去上班,家里的早饭就晚了一点。

    四爷从楼上下来,就听到电视是打开着的,韩英正给觅觅打电话。觅觅被封控在宿舍了,出也出不来,听说校区附近出现了疑似病例,韩英和金运达在家里怎么可能不紧张。

    他才要问,就听见电视里传来桐桐的声音:“大家好,我是实习记者林雨桐,我现在A医院重症隔离区内,在我身后便是隔离病房,大家通过镜头可以看见”

    韩英回过头来,看见一个穿着防护服的女记者站在一扇门前,门上一个方方正正的玻璃窗,通过这个玻璃窗看见里面是病房,病床上躺着的病人,围着病人的是医疗设备。

    紧跟着,病房的门被推开了,

    女记者缓缓的步入其中,然后介绍病房里的情况。她采访了病人,病人戴着口罩,看起来情况还不算太严重。

    “对着镜头,您想跟孩子说点什么吗?”

    “等爸爸回家等爸爸康复了,爸爸就回家带你去游乐园”

    “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康复的!”

    电视里传来的采访声不疾不徐,带着安定人心的力量。

    她采访里重症里的医护,对医生,她会问:“会有中医介入治疗吗?我们现在的方案是什么?从病程的发展上,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然后会在跟医生的对话里,主动用通俗的话语解释医生说出的专业术语,然后再问人家:“可以这样理解吗?”

    这是便于大家听懂理解这些信息的。

    除了专业性很好的报道之外,她会找一些比较动人的点。比如夫妻在不同的医院,但都在第一线。比如刚生完孩子不久的护士。

    《直击重症室》这个单元拍摄下来,全员是不露脸的。从记者,到医护,到病人。而每天,只这一个单元,就长达十分钟之久。

    电视怎么播的,桐桐并不知道。她靠在角落了,刚才去帮忙了。有个大夫感染了,出现了症状。一旦开始,就会陆陆续续的出现这种情况。

    到点了,她给家里打电话:“没事,平安!”

    她说着平安,可此刻家里电视上的画面是:“卢大夫出现了症状,不幸被感染。在这重症室里,我们的医护人员也许陆续会被感染。但是,他们依旧选择坚守一线,无一人因任何原因选择离开实习记者林雨桐为您报道”

    第二天,又有两个护士被感染了。

    新闻画面里,桐桐对着镜头:“防护设备紧缺,五层防护需得及时替换销毁在医护人员陆续被感染的情况下,马上就有医生护士主动请缨,补充了进来,没有耽搁病人的治疗”

    镜头下,一切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实习记者林雨桐在一线将持续为您报道”

    [1256]归途漫漫(63)二更

    归途漫漫(63)

    对桐桐来说,在这个重症室里,天天接触病人,但却无法伸手,没有权利伸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

    这天,卢大夫没救过来,病逝了。

    这天,第一个采访的那个病人,一个孩子的父亲,他病情稳定,逐步康复,可以转出去接受观察了。

    看着卢大夫的遗体被运走,她站着没有动。声带哽咽的记录了卢大夫病逝的全过程。但是她知道,这个在现在是不能播的。

    本就恐慌,若是将死亡记录的这么清楚,这种恐慌会翻倍的。

    她靠在墙上调整情绪,去采访康复的患者。

    电视的画面上,记者语气轻松:“那祝您早日回家!能带着孩子去游乐园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我们的孩子都能在游乐园里尽情的玩耍”

    后期团队和审核团队,拿到的是所有的采访内容。当然也包括卢大夫那段报道!

    帮着剪辑制作的同事,跟着掉了眼泪,但是这是对的,该剪掉的。

    前面是记者几乎哽咽出声,喘息紊乱,护目镜里全是雾气后来却是记者愉快的与康复的患者采访告别,气氛轻松明快,带着无尽的希望。

    桐桐接到数次电话,都是领导打来的:“首先,得注意安全;其次,若是扛不住了,可以随时撤下来,进入隔离区进行隔离,有同事替你;其三,提出表扬。不管是这段时间冒着风险的坚持,还是在面对工作的时候有大局观,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我还可以,我还可以”太危险了!再进来人,不会比卢大夫他们防护做的更好。

    于飞一再问:“可以吗?”他给领导替意见:“应该强行把她撤出来!”逼仄的空间,压抑的环境,整天套在好几层的防护服里,连呼吸都不能顺畅。

    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要吃喝拉撒!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们会控制吃喝的次数,会控制上厕所的次数,知道这样一直坚持有困难吗?

    这要在里面见生死!

    于飞说:“她才二十二岁,她还是个孩子。”

    但是没有撤,这一坚持,就是两个多月,直到五月中旬,重症病房里能出院的都出院了,当然了,没能出院的,都已经去世了。

    她这才结束了这次的采访,按照防控要求,住进了隔离病房。

    这个时候的隔离人员已经很少了,她被安排了一个单间。

    而此时,外面几乎已经恢复正常的秩序,学生也已经陆陆续续的返校了。高校的也解禁了,允许学生进出校门了。

    四爷取了换洗衣裳,又给带了许多吃的,通过医院的消毒处理,这才送到她的手里。

    两人搁在隔离区的玻璃门见了一面,四爷:“”脸上被勒出了各种印记,本来就瘦的人,这两个多月更是瘦了十斤不止,嘴唇有些发紫,脸上有了些红疹子。

    他给桐桐拍了照,然后给林耀军打了电话:“对!见到人了。医院做了全面的体检,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隔离半个月,若是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就能出院了。”

    林耀军急着问:“能去吗?我们过去能见上不能?”

    “果果要高考,您别急着过来了!其他的防疫政策咱们也不知道,路上要是卡住了,隔离起来果果不是更没法精心!我保证她挺好的,叫果果好好上学”

    好说歹说,没叫林家人再跑。

    桐桐给四爷摆手:“回去吧!我这好好的,正好休息一段时间。”

    四爷不回去也没法子:“想要什么就打电话,我给你送。”说着,就想起来了:“包下面塞着书呢”别觉得闷!

    嗯嗯嗯!絮絮叨叨的,没完没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