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427章

    于是,这一趟车还都有很多人没进站呢,她准备的一百份就卖完了。

    事实上,不光挣的是辣酱的钱,饼子、水都是赚一点的。回头肯定有效仿的,但做生意嘛,对吧?当地人出差从这里走,顺手买一份,吃的好回来还会找的。

    所以,这么一会子赚的绝对在一百三四呢。

    桐桐把钱递过去,把账目一算,这是不是比米线的生意好多了?

    桐桐从里面抽出了五十块来,“有那种能贴的标签,那个方便,可以贴在水瓶子上。这是可回收垃圾,接触的人多。也可以找小塑料厂订做塑料袋,把寻人启示印在塑料袋上。咱们少赚点,把塑料袋做结实,能反复用。”

    这比无效投放效果好多了。

    “旅客往各地去,网子撒的更广!挣了钱了,真要是哪里有消息,其实可以坐车,坐飞机可以扮成大老板去山沟沟里,只要花的起钱,哪里去不得?”

    不要小看小生意,小生意做的好了,很挣钱的。

    她说着就往出走,“我先去叫人做小标签。”

    张舒看着手里的钱,看林耀军:“你说呢?”

    林耀军叹了一声,“车站有活动板房,往外租,我找老钟问问。”

    活动板房租金挺贵的,一般都是在车站卖报刊,卖水和饮料,买点面包之类的,像是打火机之类的,旅途需要的小玩意都有卖。再有就是公用电话,收个费之类的。

    但就是一点贵!

    问了一下,租金一年得两万。

    能不能租?租下来划算不划算呢?

    桐桐觉得是划算的:“辣酱一般晚上用大锅就做出来,前后一个小时就完成准备了。锅盔叫人送,水叫人送。早起一个人开门,一个人做一锅卤面,一天一百份,一份三块,这就是三百。在别的地方对半利,咱们成本大,一份按一块算,这就是一百。一个月还三千呢?怎么不合算?”

    等辣酱要的人多了,也就不做其他营生了。

    两人就又试试,去面条店跟人家买切面,省时省力。配菜就是豆芽芹菜,再一点五花肉就行了。

    然后只在上车前去卖,果然这盒饭搭上水,一盒可不止一块钱。

    以前只卖下车或是等车的旅客,弄些个汤汤水水的生意。但其实能带上车的熟食其实是有市场的。

    桐桐心说,这就是要饭的永远想象不到皇帝吃的是什么。他的经济条件,他出门的花销习惯,也叫他以为所有的人都跟他一样,出门尽量自己带干粮,能不吃外面的饭就不吃,能省着就尽量省着。

    但其实并不是如此!

    林耀军本也是个敢干的人,当天就拿了自家的房本,找银行去咨询贷款去了。可银行哪里有那么快?

    他又四处打电话找朋友,可这些年借的多了,朋友也只说:“行!叫我问问,你这一问我还真就想不起来谁手里有闲钱往出贷款呢。”

    林耀军忙道:“行!一定帮着问。”

    “好的!好的!”

    但挂了电话,人家又怎么会真的去问?看不见你的偿还能力,还怕做中人被坑了。

    因此,电话打出去三天,什么作用也没起到。

    林耀军是没得办法了,只能给弟弟和妹夫打电话,问问私人借贷的事。

    “贷款?”林耀民朝女儿的卧室看了一眼,走过去将门给带上了,这才往阳台去:“桐桐的学费我凑一部分。别为了这个贷款。”

    正说着呢,老婆唐小华黑着脸过来了。

    林耀民赶紧摆手,叫她别出声。

    林耀军才在那边说:“是租个铺面的事!我把房子放在银行贷款,但是慢呀!这边铺子不等人。先周转上,回头等贷款下来了,先给人还上!”

    林耀民:“”他看了老婆一眼,唐小华连连摆手:这事不成!

    “这样哥!”林耀民就说,“你容我几天功夫,叫我打听打听。”

    “行!”林耀军的心往下一沉,知道也是难了。

    挂了电话,唐小华压着声音说:“做生意是赔是赚,这是两可的事!再把房子一抵押,以后怎么办?”那房子再小,是个窝呀!

    “不是我不讲情面!”唐小华就说:“孩子上高中,在这边吃住,三年!我说什么了?孩子上大学,你说预留两千出来,给孩子添点学费,我说什么了?”

    林耀民陪着笑脸:“知道!知道!我这心里不是也打鼓呢吗?你心眼好,我都知道。”说着,揽着老婆的肩膀往客厅去。

    老太太在小卧里躺着,看了看存折上的钱。其实,有啥储蓄呢?不过是那么一点点退休金,每个月取出来直接给老二媳妇。

    在家住、在家吃,还有桐桐呢,退休金交给老二媳妇这也是应该的。

    小华拦着不叫给贷款也没啥不对的!

    这两口子也都只是老师,工资也不高。两人加起来一个月拿不到一千五,愿意拿两千出来给侄女交学费,还说啥呀?

    她假装没听见,从卧室出去了。

    才还黑着脸的唐小华马上收了表情:“妈,咋不多睡会儿?”

    “醒来了。”老太太去厨房:“昨儿不是说想吃粉蒸肉?今早割了两斤五花肉,给你粉蒸肉。”

    “多麻烦呀?”

    “不麻烦!”老太太下厨去了,喊小孙女:“玫玫,吃粉蒸土豆子不?”

    “吃啊!吃!”里面传来女孩的喊声,“还要米粉蒸粉条”

    “行!都做。”

    唐小华看向厨房的方向,吃了饭又里里外外的买了两身衣裳,两双运动鞋,都给放到袋子了,连带两千块钱,递给林耀民:“去那边看看吧,把这些给送过去。”

    “给桐桐买的?”

    唐小华白眼翻了丈夫:“我是那恶婶婶,看不见娃可怜?”

    说着,又去厨房,把老太太做的粉蒸肉盛放了半碗,又给盛放了粉蒸土豆,粉蒸粉条,“她妈忙的做生意,饭是瞎胡搞。把这个也带上!”

    老太太说:“肉也没多的,玫玫晚上饿了一热就能吃,不给桐桐带了。”

    唐小华心说,心疼大孙女还不敢叫我知道,处处偏着玫玫,可其实最心疼的就是桐桐。谁过的不好,她老记挂谁。

    “奶,我晚上想吃烤肠,你给我一块钱我去买肠儿吃。”

    这点零钱老太太是有的,给小孙女塞了两块:“拿着!”

    结果林耀民坐公交到的时候,妹妹、妹夫两口子都在呢。

    局促的空间,小桌支着,桌上放着两沓子钱。

    周浩正说着呢:“钱是我一朋友的,利息高,一分二。”

    林耀军一边叫林耀民进来,一边应承:“一分二就一分二,谁叫咱这事急呢。”

    桐桐把小板凳低过去,“叔,坐。”

    林耀民把手里的东西递过去:“你奶做的粉蒸土豆,你婶儿给你买的衣裳。”

    桐桐愣了一下:“又叫我婶儿操心了。”她把包放在床上,又给林耀军取纸笔,这借条得给人家写。

    林晓霞起身,假装看侄女住的上铺,偷偷从兜里拿了一千块钱,搁在了床上。

    桐桐看见了,也只假装不知道。

    林耀民见钱借来了,那还说啥,啥也不说了。都说的是桐桐上学的事,谁都没多留。

    临走了,他把两千塞给桐桐,低声交代:“走之前去看看你奶”老太太老惦记!

    “嗳!”

    林耀民见头发那样,头上有伤,也就知道为啥这么长时间都不去了。他问说:“咋伤的?”

    “不小心摔了。”桐桐摸了摸,“没事,都拆线了。”

    林耀民:“”就这环境,能怎么说呢?果果可怜,桐桐难道就不可怜?

    这边人才走,小姨又来了,一看见桐桐的脑袋就抱怨:“你妈真是的!”

    小姨一来,姐俩就少不得要呛呛。

    这会子是张舒不在,买调料和辣椒面去了,要不然又开始了。

    小姨进来,把包放床上,往出掏:“袜子给你买了十双,换洗着穿。秋衣秋裤三身,这个洗了不容易干,两三天必须换洗一次,不能穿的时间长了。内衣给你买了一沓子,穿了时间长就扔了,这个洗的次数多了不好”

    再买了两个短袖,两条运动裤,一双白色的板鞋:“学校就爱要白色的鞋,就穿这个吧。”

    桐桐:“”她一样一样的接着,“行!我记下了。”

    小姨又从兜里掏钱,一沓子,有一百的,有五十的,还有十块的,她是个做水果生意的。两口子下岗,开着个二手的小卡车,批发了水果,然后就开着车,摆在小区门口或是人流量多的地方。

    小本买卖,有亏有赚,挣点辛苦钱养家糊口。

    “这是一千!”小姨塞过来,“要是学费不够,你给我打电话。在学校要是生活费跟不上,不许往学校外面跑,给我打电话,这是小钱,拿的出来!”

    其实大学学费两千六,住宿费六百,再加上被褥之类的费用,加起来一共不到三千五。这四千块钱,连第一个月的生活费都有了。

    [1200]归途漫漫(7)一更

    归途漫漫(7)

    房子租下来,先做的是喷绘。

    喷绘上用的是寻人启示,自家的招牌上用的是林雨果的照片,寻人启示。但是其他四面的墙全喷的是其他孩子的。

    这些年林耀军认识了不少的寻孩子的父母,他们彼此留了联系方式,也都拿了对方孩子的信息。不管碰上的是哪个孩子,是谁家的孩子,都是好的。

    桐桐看着喷出来的墙面,看着一个个稚龄的孩子。每个孩子后面都是一个家庭,一个支离破碎,再也完整不起来的家庭。

    许是这些照片太过于叫人心疼,总是,好心人难免便动了恻隐之心。打从一开门就生意极好。

    到了这里其实桐桐就不用管了,也没时间管了。在这里做生意可以很安心,火车站广场值勤的人员都认识张舒,负责这里治安的派出所他们也熟悉。

    做生意嘛,慢慢来呗。就像是前三天还带着卤面,后面就只管做辣酱。火车站也是交通枢纽,从这里路过的人极多,一大锅辣酱根本就不够卖的。晚上做够三大锅,一上午卖完。

    于是,两人就又换模式。林耀军守着店,张舒在家里坐,蹬着三轮送过去卖。

    店里安装里公用电话,能联系,也能挣点。

    许是知道再不挣钱,便是想周转也难;许是最近没有更新的消息。林耀军很安稳的在店里呆着。

    小店就是那种简易的铁皮房,冬天冷夏天热。两口子一天天的,忙的跟陀螺一样。

    早上不到五点就开始忙,一直到晚上十点,关店门收拾。回来一洗,床上一趟,累的挨着枕头就睡着了。

    桐桐几次想说,不用这么辛苦!但嘴张开到底没说。忙点,许是就暂时忙了那种痛苦和折磨了。

    生意才步入正轨,桐桐要开学了。家里必是不让她一个人走的,得去送。

    小姨就过来了:“刚开张的生意关啥门?我过来搭把手。”说着,就撸袖子,“只管走就是了,耽搁不了事。”

    林耀军不好意思:“你也有生意!”

    “我们那生意没铺子,到处跑。今儿这里,明儿那里,谁还监督我们出工不出工?”张雅不爱那墨迹:“再说了,黄大勇跑出去收枣子去了,得三五天才回来呢。黄一卓初三补课,住校了。就剩我了!走你的。”早都想到了,安排好了,啥事也耽搁不了。

    桐桐背着个双肩膀,林耀军拎着两个大大的手提包,在车开的前半个小时才进站,到了直接上了火车。

    有乘警以前是老钟的徒弟,到了车上就安排了内部的休息室:“换着能睡,没事!”包塞到休息室里肯定是丢不了的。

    在学生返校的高峰期,这一路上没受折腾。

    下了火车,林耀军一个手拎两个包,腾出一只手把桐桐拉的紧紧的:“跟进!别瞎瞅。”一再叮嘱桐桐:“出门在外,别瞎好心!”

    从要出门,到下了火车,林耀军说了几十遍了:“有一个十六七的姑娘,跟父母出门,再火车站广场上,自己上了个厕所,出来碰上个大娘,好心给大娘带了个路,就被塞到车上带走了

    有人看见被带走了,车牌号、人脸都没看清!父母跟疯了一样找了四五年了,生不见死不见尸”

    桐桐:“我不瞎跑!”

    再承诺林耀军也不撒手,火车站有接站的车,出来就能看见。但这个点车上还没人。那么大的大巴车上一个人都没有,林耀军便坚决不上车。

    要么等,要么就坐公交。

    林耀军选择四处问路,坐公交去学校,也坚决不坐接送学生的大巴。

    学校报名并不复杂,车早上到的,九点都到学校了,十一点办完了入学手续,林耀军赶下午三点的车就走了。

    “没事就不要出学校!慢慢熟悉了以后,出门一定要跟同学一起。”

    不管说什么桐桐都应着,但送他走,他只让送到学校门口。再桐桐重新陈述了一次从大门怎么回宿舍,他这才真的放心了:“别送了!你爸去过的地方多了,丢不了。”

    然后跑到马路对面等公交,桐桐站着没动,不仅是为了目送林耀军离开,更是为了跟四爷汇合。

    四爷人就站在马路对面的站牌下,穿着白T牛仔裤的就是。瘦高,黝黑,看起来特别的精壮。

    他看看桐桐,再看看那个等公交的胡子拉碴的男人,就知道是谁了。因此,只站在阴凉处等着,等着那男人看见车来了,跑了几步,便跑便跟桐桐的方向挥手。直到人上了车,车子开远了,他才从斑马线上过马路。

    桐桐穿着一身运动装,头上顶着一顶棒球帽。脸真的只有巴掌大小,极瘦,瞧着也不精神。

    四爷过去摘了桐桐的帽子看后脑勺,头发极短,还没长起来。前面头发修的能遮挡住后面,瞧着也还成。

    他从包里拿了药膏,这是桐桐给的方子,自己在出租房里熬出来的。头上的疤痕不处理好,容易不长头发。

    四爷头上也有伤,已经抹了几天了,头发已经往出钻了。

    桐桐把药接了,可每个装的地方。背的包是大书包,不适合背出来。

    四爷打量她,太惨了。他拉着就走,“先去吃饭。”

    去哪吃?

    四爷指了指对面停着的自行车,桐桐就笑:走!吃饭。

    街道是熟悉的街道,人整个都是放松的。窜到胡同里,坐在胡同小店里吃火锅,就在院子里,背阴坐着。

    坐下了,四爷才从钱包里往出掏钱。

    一打开,桐桐‘哎哟’了一声,不错呀,估摸着两千是有的。

    四爷抽了一大半递给桐桐:先拿着。

    桐桐顺手就接了,不由的都笑。

    正笑着呢,四爷从包里拿出两步蓝屏手机来,递给桐桐一部,“有卡!”

    桐桐也就接过来了,这是没少赚呀!她早前都没想到四爷要干什么,结果人家在城郊的村里租了个小院,生产手机挂链去了。

    其实,那东西的原材料就是塑料。各种废弃塑料都可以!这只要很简单的电机工具就能做成。

    晚上改装破机器,白天去手机店。卖一部手机可以送赠品,提高竞争力,而且免费设计图案,直到你们满意为止。

    拿了定金,又花钱叫人帮忙注册公司,就在郊县的乡镇上。钱到位,隔天就有了执照了。拿了执照,又跑去手机企业找人家谈,做销售渠道需要的各种周边。

    结果手机的没谈下来,倒是把小灵通的分销公司的业务给谈下来了。这种的订单就很大了!

    这种钱看你怎么去赚,订单一下来,四爷转手便把这个破作坊给卖了。这东西在自己手里,经营麻烦,但换个人,拿到手里就能挣钱,也能干。

    对方以前就是手机店里的店长,两人认识。对方一共三个人,每人凑了一万五。四爷以四万五的价格把那作坊给处理了。

    也因此,这不到一个月,赚到了第一桶金。

    学费一交,该置办的一置办!他怕老家那边找到学校,干脆给对方汇款了三百。

    在不能确定双方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的前提下,每月三百是极限了。有了这个钱,对方会以为这是在外面打工,而不是上学。

    事实上,尹家的大花从十六岁出去打工,每月给家里寄二百三百不等。今年大花二十二了,从年初开始,才算是稳在了每月三百块钱。

    二花今年二十了,十七出去,去了南方,之前没拿钱回来,今年春上回来,却再不肯去南方了。又说去县城理发店学手艺,偶尔晚上回来。

    三花跟原身同岁,生在年初,而原身生在年末。在老家务农,去给客商装车挑货,一个小时一块二,在外面干这个活呢,晚上才在家,天不亮就走。

    因着年岁都大了,冬天放假回来,挤在一铺炕上无所谓。但是夏天没法子,原身就住了牛棚。

    四爷说这些事,桐桐就叹气:“生了三个姑娘了,得了一个儿子,还再添个孩子?”

    就是这个话呀!最近他也在琢磨呢!其实原主也不是没怀疑过,他的记忆里就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想法:“好像家里有四花五花。”

    邻里难免背后嚼舌头,隐隐的都有些耳闻。四花好像是送给尹家本家的谁养了,那家有两个儿子,没闺女。

    五花在尹姑姑家?姑姑家说是生了一对龙凤胎,结果姑娘生的跟高引娣一模一样。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