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可以说,太子已经选无可选:第一,怎么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士子们可都看着呢;第二,怎么安抚西安郡王府,原以为只是姻亲而已,杨氏便是为太子妃姑姑,也当以王府利益为先,却没想到她会为了侄女做到这一步。前者为人心,后者为疆域,能失去哪个?
还有那发声的士子们,听来尽皆北地人口音,再是讲官话,也能听出来带着西北腔调。这必是杨家找来的!
甄家在江南的势力,江南士子尽知,他们岂敢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这么发声?
桐桐拍了拍四爷的胳膊:走吧!
一会子得设关卡,太耽搁时间了。
四爷拉着桐桐,转身就走,也不走山路,他们从林中穿过去,只管走他们的。
金迩看见了,扯了扯大哥的袖子:走吧!之前恍惚听见,谁把谁扔在水里给害了,咱家还有个从水里捞起来的,避开吧。
金达‘嗯’了一声,金锐弯腰背起来了老太太:走!咱快走。
好些附近凑热闹的百姓距离更远,又是官又是兵的,也觉得怕人,陆陆续续都开始下山去了,谁还留着看热闹?
金家人上了马车,骑上马的时候,回头朝高处看,下山的人渐渐变少,这就证明已经在设卡了,再没有人能这么从山林中窜出来。
马车悠悠,里面极其安静。
曹氏拉着小曹氏的手,攥的紧紧的:听着那个意思,突然觉得心慌。
小曹氏一眼一眼的偷偷打量这妯娌,就见她坐着,隔着纱窗一直看着车窗外面。她半张脸被轻纱遮住,露出一双深邃透彻的眼睛来,平静无波。
要是没人害她,她才是宫里选的侧妃,将来的太子妃,再将来的皇后,乃是太后。
大太太从最初见贵人们的亢奋中醒过神来,也有点反应过来了:这件事八成跟自家是有关的。
秀女进京的那段时间,正是千年秋里,后来嫂子来做客,也说了此事。
桐姐儿乃大家闺秀,但凡长眼睛便看的出来,便是不记事,大家子教养也在。
她家常的穿戴那般奢华若是那般出身,倒是不足为奇了。
这么想着,她便看向老太太:金家娶回一个自河中捞起的女子,那女子仿若仙子下凡,跟金家的哥儿如何般配,这在宛平传的人尽皆知!后来哥儿中举,高中解元,流传的便更广了。
而今忙着这一桩案子,世人皆以三姑娘被害死来处理,还没将两者联系起来。
可之后呢?
这若是知道还未圆房,宫里会不会将人给要回去。
其实这一过年,桐姐儿都十五了,及笄之年,便已然是成年了,可以操持圆房之事了。
金家无一人将此事戳破,老太太说:“关府门,静心祈福,老天保佑我家哥儿得贡士,得中会元!”
大太太不敢犟嘴,她心里也惧怕,不知道接下来的究竟是福还是祸。
她只一味的调拨好的,一股脑送了过去。每天叫人采买最新鲜的!
祈福嘛,那就各自呆在院子里,也别请安。名分未定,君臣有别,贵贱当分,怎么能混为一谈?
于是,桐桐和四爷就安静了!安静就是真的安静。
四爷说:“没有悬念,太子明面上必定主张严办此事!只看背后怎么和甄家协商,将此事控制在一个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桐桐哼笑一声:“甄家若是将甄应良推出去,将袁氏推出去,将甄贵推出去,此事或可大事化小”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折损了皇家面子,面上皇家一罚,此事过两年自然就淡了。
“若是查之下,发现我还活着,而你有才情卓绝,他们用此事渲染,将其定为上天注定,千古佳话。世人喜闻乐见,将舆论扭转,未尝不可。”桐桐说着就叹气:“可甄家真能舍了这三人?”
这三人可都是老夫人的嫡亲呐!
甄应良是她的亲儿子,袁姨娘是长在她眼皮底下的亲侄女,甄贵是她的亲孙女。她与前夫所生之女已经命丧东宫,她所剩至亲骨肉还余几人?
将这些人推出去,以保甄家?凭什么?!
这件事里,甄应嘉其实是责任不大,他在任上,事情传回去难道先告诉他?甄应良和袁氏必是要先告诉老夫人的。
老夫人做了决定,且已实施。
要是自己是甄应嘉,他大概率早就跟太子坦白过了。太子没捅破而已!
如今事发,太子也知甄应嘉无辜。而他用的是甄应嘉,跟其他人是有感情,但是,当利益冲突,自然当舍。
因此,不管是太子还是甄应嘉,都会选择抛弃这三人:杀了都是可以的!
可若是甄家的超品老夫人不配合:奈何?
甄贵妃在宫中并不着急,她早年进宫,并不认识家中的姑娘。
到底是二姑娘还是三姑娘,她一盖不知。
这会子她请了太医,只说听到此事,惊怒交加,晚膳未进,添了些症候。
别人又该怎么说呢?
是啊!身为贵妃,被娘家人所欺骗!而娘家人又犯下这般事端,还有至亲晚辈怕是已然丧命,这可如何是好。
驸马甄应良与袁氏已经被羁押,关押在牢里。
太子请旨,着大理寺严加审讯。这般屠骨头,杀皇亲、欺皇家之行,万万不能容忍。
于是,大理寺便派人前往江南,详细调查此案。
关于西安郡王府之事,太子不仅未责罚,在世子一再表示,此次皆因他们府办事不利而惹出的事端而请罪时,太子将人扶起来:“你何尝是外人!太子妃乃你表姐,自来亲厚。孤亦视你为手足。你与王妃为太子妃之心,孤何尝不感激?”
世子请罪:“臣惶恐!”
“莫要如此!”太子把了对方的手臂,慢慢的往前走:“都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一日夫妻尚且百日恩,我与太子妃十数年夫妻,当有多少恩义?结发夫妻,最是难得!少年结蓠,何人不愿共白首。
此番,亦乃孤之过错!孤偏听偏信,使得后宅不宁。当日太子妃身子好时,后宅何曾出错?无她这个贤内助,孤真如断一臂膀。
此次事端,王妃何错之有?此乃菩萨有感,上天庇佑,显灵以示警于孤,未叫孤犯下更大之错。这是王妃心诚所致,这乃大功一件!”
说着,便吩咐人:“传孤旨意,重赏西安郡王妃!”
大牢里,嘉应良恍恍惚惚,一时念叨这个,一时又念叨那个,嘟嘟囔囔,多是听不懂的言语。
袁氏浑身痛处,可脑子却分外清楚。
她与女儿关在一起,这会子正抱着女儿:“记住了,你未曾杀人!乃是三姑娘不想进宫,她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而已!她的贴身丫头红梅,乃是为救她殒命,与你无干,与任何人都无关是你父亲,他不想丢到荣华富贵,你父命难为,不得不从!”
说着话,便将女儿的脸掰过来:“记住了吗?”
甄贵不住的点头:“记住了!记住了。”
“甄英和红梅已死,你父已疯,再无对证之人。”如此,方可保命!
[1082]红宇琼楼(24)二更
红宇琼楼(24)
大理寺少卿递了奏折上去,去江南查案的人还未归,但据犯人供述,甄家三姑娘不愿入宫,乃是投河自尽,婢女红梅救主而亡。
她惊恐万分,与妾袁氏姨娘商议。
袁氏禀报了驸马甄应良,甄应良为攀附东宫,自知庶女并非宫中所选之人,在明知嫡女亡故之下,命庶女充嫡女,以妾生女冒充皇室血脉,以媵女冒充秀女,侍奉东宫。
然甄家三姑娘已经亡故,红梅追随其主而去,驸马又因癔症神志不清,此案当如何,还请殿下明示。
大理寺的意思是:东宫若是不舍此女舍命,这倒是一个保全之法!
去往金陵之人,只要查实二姑娘、三姑娘身份,验证犯人所说是否属实便好,此案亦可就此了结。
但官员嘛,若要这么办,需得太子明示。
太子若不明示,此案便甚是蹊跷,还有待查证。
东宫之中,太子提笔给批示。他说,甄家老夫人乃是一贤达长者,他幼年之时,曾抚育过她,其人其品他深知!老夫人教导之孙女,绝非枉顾皇室颜面,枉顾家族之人。
三姑娘乃陛下甥女,出身高贵。她若不想进宫,自可告知,何以投河而亡?若是这般,岂非皇家无骨肉之亲?岂非甄家长者无慈爱之心?
犯人所言,有推脱责任之嫌!这不仅是在诋毁三姑娘,更是在诋毁甄家,诋毁皇室,其心可诛!此案需得严查。孤若徇私,何以对天下?
折子批复,明折批复,不消半日便传遍京城,继而朝京外传去。
而甄家之人皆一上船,正朝京城而来。
甄老夫人接到消息,心中连骂数声蠢货,此等事情,便是推脱也不是这般推脱的。
她闭上眼睛,问说:“还需几日?”
“三日!”需得三日便可到京城。
甄老夫人拍着榻上安枕的孩子,那孩子粉琢玉砌,睡的浑然不知事。
西安王妃听嬷嬷说外面的传言,就哼笑一声,这些人都没想到三姑娘还活着。
嬷嬷低声道:“要去将三姑娘活着事捅破吗?”
“不急,戏没唱完呢。”王妃算着日子:“会试明日放榜?”
是!明日放榜。
“着人去守着,看看金解元是否榜上有名。”
有名!有名!大大的有名!
金锐激动的想喊,愣是不敢喊出来。他握着拳头从里面挤出来,然后回头往出,会试第一名金镇明晃晃,就在榜一的位置。
金黄色的榜布悬挂了出来,这榜要公示三日,而后由礼部收回。
傅试看着那榜单,他就是特来看榜而后恭贺这位好友的!傅试知道四爷冲喜转危为安,也知道娶的女子来是从河里捞起来的,但她并未见过桐桐本人。
所谓的仙女下凡,这多是故事而已。
真正见过桐桐的都是后宅的妇人,而知道桐桐身上被捞上来穿戴了什么的人,就真的屈指可数了。
所以,很多人真的知道这一桩事,但如何敢将这两件事往一起联想?
王川与四爷交好,是深度交好,只有如此,才真的见过家中女眷,是真的见过桐桐本人的。千佛寺的事情一闹出来,王家就意识到了,只怕事情不简单。
林家闭门谢客,王家也不上门。
今儿情况特殊,王川便陪着四爷来看榜单。如此名次,王川起身道喜:“如此,可保平安!”
别人不懂其中意思,四爷懂了:“勿要忧心,无碍!”
“三日后殿试,金兄用心应对!”
“会元?”王妃连连击掌:“可见老天有眼,闺阁锦绣之女,配此等才子,亦不算是辱没。”
若中会元,一定会在前三甲。
状元、榜眼、探花,哪怕是传胪,也会让这件事的始末轰动天下。
等等!等等,就在这两三天了。
金家有喜不敢喜,觉得像是偷了人家的金娃娃,又给自家引来个金娃娃。又想炫耀,又不敢叫人知道。
于是,这会元竟是没多少人见过,只听说是顺天府的解元,今年才十六岁而已了。
紧跟着,就有好些人都在传,说这个金会元有过什么样的奇遇,这必是得了神仙指点了云云。大家听过也就罢了!毕竟没去过宛平的人都不知道所谓的捞人的河是哪条河!
这天下的河流多了去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哪条河里不淹死人呀。
总之,今年春闱分外热闹,各种奇事频出。
就是在这种氛围里,甄家人来了京城。
这消息像是长腿了似得到处飞,甄家老夫人不慌不忙,甄家的气势丝毫不倒,自码头回甄家在京城的府邸,沿途数十车的家当,不知道拉的是什么。
桐桐给四爷将青袍拉平展,今日是殿试。
好几次桐桐都欲言又止,四爷拍了拍,笑了笑没言语。
天不亮便去了,四爷站在人群中,等着皇宫的大门大开。然后,他随着人群进去。
这宫廷:“”他一步一步往前走,知道再往东拐,就是殿试的正殿。
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等着吉时到来。
阳光洒金大殿,有一五十上下,发须皆白的老者在鞭声中走了进来。
四爷的眼睛从那熟悉又陌生的脸上挪开,然后缓缓的跪下,额头触在地面上。
老者坐在龙椅,淡淡的说了一声:“平身!”
四爷站起身来,再看了一眼便挪开,他收敛心神,那种毫不意外的感觉才是问题的重点。
考卷上的题在眼前闪过,于他而言,太知道该怎么答了。闭着眼睛说话,都能说到龙椅上这位的心坎上。
从日出到日头渐斜,他放下笔,从头看了一遍,而后第一个起身,手捧卷起来的试卷走了出去。
马上便有考官走过来接了试卷,封存之后,交到御前。
四爷行礼后,慢慢的退出去了。他看了上首的帝王一眼,帝王也看了他一眼。
等四爷退出去,帝王问身边的戴权:“那贡生是哪个?”
“会元金镇。”
帝王点了点头,会试的文章他看过,行文老练,却不想是个少年。
这试卷要考官一一看过而后画圈,朱笔画圈的多寡来初定名次,而后再复试,复试需得口述,再由帝王钦定名次。
今日阅毕,便是复试,当殿定名次,而后发榜。
“明日?”杨氏王妃问道:“甄老夫人进宫请了旨意,请宫内审案。”
“是!言说此事有内情,需得宫内审结!”这是从宫里刚传出来的消息,“又说,牵扯宫中女眷,宫中事务!大理寺当审,但因着甄贵依旧是侧妃之身,事关东宫体面,需得后宫参与审理。甄贵妃哭求到皇后跟前,皇后拒绝不得,便答应了,去跟太后请旨。”
王妃转着手里的佛珠:“那明日一早,咱们也进宫。”
“是!”
“甄家进宫了?”
一大早,大安驾车送四爷去复试,才从宫门口回来就来禀报,说甄家进宫了。
桐桐皱眉,昨日进宫,今日一早又进宫。她吩咐大安:“去看大理寺可曾押解犯人入宫。”
“是!”
等大安走了,桐桐去洗漱更衣,用心装扮,却在柜子里选一件家常穿的半旧衣物,头上也只一根桃木簪,还是四爷亲手做的。
银翘进来看了看:“是新衣哪里不合身么?”
桐桐摇了摇头,说她:“少喝些水,若是渴了就含个青梅。”
啊?
桐桐往嘴里塞了一颗青梅,想来今日她会有人请她进宫吧。
太和殿为国选才,天下瞩目。
太后不敢审理此案,因着事关太子,甄家这老夫人又口口声声事关东宫,大理寺便是审理,可陪审之人若只后宫,那是为难皇后。
于是,皇帝下口谕,东宫陪审,三王爷、四王爷监审。
又令刑部与大理寺会审。
太和殿与元和殿相隔不远,王妃杨氏陪在太子妃肩舆边,一步一步的朝元和殿走去。
今日会审,后宫参与,人犯乃东宫女眷,太子妃还活着呢,又怎么能绕过太子妃。
大殿里众人才坐定,外面就禀告:“太子妃到西安郡王妃到”
三王爷、四王爷急忙起身,见礼道:“请太子妃安。”
太子妃瘦如骷髅,早不见当年影子。
太子眉头微蹙:“你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