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2章

    嬴政看着阿姊离开的背影,良久未动。

    他扭头问甘罗:“阿姊早前所提攻伐之策,真无道理么?”

    甘罗从冰鉴里掏瓜吃,见大王问了,才赶紧塞嘴里,含混着道:“臣逞口舌之利可,然排兵布阵,行军打仗,臣不在行。”

    嬴政又回头去看舆图:“是!你不擅排兵布阵,不擅行军打仗”那吕不韦与李斯便懂么?

    吕不韦虽灭东周,然率兵五万,有蒙骜策应,此等小战,与而今截然不同。

    李斯更是无从接触军事,他心中之战,亦是纸上谈兵。

    便是文渊侯,领兵打仗他不行!以稳为上,不输,此便为上。此人稳妥,便稳在此处。可战场瞬息万变,稳便意味着裹足不前。

    至于赢傒,他所谓的领兵,只是被祖父所罚,戍边为卒时上过战场而已。在咸阳戍卫,此不算真正领兵。

    而尉缭,虽懂军事,然他一贯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他喜用权谋,此战诱敌,乃他惯用之策;此战集中兵力,设伏,这便是他主张的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此人呐,祖上三代在魏国担任国尉,至他已然第四代,因而,他的主张自成一家,推崇其祖上所传。

    可阿姊不同,阿姊兼容并蓄,不迷信任何兵法。真做到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者,唯她而已。虽不见阿姊领兵,但自幼年狩猎起,她便从未失手过。

    狩猎,猎物为敌,此与战相通。

    嬴政在大殿内徘徊,按说蒙骜与王龁两位上将军乃老将,持重,不至于出大纰漏。可此二人常年领兵,他们与列国尽皆交过手,打交道数十年。

    彼此熟悉,此等用兵,当真万无一失?

    庞煖、魏无忌、项燕,哪一人是好相与之辈?此等赫赫之将帅,叫人尤其不安。

    他站住脚,当机立断:“调蒙武于韩郡为将,调王翦归咸阳。”

    甘罗手里举着瓜,指着穆歌:拟旨!从速!快!

    王翦归咸阳,直接入宫:“大王!”

    嬴政一把将人扶住:“起!”

    王翦才要说韩郡事,嬴政摆手,“寡人调你回来,有事咨之。”

    “臣惶恐!”

    嬴政把着王翦手臂:“你来!”

    舆图当前,王翦看这阵仗:“有大战。”

    嬴政看甘罗,甘罗口齿伶俐,便将那晚所议之事尽数说于王翦听。

    王翦看着舆图,良久之后欲言又止。

    嬴政看他:“但说无妨。”

    王翦咬牙,但还是道:“臣有一问。”

    “问!”

    王翦问说:“长公主是否熟悉水路交通?”

    嬴政想了想,“阿姊所行之地不多,不算太熟悉。”

    “文渊君可擅军事?”

    “不擅!”

    王翦:通晓军事者,不熟水路交通;熟水路交通者,不通晓军事。难怪!

    他这才接着道:“朝中两种建议,臣更倾向于长公主。”

    嬴政:“”果然,“为何?朝中诸公尽皆言其风险。”

    王翦的手点在舆图上,“长公主所言,诱敌入关。若是入关,可设伏之处唯有阴晋之地而已。在此将其围剿,臣以为全歼把握极大!然,诸公以为风险大,可关外设伏,不能引兵入关。”

    他说着,就一脸忧虑:“便是不从函谷关入关,关内便安全?臣不以为然。”

    嬴政点了两处:“你指此处?”

    王翦点头:“大秦地处北方,我朝中将领便疏忽一点”

    “楚军擅水战?”王翦的手在水路上挪动:“入关中之路,不止函谷关,还有两处,正是您所指的蒲坂、商於!联军北上汾阳,可至蒲坂;而南下商於,绕道皆入关。”

    这两地皆有调兵防备,嬴政问说:“你以为兵力调配不合适?”

    正是!

    嬴政看黄琮:“宣召宣召诸公入宫再议事”

    “长公主已经出城!”

    “追!快!”

    桐桐去跟四爷说一声就打算走的。

    四爷问说:“去哪?”

    “去临晋!”

    临晋?黄河岸边。四爷恍然:“你去看水势?”

    “嗯!从蒲坂过河,便是临晋”

    四爷懂了:临晋为县,后世此地属渭南管辖;而蒲坂在后世的运城附近。从运城过黄河便是渭南地界。

    所以,“你怕对方绕道从蒲坂过河直入关中。”

    桐桐‘嗯’了一声,“河到底如何,我而今没见过!再加上,此战必在秋天,秋天水有多深,水面有多宽,需得走访当地”

    四爷就提醒:“那得再派人去商於商於在南山南麓”

    秦岭以南?

    “对!”秦岭以北为关中,南麓有部分属楚地。此路难行,但未必不能过奇兵。

    正说着呢,咸阳来人,召他们回咸阳。

    章台宫,数丈之内不许靠近。

    等人到齐之后,王翦才说了:“联军中,楚国擅水战。楚兵人人会水,此河拦不住楚军。”

    跟桐桐回来的蒙恬就说:“长公主与文渊君正商议,要去看看大河水势文渊君正提醒,是否要防商於方向”

    桐桐看嬴政:“舆图上所知有限,我未曾亲眼见”蒙骜与王龁布防,她不能擅自提意见。

    蒙骜与王龁对视:“臣二人商议,于阴晋之地调兵八万,加之戍守之军,总计十万,便是防备此地有人冒险以渡河。秋季多雨,水流湍急,水势极大,不易过河!”

    嬴政微微点头,蒙骜和王龁不是不知此地有缺口,两人认为对方渡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只调兵少量,防备万一。

    阿姊是不亲眼所见,不好贸然而言。

    王翦则以为,以楚军之能,此地风险极大,需得加派兵力。

    兵力不够,戍边之军不能轻易调离!关外设防若是兵力太少,起不到防御作用。当如何抉择?

    王翦坚持:“大王,一旦从蒲坂过河,拦截不住,蕞城便是咸阳最后防线。”

    桐桐心中点头,蕞城就在后世的临潼附近。

    兵马俑就在临潼,而临潼距离咸阳只有一百来里路,快马半晌即到。

    吕不韦却道:“楚军虽擅水战,然楚王不舍楚军折损,必不愿战。再则,楚王能给多少兵马?三万?五万?过河之后,我大秦有两倍于楚兵力,尚不足以应对?”

    李斯认同吕不韦之策:“楚王必防备楚国三姓,不敢全力出兵,更不敢全力应战。因此,臣亦以为,蒙骜与王龁二位上将军布防并无不妥之处。”

    两种建议相持不下。

    四爷沉吟:“丞相与上卿所言,尽皆有理!然将在外有所不受,项燕领兵,谁能保证此人真按照楚王所言行事?”

    换言之,楚王能否辖制项燕?

    大殿中又沉默了,嬴政看蒙骜:“上将军,能否于阴晋增兵?只调兵八万,太少了!若真被王翦料到,蕞城危矣!咸阳危矣。”

    王龁看着舆图:“此次共七十万人马,若要增兵阴晋,商於当如何防备?兵力不足呀。”

    尉缭指了指商於这个地方,跟大王说:“此地临山,所过尽皆山路。此地原有两万人马驻防,之前两位上将军又派八万以防此缺口被打开臣以为,这八万可撤!此地乃山区,多山之地,原有两万人马尽够了!可事先在此地挖隔火带,一旦有过商於动向,可燃火退敌。有隔火带,亦可防备对山林损毁过大!此地,防火带一段一间隔,如此之下,拖延十数日,必能等到大战毕!大战一毕,大军必能回援。”

    此不失为良策!

    蒙骜点头,便是不能回援,那就放火烧山又如何,山火蔓延,那是自寻死路,对方必不敢赌。至于是不是损毁山林,此时也顾不得那么许多了。

    王龁点头:“可!将调拨此地的八万人马调往阴晋,以补充阴晋兵力。”

    嬴政皱眉:“原十万,而今再八万,十八万人马。”说着,就看向赢傒:“可否抽调咸阳卫两万,以充实阴晋。”

    赢傒立马应承:“可!臣随后便调拨,着副将樊於期领兵。”

    如此,阴晋便有二十万人马。

    桐桐:“”倒是不好再要兵要将了。

    阴晋乃是后世华阴附近,尽皆在渭南属地。入渭南,便是进入关中腹地。关中腹地,岂容有失!

    如今,阴晋二十万人马,守函谷关十万人马,其余四十二万,尽皆在关外设伏。

    她突然想起,“大王,还有一事需得防备。”

    “讲!”

    “咸阳城中舆论尤其要紧,万不可大乱之时动摇人心。”若联军真是从蒲坂过河,直入关中,人心必会慌,此时,若有人煽风点火,当如何?

    因而,必须得未雨绸缪。

    桐桐就说:“咸阳城中消息把控本极好,但有些人,平时无法控,战事恐为乱。”

    “何人?”

    “诸国质子、常年留秦的使馆使臣、以及诸国商人”平时人家好好的,本本分分,你不能治罪于人!

    但若战时,生死存亡关头,岂能不动?

    桐桐说着,就看向赢傒:“大伯,一旦开战,此等人尽皆羁押,限制其自由,直至大战毕。”

    吕不韦和李斯点头:“妥!”

    嬴政便吩咐赢傒:“从长公主之令!咸阳之安危交给大伯。”

    赢傒应声:“诺!”

    嬴政又看文渊君:“流民极多”

    “必不让生乱!若真有乱,水利还有八万老卒可用。”四爷便道,“战时,水利停工,安稳为上。”

    善!

    嬴政又看吕不韦,吕不韦拱手:“粮草之事,臣办。”

    嬴政再看李斯,李斯应声:“军械之事,臣督办,必不误事。”

    嬴政朝蒙骜、王龁、王翦拱手:“有劳上将军!”

    “不敢!”三人躬身回礼。

    嬴政看阿姊:“阿姊,军情之事,劳烦阿姊。”

    “诺!”

    嬴政朝后一退,对着众人深深一礼:“此一战,有劳诸位!”

    “敢不效死命?!”

    [783]秦时风韵(110)二更

    秦时风韵(110)

    楚国。

    楚王予项燕五万兵马,一再叮嘱:“必不能折损。”

    项燕:“”五国联纵,若无十万兵马,如何与他国联盟?

    他不得不找屈景昭三家,三家每家愿出一万人马,多的便不再有了。

    可这也才八万。

    实在无奈,他于项地招募两万乡勇子弟,这才有了十万楚军为盟。

    成军之后,项燕便将其整编,打散。每一伙中皆有乡勇子弟二人,皆有屈景昭三家各一人。如此,谁也休想辖制于他。

    楚国三姓愿意资之以粮草,送他出国为战。

    魏国出兵十万,一出魏国,魏无忌便以议事为由,将魏王所派副将诓骗之中帐,又以军务机密为由,清退闲杂人等。而后命埋伏好的力士,将其拿住,杀之。

    此次,必死战!此方能救魏国。

    魏王以个人恩怨好恶凌驾国家安危之上,甚蠢!

    我魏无忌便是犯君王忌讳,亦不能以军国大事为耍!

    桐桐看了密报,将其传回咸阳。

    此确实意外,未曾想到:项燕若此!魏无忌若此!

    为救国可将君王之令抛之脑后,竟是全然不顾自身之安危!可敬!亦可佩!

    而燕国出兵十万,太子姬丹领兵。十万兵力在意料之中,姬丹领兵,的确意外。

    至于赵国,赵国为首,出兵二十万,庞煖领兵。

    倒是齐国,最出人意料。

    齐国在最东边,与秦国隔着燕国,两国相隔甚远。列国数次联纵伐秦,齐国甚少参与。

    为何?便是赢了秦,其他诸国可分城池,齐国之利在何处?不接壤,无以获利。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更是如此。

    四十多年以前,嬴稷在位时,秦齐两国争霸。当时齐国的国君为齐湣王,齐湣王的父亲是齐宣王,这父子俩就是那个‘滥竽充数’故事的齐国君王。

    齐宣王喜欢合奏,齐湣王喜欢独奏,以至于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偷偷逃跑。

    与嬴稷争霸的就是这位齐湣王,此人在位时四处征战。曾攻破函谷关,逼的嬴稷差点割地自救。但最终因孟尝君坚持议和,这才罢了。

    而后,嬴稷自称‘西帝’,但得尊齐湣王为‘东帝’。本来两国意欲合力瓜分赵国,后因为苏秦游说,齐湣王背弃两国盟约,与其他诸国一起合纵攻秦。

    此人在位期间,与楚国之间有垂沙之战,割楚国淮北;朝西入侵三晋之地,而后便打算兼并周王室。

    导致其结果是,五国联纵,攻破齐国,齐国丢失七十二城,齐湣王逃到莒城,最终还是被楚国将领给杀了。

    此人在齐国民心尽失,不论是官员还是宗室,都不曾拥护。

    他死之后,他的儿子田法章为躲避灾祸,改名换姓去太史敫家里做了奴仆。彼时,太史敫家的女儿,觉得这个人非一般人,处处照顾于他,且与他相爱,无媒苟合。

    而莒城逃出来的百姓和官员,想拥戴田法章为君王。虽齐国大半领土已失,但齐人只要拥立国君,便还有国。

    在这种境况之下,田法章便被拥立为王,是为齐襄王。而太史敫的女儿便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之后齐国将领田单攻破燕军,收复齐国丢失领土。而后迎齐襄王回都城临淄。

    等齐襄王薨逝,他的儿子田建即位。君王后辅佐朝政,与秦国友好,交往谨慎,不参与诸国之争,使得齐国有几十年太平日子。

    但君王后死后,君王后的族弟后胜为相国,执政齐国。

    后胜贪财,这些年不知道吞进去秦国多少贿赂。

    此次,赵国成倍贿赂于后胜,后胜这才答应出兵。

    桐桐本以为齐国从众,不曾想到,是齐国丞相收赵国大笔财货。

    于是,齐国出兵十万,后胜亲自领兵前来会盟。

    如此一算,五国联纵盟军,已然六十万之众!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