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会双更。☆23、生命中无可奈何的事
朱氏夫妇走了,张小碗不知父母怎么想的,但心里还是难掩忐忑。
所幸,第二天早上,村里顿时一窝蜂的往朱大田家钻,一时之间张小碗不知道朱家什么动静,但心里还是松下了一股气。
等到晚上,大深夜的,朱家请他们去悄悄吃饭的时候,朱小碗这才真知朱大叔家真把这事担待下来了,当下她不知道自己怎么这么激动,当下就给朱大叔给朱大婶磕下头了。
张阿福这头还傻愣愣的不清楚,朱婶子,还有那鲁莽其实并不糊涂的朱大田却顿时顿悟了。
这闺女啊,怕是知道自家情况太单薄,感激着他们的这一出头,顿时,朱婶子为这聪慧的张家闺女心头酸酸又麻麻的,而朱家大叔的这心里,也觉得这张阿福这一家子真是苦尽甘来,得了这么一个好闺女。
*********
不管朱大田这一家子对张家的看法,对张小碗的看法是什么样,但村里人却因为里长的发话,和朱大田所说的能逮到卖得了钱的活物的事情都振奋起来了,村里人议论纷纷一天,第三天,就有了好几十个人跟着里长和朱家的几户人口去了大山。
这一次,张阿福的爹,张永根都去了,张阿福却没有去。
因为,刘三娘快要生了,他去不得,也舍不得去。
而这时,刘三娘待产之际,刘家村那边的人又传来消息,刘家村专程派人来说要是刘三娘不回娘家,她哥刘二郎就要生气了的话。
刘三娘听了这消息的当晚,肚疼了一夜,急得张阿福一夜过来,灰白了满头的头发。
那天早上,看到张阿福早上那灰白了一大半的头发,别说是刘三娘悲愣得眼珠子都快要瞪出眼睛,连张小碗这个前世情场不知多顺意的女人都吓得给骇得嘴巴半晌都合不上。
张小碗一直以为一夜白头真是里才能出的传奇,要知道前世她那些因为爱她而不得的男人要是觉得自己因为得不到她,日子苦得不能再苦了,也只是假意哭几声,要为她不顺他们的意自杀也只是先吓唬她几下,随而乱划几刀,万万是丢不了他们自个儿的命的,后头更别说他们以后会得了经验,有了经验心得之后会更拿手用虚情假意骗那些不谙世事的女孩子们,别说因此后头活得有多潇洒了,大家都不知道多爱惜自个儿,可真没有一个能一夜白头的,而这一夜白头,可真只有传说中的傻子干得出,冷不丁的,张阿福,也就
是她的这具身躯的亲爹就这么干了,张小碗给吓得不轻,一个活生生的,没什么太大的担当,更没啥能力的农村汉子就成了这么一个情圣,张小福真觉得见着这灰白的发了,哪怕不如传说中那样的雪白,她也跟见了鬼似的。
可哪怕她吓得再重,她也得按捺住,花了老大的脚程抓了花了钱请来了的行脚大夫的给的药方,给刘三娘煎药之后,又得收拾一家老少的吃食。
这时刘三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而朱婶子那边也因为来往他们家的村民太多,来看过一眼之后没有什么时间就不再来了。
张小碗要照顾一家几口的吃食,又要煎药,还要应付那刘家村那个派来的请刘三娘回刘家村探亲的村民,顿时躁得火上眉毛,恨不得把自己也往那灶火堆里烧上一烧,烧了得了。
刘三娘一条命都只剩半条命了,刘家村来的人却还是在苦劝着她赶快回刘家村看上她二哥一看,他们说要知道不说方圆百里,就是说方圆五百里,也没有出过比她哥刘二郎更大的官了,他回来好几日了,她这不回去拜见,确也太不恭敬了。
眼看这一天刘三娘只剩半口气,这来的人还是这么状似苦心婆心地劝说,可张阿福却是没什么脾气,只日日夜夜守在喘在气的刘三娘面前,什么事也不管,也没胆赶上人走,张小碗当下真是难为得当夜大半晚上偷偷痛哭了好大半个时辰,哭完,发泄完,别无他法,第二天,拿起了扫帚,气势汹汹地把人赶出了门外。
把人赶走后,张小碗再也没忍住,趴在地上呜呜哭了好长的一会,直到张小弟与张小宝扑到她身边呜咽过来,她才回过神,知道她活着不可能再是一个人,勉强地拖拉着疲惫的身躯去煮吃食。
她一直成熟的心智,让她自来这异世后都一直都讨了不少便宜,可确实也因此吃了不少苦,她不可能像真的不懂世事的张小碗那样不谙世事,更不能不知道家里到底什么情况,由此,她有了前世得来的心智,到底其实是没讨得了多少便宜。
这一家的人,眼看就她管用了,张小碗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此如此。
形势比人强,她不想当个出头鸟,可活生生的现实,逼得她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
刘家村的人总算赶走,因着刘三娘只剩半条命,张阿福也不管用了,每日每夜,他只管蹲在刘三娘面前,当上了他那个痴情汉子。
只苦了张小碗,听刘三娘的话请来了上一次帮她接生张小弟的产婆,又是招呼着两个弟弟烧开水,又紧张地准备着那些小孩出生后会穿上小衣小袄,顿时这些活就忙得她这个没经历过生育的人一时全乱了。
她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刘家村那边的人这时又来了人又来了话,措辞严厉地说刘三娘对娘家的兄长这样不敬不尊,是要送进官府认罪的。
当下张小碗都已经不再想到底刘三娘是跟她的兄长是有如何不共戴天的仇深似海,非得在这当口逼得她生死不得了,她只想着让这想要刘三娘命的这两个人在村子里缓上一天,后头不管什么事,先让刘三娘把这孩子生下再说。
免得人还没死在牢里,就先在家里一尸两命了。
当夜,刘村家这次来的两个长者似的人在土灶这边的堂房措辞严厉地说着刘三娘种种对兄长的不恭敬,那边刘三娘在睡房尖叫呜咽到痛哭流涕,而张小碗屁滚尿流地一路踉跄着滚到镇里,哭着喊着敲开了镇里唯一的一家药材铺,把头都在药材店老板的面前磕碎了,才用了五百个铜钱买回了一片人参片,连夜赶回去塞到刘三娘的嘴里后,这时,张家的四女,也就张小妹,终于降生到了张家这个千疮百孔的家里。
这其中的艰苦辛酸,哪怕多年后已经安泰平顺的张小碗回想起来,也不禁会暗地里掩面痛哭,一直都当这一晚是她人生里最悲苦的,也最无法忘却的一页。
那一夜,她舍了前世所有的自尊自傲,只盼望刘三娘跟着肚里的孩子能活下来,不让这个家支离破碎。
至于她自己的命运,以后是好是坏,那一晚她就决定再也不自私自利地计较了。
人啊,在生命的面前,渺小得真是可卑可怜,哪敢奢求太多。
这一次事件的后果,也是张小碗这个现代女很多年后,哪怕她的相公不中意她,家婆不善待她,她也全无动于衷的起因,她知道在命运的面前,很多她不可抗力的事,她除了跪着承受,老天爷别无给她更好的办法。
也是在这一次,她把前世的那个属于她自己的灵魂压到了心底的最深处,那些关于前世的骄傲,还有自尊,她都把它们压缩了一个小小的一点,不再让它们出来苦楚地现世。
至于她自己的心,是怎么想的,是苦是悲,她自己都在乎不了,何能指望这个完全不了解她以前所处的世界,更无法理解她观念形成的的这个朝代中的某一个
人来了解?
而在大凤朝一年一年过去的年月里,张小碗不再是那个现代里的张小碗了,哪怕她骨子还是,但她不再跟任何表现得是了。
很多年后,就算对于睡在她身边大半辈子,后头半辈子对她着实也不差的汪永昭,在某一晚,张小碗对着一生抚养长大的,视为已命的亲生儿子的逼问,她也没说她这后来待她不薄的相公是这一生最了解她的人的话。
那些年间,汪永昭再对她好,再把她视为手中宝,心上肉,也没有让张小碗对着这个让她生养了他三个儿子的男人产生一丁半点的感情,她只是冷眼旁观着他的所作所为,心里对他唯一所存的正面想法,无非就是要跟这一个注定是她相公的男人凑合着过着她所剩的生命余下的下半辈子。
那时她表面上,已经已对这个穿来的朝代俯首听命了。
因为自很多年前,也就是刘三娘求生不得,求生不能生下张家最后一个孩子,张小妹的那天晚上开始,她就学会了对这朝代真正地卑躬屈膝,不再放出属于现代的,可她死的时候,还尚存在她灵魂里的那个现代的张小碗。
☆24、刘二郎与亲事
第二天一大早,事情再起变化之时,刘二郎居然来了。
张小碗见到了这个所谓当官的舅舅,长得甚是威武高大,而这时刚刚都叫嚣不已的族老一看到他却像是莫名蔫了气,抖着身体连话都说不出来的样子。
当下,刘二郎在跟张家一家人没说什么话之前,就叫他身边之人把这两人绑了起来。
那两个刚要大叫,嘴又被堵严实了。
刘二郎脸色暗沉,站到了里面听闻了他来了就在嚎哭不止的刘三娘的房前,静默地站了一会,好长一会后,才暗哑地道,“这是你嫂子叫过来的,我并不知情。”
“这是为何,为何……”刘三娘在里头尖叫,那问声字字宛如泣血。
这是为何?没有多久就已明白。
因为刘二郎欲要替她给张小碗结一门亲。
他在战场上两次救了他同乡的一个同袍的命,两个结为结义兄弟,也订下了两家的儿女亲家。
而自他回来,知晓了当年他离家时在刘姜氏的肚子里的孩子是男孩,本欲这事不了了之,哪知义兄官路比他亨通,竟已被上官调至了京城的忠王爷的铁虎营营下当屯骑校尉,他手下还尚缺副尉一职,希他同去,同时随信而来的也有他这位汪姓义兄的婚约书,信里隐约提到了如果他有意谋求此位的话,不管是否有合适的亲生女儿,只要血缘在那,还是先成就亲事来得好。
因之刘二郎先前不是他那派的人,而忠王爷的营门自来难进,他只有跟上峰以两家结了儿女亲事的事担保,才能把这位置留给刘二郎。
刘二郎一着家就接到了京城里的信,与刘姜氏商议此事,希望让刘三娘的大女儿这个年龄正好合适汪家大儿子的外甥女结了这门姻缘,让刘姜氏请张阿福和刘三娘过来商量。
这本来简直就是天打到他们头上的好事,刘姜氏万万没有想把这等好事让给那个这几年居然没穷死病死的刘三娘,她属意她娘家的侄女,而她娘家哥哥也是刘家村比较说得上话的人,见妹夫回来还带了官,而且以后的官会更大,更要紧的是,他还可以把女儿过继过去,嫁给更大的官的儿子,以后他就是大官的丈人了。
这简直就是一步登天的天大的好事。
这贪心一起,两兄妹一合谋,请了村里最会无赖混事的两个老混帐,塞了他们银子,让他们在刘三娘生产时闹上一闹,最好是闹出大事
,闹出人命,要是这一家子还有个挺着,再让他们把这一家子找了借口送出村,盯人办了他们。
反正在梧桐村里,没什么人给这一家撑得了腰。
两个老混帐其实就是来闹事的,生产本是极危险的事,这种时候闹得越大,还能真容易把人给弄没了。
刘家村的隔壁村子些许年前就闹过这么一次,有家得罪了一人,就让人使了这法子把一家子给弄得最后抹了脖子了事,刘姜氏原本也是这打算,哪想张家出了一个挺得住的张小碗,等到了得了消息的刘二郎一来,这两个原本缩了袖子嚷嚷着查要把一家几口送去见官的老东西顿时就疲了。
刘二郎本被刘姜氏找了借口去邻村办点事,过了两天回来,纳闷本该去梧桐村请人的刘姜氏还在家,问她人怎么还没请回来?
刘姜氏神色落了马脚,刘二郎见她那闪避的神色,当下突然觉得不对,快马加鞭往梧桐村赶来,一到村口没几句就打听到了情况,而果不其然,如此也恰时看到了那两个“族老”要逮张家一口去见官的鸡飞狗跳。
这情况简直就是荒谬极了。
可这时梧桐村的人见刘二郎来了,还以为刘三娘这不尊重当官兄长的,会如刘家村来的人所说的那样被送去见官按罪名,当下本是看热闹的他们立马闪离了张家茅草屋十丈有余,免得沾了晦气。
梧桐村里的人连县官都没见过,这世上多少官他们不知道,无非知道这世道有皇帝,有宰相,更多的就已经不知道了,见威武不凡的刘二郎从马上下来,顿时就觉得他已经是很大的官了,这下觉得张家一口死定了,朱婶子这时刚好从她家刚端一锅熬好的糙米粥过来走到他们围着的位置,一听这消息,当下就软了手,铁锅摔在了地上,高喊着哭道,“这三娘妹子啊,咋这个命苦啊……”
看热闹的人也有朱家的人,怕祸及本家,见她还敢喊,连忙拖了她走,嘴里训道,“关你什么事?她得罪了她娘家,本就该受罚,哎呀,他们家跟你有什么亲,让你这么哭喊着干什么……”
边说着,边避讳不及地拖着她走了。
村里人被那朱婶子那一噪子吼得纷纷噤声,这两人一走,他们也做鸟兽状散了,怕看热闹都看出一身麻烦来。
庄户人家是最怕麻烦与惹祸上身,这时看热闹的走了,闹腾的塞着了嘴,张小碗坐在板凳上,一手一个抱着两个惊骇不定的小孩,听着刘
二郎站在门口和刘三娘讲着来龙去脉。
听到刘二郎要把她过继过去当养女,刘三娘在房内沙哑着喉咙绝望地哭喊,“你还是要了我的命去吧,要了我一家子的命吧……”
刘二郎急急道,“哪是要抢你女儿,还是你的女儿,一辈子都是,你怎这不懂事,这么好的人家,就算是县里县官的女儿,也找不着这么好的亲家,我替她谋个好亲事,她一辈子都衣食无愁,那汪家大儿我曾也在边城见过他一见,那神派简直就是这世间最不可多得的好儿郎,如非我跟他父亲是生死之交,他哪是我们这种村户人家攀得起的儿郎?咱们家这已然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啊,要不怎生的,你嫂子她……她……”
刘二郎说至此,无法再说下去,重重地叹了口气。
刘三娘听了此话,哭声渐渐熄了一些下来。
而张小碗的心,此时,却越来越冷了。
那刘二郎继续说道,语气悲凄,“兄长自知对不起你,这女儿我也不敢抢你的,等我休书与我那义兄说清,如若他家愿意你家小碗日后以张家女儿的身份嫁过去,这亲为兄就擅自做主,就替你先应下,如若不行,二哥也没这个脸面抢你的女儿,你看可好?”
半晌,里面都没有话出来,只闻一阵低泣声,又过了一会,刘三娘的声音迟疑地传了出来,“这可行?”
刘二郎一听她松口,闻言大喜,“当然可行,二哥不抢你的女儿。”
他说着时,这时门外传来一道嘹亮,中气十足的声音,“千总,您要的人参,我替您买回来了,都是上了年数的好参……”
这时刘二郎眉开眼笑,竟往那房间又走了几步,对着里面的刘三娘柔和了语调说,“好了,你现在好好调养身体,哥哥回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5、闹腾的都来了
这刘二郎话还没落音,门外又传来一道尖刻又嚎啕的哭喊声,只见声音刚传来,张阿福其母张大娘就跌跌撞撞地扑进了屋内,一见到刘二郎“扑通”就一声跪下,对着他长拜了一下又一下,嘴上凄厉地哭喊道,“青天大老爷,您可要为我们家做主啊,我们家早就跟他们家分家了,跟他们无一丁半点关系,上次更是已经跟他们家断绝关系了,他们家要是犯了罪,万万跟我们老张家是没有关系的啊,要死也只能他们家死啊……”
顿时,别说此时在旁呆坐的张小碗已经不知道该做如何表情了,就连刘二郎带来的两个人也是瞠目结舌,手上还拿着人参盒子,刚进来的那个中年汉子更是惊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刘二郎像是生气,胸膛起伏不定,脸上一片阴霾。
这张大娘正偷偷在看他,一见他这幅样子,以为是对她不利,那哭喊声更高亢起来,“大老爷,我们跟家他们家断绝关系是全村人都看到了的,刘三娘对您不恭不敬那是他们家的错,那张阿福更是个不孝不顺的,你捉了他们去,要打要杀随便您啊,可跟我们家,我们家大金没有关系呀……”
说着她连连给刘二郎磕头,一声比一声响。
响得张小碗觉得她昨晚给药材铺磕疼了的脑袋也好像又疼了起来,她低下头,却看到了此时脸埋在她腿上,却露着眼睛恨恨地瞪着张大娘的张小宝,张小弟那脸上眼里藏都藏不住的仇恨,她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个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笑。
小孩再不懂事也是懂事的,也是会记仇的啊,这亲奶奶这么对他们一家子,真是,谁不寒心呢?
**************
刘二郎最终什么也没说,叫人拖了她出去。
张大娘还没看清情况,这时见人来拖她,扭着头对着外头大喊,“乡亲们啊,老乡亲们啊,你们快进来帮我们跟大老爷说说,我们家确实跟他们张阿福家绝了关系的啊,这下可不不得了了,也要我们的命了……”
她凄惨地大吼大叫,在两个拉着她往外拖的人手里不断大力挣扎,她那挣扎的力道震得都快要把茅草屋的顶盖给掀了。
刘二郎气得笑了,手在空中重重地划了一道,这下语气更冷厉,“扔出去。”
这次不是先前的拖,而是改成扔了,他身边的这两个人是他跟了好些年的兵,身体健壮不说,且有得是力气,当下也不再拖了,而是
两人连手把人给提拉了出来,连步子都没多走一步,对着门口就扔了出去。
那扔出去的声响,就算隔着一点距离,屋内的人也能清楚地听到那人重重落地的声音,随后更是听到了那老婆子发出的堪比杀猪刀猛地捅进猪喉咙的凄惨叫声。
顿时所有人的耳膜都被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震得到一时都没说话,等外头的声音歇停了一下,刘二郎这才把脸转向张小碗,在上下打量了张小碗几眼后,眼带怜悯,语带怜惜地说,“你就是小碗了?”
张小碗木着一张脸,什么也没说。
她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她刚刚还被眼前的这个人决定了以后的命运,而她看似连挣扎的权利都没有,所以那声是聪明人就本该应一声的声音她发不出来。
她麻木,却稍显固执地坐在那,而如果不是腿上那压着她的两个小孩此时压在她腿上的份量,张小碗真想这么去了算了。
刘二郎却当她是给吓懵了,吓傻了,摇着头叹了口气,对身边之人说,“去村里寻几个经验老道的婆子过来照顾我家三娘坐月子,再请个大夫过来看看……”
这时那看着像四十多岁的汉子就要领命而去,那刘二郎又说,“等等,你骑了我的快马,去镇上买些米面粮食,再买些鸡蛋。”
这人这时双手握拳,朝刘二郎作了个揖,“是,这就去。”
“三格,你去请婆子,还叫个会做饭的婶婆子过来,这一家老小的,唉,连个主心骨都没有……”刘二郎叹了气,眉头紧锁,看样子是对那只出来一面就避在产房内的张阿福很是不满。
张小碗脸上麻木,闻言此时心里却冷笑了起来。
不过她也不想说什么,因为这时张小宝张小弟的肚子已经咕噜咕噜响起来了。
有吃的,是好事。
形势比人强。
为了养活他们,她不得不什么都学着忍受与承受。
这时候她跟谁都讲不了骨气。
**************
随后里长都来了,与刘二郎交谈了一翻,脸上带笑离去。
不久,村里人纷纷都来了,有送几把米的,送一两个鸡蛋的,还有里长家把家里头那点子腊肉也送过来了。
这些人都是刘二郎出面招呼的
,张小碗收着这些刘二郎让她收下的东西。
她不得不收,也来者不拒。
很快晌午时,大夫请来了,给刘三娘开了几副汤药,一副要抓十道,四副下来,足要四两银子。
刘二郎给大夫银子的时候,过来帮着做饭的朱婶子抱着张小碗偷偷眼泪,低泣着说,“你们家可总算苦尽甘来了。”
张小碗没说什么,等她哭好,她去了厨房,继续熬煮先前家里为刘三娘准备好了的那只野鸡的鸡汤。
对她来说,这不是什么苦尽甘来,因为后头的事尚不清楚。
至于前面发生的,这刘二郎要是没回来,还不定会发生,如果不是怒气攻心,没人逼迫着,刘三娘也不至于把孩子生得这么九死一生。
下午时,筋疲力尽的刘三娘奄奄一息,所幸是请了大夫来,灌了汤药和吊命的参汤,总算把命给吊了回来。
刘二郎不来,她怕是也是死定了。
所以对于一时之间就把张家把控住了的刘二郎,张小碗只得任凭他指挥着人团团转,冷眼看着她这个突如其来的娘舅到底会把他们一家带向什么方向。
不是她悲观,而是她不觉得他这么大刀阔斧地以救人的姿态来了,他们家就会好起来多少。
而事情跟张小碗所料差不多,当天晚上梧桐村去山里抓活物的人都回来了,家家顿时欢欣得不成形时,刘家村的刘姜氏也来了。
一来就闯进刘三娘的屋,拉着昏迷的刘三娘的手大哭,“我苦命的小姑子啊,你这是怎地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 哦,泪,作者是个收藏就三百多一点,这几天却老收到说文太虐要弃文留言的大苦逼。
其实后面真不苦,作为亲妈,我心里还是尚存很多对女主的温柔的。
唉,此时苦逼作者的心里真是一万头咆哮马咆哮来咆哮去啊,万事真是开头难啊。
☆26、还是要继续熬日子
她这么气势汹汹地闯了进去,谁也没拦住她。
刘二郎进不得刘三娘的房,他的随从更是不能进,张小碗闷不吭声地走了进去,见那刘姜氏扑打着床被哭喊,那架式,只一个错身就可以把刘三娘的头都可以给打扁。
她扑打了两下,跟进来的朱婶子心惊肉跳地过去拉住了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刘姜氏往外抱,拖着她边走边说,“哎呀,这娘家嫂子,三娘还在昏着,你要哭门外哭去,可别闹她了。”
朱婶子也是知这刘姜氏不是个好对付的,尤其她现在是当官的妻,她为刘二郎守了这么多年,那名声都是传到县太爷耳朵里去了的,这种妇人不是她所能得罪的,所以她也只能把她给拖出去,再多的,这就是刘家的家事了。
朱婶子把人拖了出去,就不敢再多管,用眼神示意张小碗让她娘舅和她爹看着点,她就去灶房躲事去了,万不敢再帮一把。
刘姜氏一被拖去,像是刚见到刘二郎,她立马在刘二郎面前跪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二郎,我可不知那叫来请小姑子的人做了这样丧尽天良的事,你罚我吧,我让小姑子受了委屈,大德子有我这样的娘,我也是给他蒙了羞啊,我真是没脸见你,没脸见小姑子。”
见她提起他那跟着秀才先生的儿子,刘二郎一句话都吭不出来。
刘言德是他现在唯一的儿子,以后要考功名的人,怎能有一个品德有失的母亲?
所以,这刘姜氏不管做过什么事,他也只能当做什么事都不知道。
他只得多对这妹妹多照顾些,以弥补这些年对她的亏欠。
想及此,刘二郎在心里长叹了一声,沉声道,“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