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4章

    在她平静的诉说中,安迪的表情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观众们一面为米兰达伤心,一面也注意到了,并且理解了安迪的心情:安迪现在的确是同情米兰达的,就像是她也有过真诚地同情艾米丽的一刻一样,她还很年轻,很容易心软——但,安迪也从米兰达身上看到了将来的自己,她被这样的将来给吓着了,她越是同情米兰达的孤寂,就越是害怕自己的未来也会和米兰达一样,成功,然而却一直都很孤独。

    当米兰达结束了情绪的宣泄时,两人的目光再一次对上了,这一次,没有以往的剑拔弩张,米兰达脆弱而迷茫,安迪同情而柔软,镜头从米兰达脸上划过半圆,落到了安迪脸上,主编和助理就这么在安静、华丽的酒店套房中凝视着对方,仿佛在做着无声的交流。

    过了数秒,米兰达才恢复了正常,“总之,重要的是……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安排唐娜泰拉……”

    安迪垂下头又开始默默的记录,镜头在两人身边转了一圈,给套房内四处散落的奢侈品来了个巡游环顾,米兰达低调冷静的说话声成为了背景乐,“因为她基本上不怎么说话……”

    在恭贺过即将高升的奈吉尔以后,安迪赴了克里斯蒂安的约会,她对克里斯蒂安表现得特别热情,几乎让他受宠若惊,但这浪漫的一幕却没有打动观众,而是让观众更深地体会到了安迪的恐惧:安迪在害怕了,她不想孤独终老,她迫切地想要抓住点什么,克里斯蒂安只是适逢其会的幸运儿而已。

    而在一夜缠绵过后,克里斯蒂安认为安迪已经完全为他着迷,自鸣得意的他提前告诉了安迪这个事实:米兰达即将被调任,美国版《天桥》的主编将由杰奎琳担任,克里斯蒂安许诺安迪,“让我提升你做个编辑吧,亲爱的,你会在我手下大放异彩的。”

    能成为《天桥》的编辑而不是总编助理,一直以来都是艾米丽的梦想,又一个一般人会大喜过望的机会放到了安迪跟前,但安迪却没有露出欢容,克里斯蒂安有些奇怪,“怎么了?我以为你会很开心的,你终于能摆脱米兰达了,不是吗?——可别告诉我,你对她的那些抱怨都是假的。”

    是啊……观众们也和安迪一起哑然了:难道米兰达不是已经被工作逼变态了吗?她的一切都是为了工作,而现在发生的事对她就是完美的讽刺,现实会告诉她,她也没那么了不起,她也会被人取代,她也不是女王。按照她自己的逻辑,优胜劣汰,她被淘汰了,安迪是被胜利方选中的人,她可以跟着克里斯蒂安一起,从事着没有那么辛苦,报酬却更丰厚的工作,米兰达都不为艾米丽担心,她为米兰达担心什么呢?如果米兰达处在安迪的位置上,她绝对不会说的。

    在这一刻,一直以来都在安迪身上徘徊不去的尖锐似乎浓郁到了极致,她脸上的迷茫与挣扎是如此的真实,就连观众们都生出货真价实的迷惘之情,不知道安迪会如何选择:按照普遍的逻辑,安迪肯定会去警告米兰达,因为主角一般都是高尚和正义的,但安迪完全不是传统的女主角——虽然观众未必都知道Chick—flick这个专属名词,但她们心里也有自己的总结,这种电影的女主角一般都是比较天真、善良的好姑娘,会有些贴近生活的小毛病。安迪对于这种白得发光传统形象来说,简直就是灰黑色的,她阴郁、倔强、偏激、狡诈、虚荣……如果编剧安排安迪保持沉默,似乎也是合情合理,但那样的话电影又该怎么结束呢?难道真的让米兰达倒下?

    虽然讨厌米兰达的观众为数不少,但即使是她们,现在也很抗拒这个念头:米兰达虽然很坏,但不能不承认,她有她的魅力和过人之处,让她就此失败似乎对她太残忍了。

    “安迪?”克里斯蒂安在远处又问了一声,催促着安迪的答复。

    就像是被狂风吹走了乌云一样,安迪的脸慢慢地亮了起来,在晨光中,她露出了一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微笑,像是把整部影片都架在肩头的重担给卸了下来,她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对克里斯蒂安抱歉地一笑,“抱歉,我知道也许来不及——但我还是得告诉她一声。”

    在克里斯蒂安的反对声中,安迪匆匆离去,闯入了米兰达和《天桥》CEO的会面中,拼命地对她使着眼色,但米兰达却仿佛还因为自己的私人生活落在了安迪的眼中,对她有些恼羞成怒的不理不睬。安迪有话说不出,只能乘米兰达前往参加午宴的当口对她做最后的警告,“……他们在午宴上会宣布由杰奎琳来取代你的决定。”

    米兰达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一开口,反而说起了别的琐事,“我闻到了苍兰的味道,你知道我对苍兰过敏。”

    她把外套摔到了安迪怀里,“如果我一会上台发言时还能闻到这个味道,我会很失望的——That’s

    all。”

    安迪站在原地,看着米兰达的身影缓缓走远,她没有生气,只是拧起了眉头,若有所思地想着什么,过了一会,忽然神色一变,看向了人流熙攘的会场入口……

    但镜头很快就切走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衣香鬓影的午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尚品牌即将成立,《天桥》所属的时尚集团是注资方,所以米兰达上台讲话,宣布这一盛事,以及设计师的合伙人人选。

    已经知道自己将被宣布出来的奈吉尔兴奋难耐,但安迪却是数度欲言又止,一点也不为好友高兴,观众们也似乎明白了什么,当米兰达噙着一丝含蓄的笑容,念出合伙人的名字:“我的朋友,长期以来令人敬佩的同事……杰奎琳·芙蕾。”时,观众们居然一点都没有诧异,有的只是恍然大悟的心情。

    “合理的转折。”罗杰·艾伯特点着头,“作为正经职场片来说这是最优解,当然,奈吉尔很可怜,但在米兰达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他只能被牺牲了。米兰达在日后合适的时机里应该会有回报的。”

    说来也巧,正当他这么想的时候,奈吉尔也是怀着复杂的笑容,对安迪说道,“当时机合适时,她会回报我的。”

    “我想她会的。”安迪也点了点头,认真地和奈吉尔交换了一个宽慰的笑容。“我想她会的……”

    她挪开头,和望向这里的米兰达交换了一个眼神,在得体的微笑中,米兰达似乎有隐隐的愧疚和担心,而安迪则微微地点了点头,示意她奈吉尔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两个开始极端对立的女人,现在似乎越来越默契了,两个眼神的交换配上合理的剪接,已经是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随着一个快速的散场镜头,米兰达和安迪又出现在了豪华座驾中,她们各自望着窗外,仿佛都是若有所思,过了一会,米兰达才主动开口,“而你以为我不知道。”

    她微不可见地摇了摇头,“我知道他们在捣鬼,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随着米兰达有条不紊的叙述,画面开始闪回,她如何抢先一步把这个好职位提供给杰奎琳,又说服CEO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些细节通过一系列的蒙太奇完整地呈现在了观众跟前,足以让他们了解前因后果。而安迪一直木无表情地听着米兰达的说明,米兰达却似乎并不介意这一点,她望着安迪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温存,“你的忠诚让我印象深刻,我不能不承认,安迪,其实你和我很像,我们是一类人,我们注定走向巅峰……世界属于我们这样的人,我们能看透别人的需求和欲望,从而选择自己的人生。”

    然而,她的鼓励却未能激起安迪的喜悦,安迪摇了摇头,“奈吉尔……”

    米兰达从容的表情有了个小疙瘩,“你知道,那是最好的选择。”

    也许是意识到安迪已经有力地驳倒了她——米兰达最终还是被迫选择了一条她不想选的路,如果可以,她肯定也不想牺牲奈吉尔的利益以及自己在集团内扩张力量的机会。米兰达展开了温和的反击,“优胜劣汰,不是吗?这就是职场,安迪,你也做了和我一样的选择……对艾米丽。”

    面对哑口无言的安迪,她轻柔地说,“你选择了超越……人们会咒骂你、憎恶你,但他们最终只能讨好你、膜拜你,安迪,你想要有所成就,你想要过这样的生活,你就必须做这样的选择。”

    此时的米兰达,对安迪已经没有了丝毫戾气和猜疑,就像是人生导师一样侃侃而谈,观众中有些有深厚社会经验的白领女性——包括首映场里的时尚大咖们,都已经微笑了起来:米兰达在杂志内部的心腹奈吉尔已经对她有不满,米兰达需要一个新的心腹和继承人,也许她的确对安迪本就另眼相看,但对米兰达来说,任何举动都不会只有一种用意,她这是在循循善诱地培养着合适的心腹。

    虽然对于米兰达的用意有自己的猜测,但这些饱经沧桑的女性却并未因此生出反感,米兰达说得很对,想要在职场上有所成就,这只是安迪入门的一课。真实的职场,不论是这些白领女性的职业领域,又或者是时尚大咖们所处的时尚界,远比电影里要更险恶得多。

    而对于一般的观众,他们只看出了米兰达的栽培之意,同时也在为安迪纠结:是要继续接受这样的人生观吗?如果不接受,似乎浪费了眼下大好的机会,来自米兰达的赏识可是非常珍贵的,但如果接受,安迪是不是……也会变得和米兰达一样呢?

    影评人们看到的则是米兰达和安迪关系的又一次转变,这条线索在片中交代得极为清晰,几次转折都是有理有据、韵味十足,这一幕虽然平淡,但两个女演员的表现有分有寸、拿捏得宜,珍妮弗虽然年轻,但在和梅丽尔的对戏中半点都不落下风,她的安迪现在已经不需要高声大气、不需要防御性的肢体语言,也能和米兰达平起平坐,做平等的对话,气场上也不落下风,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被处理得非常自然,可以说在这一段,两人的表演反而有些返璞归真的意思了。

    “就差个结尾了。”罗杰兴致盎然地想,“这真是个充满了奇迹的剧组,那么,大卫又会给我们一个如何的收尾呢?”

    “Yeah。”出人意料的是,在短暂的思考后,安迪一口承认了下来,她的脸上又露出了阳光的微笑,“你说得对,如果我想要有所成就,有一天我一定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你会的。”米兰达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她温和地说,“我知道你……你会的。”

    “我会的。”安迪也同意了下来,“我会的,我自己也明白,有一天当我遇到这样的事,我会不惜一切地保住我的地位,我会为了我的工作撕咬、搏斗、杀戮……那就是职业精神。”

    最后一句话,她说的杀气十足,米兰达被她逗弄得发出轻笑,而安迪继续往下说,“我会的,我真的会那么做——只是,我不会为了时尚那么做。”

    米兰达的笑容凝固了,安迪的笑容却越来越大,车子的速度减慢了,前方是等候着的记者,他们已经开始摁闪光灯了,但车内的两个人还维持着对视的姿态,米兰达僵硬地望着安迪,而安迪只对她自信而快乐地笑着。

    慢慢的,米兰达的唇角也翘了起来,她露出了一个温和的、欣慰的笑容,安迪的笑容也逐渐扩大,她们善意、欣赏地看着对方,在这样的笑意中,车子停稳了。

    米兰达和安迪最后对视了一眼,然后分别开门下车,毫无迟疑地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镜头越拉越远,米兰达在闪光灯的包围中尊贵前行,而安迪则走向了蓝天白云下的宽阔广场,不论谁都没有回头,而不论是米兰达还是安迪,她们的唇边都还保持着那抹虽然微小,但却是非常真诚的快乐笑容。

    音乐声响了起来,在音乐声中,传来了安迪的电话录音声,“这是安迪,我现在不方便接听电话,请在BI声后留言。”

    “嘿,我是内特,”内特的声音响了起来。“我收到你的消息了,安迪,我现在只想知道我们何时能见面,我有很多话想和你说……我在波斯顿橡树餐厅找到了工作,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我希望下一秒就能见到你。”

    还有艾米丽夸张的,强行压抑着喜悦的声音,“什么叫做‘对我不能去巴黎的安慰’,我不知道我们之间熟得需要安慰,不管怎么说,你实在不该吃螃蟹的,那些晚礼服全都大了一码,我不得不拿去改小……”

    在观众感慨万千的轻笑声中,画面从巴黎的城景回到了纽约,打扮依然还算入时的安迪站在了《纽约客》办公大厦的门外,她露出自信的微笑,走进《纽约客》一样整洁入时、人来人往的办公室。

    “安德里亚·塞克斯。”在气派的办公室中面试她的是《纽约客》的主编,“你在我们的杂志发表过文章,简历也很漂亮,附送的文章也让人印象深刻,唯独的问题是,《天桥》。”

    安迪扬起眉毛,并没有被主编的故意一顿吓到,只是镇定地望着他,主编反而有些尴尬,微微咳嗽了一声,这才继续说道,“你在《天桥》只做了八个月,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学到了足够的东西。”安迪冷静而真诚地说。

    “OK……”主编看了她几眼,“我本人恰好是米兰达·普莱斯利的朋友,所以我给她打了个电话,你知道她是怎么说的吗?”

    虽然安迪还保持着微笑,但呼吸声有些缩紧,在她和观众们的紧张情绪中,主编说,“她说你是她遇到过最傲慢,最让人失望的助理,她说如果我不雇你,那么我就是最大的傻瓜。”

    安迪扬起了眉毛,而主编继续说道,“以及,她说既然你要前来面试,就让我顺便给你带了点东西——”

    他冲门外挥了挥手,安迪转过身子,看到主编助理吃力地推来了一架挂满了衣服的移动衣架,她吃惊地瞪大了眼:Giio

    Armani、Dior、Prada……这衣架上挂满了华服。

    “她让我给你带句话,”主编好奇地观察着安迪的神色,继续说道,“‘我听说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也需要好衣服,虽然我知道你不会为了时尚做那个,但我想你会为了时尚做这个’——你知道她是什么意思吗?”

    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安迪大笑了起来,伴随着电影院中半是艳羡半是欣慰的笑声,画面切换到了纽约街头,安迪吃力地拉着沉重的衣架,在人群中‘嘿咻、嘿咻’地朝前走,姿态和动作都充满了喜感,惹来了阵阵笑声。

    她显然已经走了一会,已经又是来到了《天桥》大厦对面,她站住了脚,感慨地望着这座熟悉的建筑物,而当她无意间把眼神落向街对面时,却发现米兰达刚好从大厦中走出,身后还跟着慌慌张张的艾米丽,司机罗伊正为她打开车门——很明显,她们是又要外出去某地看秀了。

    也许是感应到了她的目光,三个人同时都看了过来,米兰达没有什么表情,艾米丽抽动着唇角,表示着对安迪现在滑稽姿态的鄙视,罗伊则满是开心的微笑。安迪和她们对视了几秒,忽然失笑了起来,她伸出手快活地冲她们挥动了几下,又比了个大拇指往上的动作。

    罗伊是最先回应她的人,艾米丽躲闪着看了米兰达几眼,也悄悄地在米兰达背后短暂地比了一个Thumb

    up,出人意料的是米兰达,她也对安迪做了个Thumb

    up,然后才坐进座驾中。——虽然很矜持,很短暂,但那毕竟的确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

    艾米丽上车以后,还一直在看继续前行的安迪,又偷看米兰达的脸色,司机也没有马上开车,但米兰达已经恢复了女王的高贵冷艳,她等了一会,不耐烦地瞪了艾米丽一眼,又吩咐着镜头外的司机,“Go。”

    伴随着她唇边神秘的微笑定格,屏幕黑了下来,演职员字幕滚出——影片结束了。

    “Bravo!”首映场中,不知道是哪个意大利人叫了这么一句,观影嘉宾们先后开始鼓掌,不论是影评人还是时尚嘉宾,都放下了惯常的矜持,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欣赏。

    在掌声中,场内的灯光亮了起来,珍妮一边礼貌地鼓着掌,一面整理着内心的情绪:作为原创者和参与者,她不可能对影片做出多客观的评价,甚至在观影时都无法投入故事,想的全是‘摄影角度是不是有点歪’、‘原来这一段大卫最后是这么剪辑’这样的杂念问题,由于改编太多,对于影片的质量,她到现在都是心中无数,只能说和原版已经完全不是一部电影,连探讨的主题和女主角最后的选择都截然不同。虽然都是辞职的结局,但如果说原版电影最后是对时尚的批判和否定,那么很明显,在这一版中,安迪最终达成了同时尚的和解与接纳,实际上也继承了米兰达的那一套职场手段,只是选择在记者领域运用它们。她和米兰达最终还是成为了同一种人:都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放弃了一些主流宣扬的美德。

    当然,从审美来说,这个结局更合她的胃口,也许也更合这些热情洋溢上来祝贺的影评人和时尚界人士的胃口,他们都是聪明人,也都是各自领域中的成功者,但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主流的‘家庭至上、歌颂真善美’思想肯定是占上风的,否则好莱坞也不会将此视为商业片不可触犯的金科玉律。从这点来说,《Prada》甚至带有一些邪典色彩,起码在最后输出的价值观上是如此,市场对此会有何反应,珍妮还真的没有把握。

    “你觉得我们能拿下多少午夜场票房?”在迎上前来祝贺的福克斯高层时,珍妮忍不住低声问着身边的梅丽尔,她的焦虑完全反映在了语气中。

    “你拍了一部好电影,珍妮,你的表现很好,”历经风霜雪雨的梅丽尔则要比她沉稳得多了,她拍了拍珍妮的手,轻声回答,“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吗?——现在,尽情享受它的成功吧。”

    珍妮只好让自己露出笑容,往前跳进了一片夸赞之中。

    第109章

    该死的杰弗森

    伴随着浪漫动人的背景音乐,屏幕中上滚着演职员列表,往常的这个时候,很多观众都会起身退场,尤其是午夜场,《恶魔穿着Prada》时长接近两个小时,现在已经是深夜两点钟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应该尽快回家睡觉的时间。

    不过,今晚午夜场的观众们大部分都没有动弹,而是还坐在座位上一边看着演职员名录,一边讨论着剧情,有不少女观众都是想要看看片尾的赞助商名单,这对她们‘按图索骥’地去寻找相似的造型很重要。

    当然,更多的观众还是出于心中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对大部分女性观众来说,《Prada》完全是个惊喜,姐妹团讨论中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一遍完全不够看,光是看剧情了,有好多造型都是没看明白。”

    至于剧情,观众们则是众说纷纭了,有许多观众都是认为安迪最终没有选择回归家庭,而是认可了米兰达的‘阴险手段’,这一点让人很遗憾,不过这部分人群在午夜场中还是少数——通常说来,会看午夜场的观众都是比较大胆、新潮的,否则她们大可以选择白天传统时段来观影。

    直到演职员字幕全部放完,影片正式宣告结束,看完了赞助商名单的女观众们才意犹未尽地起身离开,在散场人群中,‘酷’这个词成为了观众们经常蹦出的词汇,而这也正是琼恩看完全片后的第一个感觉:说实话,《Prada》里的爱情没有什么触动她的地方,她最动情的是安迪在自己屋里崩溃,以及米兰达谈及离婚的那两段,不过这两段其实都和爱情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关注的是女性自身的问题。

    没有爱情,没有多少亲情,其实说的也不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但琼恩的确她觉得这部影片比《律政俏佳人》和《BJ单身日记》都要好——就是因为不论安迪还是米兰达都很酷。

    她们并不是酷在造型上,也不是酷在那些很有派的华服戏份上,当然了,那些戏份也让琼恩非常兴奋,她毕竟还是个女孩子,但对她来说,米兰达和安迪最酷的几个片段,是她们帅气地处理公务的那几段戏份。不论是米兰达随口说出天蓝色毛衣来历的那一段,还是安迪和艾米丽斗法,四处奔波着办公这些戏份,都让她们非常耀眼,非常强悍——简单地说,就是非常的酷。

    “这完全和原著已经不是一个故事了。”她和琳恩等人议论了起来,“我觉得很酷,要比好看很多倍。”

    所有的女性J·J迷都非常认可,琳恩更是看得十分激动,但她又叹了口气,“最终这还是个虚构的故事,安迪是藤校毕业生,她才能这么对着上司吼——如果换做是我的话……”

    几个工作了的影迷也都认可地点头,不过话又说回来,她们的老板一般也不会和米兰达一样变态严苛,像是那样不愁招人的公司毕竟只是少数。

    “我还想再看几遍。”琼恩不想听琳恩等半陌生人抱怨自己的老板,她找到机会就插口说,“哈利,你会陪我吗?我们还可以带上我的爸爸妈妈。”

    她没说再邀上所有人,因为大家并不那么容易聚得起来,而且《Prada》的午夜场排片场次并不是多——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午夜场数据都不会太好看,有些影迷是特地从别的街区跑来这里的,别的时段观影的话,他们会在自己家附近的电影院里看。

    “可以啊。”哈利耸了耸肩,“事实上,我本来以为我不会喜欢的,看一遍只是为了支持J·J,没想到电影剧情还是满精彩的嘛。”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不再是J·J网络影迷组织的活跃人物,但对珍妮弗的好感则一直留存了下来,虽然不再会上论坛发帖了,但有她的电影都会来电影院看看——这也是大部分影迷支持影星的普遍方式。倒是琼恩,还停留在购买力极度旺盛的脑残粉阶段,不但经常泡论坛,而且还会密切关注珍妮弗的周边八卦,当然,这也是因为两人的性别不同,个性也不同。

    “是的,而且还有很多美女,是不是?”琼恩取笑地说,“看着他们穿衣打扮也是一种享受,不是吗?”

    “这一点必须表扬福克斯,”哈利一本正经地说,“对于大部分男性来说,这可能是他们观影期间唯一的乐趣了,哈哈……”

    这当然只是个笑话——虽然以往的那些Chick—flick对大部分陪女朋友观看的男生来说简直就是酷刑,尤其如果主演的女主角还不算美女,那么整部电影完全就是和睡意作斗争的过程。但《Prada》的剧情对于男性来说也还是满精彩的,有职场争斗的部分,也一直都有美女穿插点缀,甚至这部电影所说的一部

    分问题也和男性息息相关,女人和男人在女人事业发展更好的情况下该如何继续感情,这问题男性观众一样也很关注。

    “米兰达简直是我的偶像,梅丽尔的表演太精彩了,如果你看过《廊桥遗梦》,你就该知道她的表演……”

    “安迪美极了,你还记得她在片子里换的那个白大衣造型吗,我想知道那件白大衣是什么品牌——我会为了那件大衣杀人!”

    “艾米丽……”

    “安迪……”

    随着影院中的人声慢慢地散去,两个人影这才慢慢地从甬道中溜达了出来,乔治亚·兰辛小心地看了未婚妻一眼,但珍妮弗·贝尔已经戴上了墨镜和兜帽,让人很难看清她的表情。而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措辞安慰贝尔: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他不可能昧着良心贬低《Prada》,这么明显的假话也不可能让贝尔高兴。

    “午夜场观众并不代表大众意见。”最终,在开车到家以前,乔治亚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也是一直沉寂的车程中两人的唯一一句交谈。“这部影片的商业风险还是很大的,也没有机会冲奖……质量并不代表一切。”

    这也是他的肺腑之言,乔治亚很佩服福克斯会放手让这个项目变成现在这样,如果是他和《Prada》剧组对接,乔治亚绝不会这么安排的。原著之所以畅销,一定有它的理由,电影很大一部分的基本票房应该是来自于原著粉丝,电影版把原著‘时尚害人、唾弃时尚、回归平凡’的精神全部打翻,反过来宣扬‘时尚有益、米兰达优秀’,最后让安迪和米兰达握手言和,一定程度上接纳了时尚,原著粉丝看了会怎么想?那些认为时尚是病态的社会群体会怎么想?还有那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小镇妈咪们,中低收入人群?这些人群一直以来接触的都是‘我过的生活才是得到幸福真谛,那些有钱人在某种程度上才是Loser’的洗脑教育,对她们来说,最健康而且最正常的生活就是一切以家庭为大,花费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最重要。——安迪为了事业放弃的那些家庭生活在这些人眼中简直罪无可赦,更过分的是,看来到最后她还要把这种生活延续下去,这种价值观对她们来说绝对是有问题的。

    这部电影碰触的正是所有Chick—flick都不敢碰触的红线之一,天知道这些群体会不会舆论反弹,这种反弹又会不会影响到票房,如果换做是乔治亚,他绝不可能答应这些增高票房风险的改编元素,原著就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要这么冒险?这是一部时尚女性电影,再怎么成功也不可能被提名奥斯卡!

    不……也许梅丽尔·斯特里普能,她的表演的确炉火纯青、让人赞叹,但那也是因为她在之前已经有了无数提名傍身,才会得到提名委员会的特殊待遇,对电影本身来说,本来就是挣钱的商业电影,挖掘什么深度、什么新意?根本是多此一举!

    乔治亚的确不理解福克斯为什么会把电影拍成这样,起码在环球,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该冲奖的电影拍得多大胆都没关系,该赚钱的电影,哪怕是少赚一些,也要降低风险,这才是对公司的投资负责。

    “午夜场票房出来以后叫醒我。”车子开进了贝尔的豪宅,珍妮弗·贝尔只是丢下了这么一句话,便一边脱衣一边走向了浴室,乔治亚无声地叹了口气:这是她心情极度不好的标志。

    ……

    珍妮弗·贝尔的心情的确不算太好,她猜测好莱坞许多金发甜心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觉都和她一样:每个演员,当他成为演员以后,看待电影的角度就和一般的观众不一样了,看到精彩的片段,除了一般观众的赞叹以外,他们想的还会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这个片段由他们自己来演的话,效果会怎么样。当然,这种角色选择肯定也都是根据个人特质来的,所以当贝尔在观看《Prada》时,她不可避免地也一直在揣摩着安迪这个角色,思考着如果由她来演绎安迪的话,效果会不会比珍妮弗·杰弗森更好。

    而这个习惯便严重地影响了她的心情,即使她对自己的演技一直都很有信心,贝尔也下不了自己能比杰弗森演得更好的结论,她甚至怀疑自己能否演出安迪尖锐而略带阴郁的气质,在这件事上,所有非演员的观众都是外行,只有内行看的才是门道——只有演员才知道一个角色的难度以及可复制性到底有多大,贝尔当然看过《加勒比海盗》和《恋恋笔记本》,她对于伊丽莎白和艾丽的成功并没有太多的酸楚:她也一样有成功而经典的角色,每年娱乐圈都有很多经典角色涌现,伊丽莎白和艾丽当然给杰弗森带来了人气和知名度,但如果连这个都受不了的话,她也不可能在好莱坞爬到如今的位置。

    但安迪……安德里亚这个角色不一样,她让贝尔第一次在杰弗森身上体会到了那种无可奈何的酸楚。就像是一个普通人望着领跑的天才选手一样,又酸又涩却又无能为力,安迪是个富有灵气的角色,她之所以迷人,之所以吸引,并不是因为角色本身的设定——倔强、偏激、阴郁、虚荣,这都是很负面的角色特质,而且安迪又没有‘坏得优雅’的设定,这个设定在片中被分配给了米兰达——安迪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从影片的第一分钟起就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而不是引得她们轻声低语地批评,这完全是因为杰弗森……因为杰弗森的表演,是杰弗森给这个角色赋予了灵气和生命,让她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女性电影女主角。而这种成功,和伊丽莎白、艾丽的成功不一样,贝尔有信心,自己去演这两个角色也能让人眼前一亮,但她不能不承认,如果她来演安迪的话……她没有信心演得比杰弗森要好,甚至没信心演得和她一样好。即使是看过杰弗森的示范,再加以模仿,她也不可能模仿到杰弗森的精髓,就像是米兰达和艾米丽一样,这影片中的三个角色都有着杰弗森、斯特里普和布朗特的灵魂,她们为这个角色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她们拥有这些角色……

    而这三个角色又是如此的经典,如此的富有魅力,让人印象如此的深刻,安迪的几次变身、米兰达的眼泪、艾米丽在病床上的崩溃——这三段表演必然会成为观众们津津乐道,十几年都不会淡忘的经典桥段,就像是片头片中的换衣秀一样,用夸张的修辞来形容,这些片段就是女性心中的“E·T和小男孩手指相触”,当然,两种片段的意义和带来的情绪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它们都能作为某种标志性的经典,成为演员本身的代表,永留观众心中,让观众们从此就对这个演员有了印象。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贝尔心里清楚,虽然她也有优秀的角色,但却缺乏这样的经典人物。珍妮弗·杰弗森遇到了自己的经典角色,并且发挥得十全十美,几乎找不出瑕疵,这让她耿耿于怀:对于演员来说,票房能力、奖项提名当然非常重要的,但经典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要比这些元素都更高一筹。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汤姆·汉克斯的《阿甘正传》、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泰坦尼克号》、威尔·史密斯的《黑衣人》、《绝地战警》……这都是风靡一时,多年后还不会被人遗忘的经典。而珍妮弗·杰弗森是何等的幸运?这才是她第三部主演,她就已经遇到了《Prada》和安迪。

    不过,贝尔犹存一线希望:乔治亚说得没错,午夜场的观众评价不算什么,日场评价才是真正的大众看法,观众群对于《Prada》的评价依然不可预知。当然,从目前的口碑看,亏损的可能已经不大了——毕竟是小投资——但亏损和票房大爆之间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如果《Prada》的票房只是不温不火,那么这个角色顶多为杰弗森带来一些无关紧要的提名,这对于贝尔来说,也是个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毕竟抛开切萨雷·维杰里的经纪人恩怨不说,她和杰弗森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她们两人都是金发甜心,都不以文艺片见长,戏路几乎是完全重复,再加上卡梅隆·迪亚兹和德鲁·巴里摩尔,四个女人完全是可以直接进角斗场拼个你死我活的关系,杰弗森的利好,就意味着她的利差。

    “切萨为什么没有和她分手呢?这一点也不像是他的作风。”勉强入睡之前,贝尔还念叨着这件去年起就让她耿耿于怀的往事,“更离谱的是,这女孩发了疯要接的两部电影都很出色,难道这证明她的眼光比切萨还要出色?这不可能……上帝不可能亲吻一个人两次,那个半文盲女孩怎么可能有如此精准的嗅觉……”

    等待是一件能让人发疯的事情,贝尔在入睡前最安心的是:起码明早她不需要等待了,只要一睁眼,就能看到午夜场的票房数据。如果《Prada》票房惨败的话,乔治亚肯定会把她摇醒的,他是个聪明的男人,怎么会不知道现在什么消息最能逗她开心?

    ……虽然预算到《Prada》午夜场的票房不可能太差,但当贝尔睁开眼,发觉现在已经是早上十一点钟时,她心头依然是一个咯噔:午夜场票房最迟早八点也该出来了,乔治亚没叫醒她,看来票房表现不错。

    她没有梳洗,直接来到电脑前坐下,点击鼠标打开了几个票房网站,当然也少不了IMDB、烂番茄等影评类网站页面,贝尔并不太关心互联网,但对这些电影相关的资讯类网站却研究得很透彻,这也是她在切萨雷身边学来的习惯:重视数据。

    “午夜场报收302万……”最先关注的当然还是票房,贝尔浏览着网页上的数据报告,“开画2100家,单馆接近1500美元……”

    她的脸色变得很难看:302万的午夜场,这个数字对于一些大作来说是失败的象征,但对于《Prada》这样的小制作女性题材来说,已经是超乎想像的成绩了。尤其《恶魔穿着Prada》并不是福克斯的重点电影,营销力度不是很大,只是在一些目标人群热衷的刊物上做了广告,并没有铺天盖地的海报、预告片轰炸。这样的午夜场成绩,说明珍妮弗·杰弗森本人的票房号召力足以让一部低成本,无其余票房大腕参演(梅丽尔并不是票房大腕)的类型电影达到首日近千万的票房——毕竟这是周五,大部分人群都要上班上课,连午夜场都有302万,首日近千万已经是很保守的预估了!

    她又匆匆浏览了一下各大机构根据午夜场票房做出的首日票房预估,便脸色难看地关掉了页面:各大机构的预测就没有低于1000万的,最乐观的票房分析来自权威的《好莱坞报道者》(THR)网站,首日预测高达1200万,这比《恋恋笔记本》的首日九百万足足高出了三百万。——这两部电影的拍摄预算基本上是差不多,都是低于五千万的区间,宣发规模也都不是很大,而《恋恋笔记本》好歹还是传统赚钱的爱情片题材,又是在火热的暑期档。THR在情人节档期、价值观反传统的女性电影上竟然会如此大胆?

    由于预测中提到了THR做出判断的依据:珍妮弗·杰弗森逐步攀升的票房号召力,原作的畅销度、话题性体现出的市场饥渴,以及良好的口碑。贝尔点开了预先已经打开的IMDB和烂番茄,轻易地从首页找到了《Prada》的名字,点进了作品页面里。

    “9.0!”她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虽然随着观众的大量涌入,这个分数肯定会下降,但按照一般规律,最终《Prada》的分数很可能不会跌落8.5……这是绝对的类型经典作评分了!

    再匆匆看了下IMDB的观众评语,她的眉头稍微舒展开了:虽然评分用户都打的是高分,但很多人的留言里也提到了对安迪的质疑,不少读者不接受安迪最终向米兰达靠拢,认为安迪失去了自我,甚至有些极端的观众认为安迪从头到尾都很讨厌,他们更喜欢原著中那个最终背弃时尚的安迪,批评电影改编掉了原著的精髓部

    分。

    不过,原著的脑残粉人数不多,这些持反对意见的粉丝还是肯定《Prada》是部好电影的,“我度过了难忘的两小时”、“虽然我对安迪最终的选择不满意,但我不能不承认,我在电影院度过的每一分钟都很愉快……”,在价值观上不认同一部电影和为它打低分毕竟是两回事,否则按照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大部分主角排列组合,出轨、偷情等狗血事件频发的爱情剧都得被打上低分。

    午夜场和早场的观众多半都更年轻也更开放,连他们都不能完全接受这部电影的观点,可想而知大部队的观点对立会有多激烈了,这也是可能影响后续票房的因素。贝尔若有所思地点开了烂番茄的页面:比起IMDB,烂番茄更能反映影评人的观点。

    她的脸色又有了轻微的扭曲:影评人给分91%,观众喜欢度96%,烂番茄双绿,拿到了新鲜认证!

    当然,又一次的,这只是最初数据,并不代表最终结果,很多影评人可能还没看过电影,小镇妈妈们也未必会来网站评分。不过贝尔知道,起码影评人的分数,《Prada》是低不了的。影评人就喜欢标新立异,他们才不要求政治正确,否则那些Cult片、文艺片根本不可能有存身之地了,这些影片里的主角可没有几个是政治正确的。《Prada》故事说得很清楚,几条线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都交代得非常干脆,又有几个女人飙戏的华彩段,最后的结局也颇有韵味……这样的影片影评人不可能不喜欢的,类型经典的徽号已经注定会落到《Prada》身上了。

    只能等首日票房……不,只能等次日、三日、次周票房,才能知道大群体对于《Prada》的反响到底是如何,首日来观影的观众应该都是由原作、杰弗森和梅丽尔的忠实粉丝、时尚敏感人群等组成,或者是

    贝尔知道自己今天是无心做别的事了,她站起身烦躁地来回踱了一会步,又往后躺倒在超大的水床上,忽然烦躁地大叫了起来,“噢!Holy

    fuck!该死的珍妮弗·杰弗森!”

    ……

    当贝尔在她的好莱坞豪宅中闷闷不乐的时候,全国也有许多人都在关注着《恶魔穿着Prada》的相关信息,在纽约大学里,琼恩正和她的同班同学谈论着《Prada》,“噢,你真的该去看看,我是说,米兰达出场的那一段太酷了——还有片头那段换衣秀也漂亮得不行,你知道我对时尚不是那么敏感,可我看完以后完全燃起了兴趣,那些衣服的搭配真是太漂亮了!”

    “我昨晚也看了,God!安迪在巴黎的那套造型,简直漂亮极了,我太想要她那双鞋子了,只要不超过一千美元我就一定要把它买下来。”一个女生兴奋地说,“你知道是哪双吗?我说的是她在巴黎最后穿的那双黑色高跟——我昨晚已经在网上看了一个晚上,只要我知道那是什么牌子——”

    “你们说慢点。”半个班级的女生都来了兴趣,对于一部分美国女生来说——看电影并不是什么昂贵的消遣,只是她们有时候没那么想走进电影院而已,甚至说对她们来说,都是很遥远的爱好了,她们中意的是网络、电视剧和恋爱生活。不过对漂亮衣服和鞋子,女孩们就没什么抵抗力了,当然,买也许是买不起的,但看看还不行吗?参考、参考一下嘛。“真的有那么漂亮吗?我好像听说过这部电影……”

    这样的对话,在全美的大小城市中,在那些流行敏感的女孩中广泛发生、散布,“艾米丽,我完全爱死艾米丽了,她的每个表情都那么经典,还有她的浓眼妆,So

    cool!”

    “还有你们注意到了吗,吉赛尔·邦辰有出镜,还有片头的那个女孩,我发誓我记得她的名字,我在纪梵希的秀场上看到过她……”

    “还有安迪的妆容,你们注意到了吗?她后来的那段化妆细节,为什么预告片里没有呢?我想下载了放慢来看,我好喜欢她的妆面!”

    讨论剧情的人当然也有,但远远比不上讨论这些时尚细节的人多,在这些兴奋的叽叽喳喳声中,嘟嘟的电话声响了起来,“嘿,宝贝,今晚我们去看电影吧,正好是周五晚上……对,就看《恶魔穿着Prada》……玛丽安妮简说那部电影简直太经典了,不能不看……”

    并不是每个女孩都看过《VOGUE》,也不是每个女孩都知道安娜·温图尔,知道电影本身的来龙去脉,但几乎是每个女孩都有欣赏美的强烈冲动,被提到最多次的就是片头的时尚丽人换装秀,在导演的精心操刀下,这段大片级别的换装秀击中了每个午夜场观众的心,而她们的由衷赞美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观众。至于剧情……只要不是太愚蠢就行了,这些观众本来也没有多大的要求。

    然而,观影动机并不一定就是最后的观影评价,冲着漂亮的时装、妆容和美女,‘很酷’的气质等种种原因坐进电影院的观众,也不可避免地被剧情吸引,投入了安迪的世界中……

    贝尔和她潜在的同盟们注定要失望了,当电影进行到安迪和米兰达举起大拇指相互示意时,大部分女性观众第一时间根本都没想到批判什么,反而是被电影自洽的逻辑给说服了,露出了理解并包容的微笑:是啊,时尚也不是那么的不可理喻,虽然还是和我无关,但这世上有很多人做着和我无关,却又很重要的事,为什么一定要评判她们呢?就像是影片里表现得一样,彼此理解,彼此祝福,难道不好吗?

    ——贝尔遗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午夜场观众多数都是资深影迷,对于电影语言反应快、敏捷,她们是导演可以直接对话的群体,对于导演的意图能够做出基本正确的理解。而大规模的观众群体呢,由于观影心态、注意力分散和统计学上的原因,他们的智商平均水平肯定是下降的。对于这个结尾,午夜场的观众多数都能理解到电影要表达的价值观:时尚无罪,安迪选择继承了米兰达的职业精神,只是选择了自己更爱的记者这个职业,她还是会为了事业奉献一切,如果必要,不惜让家庭靠后。

    而对当晚涌入2000多家影院的观众们来说,他们看到的结尾则是:安迪离开了米兰达,但她不屈的性格感动了米兰达,米兰达送她好多衣服,安迪原谅了米兰达,而且安迪和内特看来应该是会和好,安迪爱情事业两得意……

    OK,没问题,就是一部很好看的商业片,有那么多华服美饰、搞笑情节,演员的演技也够震撼,哭过、笑过、惊叹地‘Wow’过,享受地‘Cool!’过,最后的结局也是皆大欢喜,观众们还有什么好不满意的?即使有那么一些人群看懂了这个结局,并且感到不那么认可,但这终究只是一部电影,米兰达和安迪也没有说过‘家庭不重要,我就是要事业’,她们一样是在做艰难的选择和平衡,除了一些极端分子以外,最后的价值观顶多只是让这些观众耸耸肩,但并不会让他们降低对整部电影的评价。

    首日票房1100万美元以后,次日票房有了小幅攀升,来到1300万美元的高位,周日票房更是创下了逆跌的神奇走势,来到了1400万美元,IMDB上,艾米丽·布朗特新上榜便跃居百强内,到了周日已经进入TOP20,而常年徘徊于50名左右的珍妮弗·杰弗森更是火箭般地来到了TOP1的位置,并牢牢地占据住了榜首之位,梅丽尔·斯特里普紧随其后,来到了TOP2,社交媒体中,关于‘《Prada》时尚品牌’、‘安迪在《Prada》中的套装详解’这样的话题成为了最新的热门,在My

    Space的热门博文中高居前十,搜索引擎就更不必说了,在《Prada》中被提起过的品牌毫无例外地上了热搜榜,演员、时尚揭秘更不必说了,搜索指数都是直线上升中。——所有的迹象都在告诉电影业界,珍妮弗·杰弗森又一次主演了一个票房奇迹,《恶魔穿着Prada》的票房,绝对不是小爆,很明显,那是要走逆天的口碑长线大爆之路!

    从她2002年12月参演《芝加哥》在电影界出道以来,到现在2005年2月,3年多的时间,珍妮弗·杰弗森就上演了三部电影,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低产,但这三部电影每一部都是票房奇迹,每一部都是口碑长线,甚至每一部都是世界范围内的大卖——虽然《恶魔穿着Prada》还没有全球上映,但考虑到时尚品牌的全球性,以及珍妮弗的全球知名度,这部影片的全球大卖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而且这三部电影每一部都算是不同领域的作品,每一部也都能得到影评人的赞许,每一部都是票房本身就超过投资起码五六倍的金母鸡……

    ‘哐啷’,好莱坞比弗利山庄,珍妮弗·贝尔的豪宅中,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乔治亚弯下腰,默然捡起了被未婚妻砸到地上的诺基亚手机,“亲爱的……”

    他把手按上了贝尔的肩膀,看了看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字眼,也是一阵无语:2月14日,《Prada》在欧洲多个国家同步上档,首日即取得了六百多万美元的好成绩,这还不是周末,亚洲也还没有上档,以他的眼光,不会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Prada》的海外票房很可能会和国内票房持平或更高,这部电影的全球票房极有可能破到四亿,达到三亿应该是没有任何疑问。

    和《加勒比海盗》不一样,这一次又是珍妮弗·杰弗森独扛票房,《恋恋笔记本》全球票房最终是落到了3.4亿美元这个数字上,国内票房1.6亿,海外票房1.8亿,为新线带来了漂亮得不得了的财报,这已经让她成为去年最为投资人赚钱的女性了。而如果《Prada》去到更高,去到4亿,好莱坞会做何反应?

    不需要任何犹豫,乔治亚自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好莱坞会为珍妮弗·杰弗森疯狂!

    一个人能带起四亿票房,如果不计通胀,这样的例子在好莱坞历史上完全是前所未有,虽然如果计算上通胀因素,珍妮弗·杰弗森也许还比不上伊丽莎白·泰勒等传奇红星狂揽票房的能力,但毫无疑问,她已经是好莱坞现有最赚钱的女星,她会成为片商追逐的对象,会成为所有影片的第一候选人,只要她愿意参演,再烂的剧本也能拿到以亿计的投资,这就是四亿级别的威力,这就是追涨杀跌的好莱坞!

    “算了,忘了她吧。”摔了手机以后,贝尔的情绪反而冷静了下来,她关掉了电脑页面,露出了自嘲而苦涩的笑容,“至少现在,她已经不是和我在一张桌子上玩牌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