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77章

    然而就在李毅顺着牛光北的指引,准备进入星光公司的总部时,突然大门正墙上的一行红色标语引起了他的注意...

    ...........

    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蹭标语!

    星光电子公司,大门口!

    牛光北、梁正坤等人看到李毅突然停了下来,眼神紧紧盯着一侧建筑的墙体,都有些不明所以。

    “李总,您这是?”

    李毅指了指墙上“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红色标语说道:“我们单位怎么会有这条标语?”

    之所以这么问,主要是这条标语太出名了,它不仅仅只是一条普通的宣传口号,更是华国航天人不变的誓言。

    在华国任何一个航天工程有关的单位,几乎都能看到这条标语。

    但李毅万万没有想到,在自家的电子公司,竟然也能看到,着实有些意外。

    牛光北当即解释道:“您也知道,我们星光电子的总部就是之前京城电子厂的办公楼,所以公司里里外外还保留了之前电子厂的一些特色,包括这些标语和板报什么的,暂时都保留了下来,您要是不喜欢的话,我回头就让人把它铲掉...”

    “铲掉干什么,这条标语我很喜欢!”

    接着李毅再次说道:“而且我觉得这个标语还不够醒目,回头让人把这几个字竖立到楼顶最显眼的位置,让我们的职工干部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它!”

    此话一出,牛光北等人都愣住了。

    他们实在是想不明白,李毅这样一个大老板,怎么会对一条简单的标语这么上心。

    “李总,您很喜欢这条标语吗?”梁正坤好奇的问道。

    不同于牛光北等人,梁正坤是生于南洋地区的华裔,后来常年在美利坚学习工作,虽然现在被李毅挖了过来,但他对于国内这种标语文化并不是很了解。

    李毅有些感慨的说道:“你们不觉得这条很有水平吗?”

    看着众人一脸疑惑的表情,李毅就知道他们并不理解他的话。

    当下,李毅再次说道:“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宣传标语了,但你们知道这条标语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56年开始发展航天工程时提出的!”牛光北道。

    李毅点了点头说道:“没错,确实是1956年提出的,不管国家经历什么灾难,不管研发和生产环境多么艰苦,更不管人员如何更迭,这句口号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也是在这条口号的激励下,在老一辈的芯片人的无私奉献下,步履艰难的华国半导体人,呕心沥血保障了“两弹一星”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电子和计算配套,所以这句话绝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华国航空航天人、半导体人的集体誓言。”

    “这句誓言不仅是对过往辉煌成就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坚定宣言。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华国人不懈探索、勇于超越的征途,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说话的同时,李毅的脑海里却浮现出一幅对比图。

    上半幅是几十年前的一处土坯破房子,下半幅是宽敞明亮的钢混大楼,上下两处建筑不管是从外形还是内部都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唯一相似的便是它们都写着同一条标语——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既是穿越时空的坚持,同时也是种族技能Buff的加持。

    所以,牛光北、梁正坤等人都不知道这条标语意味着什么,但李毅知道。

    之前他还在想,回头找个由头把这条标语挂到电子厂来,没想到现在都不用找借口了。

    总之,这口号他是蹭定了...

    而一旁的牛光北、梁正坤等人则是被李毅的解释给惊呆了,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么一条简单的宣传标语,竟然有这么多的说道。

    惊讶的同时,他们又忍不住心潮澎湃。

    是啊,想想当年的航天人是在咋样一种艰难的环境下,从无到有发展华国的航天事业的。

    现在他们的条件远比老一辈们强,不但有宽敞舒适的办公楼,吃穿不愁,还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充足的经费,有什么道理追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

    一时间,电子厂所有的领导干部的斗志全都被激发了起来...

    简单的小插曲过后,一行人来到了电子厂的会议室。

    分宾主落座之后,作为公司总负责人,牛光北自然而然的充当起了这次会议的主持人。

    “李总能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视察我们星光电子公司以及汉光研究所,足见对我们的重视,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李总的莅临。”

    “啪啪啪...”

    热烈的掌声过后,牛光北再次说道:“下面有请李总讲话!”

    李毅轻咳一声,随即说道:“我今天过来主要有三件事儿,首先是了解一下星光电子公司和汉光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其次是对公司的人事做一下调整,最后是确立明年公司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

    “接下来我们依次进行,下面请诸位汇报一下电子公司以及研究所的发展情况。”

    话音刚落,就见牛光北开口道:“李总,下面就由我向您汇报一下公司这大半年的整体发展情况,然后再由各个分管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向您单独汇报各部门的情况,您看如何?”

    “可以!”

    牛光北当即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文件,而后大声说道:“光阴如梭,转眼间我们星光电子公司已经成立大半年了,在过去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公司完成了资源整合与公司组织架构的搭建等一系列工作...”

    “目前公司下辖行政部、人事部、财务部、项目管理部、市场管理部、公关部、物资采购与运输部以及汉光研究所在内的9家二级单位,包括三家电子元件生产厂,两家晶圆生产厂以及两家芯片生产厂...”

    听着牛光北侃侃而谈,李毅的脑海里对于星光电子公司的情况,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不过也仅限于公司的大致情况,更详细的却没有了。

    毕竟牛光北只是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工作汇报只说大方向,而不会涉及到具体的项目,那是分管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该做的事情。

    因此待牛光北汇报完毕之后,李毅随即说道:“我想了解一下公司的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情况,还有就是公司的财务状况,谁负责这些部门?”

    话音刚落,就见梁正坤缓缓举起了手,同时说道:“李总,我是研究所的负责人,公司设备和技术引进的事情就由我负责,所以就由向您汇报吧!”

    李毅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行,你就从公司目前的技术储备以及设备和技术的引进说起吧,尽量说的详细一点,这关系到接下来的任务目标的设定!”

    “是!”

    随后,梁正坤轻咳一声,随即便汇报了起来...

    ............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巨额亏损!

    会议还在继续!

    梁正坤稍稍整理了一下语言,而后不疾不徐的说道:“李总,自公司成立之后,我们管理层便在官方的配合下,对已经接手的全部27家半导体相关企业的情况进行摸底。”

    “经过摸底发现,除京城电子厂、沪城电子厂等7家企业的技术设备尚可外,其余的企业都非常的糟糕...”

    话音未落,就听李毅直接说道:“你说的尚可是什么情况,糟糕又是那种程度,说清楚点!”

    梁正坤当即说道:“京城、沪城电子厂与晶圆厂都是最近这几年更新的设备和技术,虽然落后于欧美顶尖企业,但差距都在五年之内。”

    “但其余的22家企业的情况就差多了,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相差了10年以上,有几家企业甚至于使用的还是毛熊老大哥援助的设备,其他国家早已经淘汰了...”

    “差距这么大?”

    李毅的语气中满是惊讶,关于华国半导体的发展状况他多少是知道一些的。

    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经过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几乎追赶上了欧美国家的脚步,在某些领域甚至于实现了超越。

    尽管七十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停滞了七八年,但也不是在原地踏步,不管是在芯片设计还是晶圆制造,再或者是半导体材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再加上星光电子公司接手的可是华国半导体最有实力的国营大厂,因此在李毅看来,即便是与欧美国家有差距,也不会特别的大。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实差距竟然这样大...

    梁正坤随即解释道:“李总,这已经是很保守的评估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在国外早已经被淘汰了,很难想象那些国营大厂竟然还一直在靠这些技术和设备在生产。”

    李毅点了点头,再次说道:“嗯,我知道了,继续说下去!”

    梁正坤随即继续汇报道:“本来按照我们的最初的想法是,那些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全部进行升级,甚至于直接将产能落后的厂子关停,但很快就发现不太现实。”

    “哦,这是为何?”李毅道。

    梁正坤叹了口气说道:“别看这些厂子的技术和设备都很落后,但却依旧有大量的企业需要他们提供电子元器件,甚至于包括一些重点军工单位。”

    “一旦我们这里停产,其他单位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牵扯太大了,因此军方以及电子工业部等部门要求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停产。”

    李毅点了点头说道:“那倒是,我们不管是升级设备还是技术,再或者是厂房改造,都不能影响其它单位的生产,尤其是军工单位。”

    “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毕竟现在南疆战场还在打仗,其中不少单位的武器装备都是直供前线的,我们可不能拖国家的后腿!”牛光北道。

    “但一直这样也不行啊,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李毅道。

    梁正坤再次说道:“我们经过研究之后决定,将其中7家技术设备较差且厂房陈旧的厂子直接关停,员工分散到其它厂子,还将技术设备勉强还可以,且用户需求量较大的9家厂子合并到一起,并以津城电子厂为基础上成立了津城电子总厂。”

    “这个厂子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继续开工生产,为京城电视机厂、燕京电视机厂、津城电话机以及各个军工单位提供电子元器件。”

    “不错,实在不行的厂子,该关也得关,只要不影响其他单位的生产就行。”李毅道。

    梁正坤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同时,我们又对京城和沪城的电子厂和晶圆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淘汰了相对落后的技术和产能,并对生产线进行升级,还通过国家渠道向美利坚那边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基础技术。”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技术设备的接收工作,正在组织人员对这些新设备和新技术进行攻关,预计再有3个月的时间,就能吃透这些基础技术...”

    话音未落,就听李毅再次说道:“老梁,你知道我对技术不是很懂,我只想知道,这些新技术和新设备顺利投入使用之后,我们和欧美国家顶尖企业的差距有多大?”

    “至少三年!”梁正坤道。

    李毅皱了皱眉头,随后说道:“还有这么大的差距?”

    “李总,我们虽然引进了不少技术和设备,但您也知道欧美国家的尿性,真正尖端技术和设备是绝对不可能卖给我们的,即便是我们给再多的钱都不行。”梁正坤道。

    而一旁的牛光北则是附和着说道:“没错,那些欧美国家愿意卖给我们的,只是一些中高端设备和基础技术,尖端的全都得靠我们自己。”

    “那以你们的水平和能力,需要多长时间能赶上国外的尖端水平?”李毅一脸认真的问道。

    梁正坤想了想说道:“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李毅想了想,现在是1983年底,再过十年也不过1993年,时间方面到是可以接受。

    如果华国的半导体产业,真能在九十年代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话,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

    毕竟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一直到21世纪前两个十年,华国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方面走了多少弯路,吃了多少亏,被卡了多少次脖子,受了多少窝囊气,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可以说,如果不改变现状的话,未来的三十年,华国将会成为欧美国家半导体产品的倾销地,甚至于就连隔壁的日韩都能在这方面轻易拿捏我们。

    想到这里,李毅当即说道:“十年还是还是太慢了...算了,这事儿等一下再讨论,先说说公司的财务状况吧!”

    话音刚落,就见公司的财务主管苏耀龙开口说道:“李总,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就由我向您汇报吧!”

    “根据财务部门的统计,经过资产重组之后,星光电子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公司三季度营收为8479万元,整体亏损45.4亿元,导致巨额亏损的原因是公司于10月份大规模的采购设备和技术,目前公司账面资金只有1260万元,存在储备资金不足、运营困难等风险。”

    听着苏耀龙的汇报,会议室里的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都知道公司这半年没少往里砸钱,不仅仅对老旧设备和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单单一套普通的IC生产线就高达3亿元。

    而类似这样的生产线和技术,星光电子公司至少采购了十几套。

    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公司竟然在半年内烧了45亿元,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

    更让人震惊的是大老板李毅的实力,要知道星光电子公司可是李毅的私人产业,所有的投资都是李毅自己承担。

    仅仅半年的时间就烧掉了45亿还要多,恐怕也只有李毅这种声名赫赫的超级富豪才能承受的起吧。

    然而李毅的反应却很平静,只见他略作思索,随后说道:“储备资金不足的事情我来处理,接下来我会再次向星光电子和汉光研究所注资20亿元...”

    “嘶...”

    在众人倒吸凉气的表情中,李毅再次说道:“当然了,这么多钱也不是好拿的,我需要你们严格按照我指定的方向进行研究,并做出成果。”

    说着,李毅打开了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从里面取出一份厚厚的文件。

    当旁边的牛光北和梁正坤的目光落到这份文件的封面时,顿时被封面上醒目的标题吸引住了...

    ..........

    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我命由我不由天!

    《第二代半导体发展规划》!

    当牛光北和梁正坤看到李毅手里的文件标题后,心里都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的眼神里看到了浓浓的担忧。

    他们深知国内企业都存在一个令人讨厌却又绝望的通病,即外行领导内行。

    尤其是在政府职能单位和国企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而“外行领导内行”的副作用也非常明显,首先是外行领导不懂业务,但为了自己的威信和“面子”,不懂装懂瞎指挥,给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冒进目标,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的安排,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让公司蒙受损失。

    典型的例子就是民国微操达人委员长,本身就属于那种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主,却总喜欢越级指挥,往往前线将领小败就能收场的战斗,但经过这位瞎指挥,最后的结局就会变成大溃败。

    其次是外行领导必然会造成下属不认可、不买账,难以服众,工作不配合、推不动。

    如果没有人喂资源大力托举,又没有令人折服的管理水平和人格魅力,很难搞好业务工作。

    再比如外行领导由于自己不专业、也不知道什么是专业,所以对于员工的绩效和贡献很难有效评判,造成绩效评估不准确、激励机制不公平,导致人心背离...

    他们原以为李毅不是那种领导,但现在却有点拿不准了。

    毕竟李毅自己对半导体产业并没有太多的研究,对于技术更是了解有限,凭他的水平怎么可能指导的了星光电子公司和汉光研究所的发展。

    一时间,众人看向李毅的眼神都满是质疑...

    李毅自然也看到了众人脸上的表情,但他却并未在意,而是打开文件,大声说道:“关于星光公司未来如何发展,我有以下几点规划,首先是集中力量继续发展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领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领域,比如CMOS

    Image

    Sensor,功率半导,NAND

    Fsh

    Memory等。”

    “与此同时,科研团队还要与包括13所在内的科研机构合作,大力发展砷化镓、磷化铟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如砷化镓、锑化铟、GaAsAl、GaAsP、玻璃半导体等,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高速、高频、大功率以及发光电子器件的研究,比如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光通信和GPS导航等产业...”

    刚开始的时候,牛光北和梁正坤等人并没有重视李毅说的这些,都打算简单听听,然后再想办法说服李毅,不要插手公司具体项目的研究。

    但是,越听他们的表情越是凝重,因为李毅的规划不但与现如今国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暗暗契合,而且还对具体的项目以及研究方向有明确考虑。

    尤其是对二代半导体的规划,更是详细,着实令人震惊。

    要知道二代半导体是最近这一两年才有得概念,即便是欧美国家的那些顶尖公司,目前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甚了解。

    没想到李毅这个“外行”不但知道,而且还对二代半导体的运用领域非常的清楚,这简直是刷新了他们对李毅的认知。

    震惊之余,他们也不由得认真了起来...

    李毅侃侃而谈了大半个小时,这才将他对半导体产业的规划阐述完了。

    短暂的沉默过后,牛光北当即问道:“李总,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为什么问题,请说!”李毅道。

    “这个规划是什么人制定的?”

    “你先说咋样吧?”李毅道。

    “好,非常好,有了这份规划,我们至少能少走三年弯路。”牛光北有些激动的说道。

    话音刚落,就听梁正坤随即附和道:“何止是三年,有了这份规划作为指导,我们有信心在十年内追上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于在某些优势领域还能超越欧美国家!”

    李毅略作沉思,随即说道:“具体是什么人我暂时不能告诉你们,但可以和你们说的是,制定这个规划的是一位在半导体领域深耕了三十多年的泰斗,他对于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控,绝对是超乎想象的。”

    说话的时候,李毅的脸稍稍有些发烫。

    自个儿给自个儿脸上贴金的事情,脸皮薄的人真心做不了,太尴尬了。

    但不这样做还不行,要是告诉这些人,这个规划是他自己搞出来的话,不但权威性会受到质疑,而且他们怕是也不太相信。

    毕竟他懂不懂技术,牛光北和梁正坤等人都是知道的。

    这都不需要测试,随便说几句就知道了。

    所以,李毅只能无中生友,搞出这个一个半导体泰斗来。

    这样做的效果显然还不错,在听完李毅的解释之后,牛光北等人的讨论重点再次回到了《规划》本身。

    “李总,这份规划确实是厉害,但就是太笼统了,您最好是帮我们引荐一下这位...”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