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7章

    又是一个忙碌的早晨!

    由于家里准备建房子了,李毅也不能只做一个甩手掌柜的。

    所以早晨他将面和好后,趁着醒发的时间,便去了一趟那块黑石头地。

    等李毅赶过来的时候,发现老爹正在和冯叔等人在丈量土地,显然是在为接下来建房子的事情做准备。

    看到李毅过来,众人都投来异样的眼神。

    大队长张同福有些纳闷儿的问道:“毅娃子,你真打算在这里建房子,还把自留地弄到这里?”

    李毅笑了笑说道:“张叔,这可是块风水宝地啊,我的眼光好吧!”

    张同福也是个直性子,当即说道:“你这小子就能瞎胡闹,你是要盖房子又不是找墓地,要啥风水宝地?”

    冯凯也皱着眉头说道:“房子盖在这里倒也没啥,但是你小子硬是把自留地也弄到这里,这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然而李毅却哈哈大笑道:“冯叔、张叔,你们放心吧,谁要是敢在这事儿上笑话我,以后肯定会被打脸的!”

    看到李毅态度坚定,冯凯只能对着一旁的李山魁说道:“山魁兄弟,你家毅娃子是铁了心要这块地了,你说咋办!”

    李山魁已经知道李毅的想法了,只能叹了口气说道:“儿大不由娘,他想要这块大一点的地皮,那就随他吧!”

    “那就量吧,量完了我好去公社递交申请,然后等批复就行了!”冯凯道。

    “嗯,那麻烦老冯你了!”李山魁道。

    在众人忙着丈量这块黑石头地的时候,李毅却一脸傻笑的站在地头上。

    他已经在憧憬将来的美好生活了,等过些时候大瓦房盖起来,再好好装修一下。

    墙要刮白,还要做个石膏吊顶,不要糊报纸的那种。

    尤其是玻璃,一定要那种大块的,小的看着不舒服。

    此外家里还要打一些实木家具,这个李毅已经想好了,得请隔壁村的赵老木匠上门来干。

    那老汉人好不说,手上的木工活儿也是一绝,方圆十里八乡绝对的第一人。

    弄好之后稍微晾晾就可以娶唐雪过门了,而且不出意外的话,唐雪肚子里已经有他的小崽崽了。

    几个月后,这里将会迎来他李毅和唐雪的第一个孩子,而且这里也将成为他和唐雪未来几年的爱巢。

    每每想到这里,李毅心里的干劲儿就更足了!

    丈量土地这事儿他帮不上忙,想到家里还有一摊子事儿等着他,所以李毅和老爹打了声招呼,就骑着自行车回到了家里。

    其实他还想到知青点找找唐雪,毕竟建房子也不是什么小事儿,而且房子建好后也不是他一个人住的,也得征求一下唐雪的意见。

    不过李毅也知道,这个点儿唐雪肯定已经下地上工了,去了也见不到人。

    他又不知道今天知青们在哪个地方干活儿,所以还是决定晚上再去吧!

    回到家,李毅便开始制作今天的凉皮和白皮饼!

    ........

    李毅一如既往地出摊儿挣钱,但是县局里的王安国等人却忙得焦头烂额的。

    随着各个乡镇公社派出所排查情况的上报,他们发现最早丢孩子的并不是最早报案的县城那户人家,而是小井子公社的一家人,他们的孩子在六月一号的时候就已经丢了,算算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

    之所以一直拖着没有报警,一来是因为小井子公社距离县城有八十多公里,一来一回太费时间。

    二来是那户人家所在的靠山村背后就是大片的原始森林,经常会有野狼和熊瞎子出没,所以那户人家还以为孩子是被狼叼走了,所以才没有选择报警。

    此外,通过汇总各地的汇报,全线丢失孩子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7人,远远高于他们之前的预估。

    这么大的案子,王安国等人自然是不敢怠慢的,立即将相关情况上报到了县局,再由县局上报到了市局。

    而市局那边也迅速做出指示,命令县局不惜一切代价尽快破案,安抚老百姓的恐慌心理。

    同时,市局也给他们设定了一个期限,最多一个星期,如果一个星期不能破案的话,包括局长副局长所有的领导都将受到处分。

    市局的指示一下来,县局这边的领导也慌了!

    这可是处分啊,轻一点的几年内不能提拔,重一点可就是乌纱帽不保了。

    无奈之下,县局的领导只能给负责办案的王安国施压了!

    县局局长亲自给刑警队的同志们开了一场会,命令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必须要在三天内查到那些拐子的住所,一周内必须将孩子们一个不少的救出来。

    不然的话,上到队长下到普通警员,全都要受处分。

    没办法,谁让上面也是这么给他们施压的。

    上面压的紧,而王安国等人却发现案情越来越复杂了,他们现在对拐子的情况一无所知,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也不知道对方都藏在上面地方,也不知道这些拐子有没有将孩子们转移出去。

    一周内破案,难度着实不小!

    虽然有难度,但是王安国等人却没有讨价还价,毕竟事关十几个孩子的生死,甚至于事关十几个家庭的命运,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于是乎,在市县两局的高压之下,刑警队迅速成立了“6.15特大儿童失踪案专案调查组”,并且投放了大量的警力以及地方治安人员,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摸查。

    必须的找出那些拐子的藏身之地,也必须将孩子救出来的。

    只是这么多人投入进去,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而随着这件事情的不断发酵,尤其是大量丢失孩子的家人父母去县局哭闹,全县的老百姓几乎都知道县里有拐子,且专门拐小孩儿。

    更有甚者,传着传着就开始变得邪乎起来,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拐和偷,到后来就变成了明抢。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仅是县城,各个乡镇公社都产生了莫大的恐慌。

    这年头计划生育还没有实施,谁家里没有个三两个孩子,多一点的人家十来个的都有。

    真要是被拐子给偷走了或者是抢走了,那可叫人杂活呢。

    所以,不少地方的社员干脆也不去上工了,就在家里看着孩子。

    随着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各个生产队的农业生产了。

    无奈之下,各个生产队长只能将情况一级一级上报。

    而县里得知情况后,也在第一时间给县局以及专案组施压,务必要限期破案。

    面对上上下下的巨大压力,专案组的压力可想而知。

    一时间,整个刑警队上下愁云惨淡,气氛极其的紧张压抑!

    第三十七章:许洪的算计(求订阅!)

    李毅今天的心情很好,从上午卖山货到中午卖凉皮,仅仅一天的时间他就入账600多块钱。

    即便是除掉各种开销,今天一天的纯利润也能达到400元。

    在这个私有制经济还在被讨论的时候,这样的收入那绝逼是惊人的,就连李毅自己都有点惊讶。

    当然了,这主要是得益于这段时间负责采蘑菇的人手大幅度的增加。

    原来给李毅采蘑菇的只有东子他们,每天最多也就一百多斤,要是遇到蘑菇盘的话,偶尔也能达到一百五六十斤。

    但是现在村里只要是能跑的孩子就都来了,足足有小四十人。

    人多了产量自然也就提高了,昨天晚上送到李毅家的山货就达到了八百多斤,价值近六百元。

    虽然李毅也知道这种营生并不长久,但是已就让他高兴。

    最起码他可以通过做这种小生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赚到第一桶金。

    只是李毅不知道的是,他的麻烦很快就来了!

    许洪今天又请假了,理由是身体不舒服,需要到县里看医生。

    张同福虽然不满他这种隔三差五请假的行为,但是想到眼下春耕刚刚结束不久,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所以生产队的任务并不重。

    所以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批了他的假!

    但是没有人能想得到,许洪请假并不是为了看医生,而是来看李毅的。

    自从知道李毅悄悄在县城做小买卖的事情后,许洪的心思就活络了起来。

    凉皮生意他做不了没关系,这不是还有蘑菇生意吗,那玩意儿没有啥含金量。

    只要摸清了李毅的销货渠道的话,许洪自信凭他这个高中生也能干得了。

    所以许洪今天早早地就来到县城附近守着李毅了,他没敢从村子里跟着,容易被人察觉。

    当许洪看到李毅是将蘑菇送到国营饭店之后,顿时觉得自己终于摸清了李毅挣钱的核心秘密了。

    兴奋之余,许洪在李毅走后,当即来到了国营饭店。

    饭店里的工作人员看到有人进来,当即招呼道:“同志,我们这里十一点以后才会营业!”

    许洪当即说道:“您好同志,我不是来吃饭的!”

    话音刚落,就听工作人员皱眉道:“不吃饭你来国营饭店干嘛?”

    与供销社的工作人员一样,国营饭店上到大厨下到服务员,那都是属于正式工,是拿着铁饭碗的那种。

    所以,一定不要将眼下的饭店服务员和后世的服务员相提并论,人家说怼你就怼你了。

    你不看就连供销社的墙上都用明文写着:“严禁辱骂殴打顾客”!

    对于国营饭店工作人员的态度,许洪没有在意,而是急忙说道:“我是想问一下你们这里收蘑菇吗?”

    那个工作人员看了许洪一眼,然后说道:“收,当然收了!”

    “那...那多少钱一斤”

    “这个要看品质,品质高一点的可以给到六七毛钱,品质一般的也就三四毛钱!”工作人员淡淡的说道。

    听到一斤蘑菇可以卖到这么多钱,再想想村子后面的碾子山上尽是那玩意儿,许洪顿时好像看到好多小钱钱向他招手。

    “谢谢你了同志,那我明天就给你们送一批过来!”许洪道。

    “行!”

    随后,许洪怀着激动地心情离开了国营饭店!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饭店仅仅几分钟,刘景山来到了前台,对着几个工作人员说道:“你们几个过来一下!”

    待人到齐了之后,刘景山大声说道:“现在通知个事情,除了李毅兄弟外,以后再有人来卖山货一律不收了!”

    “主任,为啥不收了?”有人惊讶地问道。

    刘景山当即说道:“咱们饭店蘑菇的用量不是很大,往市里供应的也不是很多,以前李毅兄弟一天也就百十多斤也就算了,现在他一天能送好几百斤过来,足够咱们用的了,还收别人的干嘛?”

    众人这才想到,今天那位可是足足送了八百多斤山货过来,单单蘑菇就有六百多斤。

    况且蘑菇这玩意儿又不能长时间存放,要是当天卖不掉的话那就只能晒成干蘑菇了,收太多的话确实不好处理。

    刘景山也没有在意这些人会咋想,通知完事情之后他便离开了。

    而许洪还不知道,他的蘑菇生意还没有开始就夭折了!

    .......

    中午的时候,许洪又躲在糖厂远处的小树林里,忍受着烈日的毒晒以及蚊虫的叮咬,嫉妒的看着李毅含泪赚着大把的小钱钱。

    在回去的路上,许洪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

    他可是看到今天往国营饭店送了一大车的山货,少说也有几百斤,按照饭店的那个工作人员所说,一斤六七毛钱,今天单单那些山货就能让那个二流子进账几百块钱。

    而许洪可是知道,李毅给村子里的孩子们发的钱可不多,大孩子一天四五块钱,小孩子的话也就一两块钱。

    奸商,妥妥的奸商啊!

    自己啥也不用干,仅仅只是将孩子们采的山货往县城送一趟,就能进账几百块钱,这世上恐怕没有比这更容易赚的钱了。

    还有那个凉皮生意,每天哗啦啦的几百人过来买,哪怕从每个人身上只赚五分钱,那也有好几十块钱啊!

    而且以那个二流子奸商的本性,那可能只赚五分钱。

    显然,那个凉皮生意也很好。

    更为重要的是,卖蘑菇那是季节性营生,产量也没有保证,天气一凉蘑菇也就没有了。

    但是凉皮生意却不一样,完全可以常年做,这可是一只下金蛋的宝鸡啊!

    很可惜,自己这个正宗的秦省人竟然不会做,你说气不气人!

    所以许洪暗暗决定,李毅的蘑菇生意他要抢,凉皮生意他做不了,那就毁了他。

    因此这一路上许洪都在盘算如何能将李毅的生意抢到手的同时,还能将他坑一把。

    思来想去,许洪决定明天无论如何都要去县里,把李毅投机倒把的事情给举报了。

    这样一来,自己就能趁机抢了他的蘑菇生意。

    许洪估摸着,投机倒把即便是不被判刑,至少也要关上三五个月。

    即便到时候那个二流子最后出来了,也快秋天了,那个时候蘑菇也快下去了,自己挣得也差不多了,完美!

    想到这里,许洪走路的速度也不由的轻快了许多!

    第三十八章:要盖房子了(求订阅!)

    李毅回到家,看到院门大开,里面还有不少人在走动,牛车马车更是进进出出,有的拉土有的拉水。

    原来是父亲已经找来人帮着制作土坯了,从院子里全是正在晾晒的土坯来看,显然开工的时间已经不短了。

    李毅将大红骡子拴好后,将车卸下,和众人打了声招呼后就回到了屋里。

    而后李毅从屋里找出放糖的罐子,然后又提着一暖壶烧好的水以及一摞大海碗走了出来。

    “各位叔叔伯伯都休息会,喝点糖水吧!”

    随后,他便在屋檐下的石头碾盘上开始冲糖水。

    尽管眼下已经八零年了,但是物资依旧是很匮乏的,白糖在供销社可以卖到1.2元一斤。

    最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儿还是凭票购买,一家人一年也没有多少糖票,所以这玩意儿在社员们眼里还真的是好东西。

    听到有糖水喝,一干帮忙的社员们都停了下来,纷纷过来领碗!

    李毅也不吝啬,每个碗里都是两大勺子白糖,冲上滚烫的开水,那甜甜的味道,挠的一下子就上来了!

    趁着休息的这空档,汉子们聚在一起聊了起来!

    “山魁哥,这日子过的真叫一个快,一眨眼毅娃子也要盖房娶媳妇儿了!”

    “谁说不是,前几年还见那小子穿这个开裆裤满大街跑,现在也成大小伙了!”

    “哈哈哈,毅娃子打小就淘,我家那片小果园没少让他霍霍!”

    “你那算啥,前两年我家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李毅的糗事,听的李毅直犯尴尬。

    但是他却一点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毕竟人家可都没有冤枉他。

    小时候的事儿暂且不说,自从上学之后他就是村里的孩子王,带着一帮小弟兄今天霍霍这家,明天霍霍那家。

    可以这样说,村里只要是有“特产”的人家,就没有没被他霍霍过的。

    近几年更是变本加厉,由小打小闹变成了偷鸡摸狗,这被人这么一提,他都不好意思在家里待了。

    想到有事儿和唐雪说,李毅当即和李山魁说了声:“爹,我去一趟知青点,你们先忙!”

    说完,李毅拿着给唐雪从县城买回来的东西,骑着自行车直奔知青点!

    这几天属于农闲时节,队里的生产任务也比较简单,也就是打个猪草清理一下灌溉渠,所以大家伙儿下工的时间也比较早。

    等李毅过来的时候,知青们大多数都已经回来了,正三三两两的在树荫凉下吹牛打屁。

    眼下已经是八零年六月份了,有关系或者是有能力的知青大多数都回城了。

    要么是家里人给找了工作,要么就是干脆直接考上了大学,留在这里的都是那种要么没关系要么没能力。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