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1章

    “你家大人我啊!”公孙珣扬声而笑。“你信不信,若当日我稍微退让回到辽东,而竟然是袁绍这种我最看不上的人得了全天下,那即便是只有一郡之力,你家大人我却也一定要拔刀而起,跟他周旋到底,或血尽于战场,或真能取一二分胜机呢!”

    公孙定终于愕然不言。

    就这样父子二人不再闲话,而是一前一后小跑向前方山谷中的野村而行,张晟与莫户袧则随两百义从缀在身后百步之外……至于剩余五千步骑,则被张既下令,就地安营扎寨,以免搅扰。

    而不过是片刻之后,闪过一个路口公孙珣就已经看到了那个身材奇高而瘦削的熟悉身影,后者带着一个已经很破旧的进贤冠,满面风霜,正在寥寥几户人家前的空地上推磨磨面,一个比公孙定还小一些,身材却更瘦弱的孩子正拎着口袋拎着扫帚在他身侧吃力帮忙。

    “我虽看到兵马时便猜到是你,但此时如何会到此处?”卢植停下推磨的动作,擦了擦额头之汗,却是对来人不免蹙额。“之前春耕时亭长到此,曾有言语,不是还说在打仗吗?”

    “回禀老师,”公孙珣赶紧下马向前,遥遥正色相对。“就是在正月间,前方已经胜了,学生勉强算是规大河之北,可以缓缓行政,树立新制了,便没了参与后续追击攻略地方的兴趣……也是让功给那些下属的意思。”

    “那便好。”卢植面无表情缓缓颔首。“战乱这个东西,如今已经避不掉了,但却依旧是天下至恶之事……打得快一些也是好事。”

    “恩师大人说的是。”公孙珣走到跟前,俯身行礼,而这个称呼与动作立即引起了一旁公孙定的愕然,后者也赶紧放弃了打量对面小孩的姿态,跟着俯身行礼,口称大人。

    “我从去年便在此开垦种地,已经收了一季,”卢植瞥了一眼公孙定又瞅了瞅这对父子身后许多白马骑兵后方才继续言道。“但地力贫瘠,家中勉强只能糊口。不过,你父子既然来了,总有一口饭与你们吃的,至于其他人,我却请不起,也不要让他们惊扰邻居,此地只有几户人家,都是随我一起来开垦的贫弱之辈……让孩子们去玩耍,你来帮我推磨。”

    言罢,其人便兀自回身,接过了幼子手中口袋与高粱头做成的扫帚。

    公孙珣微微颔首,然后直接脱掉外面罩袍、解下内甲,然后便上前推磨……全程一言不发。

    身后张既、张晟、莫户袧等人看的不明所以,杨修、法正、刘璋等原本几名激动万分的义从军官更是几乎忍耐不住……但也只是几乎而已,军伍之中,并无人敢多言,只能纷纷后退,一面在聚落之外安置小营,一面复又匆匆回来,驻足围观。

    然而,公孙珣与卢植真的俱无多少言语的样子,二人先是推磨磨面,然后又一个烧火引灶一个和面下面……最后便真的带着各自儿子在门前一个石台前坐下吃面了!

    但即便是吃起饭来,二人也只是闲谈一些季节变化,农时农事之类的话,全无半点政治、军略、学问相关。

    当日吃完饭,天色便黑,公孙珣复又携子宿在了卢植舍中,席地而睡。

    第二日一早,一如既往,吃过早饭,卢子干便要带着儿子下地锄草,公孙珣依旧相随……近处莫户袧、张晟等军官,外加两百义从,远处更是有五千步骑,此时闻得公孙珣亲自下地锄草,却是惊愕之余,纷纷出营观看。

    义从在近处,皆不知所措,五千步骑在远处不敢近身,却是好奇远望,惊愕难名。

    没有午饭,也没有任何多余话语,公孙珣父子复又陪着卢植父子闷声除了大半日的草……到了下午时分,锄草完毕,公孙珣身上白色绸缎所做中衣已然沾满灰尘染上草汁,堪称脏乱至极,然而其人却又转向到了田埂前的一片空地处,并按照卢植的指示开始挖坑……一个一丈长、半丈宽、三尺深的小浅坑。

    没费多大力气,便很快完成了。

    而浅坑既成,将要回聚落之时,卢植却终于在田埂上驻足开口了:“家中粮少,你父子吃的又多,实在是留不下,今日便走吧!”

    “喏。”公孙珣张口答应,却纹丝不动。

    “这聚落中几户人家都是听说我的名声才跟过来的,几乎俱是贫弱,我死后,你要让此地亭长将他们好生迁移到正经乡里中去……”卢植顿了顿,复又重新开口。

    “喏!”公孙珣依旧不动。

    “董卓乱后,我沿途北走,被困一时,看到各处战乱频频,生灵涂炭,以至于白骨露于野,百里无鸡鸣……这是我身为大臣不能稳定局势所导致,所以死后不要给我立碑表功!”

    “喏!”

    “不仅是不要立碑……”卢植拄着锄头继续言道。“看了这么多死人,才知道所谓礼仪、哀荣都只是虚妄而已,乱世当中,粮食、器物,什么都是宝贵的,而人死如灯灭,却不能再让死人享受活人的东西了,所以我死后,不用棺椁,你打个招呼,让本地亭长来接本地居民的时候顺便把我埋在这个坑中便可!而你今日替我挖这个坑,便是尽到一个学生的最大孝心了,不要再做别的!”

    “喏!”公孙珣微微呼气,却依旧不动,好像早有预料一般。

    “还有阿毓……年纪太小,终究是不忍他再随我吃苦,而且我也时日无多,不差这一年半载了,你今日走时,将他一起带走吧,替我好生养活起来!”

    “可有什么交代要我将来转达?”公孙珣瞥了一眼聚落前的空地,做完农活,彼处自己恩师幼子已经跟混熟的自家长子玩闹在了一起,而诚如卢植所言,这孩子着实太小了。

    “借你母亲一句旧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若将来能如此,我着实无牵挂了!”

    “喏……老师可还有言语?”公孙珣明显欲言又止。

    “个人的事情实在是没了,本就是风烛残年一旧世老朽罢了。”卢植望着自己学生勉力答道。“不过,虽不想提及政事,可有件事情我格外有感触,见到了却不说的话,总是不对的……”

    “请老师赐教。”

    “军屯、民屯虽然有效,却俱非长久之法……百姓被拘于一地,强行劳作,缴纳过多收获,之前饥荒尚未断绝,战事尚未平息,尚且有理,但如今你既然已经规大河以北,不妨放开禁制,改屯为户!”

    “老师说的极是。”公孙珣赶紧点头。“此事我早有腹案,昌平这里,这一季后,正该改屯为户,趁机将土地按丁口平分,兼赏赐士卒……而南面新得之地却要趁战事收拢地产,然后借民屯、军屯之名,重新聚拢百姓,两三年后方好仿效此地再行分划。”

    “不错,军屯、民屯也是乱世中趁机夺取豪强土地重新分配的好手段,你既然心里清楚,我就不再多言了。”卢植微微一怔,却是立即颔首。

    “那老师还有什么别的言语吗?”公孙珣继续追问不及。

    “没了,”卢植依旧面色不变。“锄头给我,去吧。”

    公孙珣缓缓颔首,交出手中锄头,然后转身向后面早已静候许久的两百义从所在而去。但行了数步之后,其人忽然醒悟,却又转过身来,朝着依旧望着自己不动的卢植举手齐额,伏地而拜,再起再拜,三起三拜。

    卢植初时有些发愣,本欲上前扶起,却又忽然醒悟,便终于是拄着两个锄头立在田埂上,受了对方全礼……他知道,此番之后,自己这个学生便没有任何立场,也没有任何机会对自己行礼了。

    师生一场,怨气皆随汉室衰亡而亡,恩义却是到死都断不掉的。

    既如此,哪怕是此人将来成至尊之位,受他一礼又何妨?

    ……

    “汉末,赵皇后随朝廷使归辽东说父苞隔海发兵断绍后,未几,太祖自成大功,携子北归巡春,二月至昌平,恰逢皇后书至问询战事,问可否归。太祖乃回书曰:‘陌上花开,辽西旧途正艳,可缓缓归矣。’”——《世说新语》·宠礼篇

    第十九章

    旧怨平兮新怨长

    从易水上游回来,军中气氛不免有些凝重,这主要是因为主帅公孙珣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逆转——去的时候乃是大胜之后宛如携子春游探亲一般愉悦,连带着莫户袧都一路赔笑打趣;而回来的时候这位卫将军虽然没有表露什么明显的抑郁之意,但却一直沉默寡言难见笑容,如此一来,便是与新朋友共乘小马的公孙定兴奋之余都不敢多言,何况他人?

    当然了,再往后的行程本来也不是什么轻松的活,众人顺着易水往下游而去,却是出了涿郡地界来到了河间,并遥遥望见前方一大片沼泽……易水、徐水、卢水、寇水、衡水、泒水、巨马水在前方渐次交汇,形成了华北海河水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过了这片沼泽地,便是公孙瓒与张颌对峙的易县、鄚县战场了……公孙伯圭不是傻子,他当日败退,选在这里驻扎,确实是扼住了华北战场上的一处要害位置,也是袁绍不得不捏着鼻子暂时放过他的缘由所在。

    实际上,这片沼泽地此时尚未闻名,但若是任由沧海桑田,正如辽泽会渐渐消亡一般,此地却会因为滹沱河北走,从而在往后的一千八百年内进一步扩大湿地规模,最后变成闻名遐迩的白洋淀。

    回到眼前,临到沼泽之前,全军就已经进入战备状态,这是因为界桥战后,虽然公孙瓒立即大举反攻,公孙范更是取道渤海势如破竹,可张颌却借着此地地形之险要与他本人在家乡的威望依旧于鄚县支撑……再加上公孙瓒兵少,所以此地战事的僵持还是客观存在的。

    不过,既然公孙珣来到此处,还带着五千骑步,那此地想来也会有个结果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部队渡过河流交汇点,来到沼泽西面的要镇葛城后,面对着卫将军的旗号和五千骑步,外加以举城之功不行十一抽杀的许诺,城中一别部四曲八百兵马几乎是瞬间没了战意,直接在别部司马的带领下献城投降。而再行出发时,全军沿着沼泽外围往南绕行而去,也并无一人多想——从军事角度来说,此时从南面直接绕到鄚县身后确实是个理所当然的法子。

    复行了两日,来到这大片沼泽的南部重镇高阳,可能是因为部队防御方向的缘故,作为一个大县,此处兵马竟然只有两曲正规军与些许民夫罢了……张颌兵力有限的窘境可见一斑……但不管如何了,此地士民见到公孙珣的旗帜倒是如释重负,不等两名曲长商议出个结果,当地大户和民夫便直接开了城门,逼得两曲士卒不得不俯首投降。

    对此,公孙珣便没有客气,直接对军官十一抽杀,以儆效尤。

    随即,这位卫将军便驻扎在高阳城中,又派遣葛城与高阳降兵一起往鄚县送信……须知,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三月下旬,张儁乂早知界桥大败,更知道公孙范绕渤海而走,董昭分兵取了安平,而信到一日之前便知道葛城沦陷,此时根本就是枯坐孤城而已。

    故此,闻得公孙珣来信,麾下鄚县本地出身的部曲军官,城中官僚,纷纷上堂询问,张颌无可奈何,只能当众拆信,却见上面只书四字——‘三日速来’!

    众人见到这四个字,便立即醒悟……高阳距离鄚城四五十里,正是快马一日行程,这明显是卫将军念在与张儁乂旧情份上网开一面,若此番张颌能在一日内下定决心速去高阳,那便可仿效葛城之例,许以不杀而整编;而若不能速去,那便是要仿效高阳之例,即便日后投降,军官也皆要十一抽杀!

    至于死战到底?

    平心而论,张儁乂要是敢这么做,他的这群乡党便先要捆了他再说,而之前听从吩咐与公孙瓒继续相持,也只是公孙伯圭这个人出了名的小心眼,而两军在此已然相持一年,死伤颇多,众人不敢向此人轻易投降罢了……否则,张儁乂早死两个月了!

    于是乎,张颌被逼无奈,一刻也不敢耽搁,只能一面吩咐众人谨守城池并维持北面战线,一面便与来人一起,单骑匆匆南下而去了。

    三月廿四日,正是公孙珣发出信函的第三日上午,张儁乂终于抵达了高阳,并在官寺后院见到了昔日上司,卫将军公孙珣。

    彼时,这位新鲜出炉的河北九州之主正坐在后院廊上,看自己长子公孙定在后院池塘边教授更小一些的卢毓如何拉小弓射柳,而张晟与莫户袧则陪同在旁。

    “哭什么?”公孙珣听到动静,闻声回过头来,却见俯身而拜的张颌居然泪流不止,也是一时不解。“你莫非哭了一路吗?”

    “非是如此。”张儁乂取下头盔放在地上,然后继续跪地哭泣而言。“乃是刚刚到前堂,闻得县吏议论纷纷,说是袁车骑已然身死大河海口处,在下闻得旧主身亡……”

    言至此处,张颌几乎泣不成声,只能叩首以对。

    “袁本初死了吗?”公孙珣一时茫然。

    “刚刚从南面传来的消息!”引张颌入内的张既不敢怠慢,即刻回复。“几乎与张将军同时到达,而主公有令,张将军不至,万事不必回报……”

    “恭喜大人!”莫户袧第一个跳起来称贺。

    盘腿坐在廊上的公孙珣赶紧敷衍颔首,却又继续追问起地上之人:“儁乂,你与袁本初颇为相知吗,听闻他死,竟然如此伤心?”

    “不敢称相知。”张颌勉力抬头含泪答道。“只是君臣名分既在,而其人为君未尝负臣,至于末将既然为臣,受方面之托却势穷至此,已然算是负君……如今复闻故主身亡,只要不是草木,岂会无动于衷?”

    “原来如此。”公孙珣若有所思。“不错……袁本初没负你,非但没负你,还许你方面之任,信重有加,既如此,哭一哭也无妨。只是儁乂啊……”

    “在!”

    “那我有没有负你呢?”公孙珣一时正色相询。

    张颌伏地而答:“君侯未尝负我,只是……”

    “只是彼时你在我麾下,全是朝廷任命,勉强称故吏,却非是君臣,对否?”

    张儁乂叩首不敢应。

    “不是怪你,而是可惜啊。”公孙珣伸手摸住了对方肩膀。“我这里素缺步将,若你一开始是为我所用,持戟为我前锋,你我之间本来该是君臣相得,互相成就的!我西征董卓的时候会轻松许多,你也不至于堂堂一个河北名将如今趴在地上哭的跟个稚童一般……但怎么就又成了降将呢?你又不是不知道,军中素重资历,你这人资格是有了,可却缺了太多的历,你没有西征之苦,少了平河北之功,将来让我怎么重用你?”

    张颌赶紧伏地再答:“末将愚钝,不识天命……如今能全乡梓旧部平安,已经知足,不敢再求功名!”

    “还是要求的。”公孙珣一面按住对方肩膀微微用力,一面仰头看天。“不然你这身本事岂不是可惜了?我现在都还记得滹沱河畔你的雄姿啊……等哭完了,帮我做件事如何?”

    张晟还好,张既、莫户袧二人却是齐齐心中暗动。

    “愿听君侯吩咐!”张颌即刻含泪叩首于廊。

    数日不提,三月廿七日,早已经得知公孙珣绕道高阳的公孙瓒忽然于易水畔闻讯,说是鄚县各处齐齐易帜,更有白马骑兵往来鄚城,却只能面色铁青,无可奈何。

    而等到廿八日,数骑白马北上易水,更是带来了据说仍在高阳的公孙珣一封信——这封信跟之前给张颌的一样短,只有区区‘大兄速来’四字而已,唯独多了卫将军的大印而已。

    公孙瓒气急败坏,干脆使性子不去,却遭遇到了和张颌之前一样的困境……军中上下,稍微有些想法的明白人,从田楷到一众幽州出身的军官纷纷主动询问‘卫将军军令’,田楷更是私下相劝,让公孙瓒早早去面谒公孙珣,以定君臣之分。

    须知,公孙伯圭不是蠢货,或者说他早在梁期之战后就有了心理准备,可是其人却万万没想到这件事情会是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的……他以为,在攻破鄚城后公孙珣会有一个营州牧的诏书与一个将军印绶一起入城,届时双方含含糊糊就把之前自己拉杆子单干的事情给抹过去了,岂不皆大欢喜?

    然而,如今公孙珣不顾他辛苦一年在此与张颌作战,竟然直接绕后先行招降了张颌,然后一纸加了卫将军印的书信便要将他孤身召去原本敌后所在……如此举动,说句不好听的,不给公孙瓒留战功来下台阶倒也罢了,关键是这完全算提防的姿态!

    其人就差明摆着告诉公孙瓒,他这位河北九州之主信重张颌这个降将胜过信重你这个易水畔的大兄了!

    公孙瓒性格执拗是出了名的,所以一时间心里别扭下来,竟然无人能劝得住,而公孙珣也不着急,只是在高阳安静相候……而不过两三日内,公孙伯圭便压力剧增,军中从议论纷纷发展到群情汹汹,到后来,甚至有人当面质问公孙瓒是否‘图谋不轨’?!

    对于这些幽州出身的军士而言,是不敢想象在这种大局下与公孙珣为敌的,更重要的是,如今对面的张颌都降了,自己这些人却反而不清不楚,这算谁的过错?!

    公孙瓒心里当然不服,但他手中唯一倚仗便是这支兵马,事到如今也不好压制军中声音,只能愈发气闷。

    而到了三月最后一日,作为公孙瓒最贴心的心腹,在后方易县坐镇主持后勤的关靖也坐不住了,关士起单骑而来,直接入营劝说自家主公南行面谒公孙珣。

    “主公到底在犯什么糊涂?!”关靖甫一入帐便声泪俱下。“这时候是闹别扭的时候吗?从大局而言,袁绍都死了,卫将军最起码已经全取了河北之地,当年世祖光武皇帝取了河北后还没有三辅呢,就直接称帝了,主公有什么资格与卫将军相抗?而从小局而言,此时军心不稳不说,便是此地军心尚在,那张颌领数千兵马在鄚县就一直与我们不相上下,更不用提卫将军率五千步骑在高阳为他撑腰了!”

    “我就是气他欺人太甚!”当着关士起的面,公孙瓒倒是无遮无掩,其人侧身坐在后帐榻上,侧过脸去,愤愤难平。“毕竟我是长兄,从他生下来便是他长兄,三四十年的兄弟,总要与我留些面子吧?以如此姿态唤我,此处数千骑士俱皆目睹,将来我如何还能领兵?”

    “如在下所料不差,这应该就是卫将军的意思了。”关靖赶紧肃容向前以对。“还请主公不要自误。”

    公孙瓒陡然醒悟,回头相对:“你是说,他本就要夺我兵权?”

    “主公糊涂了!”关靖见状真心无奈,只能继续走到榻前言道。“毕竟主公之前有过割据之实,他如何会让主公真的再握有这么多骑兵?”

    “可若没了兵权,我又能做什么?”公孙瓒回过神来,却又有些黯然。“说到底,我只是一武将……不能上阵,还能如何?”

    “还有营州牧!”关靖赶紧擦了擦满是泪痕的脸,正色相对。“之前卫将军分州设牧,独独营州牧空置,所有人都认为是留给主公的,在下也以为如此……可主公想过没有,为什么是营州牧?”

    “这不是顺理成章吗?”公孙瓒在榻上摊手而言。“我本就在河间作战,又曾在渤海多年……”言至此处,公孙瓒却又眉头紧皱。“士起,恕我直言,如今他忌惮我到了这个地步,如何还会让我留在营州这种好地方?恐怕去了也没有这个州牧的印绶等我了!”

    “主公……正是因为忌惮,卫将军才会将主公留在营州的。”关靖再度上前贴近对方。“如我所料不差,到了高阳,必然有这个任命才对。”

    “此话怎讲?”

    “主公想想这营州位置,不正是处在河北腹心之中吗?”关靖摇头叹道。“四面被围,南面关羽,北面公孙范,西面董昭,东面隔海相对辽东,不是与主公有间隙之人,便是卫将军最趁手的心腹与倚重之人……这是要看死主公的意思!”

    “……”公孙瓒一时恍惚。

    “所以,主公只要真没有再起雄心的意思,这个营州牧反而能让卫将军放心……而且主公想一想,你昔日趁乱而起也不过是半个营州,还半年就被击退,何如这一个州牧来的痛快?中两千石,履河北最富四郡,还要如何?这是人臣的极致了!也是宗族兄弟的极致了!何必还要纠结这些兵权呢?”

    “去了高阳,总有一个营州牧?”公孙瓒终于无奈。“将军号呢?”

    关靖无语至极。

    “也罢!”公孙瓒见状也觉得不好意思。“就听士起言语,我忍一忍,明日启程,穿过鄚县,南下高阳去见他……真见了面,指不定谁更不好意思呢?”

    关靖终于长呼了一口气出去。

    一夜无言,翌日乃是四月初一,公孙伯圭自带王门、关靖等心腹南行,进入鄚县,遇到等候在此的张颌,后者恭谨至极,对此公孙瓒却只是冷哼一声,根本懒得理会,倨傲之态倒是像极了他的平素作态……而张颌却并不在意,反而愈发小心陪护,先在鄚县住下一晚,第二日复又带亲卫陪同启程,一路南行,直到当日下午便一起疾驰到了高阳城中。

    然而,进城寻得官寺,再入大堂,公孙瓒在张颌的陪护下久坐于堂中,却不见公孙珣身影……非只如此,自下午到晚间,直至掌灯,居然也无人出来接待!

    一开始,公孙瓒将心比心,只以为对方是要故意晾晒自己一番,以示威仪,所以在关靖的屡次暗示之下还是忍耐了下来……但到最后,其人饥肠辘辘之下终于确定公孙珣今日是不欲见他了,却不禁勃然大怒起来,干脆直接向官寺后院寻去。

    张颌、关靖等人皆赶紧追上,但不知为何沿途侍立甲士却无一人阻拦,居然任由公孙瓒直入后院。

    “公孙文琪何在?你忘了当年求学路上是谁在护佑你吗?”临到后院,公孙伯圭依旧寻不到人,却是愤然在院中愤然扶刀喝问。“今日如何不敢出来见我?!”

    “将军误会了吧?”就在这时,一直随从的张颌也忽然扶刀开口。“明公只是让将军来此处而已,却并非是要在此相见……”

    原本在气头上的公孙瓒陡然惊醒,却是如一盆冰水从头浇下,然后愕然当然。

    “张将军何意?”一旁关靖更是茫然而惶急。

    “并无他意。”张颌面色从容,依旧扶刀不放。“卫将军本就不在此处,唤公孙渤海来只是要在此处加以任命而已……”

    关靖依旧茫然不解:“既然是任命,为何卫将军不在啊?”

    “士起兄想多了吧?任命之事只是一封加印的表文而已,何须卫将军当面?”张颌说着单手从怀中掏出一份文书来,便要。

    “是九卿何职?”愕然许久的公孙瓒忽然冷笑。

    “是卫尉。”张颌闻言不由干笑一声,而关靖早已经怔住。

    “他之前一直等在鄚县……我来高阳了,他反而去易水收我兵马了,对不对?”公孙瓒依旧冷笑。

    “卫尉既然心里清楚,我就不再多言了。”张颌说着,便将手中加盖了卫将军印的表文递给了一旁完全茫然的王门。

    “我清楚个屁?”廊下灯火之侧,公孙瓒面色通红,愤然拔刀而喝。“如何便要如此对我?!”

    “请卫尉自去寻卫将军问个清楚便是。”张颌见状不慌不忙,直接也拔出刀来。“不要为难我们这些‘下吏’……”

    公孙瓒环视左右,见到门前廊下俱有甲士扶刀望此,反而收刀冷笑:“你以为我不敢吗?反正我兵马此时也该没了,孤家寡人,去当面问一问,乃至骂一骂,他又能奈我何?难道要为此负上杀兄之名不成?”

    “卫尉当然敢!”张颌肃容而言。“在下与卫尉相持一载,如何不知道足下的胆气呢?但既然受命传送文书,有句话还是一定要说的,请足下心中务必清楚,有些事情跟打仗不一样!去当面问了,说不定只会自取其辱。”

    公孙瓒笑意全无,只是冷冷盯住张颌,半晌方才扶刀而走。

    不过,公孙瓒又一次误判了局势,仅仅是第二天,也就是四月初三,他刚刚折返回了鄚县,就在路边遇到了等候他的公孙珣……后者正在一处亭舍的院中闲坐,似乎早就料想到了今日的场景,根本就没有亲自去易水畔的军营收拢那些骑兵。

    “大兄怒气冲冲是要找我吗?”公孙珣抬头见到公孙瓒与几名被收缴了兵器的心腹愤然而入,也是全然不以为意。

    “为何如此对我?”公孙瓒说到做到,见到公孙珣身影,不顾莫户袧、张晟在侧,也不顾身后张颌、关靖跟入,直接愤然相询,其人天生嗓音响亮,一时响彻亭舍。“阴私手段夺我兵权不说,卫尉也太苛刻了吧?!我在你眼中到底算什么?!”

    “九卿也苛刻的话,那三公如何?”端坐在小桌之后的公孙珣不慌不忙。“大兄满意否?”

    公孙瓒直到桌前,方才压案冷笑:“我这经学造诣与年龄,当三公是要被人笑话吗?”

    “那袁绍刚死……车骑将军无人,大兄想要吗?”公孙珣也干脆冷冷相对。

    “若做这个车骑将军,哪怕只是去长安闲置,恐怕过大河时也要被你的那群属下沉入河底,步袁本初后路!”公孙瓒愈发愤怒。“你欺压到这种程度还不算,难道还真想要我死不成?”

    “那兄长到底想要什么?”公孙珣听到死字,终于也不耐了起来。

    “只是想知道,为何如此对我?”公孙瓒面色涨红,依旧情绪难制。“只是因为讨董后我未受你命?”

    “怎么会呢?”公孙珣依旧端坐,并幽幽言道。“若是为此,当日便不会让你在易县安置,而且我连张儁乂这种降人都能容,如何不能容自家相处数十载的兄长……而且这个营州牧当日在界桥专门空置下来,不是为你又是为谁?”

    “那又是为何三月不到就变成了卫尉呢?”

    “卢师长子怎么死的?”公孙珣低头轻言。“我来到涿郡才知道有这回事……”

    “何意?”公孙瓒如遭雷噬。“他长子死活关我何事?”

    “卢师有数个成年儿子。”公孙珣不慌不忙,缓缓言道。“之前多年,或是遇到瘟疫,或是直接得病,或是遭遇战事不测,皆在他乡任上而亡,但唯有一长子,因为犯过罪被我施行过髡刑一直未曾出仕,却在两年前,见到自家父亲另一个学生在渤海起势,便去投奔,孰料一去不回,以至于卢师回到家中,一无所见,便只好弃家隐居……”

    “彼时我在渤海为政不错,但渤海人口百万,战乱之下死伤无数,如何算到我头上?”公孙瓒半惊半怒,愤然而答。“你不说我都不知道有此事!凭什么疑我?”

    “尚记得年少时,咱们去緱氏求学,在范阳卢宅中相聚,此人倨傲无礼,兄长当时便对我说,若一日得势,必杀此人……此言忽然记起,你让我如何不疑你?”公孙珣昂首相对。“咱们几十年兄弟,你的性格我不知道吗?而且你也说了,渤海当时是你为政……怎么可能不疑你?”

    “仅是疑我,便要如此对我?”公孙瓒忽然恢复了冷静。

    “若只是兄弟,我自然不会如此对你,但营州牧一事不是兄弟之事,乃是君臣之事。”公孙珣盯着对方,毫不迟疑。“君臣之间,有了疑虑,我欲如何还要与你解释吗?再说了,你要强论兄弟情谊……大兄,此番愚弟我没有亲自去易水收你兵马,只让张既去寻田楷,今日又在这路边野地专门候你,便是要为大兄你遮掩这件丑事,便是让大兄你不在外人面前失了立足之地,你还想我如何?”

    “我没杀他!”公孙瓒定定看了自己这个族弟许久,多少是去了一些愤懑之气,却忽然摇头不止,连连后退。“今日我无话可说,暂且受你任命,现在便往长安为卫尉,但却不要想我日后为你所用了!”

    公孙珣默然不应,公孙瓒转身便走,兄弟二人就此分开……然而公孙伯圭出门接过佩刀,上马率寥寥心腹愤然南行,不过数百步,其中一骑便忽然驻足。

    公孙瓒只以为是有人见他失势,不愿再追随,可满脸不耐的回头来看,却发现竟然是关士起,后者正满脸羞愤之色,立在马上踌躇不前,也不知道有什么为难之事。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