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就在刚刚,属下看我军源源不断去救韩将军,却是陡然想到一策!”辛评昂然出声。“或可助明公除此心腹之患!”“何策?”陈宫也恳切回头相询。
“此策唤做十面埋伏!”辛评看都不看陈公台,只是对着袁绍一字一顿。“专为擒杀如此豪杰而存,与关云长绝配。”
……
“崔琰,字季珪,清河人也。汉末,从郑玄学于青州,车骑将军袁绍兼并青、兖,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赞之,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邺城,次于梁期,将攻邯郸,琰复谏曰:‘天子在长安,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收其兵,驱为平原相。”——《新燕书》·独行列传
第二十二章
空期戎马收河北
七月中旬,在木料场着火的隔一日,也就是围城的第五日,袁军停止了从后方运输木料,也没有再打造攻城器械,反而是集中了上万辅兵运输泥土,然后开始在邯郸城东堆砌土堆,准备夯土成山。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行为。
要知道,常规意义上来说,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手段,无外乎是借着云梯攀爬城墙或者利用撞木轰开城门,而各种器械五花八门,无外乎是这两种基础器械的进阶版……而如果这二者行不通,那再往后就应该是投石车或者说石砲这种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大杀器了。
但实际上,这年头的石砲一来没有配重,二来没有滑轮组,三来没有底座轮轴,而且制作周期极大,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门槛,故此,从性价比的角度而言,除非是万不得已,否则这种武器很少出现在战场之上。
当然,在投石器大幅度改良之前,面对着坚城,还是有几种取而代之的有效攻城手段的,譬如坑道、譬如水淹、譬如火烧,而这其中,有一种手段出现次数极多,效果极佳,而且在汉末尤其集中……没错,不是挖地道,不是水淹,乃是夯土山。
土山有一个优势两个作用,优势指的是土山完全可以在城墙打击范围外开始堆砌,而且很轻松就可以堆砌出远超城墙高度的土山,所谓简单安全;而两个作用一个是篡夺城墙的高度优势后,可以居高临下压制城墙,给攀城营造一个安全区域;另外一个,则是汉代夯土技术发达,根本就是很多永久性建筑的根基,所以夯土与堆砌的过程中,坚硬的夯土土山不停的下沉,本身会对城墙地基造成挤压,往往几座夯土山起来以后,根本不用攀城,城墙自己就倒了。
故此,东城起了土山的消息从城墙上传过来后,西城营中的关羽第一时间坐不住了。
“将军不能去!”出言阻止的正是郭奉孝,其人高冠袖衣,单手扶剑立在关云长身前,倒是格外恳切。“袁军连一次城门都没撞过,一次攀城而上都没试过,却居然直接堆砌土山,未免让人心生疑虑,恐怕是前日将军大发神威,引来忧虑,所以刻意设计……”
“本将知道。”已经披挂完整的关云长居高临下看着身前的年轻人。“此时堆砌土山过于急切,十之八九便是袁军要设伏除掉本将。但奉孝,本将只问你一事……若我不去,这土山真的立起来又如何?”
郭嘉登时默然。
其实,郭嘉何尝不明白,这就和前日晚上突袭韩猛军营时一样,属于一种近乎于阳谋的东西?
当时是关羽凭借着一日内的三次出击,展示出了远超袁营众将的作战能力,所以形成了战略威慑,这就使得袁绍不得不对关云长的每次出击都作出相应的战略回应,否则就很有可能遭受新的实质性杀伤,而这种杀伤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但如果不想接受,那就如同前天晚上一样,形成疏漏,被迫延迟攻城的动作。
而现在,建在了城池另一面的土山其实也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关羽去了,十之八九是埋伏,可如果不去,土山顺利夯实起来又怎么办?而且一座不去,两座山又怎么说?三座呢?
到时候不说攻城了,便是外营本身也会丧失战略存在意义的……要知道,关云长之所以可以从容出击,靠的就是挨着城墙安全通道,靠的是城墙上的弓弩掩护,真要是土山建起来,关羽的安全通道也会被截断。到时候走都走不出去,那么这个以攻为守的策略又算什么?
“有些话本不该说,”想到这里,郭嘉只能换个法子来劝。“但将军身系一营安危,若此行稍有不测,那这邯郸城真能守吗?”
“不是这样的。”关云长闻言不由捻须缓缓摇头。“本将与审国相一起受命守邯郸,而且相互有言在先,城内事在他,城外事在我……换言之,此事本就是本将的职责之内!将军受命于此,岂能畏死而不战?至于若有不测,奉孝,你之前出的一日三击的计策极佳,乃是极有天分之人,我若死,还请你务必辅佐文圭执掌此营,安守在外!”
郭嘉还要再劝,关羽却又忍不住眯起眼睛来:“郭家子,其实说了半日,都还是只是忧虑而已……而我前日与他们作战,只觉得袁军那些将士个个皆如土鸡瓦狗一般,如此人物,便是有十重埋伏又有何惧?!土山既成,我便与潘文珪去应战,你便在此好生防守,如此方能两全!”
郭奉孝跟着关羽也相处了几日,如何不知道此人脾气,一时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摇头:“既如此,将军请务必多领一些人去,再和城中审国相做好联络。”
“联络是必然,但本将领只需一千人去足矣。”关羽正色相对,然后在郭嘉将要反对之前给出了理由。“非是本将拿大,一来若只是驱散土山前的辅兵无须太多兵马;二来沿着城下运动,又有埋伏可能,太多兵马带到城东反而累赘;最后,你只想到埋伏,可曾想过会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行调虎离山之策,等本将领兵到城东,袁军自发大兵攻营?而营寨若失,我等只能仓促回城而已。”
郭嘉当然想到了,所以一直只是劝对方不要出击,却在对方下定决心要出击后并没有再行劝阻……或者干脆一点,从一个兼掌军法的参军角度来说,他已经尽力而为了。
说起来,刚刚加冠,然后刚刚做了几天正经事情的郭嘉这时候真的是对荀彧格外佩服,当时对方也是年纪轻轻,却带着好几个大家族几千口子人一起从颍川迁移到邺城,中间家族纷争、妇孺难行,战乱挡路,盗匪劫掠,他却处置的井井有条……这些事情,当时从郭嘉一个束发少年的角度看起来真的很容易,可如今真的上手做起了正事,对上区区三千人的一个营地,他就发现事情做起来有多难了!
且不提作为军法官如何应对营地中的千头万绪,只是一个对将军建策,他这个参军都有些无力感……为什么?因为不存在算无遗策这种东西,因为任何军事行动都有风险,因为到最后终究要靠厮杀来决定一切。
绞尽脑汁,想到最大的可能,制定出最好的方案,说出来后却依旧战战兢兢,因为再好的计策都有可能是基于错误认知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届时都可能导致无数条人命的消失。
当然,相比较而言,郭嘉心里更清楚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关羽这个主将才是最难的!因为无论是否听从建议,只要失败败,对方承担的责任都比自己这个建言者更多,付出的代价也更多。而当一个建议被否定的时候,譬如现在,郭奉孝心里反而是松了一口气的。
这倒不是说郭嘉刻意逃避责任,而是关羽知道对方作为一个年轻人的胆怯,而其人作为一个将军主动揽下了一切——这一战,本就避无可避。
“公台啊,你觉得关云长会来吗?”天气闷热,袁本初却早早坐到了城东夯土山工地后方,然后望天兴叹,跟他坐在一起的赫然只有一个原本应该去清河抄家杀人却因为这个计策不得已留下的陈宫。
“明公以为呢?”陈宫坐在一侧,面无表情。
“我觉得一定会来。”袁绍幽幽一叹。“毕竟是公孙文琪手下的爱将,沮公与这些河北本地人都说,其人性情与公孙文琪绝类,而武勇与虎牢关前张益德相仿……我虽不知道其人到底如何,但既然与公孙文琪绝类,那便一定会来。”
“明公还是念念不忘白马贼……”
“什么白马贼?开战的口号而已,他是贼,我袁本初又算什么?”
“……”
“而且,我非是念念不忘,而是多年前便心存忌惮,兼有羡慕敬佩之意。”
“忌惮属下是懂的,可明公多年前便羡慕他什么?”陈宫不以为然。“彼时明公四世三公,坐守天下之望,而公孙文琪不过一边郡名将,若非一朝何进身死,董卓乱政,其人正握北地雄兵,忽然而起,又哪里轮得到这种人与明公并争天下?”
“不能羡慕其人洒脱任性,肆无忌惮吗?”袁绍扶刀缓缓而答。“我弱冠守孝六年,复又隐居洛阳数年,十余年枯坐不动,图谋深远,又何尝不在心中艳羡他锐气逼人,横行无忌?而若非之前十余年其人便文治武略,或牧守一方,或统军定乱,又何至于一朝事起,他便用兵如臂使指,我却反而落后一时呢?”
陈宫也是不由感叹:“明公还是对前日季雍、崔琰一事心怀耿耿?”
“不错。”袁绍当即颔首。“前日之事,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有些过了,但身为车骑将军,统领三州十九郡国,天下四分有其一,又在军中当着众人的面发出如此军令,怎么可能更改?崔季珪明知不可为却又当面折我,他难道不知道,军事之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高祖路弃子女而传天下四百年,项王举世无敌却只能于史书中一睹风采,孰优孰劣?”
陈宫再度沉默。
“公台,我前日没有提前告诉你,不是要联合旧人刻意敲打你们这些地方上的人士,而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没打过真的大败仗,不懂什么叫做生死攸关,不懂得什么叫生死荣辱系于一身……”袁绍以手握住对方之手,恳切言道。“足下想想就知道了,无论公孙文琪还是我,一旦败了,最多最多是个项王,而我一旦为项王,足下也最多就是范曾、龙且、项伯一般的人物,非但不为人所知,还要因为成败被以后的人贬斥为无能之辈!大战在前,咱们得务必团结一心!”
陈宫半是尴尬半是无奈,但这次到底是没有再与对方置气,而是缓缓颔首:“明公所言甚是,是属下有些不知轻重了!”
袁绍刚要再说话,却忽然见到远处的将台上红旗摇晃不止,却是豁然扶刀而起:“龙且来了!”
陈宫也应声起身:“属下这就去准备,务必将这位龙且留在此处!”
随着二人言语,辛苦了大半日,只垫了薄薄一层,最高处不过只有夯土将台那么高的土山工地上,辅兵们纷纷撤离。与此同时,原本袁绍身后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大营中却是忽然骚动,然后栅栏被放开,复又涌出无数甲士,将这个高台给团团围住。
与此同时,整个袁营彻底震动,不下二十部精选出来的士卒纷纷涌出……所谓十面埋伏之策,不过是层层阻击,层层削减,最后一击致命而已,确实正适合对付英杰无敌之辈。
……
“绍与关羽战,从辛评计,行十面埋伏策,其在邯郸城东土山,闻关羽出城西外营,以得计,乃笑顾左右曰:‘龙且至矣,可期灌婴!’羽既出营,见袁营动,知有伏,参军郭嘉谏之,羽固慨然曰:‘土鸡瓦狗者,不堪一击,何期胜负?未闻赵括斩武安君也!’遂战。”——《旧燕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第二十三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上)
所谓十面埋伏之策,不过是面对着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对手时,实在是很难正面交锋取胜,然后迫不得已选择层层阻击,层层削减,最后一击致命而已。
说白了,就是利用或者创作一个狭长的战场环境,用一种变相的车轮战来解决对手。
狭长战场自然不用多说,极为庞大的袁军大营营盘和邯郸城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天然存在,实际上这也是辛评提出这个计策的根本缘由,不过考虑到关羽不可能带太多人绕城奔袭,狭长地带的空间也不够大,所以双方一次性投入的兵力都不可能太多,袁军虽然势大,却也需要分成几十部来行动,每部也不过是精选出的千人队而已。
而此时,随着营中旗帜挥舞,这几十部早已经待命多时的部众纷纷涌出,来到大营栅栏之后,进入临战状态,却是立即惊动了城墙上的守军。
居高临下的审配身边,也是瞬间有军士挥舞起了一面黄色的旗帜……旗语层层传递,这是在明白的告诉关羽,有埋伏,不要来了!
但是……
“关将军置若罔闻,已经过了南门。”有军吏一脸惶急来报。“国相,我等该当如何?”
黑着脸立在东城城头上的审配正遥遥望着打击范围外的援军土山根基,却是懒得多言……他当然知道军吏的疑问,知道对方心里非常难以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关羽一定要出击?
不出击的理由当然很多——土山不可能是一日就垒起来的,辅兵驱散了还可以再聚集,而且土山即便垒起来也未必就会真的挤压到城墙根基,造成破坏……更不用说埋伏已经显而易见了。
但是,他们俨然没有考虑到,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回应,关羽不需要有拆毁土山的能力,只要他能在这种兵力阻隔下到达此处并全身而退,就直接证明了垒土山这种方式对攻城毫无意义,也就证明了袁军根本无法在城外阻挡他关羽……垒土山不需要人力物力的吗?兴师动众不需要耗费成本,殊无战果不会伤士气的吗?这次不成,下次再来?信不信几次下去援兵就到了!
而反过来说,土山垒起来,城内固然可以在城墙上加高设施啊,真的蚁附攻城,城内也早有准备,但这跟他关云长有什么关系?
多少年了,还是如此自大至极,还是如此喜欢贪功揽权,还是如此不想输于人!
“属下的意思是,除了城墙上弓箭手援护外,要不要派兵出城支援?”那军吏眼看着审配面色越来越不佳,赶紧明智的放弃了答案,然后继续问了下去。
“城门那里须做好准备,一旦不谐,立即开门接应。”审配呼吸着有些沉闷的空气,用略显沉闷的语气答道。“其余不管,我二人有言在先,城外事在他,城内事在我……他想逞英雄自去逞便是!”
军吏已然听出国相有气,哪里敢多言,便赶紧领命而去。
而就在审配气愤难平,关羽越过南门,继续往东面而去的时候,与此同时,袁军虽然做好了准备,却并未着急出兵,反而是放任关羽一路通行往东城而去……很显然,他们有些担忧过早出兵会让关羽知难而退,所以准备放一段路,将杀招放到回程之上。
不过,关云长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也跟着顺势降下速来,不急不缓顺着城前向前而去。
邯郸城南,中央将台上的辛评扭头看了看身侧已经西沉的太阳,抹了一把满是汗水的脸后,却是面色阴沉下来。
“仲治兄,”一旁的郭图俨然也有所醒悟。“关云长应该已经从城头审正南那里得知有伏兵了,这是在拖时间……他下午才出兵,磨磨蹭蹭到了这时候才刚过了北门,若是等他入彀却已经天黑,怕不是要趁机脱身也说不定。”
“看出来了。”辛评脸色比城头上的审配还差。“天色一黑,必然生乱,彼辈自然可以趁乱而走,而此战劳动如此之多,只要彼辈不死便是我等之败……关羽这人果然如沮公与所言那般,与公孙文琪绝类,看似傲慢鲁莽,实际上却狡猾至极!”
“非只如此。”郭图继续劝道。“主公自守东面土山,让仲治兄领城北十部在此统帅主营,却让陈公台领城东十部襄助于他,咱们就不说明明是仲治兄的计策却让陈公台领一半的事情了……只说以关云长之狡猾,若是被其人拖到天黑才逸逸然到了土山处,然后再撤走,倒时候仲治兄这十部精锐来不来得及参战都不好说吧?反而是陈公台统揽那十部,近水楼台先得月!依我说,不妨先出兵堵住北门,以确保阻断其后路,然后再出兵层层削弱方是正理!”
辛评看了看天色,也是咬牙颔首:“不瞒公则,愚兄倒不是怕被陈公台抢了功劳,毕竟此事但凡能成都有愚兄我一份建策之功,就怕事情不成,丢了脸面倒也罢了,影响明公大计才是万死难辞其咎……你想想,若是这一次如此劳师动众还被关羽逃了,那咱们这次攻城,十之八九就算是泄了气了?”
“发兵!”言罢,不等郭图再说什么,辛仲治却是干脆朝身边翎羽卫士传令。“让武安国出兵阻拦……告诉他,只要他的两部能稍作阻拦便可,不必强留;再让于禁出兵,告诉于文则,今日一战,只要他手下三部精锐堵住北门,不让关云长撤回去,也不让审正南的援兵从北门出来,不管关云长是否为其所获,他都是首功一件。”
而随着其人发令,旁边也是一边旗帜挥舞,通过旗语下令,一边也是翎羽卫士亲自纵马而去,面授机宜。
关云长眼见着身前身后两处营寨忽然齐齐出兵,且甲仗严禁,不似凡俗,却既不惊也不怒,而是冷笑一声,管都不管身后的于字大旗,也不招呼身后主力,而是径直提速,领着几十骑亲卫的往右前方绣着前武安二字的大旗处疾速冲去……而武安国部奉命出营,原本是准备让手下两部轮番顶着大盾去城下有限制的阻拦对方一番的,却不料甫一抬头便看到了敌军将领居然反客为主,先带着几十骑直冲着自己而来,也是有些慌乱!
不过,为首的武安国到底是北海名将,北海能够在青州大乱,黄巾肆虐无度的情况下有所保全,几乎是全靠其人一力维持,所以最基本的素质还是有的。
于是乎,其人立即呼喊下令,试图整顿己方士卒……这一幕被关羽远远瞥的清楚,却是愈发冷笑,然后再度勒马加速,引亲卫骑士直扑此人。
关云长身长九尺,长髯赤面,天生威风凛凛,再加上此时其人胯下坐骑乃是昔日潘璋所盗的那匹白色神骏,人高而马大,形威而身速,更是如虎添翼,一时直扑过来,那些袁军士卒虽然是精选出来的,但也一时慌乱……而慌乱之中的第一反应,便是纷纷避让!
从城头上看过去,从高度又提升了许多的袁军前线夯土将台上看过去,关云长一骑当先,左右亲卫骑士分开道路,就好像什么东西蹚入如今河北秋日常见的麦田中一般,当面袁军士卒,纷纷闪开,正如麦浪左右分开。
那武安国今年已经三十有五,勉强算是戎马半生,却何曾遇到过如此诡异场面?而眼见着关云长居然瞬间透过自己手下无数士卒,直接迫到自己身前,其人第一反应不是提矛,反而是张口想说什么……但关云长马速极快,对方尚未出声便已经冲到身前,武安国措手不及,便被对方抬手一矛直接刺于马下!
享年三十五岁。
随即,身后跟来的亲卫骑兵中,潘璋兀自跳下马来,将武安国的首级割下,然后亲手绑在了关羽那匹神骏的马首之下……这才从容上马,随着面无表情的关羽缓缓回军。
而左右跟着武安国出来的士卒一直到此时都还是傻眼的,惊惧之中,居然放任对方从容归去,却又在片刻之后,在那精选出的八百步卒、两百骑兵冲来之前便轰然作鸟兽散……两部两千人,刚刚出营不过三四百人,上来便被斩首突袭,然后稀里糊涂不战而逃。
其实也不过他们,因为何止是他们这些当事人,城上城下,营内营外,也全都看傻眼了。
俄而,随着武安国部哄散回营,关羽带着武安国首级引众从容归到城下,城上邯郸守军激励之下,竟是齐齐吹号、擂鼓,卷旗呼喊;而中军将台之上的辛评、郭图,却是愕然半晌无言。
所有人都知道关云长很强,无论是卫将军公孙珣对他的看重,还是刘备、曹操那些人推崇,又或者是河北本地人士对黄巾之乱中此人表现的记忆,都明确无误的表明此人很强。再加上还有一个与之齐名的张飞在虎牢关前的表演,所以真没有人轻视过他,不然也不会有这个十面埋伏之策了!
然而,强悍到这份上,也是让人瞠目结舌……乱军之中,直扑敌将,斩首而还,全身而退,如入无人之境。
当然了,遭遇战中,一方突袭,一方不备,本就如此,只能说关云长心理素质更强一些,手段更高明一些,胆气更足一些,对人心的把握更大一些……几个一些就造成了质的差距。
“诸君,”关羽勒马归阵,不慌不忙,却是昂然扬声相对自己身前这精选出的一千将士。“彼辈之策已然尽显,无外乎是欲在狭路之上层层阻击我等,然而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勇往直前,每胜一场,气势便更盛一场,而彼辈则愈沮一层……故贼虽众,却不足挂齿;贼虽勇,不过插标卖首而已!还请诸君不用管身后之人,随本将继续前行,本将为诸君开道,诸君为本将安后,方可一往而无前!”
一千朝歌子弟兵,连着城上原本准备过来援护的弓弩手,闻言再度纷纷欢呼不止,士气大振。
关羽既杀了武安国,悬首于马下,复又继续引兵顺着城墙持矛向东而去,依旧不急不缓,丝毫不顾身后于禁如何举盾立阵,又如何在城门前堆砌杂物以作阻拦,更不管身前还将有多少埋伏、阻碍。
“确实有一番项王非战之罪的姿态了……”而另一边,辛评在将台上愕然了半日,却是一时强笑,然后却又旋即肃然。“但只要是人,我就不信磨不死他!将武安校尉之事传递下去,让诸位将军都好生小心此人的突袭之术!再让李进、程武二位准备依次出兵,程武麾下两部,李进麾下三部,轮番出击……告诉他们,不要管关羽,只要能够联手切下其人部众二一之数,便可算是尽了职责……速速出兵!”
说到最后,其人到底失了平日文雅姿态,变的狰狞失态起来。
周围军吏不敢怠慢,纷纷再度旗语传讯,骑士也纷纷驰骋,亲往叮嘱。
话说,前方李进和程武听到使者说起武安国的下场,又受了军令,却是各自头皮发麻……别人不知道,李进是真知道关羽本事的,而程武本人虽然不知道,却是非常信任自己亲爹的,来之前他爹专门有嘱咐,该躲的一定要躲,能不露头一定不露头。
但不管如何了,如今军令已下,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准备出兵,五个千人队,依次列阵,然后随着一声鼓响,趁着关羽本部行过一半,便大开营门,按照约定的顺序依次直扑出去。
不过,营寨在前,率先出兵的程武却又存了一个小心思,他哪里敢试着切关羽的一半兵马呢?根本就是冲着那一千士卒的尾部去的,按照他的想法,能切个十一之数,便足以谢天谢地了,至于完成军令的事情,不是还有李进李退之的吗?
这人脸大肩膀硬,兵多而家门强盛,让他来抗便是。
于是乎,随着程武率先出兵,当先一部千人,果然直扑关羽部队尾部,待到这一部兵马顶着大盾冲过城墙上的抛射,来到城下接战以后,他又再亲自领兵出后一部千人精锐以作接应……计划的很好,却不料前方关羽看到身后遇袭,虽然只是尾部极少许部队遭遇袭击,却竟然不顾一切,直接率前方骑兵折返。
程武心中无奈,更兼胆怯,偏偏季雍株连全家一事就在前日,又不敢轻易退却,无奈之下,其人最后灵机一动,居然命令亲卫扔下旗帜,然后下马混入兵种,兀自冲锋!
而随着关羽引前军到达,他又干脆率先向后逃窜,那两部兵马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关云长一冲,自然也跟顺势逃窜。
将台上,从辛评、郭图的角度远远看去,只见程武两部兵马冲出去,先只是匆匆忙忙切了个尾巴,然后关羽一回头,程武那里便乱做一团,连个阵型也没有,旗帜也不知什么时候丢掉,无法指挥,再然后就是一场理所当然的溃败……如此情形,除了大骂此人废物,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
不过,李进爬在栅栏上,遥遥望见此景,越来越闷热的暑气之中,却是心中倒抽一口冷气——同病相怜,他哪里看不出程武这厮的自保之策?然而,程武一个代父出征的新人可以败的这么狼狈,他李退之堂堂兖州名将,如何能退?
谁信啊?
真要是有样学样,回去怕是袁本初便要宰了他和他兄长李乾,顺便派个两三万人抄了他的家,把这一仗的损失全都抄回来……没办法,这是真没办法,大豪强家族就是这么无奈,别看平日里耀武扬威,私兵无数,但越是家大业大,就越是容易受制于真正的强者。
毕竟,跑的了巫婆跑不了巫寺!公孙珣当日那句可族你三千人,至今言犹在耳,而从那以后,济阴李氏能多低调就多低调,乱世起来以后,不要说像另一个时空一样左右摇摆,试图自立了,干脆就是袁绍手下三州豪强中不闹事的典范!堪称任劳任怨,所以极得袁绍看重。
一念至此,李退之再无可想,只能回身招呼自己手下三部,也就是那三千宗族子弟兵,准备拼命吃下关羽一半兵马!
“等关云长过此营寨,整儿先去。”李进从栅栏上跳下,正色吩咐道。“领一千兵直扑其腰!然后五兄再去,依旧是一千兵,直扑其尾……若关羽回援,我自引兵当之!你们得手后,便即刻撤退,不用管我。”
所谓整儿,正是李乾长子李整,也是李进的族侄,今年不过刚刚加冠,闻言不由张口询问:“叔父大人何必如此忌惮此人?不过是旧日一个同僚,便是武勇出众难道便刀枪不入不成?咱们三千兵马俱是善战的宗族子弟兵,以三攻一,哪怕是对方背靠城墙,有所援护,又有负隅顽抗之姿,也未必不能胜吧?依我说,也不用放他过去到车骑将军跟前了,直接灭了此人,咱们李氏独享其功,岂不是让天下人从此不敢小觑我们济阴李氏?”
李进看着自己这个身材雄壮却又不知天高地厚的侄子,只觉得对方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于是一时神伤,却又缓缓摇头,然后方才看向了另外一人:“五兄,待会你先出兵击其腰,让整儿击其尾……”
李整脸色大变,刚要再说,营寨外却已经传来嘈杂进军之声,而李退之板下脸来,却是干脆下令出兵,李整也只能讪讪而退。
片刻后,随着营寨栅栏被齐齐放到,一部千人兵马率先跃出营来,竟然直扑关羽前军,而为首之人正是李整!
另外一名族中老成人担任的司马无奈扭头看向了李进,而李进长叹一声,只好提矛上马,亲自去救自己那不知天高地厚的侄子。
……
“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荀彧
第二十四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下)
不知道是不是战斗已经开始的缘故,下午时分,闷热的天气中,袁绍居然有些呼吸不匀的感觉……这让向来注重风度的袁车骑有些不安,甚至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养气功夫。
而就在这时,军中负责传递消息的翎羽卫士却是忽然到来:
“回禀主公,武安校尉被斩,麾下两部溃散,但于禁将军已经率三部前驱,堵住了关云长后路……”
袁绍闻言冷笑一时,其人左顾右盼,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心中的郁闷,或者发个怒,却发现连陈宫都去预备最后的包围和阻截了,哪里有什么真正能说得上话的人呢?
无奈之下,其人只是微微挥手,撵走了卫士,然后依旧在数千甲士的环绕下急促呼吸……当然,此时他绝对不会在意自己呼吸匀称不匀称了。
但过不多久,又有翎羽卫士来报:“程武校尉战败,其麾下两部溃散!”
袁绍眨了下眼睛,继续冷笑一声,依旧没做表示。
然而,过了一阵子,翎羽卫士却又三度来报:“主公,李校尉麾下李整司马被关羽生擒,李校尉投鼠忌器,不敢轻动,只能尾随,关羽部从容脱身,已转过城角,往此处而来!”
这下子,袁本初却是收起嘴角笑意,幽幽叹了口气。
话说,袁绍当然知道李整是谁,实际上济阴李氏恐怕是其人麾下最得用也是最有水平的一家宗族豪强,比清河季氏、东平吕氏、东郡薛氏,都更入袁本初的眼睛,而这么一家大豪强的继承人被抓,他当然可以理解李进的无奈……不过,这也愈发让袁绍感到郁闷了。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公孙珣在前,这个世界似乎也就是这样了,但是就因为出现了这么一个标杆,出现了一个不停散发着奇怪思想的人,之前的孙文台也好,随后的公孙伯圭也罢,还有如今的袁本初却都忍不住对自己进行了审视。
这种审视,未必是触及灵魂的,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观念上而言却是毫无疑问是一种洗礼和进步。
换句话说,这次抢攻邯郸,刚一开始袁本初就对自己手下这种低劣的军队组织形式产生了某种不满和不安,而且这种情绪随着之前友军坐视田银部覆灭不理,到今日擒获一人、斩杀一人就让数千兵马丧失战斗力,却是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甚至于说,此时这位袁车骑隐隐觉得,在与公孙珣这种相争天下的大局中,相比较于邯郸一城得失争一个先手与否,内部军事整编似乎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不过,随着关云长领兵转过城角,来到城东,袁绍倒也来不及多想了,他遥遥看到城角处一军闪出以后,便强打精神,肃容相对。
“主公,”又一名翎羽骑士到来,却是代表了陈宫到此。“陈长史说,他准备放关云长到土山前,然后两翼齐发,兜对方,还请主公稍安勿躁!”
“知道了!”袁本初微微一挥手,稍显不耐,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这是当然的,要知道,眼见着关羽和其部众转过墙角,出现在视野之内,李进三千兵兜后,又有于禁三千兵堵住了北门,然后身前四千甲士,还有一个陈宫手握十部万军继续安排围堵,怎么看也看不出什么失利的迹象来。
然而实际上,此时袁绍内心还真不像表面上那么镇定……虽然说光天化日之下,其人位居高地,然后数千甲士环绕,基本上算是安全无虞,想要重演河内吕布那一战基本上也就是想想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沉闷的天气中袁车骑总是不免心悸,因为他总觉的哪里不对,总觉的关云长这一战根本不会这么只凭着一股血勇之气来作战。
而袁绍想了半日,唯一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便是这关羽准备拖时间拖到天黑,然后趁机溜走……那么从这场战斗付出的战争成本与死伤数字来说,倒是完全可以说是关云长获胜了!
可是闷热至极的天气下,随着袁本初再度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却又再度怀疑起这个猜想来了……毕竟,这温度怎么看都不像是马上要天黑的情况吧?
城东面,城墙下的阴影中,关羽早已经看见袁绍处密密麻麻俱是甲士环绕,却只是又抬首望了望天,便依旧不急不缓,缀着李进所领三部三千人继续往前方那似乎根本看不到胜机的土山而去!
袁绍远远瞥见,心中愈发惊疑不定。
但不管如何了,随着时间渐渐流逝,振武将军关羽不顾三面无数敌军环绕,宛如闲庭信步一般,终于还是来到聚集了足足四千甲士的土山跟前,然后驻足立马!
一时间,土山左近,城上城下,空气宛如凝固。
“大局已定!”袁军上下,眼见着北门南门都完成了堵截,便是东门前也有沮授不顾一切,派一支格外精锐的部队顶盾上前后,不知道多少人心中一块石头落了,便是呼吸都陡然顺畅起来了。
“关云长耍什么花招?”审正南在城头,也开始心中生疑,变得严肃起来。
“将军。”便是潘璋,此时也有些忐忑不安起来。
“无妨。”关羽微微示意,然后却是勒马向前,径直来到袁绍阵前,并当众喊话。“朝廷钦命振武将军在此,请问诸君,此处可是袁贼垒土山攻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