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97章

    不过,稍有军事经验的人都明白,包括戏志才自己都知道,他的这些措施注定不可能有太大作用。

    果然,去求援的人一去难回,而数十名忠心耿耿的义从试图强渡的举动也半道而废……虽然说是浅滩,但河水中前行太过艰难,而在对岸乌桓将领的催促下,当数百杂胡部落扭扭捏捏上前射出了一阵很有余地箭雨后,戏忠便主动下令让突击队伍回到了东岸。

    可即便如此,也有数名义从中箭身亡,被湍急的大凌河水冲向了北面下游地区……河水中的勇士宛如箭靶子一般缓慢。

    而紧接着,注意到了黑獭的情况后,公孙珣也百无聊赖的下令将其释放……黑獭本身应该没有恶意,看对面的情形,明显是一名乌桓首领临时起意,再加上手下有俟汾十二部的其他成员,这才瞎猫碰上了自己这只死耗子。

    怨天可以,尤人就没必要了。

    “是公孙大将军吧?”河西的白衣乌桓阵中,一名乌桓首领依旧是难掩喜色。“下着雨,我隐约看着像,却又有点迷糊……你们觉得呢?”

    “头领在问谁?”旁边的一名乌桓武士无语反问。“你当初可是亲自随塌顿首领去高句丽打过仗的,此间就数你自己认得最清楚……”

    “这不是以防万一吗?”这名乌桓首领边笑边叹气道。“简直像做梦一样……数日前,大家都还觉得咱们辽西乌桓要被灭族了呢,谁能想到有今日?此间若是能抓了公孙大将军去柳城,万般事都好说的。”

    “是请大将军去做客!”旁边有一名小首领赶紧提醒道。“来时单于专门说了的,不许有半点失礼……”

    “是!”这首领当即自我更正道。“是我错了……你过河去,亲自告诉大将军,说咱们乌桓人没有半点不敬之意,只请他去柳城做客。”

    细雨中小首领咽了口口水,但终究无可奈何,只能领着数名白衣骑兵上前,就在大凌河畔扔下手中长矛、弓矢,只骑着马趟水过河。

    眼看着对方缓慢的行进了一半,戏忠几乎是出于本能的下令放箭……乱箭之下,宛如活靶子一般的乌桓小首领和他的几名下属立即落得了和之前那两名义从一样的下场。毕竟,箭矢也好,河水也罢,不可能因为谁是乌桓人谁是汉人就有所区别对待。

    不过,河西的乌桓首领居然不急不气,反而依旧笑容满面。

    而河东的戏忠却已经绝望了……要知道,按照娄圭设计好的稳妥计划,绝不可能有什么反复的,但现在却因为他对于政治的考量而推进的冒险动作出现了眼前这种局面……如果不是公孙珣还在身侧,他几乎想立即自杀谢罪!

    能怎么办?

    强渡俨然是不行的了,可如若是掉头回去,且不说身后乌桓追兵,只说走的话要留多少人守这个浅滩?

    留的少了,对方千余骑兵大举强渡,完全可以硬冲;留的多了,公孙珣的安全谁来保证?说句不好听的,落在乌桓人手里公孙珣都能性命无虞,但单骑而走又遇到了一些蛮子怎么办?

    而且就算是暂时走脱了又如何?

    行踪暴露,对方知道了大致位置,顺着上下游去堵截渡河之处便是了。

    至于说等,这更是找死,乱成一团的战场上终究是乌桓人兵力绝对优势,拖下去,只会等来对方的大部队。

    戏志才的绝望越来越浓。

    不过,与此同时,骑马立在一侧公孙珣却并没有什么绝望、愤怒之类的极端情绪,而是感到了一股莫名的疲惫。

    没错,就是疲惫,因为这位卫将军几乎可以想象到自己的命运。

    首先是被俘……或者乌桓人连俘虏这种话都不敢说的,一定会恭恭敬敬的‘邀请’他这位卫将军去柳城‘做客’,甚至塌顿见了他照样会叩首,丘力居也一定会恭恭敬敬的侍奉他。毕竟嘛,他公孙珣是公孙大娘的独子,是右将军赵苞唯一的女婿,是辽西公孙氏公认的实际首领,是朝廷的卫将军!也是辽西乌桓某种意义上的救命稻草!

    所以接下来也完全可以想象,整个幽州都不会有人放弃他,唯一一个理论上有彻底决裂风险的刘虞偏偏是最不可能作出这种事情的人,所以交易一定会迅速达成。

    但是代价呢?

    失去了百战百胜光环倒是无妨,谁还没打过败仗啊?丢点钱财更是不值一提。

    可经此一事,乌桓人的叛乱需要何年何月才能解决?刘虞在幽州必然威望大涨势力大增吧?他公孙珣是不是再也没有面对此人的政治优势了?

    相对应的,自己母亲在辽东恐怕也要大幅度向自己的岳父退让,辽东是姓公孙还是姓赵怕是都要沦为一笔糊涂账。

    当然了,他公孙珣的根基在此,影响力肯定还是有的,军事优势也肯定有……但是受制于刘虞、赵苞也是必然的,已经开始的洛阳乱局、讨董大势他都会大幅度丧失影响力。

    而若这样的话,他这位卫将军和另一个时空里的公孙瓒到底有什么区别?

    这算不算辛苦十载,一朝被历史修正到了原点?

    然后,自己会不会跟另一个时空中的公孙瓒一样落得众叛亲离,一把火自焚?即便不会,是不是也要逃到辽东,仰自己岳父的鼻息生存?

    当然了,或许现实不会这么悲观,但是这种万般辛苦后的无力感却着实让人心累。

    假如……假如说,冥冥中真有这么一种力量,控制着历史的走向,自己再怎么辛苦也不过是取某人而代之,那自己的辛苦,自己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由不得公孙珣胡思乱想,曾几何时,自己母亲与自己信中开玩笑式的那种‘世界线回归’的说法,似乎早已经被自己的成就所击碎,似乎早已经在与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等人的谈笑风生中抛之脑后……可从去年许攸到来算起,好不容熬到了乱世开端,一切的一切却似乎全都回复到了一个诡异而又熟悉的线条之上。

    这是考验,还是戏耍?

    曹孙刘果然是天命之子吗?自己的野望、私心俱是虚妄吗?

    公孙珣仰头看向了飘洒着细雨的天空,一时失神。

    而就在头顶细雨依旧如牛毛般飘洒,不急不缓的滋润着辽西遍地绿野之时,忽然间,河对岸发生了异动。

    “是援军吗?”绝望中的戏忠惊喜莫名。

    不过,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确实是一股援军,很明显是一队夜间迷失道路,从北面他处成功渡河的汉军骑士,但却只有十几人,此时见到公孙珣被困在河东,居然不顾兵力悬殊,人困马乏,决死冲锋。

    而很明显,对岸乌桓兵马的骚动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的出现,而是惊异于这些人的勇气。

    “何至于此呢?”河西的乌桓将领一声叹气,然后唤来又一名小首领。“你领二十个乌桓勇士,去公平一战!也好让对岸的大将军看看,我们乌桓人的武勇有没有退步……传令下去,全军不许擅自放箭,一定要让公孙大将军知道我们的诚心。”

    ……

    “胜败之事,兵家寻常也,昔武皇帝之神武,亦曾决死于弹汗山,受困于大凌河……故曰,山河之势固、兵甲之无常,莫衷一也。”——《子伯兵法》

    第三十章

    挥刀断虚繁

    乌桓人的动作,公孙珣立在大凌河东的山坡上,看的清清楚楚,却依旧沉默不语,很显然,他对这种战斗并不抱太大希望……这不是母亲故事中那个动辄单挑的时代,虽然关张之勇,乃至于吕布之骁勇他早就见识过,也同样感到震撼人心,但他却可以保证,以关张之勇也不可能在没有补给没有营地的情形下以十余人逼退千余人。

    因为人会累的!

    可以想象,对面那个披散着头发不停下令的乌桓首领就是要用这十几个人来震慑自己,二十个白衣乌桓骑兵如果败了,他会再派一队人,再败了就再派……如此三番五次,总是要杀了这些人给自己看的。

    可怜大凌河畔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不是不能死,死人这种事情在如今这个时代太常见了,关键是值不值?

    那么到底值不值呢?哪怕是他公孙珣能因此逃出去也是值得吧?可如今这个局面便是他们全都死了,自己也逃不出去吧?

    牛毛春雨依旧在缓缓飘洒,不知不觉间公孙珣身上的铠甲、披风已经全部打湿,而对岸的战斗却已经在须臾间便开始了。

    隔河细细看来,来援的那股汉军不过十八骑,俱是普通汉军赤色直裾打扮,外套皮甲而已,为首者则有一领铁甲……这是此番出征时仓促选调骑兵时给予的制式装备,想来正是那些燕赵游侠。

    而对面,乃是二十骑白衣乌桓骑士……其中为首一人是穿着皮甲的。

    怎么说呢?双方的人与马应该很都很疲惫了,但汉军尤其疲惫,不过乌桓兵的装备明显差很多,这一波对冲,胜负未可知。

    两拨人刚刚列阵对峙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么想的,但仅仅是片刻之后,众人便停止了猜度,因为骑兵对冲,乃是一瞬之事!

    速度、力量、牺牲,成就了突骑的强大与血腥!

    十八骑汉军,自北而南,一次冲锋直接死了五人,但乌桓人却死了十三个,包括那名穿着皮甲的首领!然后汉军立即扔下长矛,拔出了腰中的制式环首刀,返身近战劈砍,剩余七名只有白衣的乌桓人无可抵挡,几乎是立即被砍杀殆尽。

    全程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汉军赢得干脆利索,无可质疑,而死掉的乌桓兵白衣血染,格外刺眼。

    饶是早有所料,饶是知道这种胜负无关大局,饶是明白上来死了五个人对河西这一小股汉军来说损失比例更大,更显得乌桓人局势在握,可如此干脆的冲锋与杀戮还是让河东的汉军、河西的乌桓兵马与各路杂胡纷纷心生震动。

    便是见惯了生死的公孙珣也不由侧目盯住了对岸。

    大凌河西,汉军只剩下十三人,却在为首的那人大声呼喊下有条不紊的下马重新整备,有人上了乌桓人休息更充足的战马,还有在冲锋中失了长矛的人趁机拿起了乌桓人的长矛,然后十三骑重新列阵,并遥遥持矛邀战!

    披散头发的乌桓首领面色发青,却是再度看向了自己身侧的一名小首领:“河东面公孙大将军在看着呢,二十骑与你,不要丢脸!”

    “二十骑,便是能胜也会丢脸吧?!”孰料,这名身材雄壮的小首领居然勃然作色,当场反驳了回去。“规泥,你自己说,如此勇士,又已经战了一场,我屈头哪里会占他们便宜?!他十三骑,我也十三骑!”

    名为规泥的乌桓首领欲言又止,但终究是无话可说,只能任由这名颇有性格的所部勇士亲自持矛出阵去了。

    十三对十三,汉军依然在北向南,乌桓人依旧在南向北,双方持矛立定,各自加速,沿着大凌河岸又是一次冲锋。

    那屈头身材雄壮,装备着一件明显经过改装的汉军制式铁甲,远远便对着对面那个为首的汉军铁甲骑士一声怒吼,倒也气势雄浑,然而与此同时,其人手中冲刺之矛也是忽然抬起,居然是在冲锋过程中临时变招,改刺为双手力劈!

    而临近来看,才会发现对面的汉军铁甲骑士也是同样的身材雄壮,而且容貌雄伟不凡,更有意思的是,屈头如此来势汹汹,他却只是闭口不言,左手持矛不动,右手勒马努力向前,堪称冷静相对。

    电光火石之间,双方迎面交战一合。

    屈头手中长矛并未得手,相对应的,那个铁甲汉军骑士的长矛也未得手,因为双方的长矛一劈一挡,在交马中很明显的对撞了一下。

    而且,屈头双臂登时微麻,毫无疑问,他从长矛上察觉到了对方的力量……不过,屈头有信心,对方也会从兵器上察觉到了自己的力道。

    但是,随着前方汉军铁甲骑士交马一合后转身持矛再来,屈头也刚要转身,却忽然觉得自己没有被铁甲护到的右肋一片钻心之痛,低头看去才发现那里的空隙居然出现了一个血洞!

    屈头恍然大悟,对方竟是一手持矛一手持刀,非但只用一左手挡住了自己双手的力劈,更是在交马一瞬才忽然以拔刀,刺中了自己的右肋。

    回想到此为止,因为钻心的疼痛未及发作开来,身后脖颈处便又再度一凉,俨然是那汉军铁甲骑士已经从身后拍马赶到,再来一招了结了他。

    两岸兵马再度骚动起来!

    因为十三对十三,汉军阵亡四人,乌桓人尽数覆灭。

    河西岸的乌桓军几乎是齐齐的看向了自家首领规泥,后者张口欲言,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眼见着河对面的公孙珣似乎也望向了自己这个方向,这位战场上的乌桓军统帅也是羞愤难耐。

    “九对九!”规泥终于咬牙言道。“全用军中知名勇士,换上好马,脱掉甲胄,只着白衣……不要再丢脸了!”

    就在乌桓军因为调度勇力之士而有所骚动之时,河对岸,也陡然出现了一个意外……之前被公孙珣下令释放的俟汾黑獭居然突然趁着汉军不备,蹿入大凌河深水中,而其人果然如他自己所言格外擅长水性,叼着一柄环首刀还能蹿水极速,远远看去还真如一直黑色水獭一般,一沉一浮便已经远远而去。

    汉军多在隔河观战,根本未曾在意此人,此时见到他逃窜,赶紧再去摸箭矢,已然有些来不及,更兼其人水性确实极佳,所以随着仅有的几只落空箭矢,那俟汾黑獭居然轻松游到了对岸某处,而其人上岸的地方,一堆杂胡部落兵马,非但没有拦击,反而有人主动上前接应……很明显,那应该是此战中投奔了乌桓人的十二天王部其他部落。

    “果然靠不住吗?”戏忠愤然言道。“胡狗之类,皆不可信!”

    公孙珣不置可否,只是依旧盯着对面战场无言无声无色。

    河对岸,第三次‘公平一战’已经开始,在一众杂胡部落的注视下,在两岸汉军与乌桓军的沉默中,又一次冲锋就在眼前。

    仅剩九人的汉军多少有些疲态尽露,其中一人还明显一臂带伤,但在为首一人的带领下,居然精神抖擞,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燕赵骑士,多少有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忽然间,有汉军白马义从隔河吹起号角,宛如军令一般立即催动了第三次冲杀。两边相撞,正如两个陶罐正面相撞一般,破碎、鲜血、残躯,之前一切雄壮严正的事物顿时化为乌有。

    这一次,汉军倒下了五人,但汉军中的首领明显武勇出众,其人轻松杀了当面之敌外复又回身参战,一手持矛一手持刀,左刺右砍居然又将乌桓人杀了个精光。

    不过,冲刺之后的乱战之中,也有两名汉军直接被杀。

    换言之,第三次‘公平一战’以后,汉军只剩下了两人而已。但毫无疑问,获胜者依然是汉军,因为乌桓人再一次全军覆没。

    而几乎没有任何停歇,第四次‘公平一战’旋即到来,这一次获胜者还是汉军,但那名铁甲骑士身侧,却再无一人。

    这个时候,诡异的事情出现了,随着那名铁甲汉军骑士下马一刀了断地上挣扎的乌桓武士,河畔的细雨中居然响起了巨大的欢呼声,但其中最长久和热烈的呼喊声竟然是来自于那些杂胡部落。

    河对岸,在汉军获胜以后,也曾短暂响起过欢呼声,但很快就随着这名铁甲骑士翻身上马遥遥再度邀战变得冷静了下来……因为眼前的情形对公孙珣的脱身似乎依旧没有任何帮助,相对应的,继续拖延下去的话,谁也不知道乌桓人的支援什么时候到。

    而这名已经得到了包括胡人在内的所有人认可的勇士,似乎注定要白白牺牲。

    军阵中,一片沉寂之下,披散着头发的乌桓首领规泥已经喏喏不知所措,但事到如今,他骑虎难下,只能继续勉力选派勇士出征。

    片刻后,一骑自白衣军阵飞驰而出,但迎面被那铁甲武士给一矛挑下马;

    又一骑飞驰而出,却又被此人一矛荡开,复又一刀了断。

    紧接着,乌桓人久久不曾出阵,然后居然是在周围友军的催促下,硬着头皮派出了一人,却是持弓而来,口出幽燕汉语,要求比弓……然话音刚落,此人便被射于马下。

    周边杂胡的欢呼声越发急切,规泥半是惊恐半是无奈,这次居然派出了两人,引得周边杂胡部落放声喝骂,而那汉军骑士也不理会,只是兀自换了马匹,直接迎战。

    三人交马之下,一名乌桓骑兵直接被刺下马,而那汉军骑士胯下战马却被另一名乌桓骑士给直接刺伤,其人翻身跌落在河摊上,勉力支撑起身后,甫一回头,便看到那名乌桓骑士已经折返冲刺而来,并远远大喝为自己助威。

    这位汉军骑士依旧不言,却是从地上拔起一矛迎面投矛而出,将那骑士整个人从马飞掷下去,然后其人从容夺马而立于河畔,复又执刀继续邀战。

    规泥目瞪口呆,却是不顾周边自己族人的苦劝,一口气派出了五个人,并喊来一队数十人的白衣骑兵,持弓去北面督战……俨然是不准备继续坐视士气流失了,甚至都不在乎河东公孙珣的目光了。

    “去问问他叫什么姓名,他的那些士卒又叫什么姓名?”早在对方单马相对之时,公孙珣便已经激愤难耐,此时终于是彻底忍耐不住了……人非草木,便是再见惯了生死,此情此景又怎么可能不动容。“然后告诉他,诸君皆为国士,若我公孙珣能脱此厄,一定会奉养他们妻子父母,以作报答……至于他,就不要再送死了,我与乌桓人说,放他南归!”

    身边义从的首领文则听见吩咐,赶紧涌到河畔,大声呼喊:

    “河西袍泽可为十八骑留姓名在此,君侯将来必有重报!如君本人,可自南归!乌桓人不可追!”

    河西乌桓军内外一时骚动,规泥有心想下令让人即刻射箭了结此人,却又不太敢在这个关口真的触怒公孙珣……更兼杂胡汹涌,纷纷上前鼓噪称赞那名勇士,规泥甚至还看到周边部族中有人遥遥指着自己大声激烈的说着什么,所以愈发不敢冒险。

    故此,其人到底是让那一队弓手给撤了回来。

    随着这个动作,河畔处除了蒙蒙细雨的飘洒声外一时安静如旷野,无论是河东河西,各部皆等那手持环首刀的铁甲骑士出声……何止是公孙珣,便是规泥自己心中都想知道这个凛凛而立的汉军骑士到底是何来历?

    “君侯是在羞辱我们吗?!”大凌河西,那铁甲武士甫一开口便惊得两岸众人一时失语。

    之所以如此,不止是因为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军骑士嗓门居然如此之大,以至于声震河岸,更重要的是这句反问实在是让人惊愕……便是公孙珣也陡然怔在那里。

    “我辈自乡中来,不避千里路遥,投君侯麾下,舍生忘死,求得难道是什么赏赐和名声吗?!”此人依旧持刀不动,只是扭头看向河对面山坡上的身影厉声反问。“国家板荡,四处生乱,老百姓无处安身,只有君侯在广阳行仁政,安抚幽冀流民,赖此生者何以十万计?这番仁政还不够我们为君侯送一次命吗?君侯若真有询问,我辈十八人只有一答而已,今日之死,不是为了君侯而亡,而是为了君侯昔日不负天下的志气与仁政而死……唯此而已!”

    言罢,其人也不持矛,居然是单骑单刀,兀自往前方那五名乌桓骑士方向冲锋陷阵而去,五名乌桓骑士仓促应战,却被此人一刀劈出,当场了结一人,复又夺过其矛,一手持矛一手持刀,状若疯虎,连连压制其余四骑不断退后。

    偏偏此人即便是拼命之时,尤有收放从容之武意,堪称攻防兼备,居然又连杀三人,逼得最后那名精选出的乌桓勇士再也不能承受,转身便逃。

    而那汉军铁甲骑士也什么都不管,只是兀自追杀向前。

    一部距离最近的杂胡部落眼见着这二人往自己阵中而来,也是一时惊愕,居然整个部落调转马头,仓皇避让。

    与此同时,河东的公孙珣先是怅然若失,却又旋即羞愤难耐,其人也不多言,也不鼓励,只是自腰中拔出自己的那柄断刀来,便一言不发,一马当先往河对面淌水而去。

    戏忠长叹一声,居然也拔出自己防身用的长剑,然后第一个跟了上去,如此形状,河东仅有的百余白马义从自然纷纷跟上,而剩下百余名杂胡见状犹豫片刻,却也是咬牙紧随其后。

    河西处,规泥早已经因为那只杂胡部落的擅自躲避焦头烂额,好不容易喝止下来,一回头却发现河对岸居然在趁机进兵,于是又赶紧呼喊下令,召集周边部族骑士上到浅滩前阻拦;

    然而再一回头,却又见到那名悍勇武士的铁甲骑士一声不吭,已经杀了逃窜中的乌桓骑士,复又直冲自己本阵而来,于是惊慌之下,其人再度呼喊下令派出一队人马去阻隔;

    但还不等他喘口气,忽然间,随着身侧属下的提醒,规泥这才看清楚河对岸居然是公孙珣亲自渡河而来,而且就在当面位置,于是登时失魂落魄……这真不是他胆小,而是身为乌桓人中少有的高级贵族,他心里非常清楚,真要是公孙珣死在这里,怕是整个辽西,包括丘力居在内的所有人都会要了他的脑袋……于是,匆忙间他又赶紧下令让那些杂胡不许放箭,反而又让自己军中最直接统属的白衣乌桓骑兵亲自上前肉搏,并力求活捉公孙珣!

    命令颠三倒四,整个河西岸乱做一团,无奈何下,这规泥只能放弃去理会身后那名汉军勇士,然后亲自引乌桓骑兵主力向前,以求杀伤汉军他人,并尽量活捉或者困住公孙珣。

    “大将军何至于此啊?”好不容易来到浅滩处,眼见着公孙珣还在河水中勉力前行,规泥便推开周围的杂胡部落首领,兀自下跪,遥遥恳求。“大将军千金之躯,在对岸等我家单于亲自来请你如何啊?何必亲冒弓矢啊?”

    对此,公孙珣只是挥刀相指以作应道。

    规泥无奈,只能跪在原处,然后扭头喝令周围的白衣乌桓与诸多杂胡骑兵一起弃弓拔矛,准备在滩头肉搏……然而,随着诸多兵器出鞘或抬起,忽然间,一片锋刃之间,规泥身后,一柄汉军制式环首刀自上而下,将扭头兀自说着什么的规泥给一刀枭首!

    事发突然,浅滩阵地上,混乱的白衣乌桓与诸多杂胡部落士卒齐齐扭过头来,却见到一名面色黝黑的杂胡青年手持一刀,气喘吁吁,却昂然站在滩头规泥的尸首前,并朝周边目瞪口呆的诸多杂胡之辈放声喝问:“辽西这个地方,不是卫将军做主吗?卫将军做主,不比丘力居做主强吗?我们俟汾氏只认公孙氏,不认识什么乌桓单于!”

    言未迄,河中一个已经非常之近的声音也登时响起:“我公孙珣指此河立誓,辽西百族,无论出身,今日从我杀乌桓者,不究过往!从乌桓杀我者,必夷其族!”

    几乎是一瞬之后,河滩之上,立时乱起。

    ……

    “珣征乌桓,尝为胡兵数千骑塞百骑于河口,汉军十余骑者隔河遥见珣白马,乃不避生死,直冲胡骑阵中,凡七进出,终余一骑耳。时天落雨,珣见之感怀,隔河大叹曰:‘天命固不在吾也,君英姿熊虎士,何与吾葬也?吾与胡骑言,君可自去。’汉骑遥横刀答曰:‘天下讻讻,民有倒悬之厄,独将军收流民百万于幽冀间,仁政所在,此非天命乎?且乎,天命不在公,在于何?请公不复言也。’言迄,持刀复冲之。珣隔河壮之,遂默然衔刀浮河往战。”——《汉末英雄志》·王粲

    第三十一章

    战殁尤思过往事

    大凌河北面下游某处,数千乌桓主力正在围攻背水一战的一支千余汉军部队,而乌桓单于丘力居正在远远观望战斗。

    “这次能确定吗?”衣着打扮宛如一名汉人贵族般的丘力居忽然回头,面上全是担忧之意。

    “能确定了。”旁边一名明显满头大汗而非雨水的乌桓贵族气喘吁吁的于马上答道。“只有南面二十里处规泥那里明确说拦住的公孙大将军,其余几处,无论是往东面跑的那队打着白马旗的白马骑士还是这里的这根硬骨头,都没有看到公孙大将军的身影。”

    “规泥是个稳妥的人。”丘力居也是终于展露喜色。“他说是应该就是了,你速速去告诉他,务必不要伤了卫将军……伤了公孙大将军的性命,我马上赶到。”

    这名乌桓贵族不敢怠慢,立即率领数名骑士转身而走。

    “你过来。”丘力居不慌不忙,复又喊来一人。“过河去寻塌顿,让他的一万人马不要再于此处耽搁时间了,立即南下去接应规泥。”

    这人也是立即承诺,然后翻身上马而去。

    “收兵!”丘力居最后言道。“此处必然是没有的了,不要徒劳浪费兵力……咱们全军结阵去南面堵人。”

    “父亲。”就在此时,一名大概只有十六七岁,负着弓并未持矛的乌桓贵族少年忽然开口。“这支汉军如此善战,背水列阵杀了我们那么多人,为何不留人看住他们,等回头杀光他们?”

    “因为没……没价值。”丘力居盯着自己儿子轻声笑道。“楼班,你知道这个词吗?”

    “知道。”

    “那你可知道,这一战,咱们乌桓人唯一的价值就是抓住那个公孙大将军,而且还必须是活的。”

    “为什么啊?”年轻的楼班当即不解。“之前段日余明父亲也不让我杀掉,结果还是让他送出情报来,差点让这个公孙大将军给跑了。”

    “段日余明与公孙大将军不是一回事。”丘力居一声叹气,然后翻身上马,边走边言道。“段日余明是因为他的根基在柳城周边,我是真觉得时间长了他能诚心投降……至于我们明知他是间谍却还走漏消息被他看了出来,那是我们的疏忽。”

    楼班缓缓点头,复又追问不止:“那父亲,公孙大将军又是怎么一回事?”

    “公孙大将军是北地的主人。”丘力居面色一肃。“我们这些人,和段日余明、莫户袧,还有那些杂胡一样,都只是在他家院子里觅食的家犬、野犬。而我们这次起兵,不过就是想趁着他之前离家,想野犬一样,偷一口活命的东西罢了。”

    “我们有三万骑兵!”楼班面色激动的反驳道。“若是那些杂胡也能效忠我们,便有二十万人口……怎么能是野犬呢?”

    “公孙大将军有十万兵,数百万人口。”身后乌桓骑兵在大股整肃,脱离和高顺部的接触,而丘力居头也不回的便给出了一个让自己儿子难以想象的数字。

    “可他打仗不如父亲!”楼班立刻想到了第二个反驳的理由。“这次虽然有段日余明报信,却还是赶不及逃出去,还是被父亲和兄长给拦住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