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未必。”公孙珣也一夜奔袭疲态尽露,不过很明显,他对自己的小师弟判断并不赞同。
“确实未必。”戏忠不善骑马,此番被公孙珣留在了营中,可唯一跟来的谋士娄圭也是对傅燮的判断不以为然。
“战局尚有反复吗?”傅燮一时惊愕不定。“恕我愚钝,实在不知对方转机在何处。”
“不是战局反复,而是此间有大河在前,黄巾军又已入绝境。”娄子伯在马上感慨道。“怕是不用等身后大股步卒追上,便要有个结果了。”
傅燮几乎是瞬间醒悟:“子伯先生的意思是,贼人要么会趁步卒未至,拼死反扑;要么会干脆转身投河,宛如当日浊河畔与清河畔那般?”
“不错。”娄圭微微捻须应声道。“大概便会如此了。”
“终究是数万条性命。”马上的公孙珣不知道是疲惫还是因为战局轻松至极,所以显得有些百无聊赖。“去喊一喊,问一问张梁在何处?告诉他,败局已定,若还有一分骨气何必牵累无辜?要么出来引亲卫与我决死一战,要么与我做个别,自戕而死。无论如何,我都会念在昔日赵国霞堤一面之缘,相互勉强算是故人的面子上,给他个痛快……届时,也好趁早让这数万青壮绝了念头,投降寻个生路。”
傅燮闻言颇为犹疑,却是不免劝谏:“君侯,此辈皆是邪教妖人,四五万之众便是降了,朝廷又如何能容?如今已然是战局末尾,应该杀了立威才对。”
“这种事情自然有我和皇甫公还有中枢讨论,你就不要掺和了。”公孙珣挥手催促。“速速去做!”
身份差距过大,虽然有私交,傅燮却不敢再多言,便当即率众打马而去,招呼其他人去呼喊张梁了。
“君侯终究是动了恻隐之心?”等傅南容一走,娄圭便不由再度叹气。“便是东郡时初见心存震动,如今一而再再而三,也该适应了。况且,将来这样的事情怕是越来越多,哪里是能一一救得过来的?”
“既然当面,且试一试嘛。”公孙珣依旧面无表情。“再说了,如今局势跟之前还是不一样的,东郡时黄巾尚在势头上,彼辈心存刚烈之意也是寻常;清河畔那两万人,多少是有为了张角殉葬之意……如今呢?若是张梁也死,黄巾烟消云散,他们又怎么会纷纷为之赴死呢?为谁死?黄巾起事不过数月,哪来这么多忠臣孝子?”
娄圭缓缓摇头,心知道对方是在强词夺理,却也不好多劝。
片刻后,前方某处忽然一阵骚动,然后一个黄天大旗和一个人公将军的大旗便同时举起,随即,两个大旗齐头并进,居然是直接往形象显著的白马义从处杀来。
很显然,这是张梁听到了喊话,然后根本想都没想,便下定决心引亲卫要来会一会公孙珣这个赵国故人了。
公孙珣抬头示意,韩当即刻引五百余白马义从飞扑出去。
没有金鼓,甚至喊杀声都有气无力。但见到此处举旗,无论是黄巾军还是汉军全都骚动了起来,黄巾军试图来援,汉军骑兵则一边阻隔一边试图过来斩杀张梁,夺取这最后一个大战功……双方一时全线混战。
但很快,随着五百新近重编的白马义从迎头撞上那两杆大旗后,原本就疲惫不堪的两军便各自重新沉寂了下去——因为那两杆标志性的大旗几乎是瞬间被推倒。
而须臾后,那两面大旗更是和被捆缚着的张梁一起,被傅燮、韩当一起送到了公孙珣身前。
“果然是昔日故人。”看到张梁被押解过来,娄圭迎面而上。“只是清减衰老了不少,我家君候……”
“见到我如何不拜啊?”马上的公孙珣忽然眯着眼睛打断了娄圭的言语。“当日我为县令,你在霞堤见我时尚且以大礼相拜,如今我为五官中郎将,又持节而来,你却为阶下囚……为何不拜啊?”
“昔日之拜,正为今日不拜!”隔着七八步远的距离,张梁头裹黄巾却发髻凌乱,然后双目充血一脸憔悴之意,却依旧直身昂首相对。
其人虽然语气和缓,到底还是有几分气势的。
“我明白了。”公孙珣缓缓点头。“既然你赴约至此,我也不会食言,你要如何去死?”
“若是可以,还请故人以弓弦代白绫,留我全尸。”张梁叹气道。“此事若是别人来做,怕是要摊上一个勾结黄巾的嫌疑,可故人覆灭我黄巾数十万,杀我二兄,逼死卜已,手刃波才……想来应该是少有不必在乎这个嫌疑之人。”
不待周围傅燮、娄圭等人来劝,公孙珣便缓缓颔首答应:“我还不至于失信于人,义公,你来……”
“算了!”就在这时,倒是张梁自己忽然低头叹气道。“落到如此下场,何必还要强装英雄做凛然姿态?请斩我首吧!”
“这又为何?”公孙珣当即蹙眉。
“我观故人存有些许恻隐之念,既如此,不妨杀我后让属下持我首级招降一二,或许能多活几人。”张梁依旧从容。
公孙珣默然颔首,旁边傅燮、娄圭也各自无言。
韩当随即抽刀,而张梁此时却忽然又有了怪异举动——他先是转身向南而站,然后不等韩当过来,却忽然又转向北面,最后,一直都没有失了体面和从容的他倒是忽然失措流泪,反而让其他人措手不及。
“故人之前如此从容,事到临头居然也怕死吗?”公孙珣当即不耐。“你们兄弟,居然还不如卜已、波才之辈。”
“非是如此。”张梁泪流满面,语气惊惶失措。“我刚刚以大兄在南,想要面南而死,却又忽然想起,二兄与家乡廮陶俱在北面,又想要面北而亡……然而南北不得两全,败军之将居然连死都不能坦然相对吗?”
周边众人一时沉默,便是傅燮这种视彼辈为贼所以没有半点好脸色之人,此时也不禁肃容。
公孙珣叹了口气,朝着韩当摆了摆手,后者不再犹豫,一刀而起,血溅三尺,不知魂魄该往南走还是北飞的张梁便就此丧命。
杀了张梁,可以说这最后一战也算是有了一份交代,公孙珣百无聊赖,毫无战意,只是让傅燮持张梁首级还有缴获的两面旗帜去四处招降,他本人却干脆折返到不远处一处高地上,下马闭目养神了起来。
而正如公孙珣以及娄圭所猜测的那样,张梁授首后,黄巾军当即丧失了最后一丝抵抗意图,然后确实有很多人选择投降,但也确实有很多人依旧前赴后继,转身往漳河而走。
公孙珣闭目以对,也是无可奈何下的一种应对方式了……面对着明显带着邪教性质,而且一开始就注定要覆灭的农民起义,身为世族子弟出身的一个将军,他自问已经做到了极致,最起码下曲阳那边卖到辽东的数万战俘可以让他问心无愧。
而这个时候,按照东郡那次的经验和教训,闭目不看、闭嘴不言,并给这些人自由选择的机会,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他说了算的。
“君侯!”关羽忽然引数骑来坡前汇报。“我在黄巾贼中见一故人欲投河而去,本想喊他来降,他却不应,想来是我位卑,言语不得其信重,便只入阵好将他绑来,带到此处请君侯承诺一句……”
公孙珣微微睁开眼睛,却是噗嗤一笑:“王道人,你本就是我安插在张角身侧的间谍,如何也要为黄巾赴死啊?”
被捆缚着放在地上的王宪王道人,闻言也抬起自己那张猪腰子脸强笑起来:“将军不要取笑,更不要污我清名,我何时为将军做过间谍?”
“君侯!”关羽拱手而言。“王道人必然是常年在张角身侧,以至于被邪教蛊惑了,请念在其人行事多有可取之处,又兼是邯郸故人,务必赦免他一会吧!”
公孙珣微微颔首。
然而,不等这位五官中郎将配合这关羽准备救下此人时,这个全身捆缚,只能在地上勉力昂首之人却已经干脆大声答道:
“张角固然妖道,太平道亦是巫道,可我太原王宪也是妖邪之辈,皆世所不能容之物!今日死前能见到诸位故人,并与诸位相辞,已然足够了!若君侯与诸位故人皆还愿认得我王宪,就请务必成全!”
……
“宪自邯郸别,不复闻也。数年,太祖伐黄巾于广宗,将克,夜宿于营中,忽梦宪。其欲梦中白太祖曰:‘今夜黄巾将往漳水,可断之。’太祖问曰:‘君道人,与张角素往来,何以告吾?’宪复应:‘天下惶惶,定人心者在君不在角,且夫天下相争,无辜者众,愿君长以仁念怀之!’太祖醒,尽发骑兵于漳水,获张梁首,遂平黄巾。”——《旧燕书》·方士列传
第二十七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下)
公孙珣沉默以对,因为他几乎立即就明白了王道人的意思。
一方面,这个人虽然出身太原王氏,但却容貌丑陋,自少年便绝了仕途,所以只能学些旁门左道,然后流落江湖,无疑是个典型的不为世人所容的歪门邪道。
另一方面,王宪虽然于造反什么的无所求,但黄巾军和太平道却依旧给了他生存的价值与做人的尊严。
而眼下,黄巾军要覆灭了,那些愿意尊重他,甚至可以说需要的人也要没了。如此情状,与其苟延残喘于容不下自己苍天之世,倒不如陪着这些需要他的黄天之民一起上路……恰如数年前邯郸往邺城路上那般。
一念至此,公孙珣心中不由微动……他哪里还不明白?实际上,当数年前一众人从邯郸一路往南,路遇流民之时,这王道人便已经做出了今日的选择——他和所有人分道扬镳,孤身向北,选择了以太平道人的身份融入流民之中。
那一日,自己没有拦住对方,今日之事便已经注定了。
“给他松绑。”公孙珣挥手示意,然后复又正色询问道。“可有什么交代?相识一场,必不负所托。”
“并没有!”被解开绳索的王宪先是恭恭敬敬朝公孙珣、娄圭、韩当、关羽等故人团团行礼,以示感谢,然后坦然言道。“诸位皆是做大事的人,一介邪道,无牵无挂,何言托付?非要问我,无外乎是希望诸位勉力加餐,保重身体,如此而已。”
言罢,其人头也不回,直接扶着头上黄色抹额,便转身往北,踉跄而走……相比较于数年前在邺城北面的身影,倒是坚定了不少,甚至居然有几分急促的感觉。
王道人这个人虽然向来有些疯疯癫癫,但其人废物到人畜无害的地步,更兼难得有几分行善之心,故此,昔日邯郸旧人倒是多带着怜悯之意看他的。如今,眼见着他如此坦然赴死,却是让关羽、韩当、娄圭等见惯了生死之人纷纷有些震动难言。
公孙珣端坐在小坡上的马扎上,目送对方消失在纷乱的河畔中,却是再度闭眼。
不过,稍待片刻,忽然又有牵招来报,说是有擒获的一个黄巾军小帅自称故人,请见君侯,已然缚来。
有王道人的前鉴,公孙珣倒也认真了起来,但等他睁开眼睛,看着地上被捆缚着的人却又一时蹙眉:
“你是何人,为何要妄称我的故人?”
此言一出,送人过来的牵招干脆拔刀,就要在此地了结这个胆大包天之徒。
“小民不敢称大将军故人!”这个相貌平平的中年黄巾军小帅赶紧双膝落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却又狼狈解释起来。“只是若非如此,实在是难见大将军的面,问清楚我弟的下落……”
公孙珣依旧糊里糊涂,但韩当却立即明白过来,直接抬手用刀鞘挡住了牵子经。
公孙珣见到韩当的反应,也是登时恍然大悟,却又旋即勃然大怒,居然直接起身将座下马扎整个狠狠砸到此人面上:“你也有脸问你弟弟的下落?!若非是你做了贼,贾超何须去死?!”
地上这中年人,也就是贾超之兄贾平了,被硬生生砸了一下,却恍然未觉,只是以头抢地,宛如在回应公孙珣的质问一般,又宛如喃喃自语:“如此说来,那日独自荷旗往广宗城下送死的,正是我弟了?乡人们都说像,我还不信……”
贾超之事乃是公孙珣离开东郡后最是愤恨懊恼之事,此时他见到贾平在前,又如此窝囊,全无其弟弟半点风采,难得气血上涌,居然直接拔刀……不过,眼见着韩当突然扑通一下跪在贾平一旁,公孙珣终于还是冷笑一声,收起刀来。
“不要再嘀嘀咕咕了!”收起刀后,公孙珣依旧气愤难耐。“看在你弟弟的面子上,自己回家去吧!”
牵招虽然对贾超的事情不太清楚,但眼见如此情形,哪里还会犹豫,于是立即动手,便将贾平解绑。
孰料,解绑之后,这贾平回过神来,先是就地叩首,然后却又缓缓摇头:“不瞒大将军,小民已经没有家了,而且我也不是不知道我弟一直跟着大将军做事……”
“既然知道,为何还要去当黄巾?当日随便逃出来寻你兄弟便是!”这次当众喝问起来的,却是上前一步的娄圭,而娄子伯俨然是生怕这个不懂进退的人彻底惹怒了自家君侯,到时候让韩当更加难做,这才强行出头。
“这位先生。”贾平惶惶摇头。“我家在安平钜鹿交界处,二月那时候忽然间满乡满县满郡之人都做了黄巾,我若不去当黄巾,如何能保住我妻子呢?她当时怀孕七个多月,而我之前的孩子又都夭折,如何敢逃出去?故此,乡中太平道人寻到我,以当日施符水给我娘、给我几个夭折孩子的事情,还有替我遮掩案情一事来做说法,强要我去做黄巾,我哪里敢拒呢?”
娄圭为之一叹,却是回头偷看了公孙珣一眼,然后无力挥手:“速速走吧,回家带上你妻子儿女,去邯郸、邺城寻安利号,报上你弟弟的名字,让他们捎待着你全家便往辽东走……以后再也不要回来。”
贾平再度叩首,却也是一叹,弄的娄圭颇为无语。
倒是那边牵招牵子经一时摇头,然后忍不住提醒了一句:“子伯先生,适才这人便说他已经无家了……”
娄圭与旁边还在跪着的韩当对视一眼,忍不住头皮发麻。
“当日大贤良师召集各地黄巾往广宗去,我们本地那个大户人家出身的小帅不想去,便拿捏着我将要临产的妻子,强要我来做小帅,领人去广宗……我不得不去。孰料半路上妻子难产,孩子生下来便是死胎,到了广宗,她思念孩子过甚,没几日也死了……我之所以苟且,便是想熬到事后再去寻我兄弟,若能见他成家立业便也知足了。”贾平言至此处,不由泪流满面,只能连连叩首。“其实,当日乡人都说城下死的人是我兄弟,我便猜到了一二,只是不敢信而已,今日知道了,也没有挂念了!”
“那便去吧!”公孙珣听得心里发堵,只能扶刀转身过去,然后背身催促了一声。“何必在此处絮絮叨叨个不停呢?”
“还是要谢过大将军,还有这位韩统领的恩德。”贾平依旧泪流不止,兼叩首不止。“若非两位,我们家中人早在七八年前便已经死绝了,而且我在广宗也打听到了,那马老公也是大将军杀的……倒也不亏了!”
言至此处,此人再度伏在地上对着身前诸人挨个叩首,然后才起身往北而走。韩当站起身来,往北跟着走了两步,终究是垂头丧气的停了下来。
而看到事情告一段落,候在坡下的刘备也拱手上前:“兄长,适才我……”
“又是故人吗?”公孙珣头也不回的质问道。
“正是。”刘备勉力干笑道。“兄长在邯郸有所履任,此处故人多一些也是寻常……我已经问清楚了,此人自称是前赵国佐车副史李明李易之……言之凿凿,未必是虚。”
公孙珣依旧背对众人,面南而叹:“这倒真是故人,董公仁也曾与我说过,当日乱起,他确实是去投了张角……实际上,张角在河北经营日久,他当日一举事,这周边郡国便十室五空,便是褚燕,若非我及时赶到,怕也是要从了贼的。”
“那……要不要见一见?”听到同僚如此秘辛,刘备愈发尴尬。
“我也不知道。”公孙珣依旧头也不回。“若是担心被随意杀了,借故人之名请降,念在昔日缘分上见见倒也无妨,就怕也是来辞行的,那便难堪了……”
刘备低头不语。
“然而,事情反过来一想,”公孙珣继续冷笑一声道。“若是请降,其实见与不见都无关碍,可若是辞行,又怎么能因为难堪而不见呢?”
刘备在坡下缓缓颔首,却是直接退下,须臾后,便直接引着一个头裹黄巾之人过来……因为直接解开了绳索,故此只让他在坡下遥遥立住。
公孙珣长呼了一口气,让自己暂且忘掉贾超之事,复又收敛表情,这才回过头来,居高临下,面无表情的看向了李明:
“如此说来,你也是来辞行的了?”
李明是郡吏出身,相较于之前贾平的絮叨,言语和礼节中自然干脆了不少,其人当即拱手而拜:“然也!若是别人在当面,自然无须多此一举,可君侯当日曾实际主政赵国,多少与我有一两分君臣之实,而那一两年也是下吏过得最痛快的日子,不能不来告辞。”
“你终究是郡吏出身,为何一定要……”公孙珣欲言又止,只能以手指北。
所指之处,漳河深不可测,又隐隐有哀泣之声顺风而来,只是公孙珣心中有所觉悟,所以早早避开河畔,刻意选到了这么一个较远的地方,这才省的去看清彼处情形而已。
“当日国中佐车吏王冉,君侯还记得此人吗?”李明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反过来问了一句。
“自然记得。”公孙珣失笑道。“王冉王启明嘛,当日便是你二人辛苦守着满是荒草的郡寺,我第一次进去直接栽了一跤……也因为此事对你二人印象深刻,他年长一些,你年轻一些,对不对?听董公仁说,当日他也投了黄巾?”
“难得君侯记性如此之好。”
“我倒是不想如此记性好。”公孙珣再度嗤笑一声。“他在何处啊?”
“死了。”李明微微叹道。“就是刚刚,我和王冉一起随人公将军作战,我有些胆怯,故意落在后面避战,他却因为向来感念人公将军的知遇之恩,所以冲锋在前,于是被君侯的白马骑兵一刀砍了脑袋……说起来也是他自寻死路,君候的白马义从别人不知道他难道不清楚?总之,王君确实死了,我当时正在逃窜,回头一眼,看的清清楚楚。”
“如此说倒是怪我了?”公孙珣不由负手再笑。“居然对故人刀兵相见。”
“君侯不该有如此念头!”李明忽然面色一肃。“两军交战,你死我活,胜败之后,身死族灭本就是咎由自取,将军可有怀仁之心,却不可自责之念!至于启明兄之死……乃在于我……是我当日误判形势,力劝他随我一起投奔人公将军,以至于与君侯这般人物沙场相对,然后今日又是我临阵退缩,不能与之同死!”
“你的劝谏,我确切的收到了。”公孙珣当即颔首。“一定会谨记在心。”
“那就好!既如此,明愿君侯早日宰执天下,主政四海,如此,将来像我和启明兄这类人,便不会再落到类似下场了!”言罢,李明一丝不苟,俯身大拜行礼。
等他抬起头来,看到公孙珣昂然受了他一礼,不辞不让,便长呼了一口气,然后也整理了一下头上的黄巾,便同样兀自往北走了。
漳水朦胧,有感于对方的劝谏,公孙珣不再故意避让,然而他扶刀立在坡上面北许久,却终究再无故人前来相辞。
待到中午时分,阳光直射,秋风荡荡,自坡上往下看去,从身前到漳水数里的地方都一目了然,公孙珣亲眼所见,河畔处终于是平静了下来。
换言之,自二月间到此,席卷了大半个天下的黄巾之乱到此为止。
“君侯!”又稍微驻足了一会,褚燕忽然也亲自来报。“南面烟尘四起,好像是皇甫将军亲自引步卒来了。”
公孙珣不以为然,稍微点了点头,便转过身来一边向南迎去一边从容吩咐道:“传令下去,务必在皇甫公到来前将战场打扫完毕,降卒收拢齐全。并告诉……告诉护军司马公孙越,说我曾有故人死在漳河畔,既然来此,让他私下替我稍作礼仪,临河做些许祭祀。”
众人自然不敢怠慢,而关羽甚至直接请礼,说是要去陪护军司马一同祭祀……自然也无话可说。
然而,公孙珣走下小坡,翻身上马,却又忽然怔住。
身边诸将不解其意,也只好停下来。
“我有私语说与子伯听。”公孙珣随即言道。
众将不敢怠慢,纷纷老老实实往后退去,而随着一群义从隔开一片空地,唯一一个外人傅南容更是被挤到了上百步远,娄圭这才忍不住正色请言:“君侯请讲。”
“不用试探皇甫嵩了。”公孙珣面色古怪,似笑非笑。“他必然不会反的,而且你我之试探此时毫无意义。”
“这是为何?”娄子伯左右看了一眼,忍不住压低声音问道。
“黄巾匆匆不到一年,张角以邪道巫术拉拢人心,可浊河、清河、漳河犹自有这么多人因为各种缘故为他与黄巾赴死……汉室煊赫多少年?你觉得会有多少人甘心为它赴死?这个道理,别人不知道,最善把握形势的皇甫义真不知道吗?”
娄圭抿嘴半晌不言,却又忍不住摇头:“如此说来,汉室倒是要巍然不倒了?”
“非也!”心知将来事情发展的公孙珣连连摇头,然后直接勒马往等的焦急的傅燮处而去。“虽然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但绝对没多长时日了……愿为黄巾死者不也是半日就死光了吗?且暂观愿为汉室赴死者纷纷而死吧……我估计也就是往后两三年吧!”
娄子伯思索片刻,咬牙跟上,而韩当和白马骑士们也纷纷再度启程。
五百白马义从身后,兵戈深处,秋风正吹皱一条大河。
诗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
河畔连绵相辞去,今日方知我是我。
……
“秋,九月,太祖与张角弟宝战于下曲阳,大破之。同月,皇甫嵩临广宗,逢角死,与张角弟梁战于广宗,亦大破之。适太祖复将下曲阳兵至,梁愈恐,乃潜夜勒兵,驰赴钜鹿泽。二将立发兵,以步卒破城,行骑兵断梁于漳河,战至晡时,各大破之。斩梁。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广宗累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天下乃平。”——《典略》·燕·裴松之注
第十卷
第一章
丰年好大雪
十月,洛阳。
刚刚入冬,便已经天寒地冻,雪花飞舞。
此时,光禄大夫公孙珣正在后宅无聊的与一只花猫对峙。
此番还师入洛,可能是考虑到公孙珣这边已经大半年没有接触女人,生怕他又纳了什么妾,所以后宅中就将本是洛阳出身的冯芷送了过来,以照料他生活。
然而,冯芷来到洛阳后一发不可收拾,每日间都要带着公孙珣勉强才三岁的次子公孙平走亲访友……今日往亲父冯芳处去,明日往舅舅曹陵处去,后日眼见着大将军何进后宅处送来礼物,她居然也带着儿子和礼物亲自去拜访。
至于今日,则是曹氏族亲中要祭祀死去的曹节,她居然也带着孩子去了。
怎么说呢?公孙珣心里是有些不耐烦的,但念在对方多年小心侍奉,而且确实离家这么长时间,隔断讯息良久,再加上这些往来以人情角度来看也终究无可厚非,倒也不好阻拦。
只不过,他本人是万万不可能去跟冯芷那边的亲戚再摆出好脸来打交道的,也就只能在家读书逗猫了。
然而,今日上午去隔壁见抱病在家的刘宽,刘宽听说他最近一直在读《太平经》,问了几句后大感兴趣,便索要了过去……老头这把年纪,酗酒酗了几十年,如今又病怏怏的,公孙珣哪里会不答应?他立即便将带在身侧的一整套《太平经》给送了过去,但也因此无聊到连书也不读,只是在家欺负冯芷带来的这只瘦花猫了。
然而,花猫终究不是它主人,欺负起来也没这么多乐趣,公孙珣很快也就恹恹起来,直到门外忽然响起了吕范的声音:
“文琪,大将军邀你过府一叙。”
公孙珣心知戏肉将至,精神当即为之一振……毕竟,此时何进相邀,十之八九是要透露封赏内容的,而自己如果想要趁机有所调整,考虑到大将军本身的政治能量,这大概是最后也是唯一的调整渠道了。
而走出门来,迎着雪花,果然几个跟着公孙珣来到洛阳的私属幕僚,从吕范到魏越,从娄圭到戏忠,从王修到枣祗,也已经纷纷来到院中相候。
没办法,众人心里多少都能明白,自家主公此去大概便能确定此番战后封赏与去处了。能不在意吗?
至于说其他身上有秩的心腹下属……很抱歉,按照汉室几乎完美的政治运行体制,那些带兵之人,如今一分为二,一半驻扎在黄河北面的河内野王县,一半停留在洛阳西北的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