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吕范拱手而退。而等他走出帐来,秋风飒飒,出了半身汗的吕子衡却又听见身后复传来自家君候的幽幽一声感叹:“正所谓,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依然还是不懂!
……
“太祖伐黄巾,将功成,围垒设壁,不攻。更使军中蹴鞠为乐,兼整备营属、汰弱选优,复选军中勇士充白马私兵。待事成,城中士气已堕,左右皆服。”——《新燕书》·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纪
第二十四章
秋风起兮白云飞
无情的战争中,时间才是最无情的。
公元184年,汉光和七年秋。
八月二十四,下曲阳城内的黄巾军发生内乱,部分豪强出身的小帅发动叛乱,试图挟持地公将军张宝投降城外汉军,却引发了城内的军事冲突。
忠于张宝的黄巾军和发生动摇的黄巾军进行了大规模火并,结果是汉军大举入城,绝望之下,忠诚于张宝的黄巾军首领带着烂醉如泥的地公将军一起在城内高台上举火自焚,宁死不降。
昔日合兵十余万,纵横河北北部,扫荡六郡的张宝部黄巾就此覆灭。
不过,可能是因为真正决定性的大战早在之前滹沱河畔就已经结束了,这一战索然无味,尤其是张宝和相当一部分首领自杀,使得像样的军功都没有多少,想如河间张郃那般一战而被表为正式的别部司马,就未免有些痴人说梦了。
当然了,好在下曲阳城中府库没有被波及太多,聚拢了六个郡的财货被汉军轻松收下,然后五官中郎将依旧大方如斯,大手一挥,除了额外留给郭典这个钜鹿太守部分钱粮外,其余财货几乎全部赏下。
一时间,城内外军心鼎沸。
八月二十六,未等公孙珣的捷报送入中枢,南面广宗的董卓就正式和从汝南匆忙赶过来的皇甫嵩进行了交接,并老老实实的坐进了槛车往洛阳而去……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当董仲颖上来做出了战略误判,致使攻城进度全功尽废以后,这个下场就基本上已经注定了。
等待他的,毫无疑问是和卢植卢老师一样的下场——减死一等,安心等大赦吧!
消息传来,公孙珣无可奈何,只能又例行上了一份奏疏,请求以自己的功劳给昔日董方伯换来优待。
九月初四日,朝廷中使到来,并未提及任何封赏和功过之论,而是要公孙珣速速提兵向南,与皇甫嵩合围张角。
可见,朝廷真的是等的不耐烦了……毕竟,张角一日不死,中枢一日难安。而如今越是到最后,天子和中枢就越是焦躁不安,就越是等不得。
九月七日,辞别了常山相冯歆,并托付了包括甄氏族人在内的公私各种首尾给对方后,公孙珣便与钜鹿太守郭典,校尉程普、宗元一起引精选后的精兵三万,直下广宗。
然而,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和无言以对的是,就在公孙珣刚刚动身的第二日,也就是九月初八日,广宗大局突然间有了些尘埃落定的意味!
皇甫嵩死活都没想到,他来到广宗城下才数日,张角就死了!
这简直是黑色幽默!
数月间,举兵三四十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让战火绵延七八个州、近三十个郡的太平道首领,号称符水救人数十万的大贤良师就这么病死了。
几个月前都还有成千上万人坚信着此人能将大汉朝掀翻,建立黄天基业,几日前朝廷还咬牙切齿,为了杀此人而屡次更换主帅,催促合兵……但此人此时却在广宗城中化为了一具冷冰冰的尸首,再也不能回转。
城内外一片缟素,哭声震天,做戏绝不可能做到这份上,而眼看着张梁放弃外营匆忙入城,皇甫嵩作为百战宿将也立即醒悟,战机已到,这个天上掉下的大馅饼若是不吃下去简直是暴殄天物!
要知道,此时城下汉军有一开始卢植带来的四万大军;然后曹操带来了一万人;董卓又带来了一万西凉兵;现在皇甫嵩又从汝南带来了两万余兵马……去掉半年来的损伤和减员,依旧合兵近七万众,兵力本就不弱了!再加上董卓的西凉兵乃至于羌人部队对西凉名门的皇甫嵩也是格外尊重,所以也不存在指挥不协调的问题。
于是乎,就在当夜凌晨,皇甫嵩尽发大军直冲位于城外清河与广宗城中的黄巾军营寨。
之前便说过,十万之众,一半随张角在城内,一半随张梁在城外,互为倚仗。而此时,一来张角新丧,城外黄巾军绝望难承;二来指挥官张梁此时刚刚入城,城外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帅;三来,此时两军实力对比也确实到了一定份上了。
而且还是夜袭!
故此,黄巾军一战便溃,城外五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两万,逃走者不下一万,剩下的……则选择转身向城外清河国与钜鹿郡的界河,也是清河国得以得名的清河中赴河而死。倒是与死在浊河的卜已部,相互呼应,让人唏嘘。
此战后,尽管张梁还带着好几万人苦守广宗,但黄巾之乱却已经在事实上平定了。
说到底,这跟军事无关,实在是张角的死,让绝大多数黄巾军丧失了生存和奋斗的意义。没了他,黄巾之乱也就注定要在汉军的打击下迅速烟消云散。
而就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九月中旬的时候,公孙珣引兵来到了广宗城下。
从北面过来的三万大军旗帜迎风飘荡,战马、辎重车辆、军士绵连十余里不停,在广宗城内外的黄巾军、官军十几万部队的复杂目光中近乎轻松的到达了目的地,并立即开始安营扎寨。
至于说主帅公孙珣,不及与汉军营中诸多熟人寒暄,便在第一时间汇合了皇甫嵩,两个持节且不尴不尬合作过一次的中郎将马不停蹄,直接往城下一处土山上登高观看形势。
“文琪且看。”二将披着披风,骑着高头大马,引着各自属下心腹、亲卫、仪仗、旗帜并马来到一处土山上,端是威武,而皇甫嵩倒也干脆,开口就直接介绍敌情,其人言语也是一如既往的温和。“广宗城经过你恩师卢公还有东中郎将董公的围困,其实已经摇摇欲坠……就等你来,咱们一鼓而下了。”
公孙珣勒马仔细观察,然后立即点头不止表示赞同。
毕竟,皇甫嵩说的是大实话……有些东西是肉眼都能看的清的。
借着卢植在时搭建的围垒工事,董卓和皇甫嵩重新进行了围困,这使得之前昔日坚固无匹的广宗城,如今已经城防破败。
放眼望去,整个城中一片凋零之意,城墙上的简易防护工事几乎丧失殆尽,而且防守区段严重缺失,很多地方大段大段的缺少守军……已经在下曲阳用过一次土山的公孙珣对这幅情形心知肚明,这俨然是汉军从土山上进行抛射压制的后果。
除此之外,公孙珣甚至看到了其中一片城墙,居然整个都有摇摇欲坠的感觉。
“那是地道。”皇甫嵩见状指向那片城墙言道。“借着土山掩护,我们挖了一条地道,然后在地道中堆柴放火,那段城墙的根基已经烧酥了,用上撞木,稍微一用力怕是就能整片推到。”
“皇甫公其实已经要尽全功了。”公孙珣闻得此言,不由失笑道。“我此番援助倒像是画蛇添足。”
皇甫嵩也是摇头失笑,却并没有否认,因为确实没必要:“侥天之幸罢了,谁能想到张角忽然病死呢?其人一死,万事皆休,可见天命在汉不在彼辈。”
此言一出,不知为何,公孙珣居然难得有了一番萧瑟感慨之意,故此秋风飒飒,二将一时并肩无言。
而半晌之后,公孙珣方才继续开口问道:“既如此,皇甫公有什么想法和安排吗?洛阳那边得知张角死后,每日间使者不断,催促我尽快到此,以求汇合皇甫公尽快了结此战……咱们得尽快给洛阳一个交代吧?”
“是啊,我这里也是使者催促不断……不过我也确实有个想法。”皇甫嵩缓缓颔首。“文琪,之前卢公命全军围住此城,乃是因为北面自有下曲阳互为依仗,担心彼辈直接逃窜汇合张宝,祸乱幽并。而如今,张宝已死,下曲阳已定,又有你带来的那么多骑兵做依仗,那便无所谓这么多事情了。我意放开广宗三面围城,然后集中全军精锐强攻此面城墙,迫使城中黄巾贼张梁部五万大军往漳河、巨鹿泽而走,然后便交与你的骑兵进行追逐和杀伤……你觉得如何?”
公孙珣思索片刻,立即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其实,战局这个地步,怎么打都没问题了,甚至对于公孙珣、皇甫嵩这个层面的主帅人物的事后功劳也都没问题了……从中枢那里看下来很简单的,公孙珣宰了张宝,皇甫嵩逼死了张角,其余的功劳对这二将并没有太大影响。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手下士卒的心态。
皇甫嵩这里,那两万从颍川转到汝南再到此处的士卒倒也罢了,曹操带来的新募之兵也同样无所谓,可是一直蹉跎在城下的四万汉军以及一万西凉军却是什么都没有……没有赏赐、没有功劳,只有成年累月的辛苦围城。
故此,这座聚集着魏郡、钜鹿郡、安平国、清河国等地财货,供给着十万黄巾军后勤的大城是需要让给这些士卒发财的。
说起来有些野蛮,但却是无可奈何之事。而皇甫嵩如此安排,既考虑到了战利品的划分,又考虑到了战事的合理分配,确实称得上是面面俱到。
与此同时,已经让属下部队吃饱了的公孙珣似乎也没有反对的理由和余地。
“听说广宗军中有一些羌人?”心下了然的公孙珣刚要答应,却是想起了之前吕布大发神威后,徐荣、曹操等人给自己的信件描述,然后忽然心中一动,并蹙眉问道。
“是!”皇甫嵩莫名其妙。“乃是董仲颖之前从西凉征募兵马后带来的……人数不多,跟西凉骑兵混杂着组队,两三千人吧!”
“一起调拨给我充当追兵吧!”公孙珣不以为意道。“毕竟城中还有五万黄巾军,一旦逃窜,还是很难尽全功的……”
“彼辈也算是辛苦围城……”皇甫嵩微微一怔,但旋即苦笑。“文琪何必如此?若是缺骑兵,我将从汝南带来的骑兵亲卫全都给你便是。”
“只要羌兵!”公孙珣毫不退让。“将军莫要装糊涂,我的心意你真不知道吗?西凉板荡,离心离德,若是让这些异族抢上瘾了,养出了桀骜之心,一回去便造反怎么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我自幼在辽西便学来的东西!皇甫公若是觉得他们辛苦,可以提前赏些财货,或者我来赏赐也行,唯独不可以在汉室腹心之地放纵他们!”
这次轮到皇甫嵩沉默了。
不过,过了一会后,其人终于还是勉力点头:“文琪如此直白,我倒无话可说了,但有一言在先,我是凉州人,你是幽州人,虽然都是边郡,但却截然不同!有些东西并不是你想的那般……于我们凉州人而言,羌人和汉人其实在民间早已经混居,你不能不把他们当人看。而且,此番他们终究是为国效力,敌我之分清晰无误。”
“我不至于如此不通道理。”公孙珣叹气道。“皇甫公也不用担心我半路上把他们全杀了……毕竟是为国效力的国家军士,我还不至于如此。”
皇甫嵩尴尬一笑……倒是不再多言。
“五官中郎将此举岂不是掩耳盗铃?”就在两名持节主帅议定方略,并一度想转身各自归营时,旁边一名文士却忽然间忍耐不住了。“凉州之事我们凉州人难道不懂吗,非得将军来教?你可知自凉州三明起,凉州所谓屡次羌乱,其中汉人却是多数?你若嫌我们西凉人无忠谨之意,那便不要只在意两三千羌人骑兵,怕是要将一万西凉兵还有我家君候,以及我这个文弱之士一起带走才妥当!而且,汉室之衰微,中原河北腹地之板荡,难道不是人尽皆知吗?其余十二州难道就没有野心之辈见到如此光景而对汉室心生杂念吗?”
说话的是熟人阎忠,而他这番言语,说的极为不客气,甚至可以说,其人言语中未免充斥着太多怨怼之气……有对公孙珣的,还有隐约对汉室与中枢的,堪称无礼至极。
跟来的吕范、娄圭等人倒还好,只是饶有兴致的打量起了此人,而韩当等武士便不免怒目而视了。不过此人巍然不惧,更是有不少跟这个皇甫嵩的西凉亲卫涌上前来护住此人。
但是,最有意思的乃是皇甫嵩和公孙珣的态度,这二人分明已经定下协议,此时却居然放任属下武士如此对抗……很显然,涉及到家乡清誉,哪怕是温和如皇甫义真也绝不像他表面上表现的那么和气。
至于公孙珣,却不知道有什么倚仗可言了。
一番对峙之后,果然还是初来乍到的公孙珣率先笑道:
“皇甫公,我听说南阳那边朱公一番辛苦也要尽全功了,想来黄巾之乱不日将平。然而黄巾虽定,可今年秋收匮乏,天下汹汹之象却已经显露无遗……你我统大军在外,需要对天下人有所交代的……愿公好自为之。”
言罢,公孙珣便不再计较,而是直接转身勒马而走,空余对方在土山上面色严峻。
稍待片刻后,皇甫嵩大概也是觉得无趣,便引兵回营。
然而,等到入帐之后,那之前还气势汹汹的阎忠却忽然屏退帐中士卒,并让人小心看守左右,然后却是对着有些疲惫的皇甫嵩说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话来。
“君侯!”阎忠此时居然转怒为喜。“你看到没有,便是公孙珣这种人都觉得汉室有倾颓之危,其人看似忠谨异常,但其实说出这番话来,说明其人内心也对局势不满,以至于内心动摇,心中不安……这是天赐良机啊!”
皇甫嵩缓缓抬头,面无表情的看了一眼这位自己的乡党名士,方才轻声静气问道:“哪里来的什么良机啊?”
“君侯!”阎忠表情狰狞,一刀见血。“今天下善用兵者,无外乎君侯与五官中郎将而已,而且天下精兵,现在将军手握七万余精锐,河北唯一可匹敌之师三万众也正在身侧,并不是不能拉拢……既如此,为何不先破张角,赢天下之望,然后南面称制,并许白马将军幽州之地,二人联手,成则进取天下,退则割据河北呢?须知庸主在洛,如芒在背,五官中郎将尚且不安,何况是德行功劳更高的将军呢?”
皇甫嵩看了看自己的这个乡党,忽然失笑:“我皇甫嵩夙夜辛苦公事,心中从不敢忘记忠谨二字,既如此我为什么要不安啊?”
阎忠同样转怒失笑:“君侯,五官中郎将今日言语虽然有些不客气,却也是窥尽人心的……你知道我兄长从乡中来信,直言凉州汹汹,今冬必反吗?秋日之后,便是冬日了吧?你以为,这天下真能安生得了?”
皇甫嵩一时色变。
与此同时,还在搭建营寨的北面军营地中,娄子伯实在是忍耐不住,终于还是当众夸奖了公孙珣一句:“君侯刚刚卖的好破绽!”
公孙珣嗤笑一声,没有理会自家心腹的奉承,只是依旧监督眼前士卒搭建营寨。然而,不知为何,秋风萧瑟中,面对着眼前大好河山,他却又缓缓肃然起来。
……
“太祖既平下曲阳,遂进广宗,联皇甫嵩,合兵十万。时张角已亡,南阳渐平,天下皆知黄巾事将了。至夜,嵩心腹,故信都令阎忠谒见太祖,乃说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操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太祖缓缓问曰:‘何所言也?’忠对曰:‘今天下善战者唯将军与皇甫公也,天下精兵亦在二君,若二君先取黄巾,得天下德望,则庸主必扰,将军心何安也?’太祖笑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惭而退。”——《汉末英雄志》·王粲
第二十五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上)
想要理解公孙珣和皇甫嵩这么一次云里雾里的交手,必须要知道一个前提,那就是全天下的明白人都清楚,凉州那边对汉室是离心离德的!
多年前,公孙珣尚未加冠,尚未出仕,就从韩遂那里感觉到了某些东西;而慢慢的,做了官,接触到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清楚凉州那里上上下下对洛阳的厌恶和愤怒。也越来越明白中枢对凉州的忽视与歧视意味着什么。
转过头来,在另一个时空里,黄巾之乱一年不到就迅速被镇压,为什么却是公认的乱世征兆?
答案很简单,正如公孙珣和阎忠互怼时透漏的那般,它让所有人意识到,大汉朝是多么徒有虚表,是多么千疮百孔,这天底下对这个苍天不满的人又是何其多?!
经此一乱,对于那些心存大志以及才能卓绝的豪杰们而言,他们会去质问和怀疑……为什么那些人都能高踞显位,我却只能拼死拼活换个六百石、千石?甚至不入流?
对于那些对汉室向来不满的野心家就更加直接了……张角区区一个病入膏肓的邪教头子,都能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弄出来三四十万兵马,搅得天下板荡,那我为什么不行?我是不是之前太小心了?
而什么地方对汉室不满的人最多呢?自然是凉州了。
黄巾之乱眼看着就要迅速终结,公孙珣必须要考虑和探明前方的局势。而在他和他的亲信幕僚们看来,将来一段时间的事情,除了中枢天子、宦官、士人这老一套外,凉州的局势,自己和皇甫嵩这样的武人才无疑是最大的变数。
于是,这才有了今日的投石问路,拿最敏感的凉州问题和汉室衰微的现状去试探和刺激皇甫嵩。
有意思的是,皇甫嵩本人老奸巨猾,并没有吃这个破绽,却突然冒出来了一个阎忠。
当然了,即便是对成功并验证了一些事情,但打死公孙珣他恐怕都不敢相信,人家阎忠阎叔德居然会是如此迫不及待……或者说,这得赖公孙大娘,居然不知道这个阎忠在另一个时空本就是凉州士人中的激进派,不用他公孙珣刺激都要鼓动皇甫嵩造反的!
凉州人,真的是迫不及待了。
只有两个人的营帐内,皇甫嵩怔怔坐在正中的太尉椅上,许久都不能回过神来。旁边的几案上,一份熏香正在香炉内轻轻燃烧着,给营帐里带来了一丝微甜的奇香。
阎忠的话再明白不过:
首先,凉州人受中枢歧视和不公对待那么长时间,欲反久矣,是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机会的;
其次,这位西凉名士此番言语并不是一时有感而发,而是处心积虑的,也并不是他一人的意思,而是代表了很多人凉州人的意思。
然而有意思的事情是,对于身负凉州人望的皇甫义真而言,他震惊的还真不是这两点,因为他早就看出来自己这个幕中谋士的某些不妥之处,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至于凉州那边的局势,从他的角度而言,更是洞若观火。
真正问题在于,如果凉州冬日就要反叛,那就意味着阎忠口中那个计划,居然是真的具有可行性的!最起码从军事角度是有很大概率成功的!
进入冬季,这边刚刚平叛结束,凉州那边就造反,然后洛中兵马空虚,他皇甫嵩只要能拉住手中这支军队,完全可以随便找个理由直趋洛阳,届时若能连接西凉叛军……他是真的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覆灭汉家天下。
然后,河北、中原这两个汉室的根基所在如今全都力尽,他完全可以轻松引雍凉之士,用司隶之财,轻松扫荡这两处地方。
但……
“君侯!”阎忠见到对方沉默,心知这位凉州名将已然动摇,然后居然直接跪了下来。“天予不取,必遭其祸……你忘了韩信的下场吗?公孙珣今日言语,明显也是对前途有所犹疑,拉住了他,天下就真的是我们凉州人的了!还说,你居然要对北宫那个昏庸之辈效死?”
皇甫嵩依旧沉默不语。
“君侯!”阎忠低声一吼,居然叩首出血。
“起来吧!”皇甫嵩依旧躺在帐中太尉椅上,然后一声长叹。“叔德……这汉室要倾颓,我从中原转战到河北,哪里会看不出来呢?你以为我真是个愚钝之辈吗?”
阎忠一时惊喜,赶紧从地上爬了起来。
“而且,咱们凉州要乱,便是天下人都不知道,我这个姓皇甫的人又哪里会不清楚呢?”皇甫嵩继续缓缓言道。“还有这天子,素来无德无行,战后必然要压制我与公孙文琪还有朱公伟等人……你们都知道,连公孙文琪都知道投石问路,我何尝会不知道呢?”
阎忠愈发惊喜,气息都粗了不少。
“但是叔德。”皇甫嵩忽然一笑,却是缓缓将头上兜鍪给解开取下,并漏出了满头花白的头发。“你看我这个年纪,连睡觉都要熏香才能安眠,真的能取天下吗?”
阎忠陡然一怔,欲言又止。
“不要说什么高祖四十八岁起兵七年而取天下,你扪心自问,我有高祖的威德?你们有萧何、韩信、张良的本事?如今天下是秦末的局势?”皇甫嵩微微笑着反问道。“不要自欺欺人好不好?天下是要乱,汉室是要倾颓,可我这个老朽却不可能是天命之人,除非你能求得仙药,让我和公孙文琪、曹孟德、孙文台那帮人一般年轻……否则断不可行!你还记得他们在淇水畔的群英会吗?那些人才是将来定天下事的人,也就是那日宴席起,我便心有觉悟,断了一切雄心壮志。”
阎忠勉力咬牙言道:“便是君侯不行,以皇甫氏在凉州的威名,我们也必然会拥戴君侯的长子……”
“他更不成器。”皇甫嵩将兜鍪放到了身前的几案上。“为家族存亡计,你们越是拥戴我越不能从你们!叔德,如今的局面是我进取不足,强要起事,十之八九是要自取其辱,而若能安之若素,为一汉室忠臣,尚可名存千古……此中计较,我早就想的通透了。至于今日事,我只当没有听过,你就不要多言了。”
阎忠彻底语塞,踉跄而走,但临到帐门前,却又忍不住悲愤回头:“将军真要弃凉州人吗?!”
皇甫嵩终于凛然:“叔德,你真有资格代凉州人问此话吗?若凉州真无一个忠臣,你怎么不去寻傅南容让他陪你造反?而且,你以为事到临头,公孙珣真的会被你的那些什么割据幽燕的言语给扯住?!天下事,不是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坐谈客可以定的!”
阎忠羞愤一时,立即落荒而逃。
转到营地处,汉军辛苦立营,至晚间方才勉强成型,而后又有曹操、徐荣、邹靖、公孙瓒、吕布、傅燮等人纷纷过来问候、诉苦等等……
公孙珣也自然要设宴招待。
然而酒过三巡,公孙瓒率先郁气难耐,对官职注定要撵上自己的公孙越酸气逼人;然后是关羽与吕布起了冲突,差点没大打出手;好不容易将这些人安抚掉,最后却是曹操喝上了头,并在酒后大哭特哭,自诉无颜祭祀桥公……弄的公孙珣也感慨了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他何尝不对桥玄有几分感激,几分复杂心绪呢?
不过,公孙珣终究不能和曹操相比,以至于为此在军中直接醉酒,而事实证明他这种小心还是很正确的……当夜凌晨三更往后快到四更的时候,突然间,汉军全营震动,然后皇甫嵩那边匆忙遣人来报,说是广宗城中有异动!
公孙珣根本不用去看,就已经醒悟了过来,这必然是下午皇甫嵩下令撤开周围三面围垒,然后城中张梁迫不及待的想要趁机逃窜。
不得不承认,张梁如此举动,是很合理也很正确的反应,甚至堪称出色。
兄长去世、军队损失过半、士气低落、城防崩塌,已成必死之局。而这个时候,皇甫嵩已经让开了三面围垒,可包含着大股骑兵的援军却远来立足未稳,疲惫至极,简直是唯一的远遁良机!
平心而论,真要是让这厮渡过漳河进入钜鹿泽,说不定后世就会有一个‘黄天重来未可知’之语了!
然而事到如今,公孙珣也好,皇甫嵩也罢,哪里会让他如愿呢?
“拜见五官中郎将!”
皇甫嵩百战之将,这一次,根本不用公孙珣去要什么羌人了,因为无论是带着西凉骑兵和羌人骑兵的李傕,还是昨晚上在此处做客的公孙瓒、傅燮,此时纷纷听从皇甫嵩的指派,直接紧随报信的信使来到了公孙珣身前……他们都是皇甫嵩那边统帅骑兵部队的将领。
“军情如火,不必多言了!”乱糟糟的营盘中,火把下的公孙珣也懒得客套,直接拔刀下令。“营中步兵交与程德谋统一指挥,去随皇甫公破城,所有骑兵将领即刻带本部随我启动,去追张梁……告诉所有军士,此乃此番黄巾大乱最后一战,我不要首级不要缴获,只要张梁部覆灭!谁若误事,杀无赦!”
众将纷纷凛然听令。
……
“公孙瓒尝以公事迎太祖,越在侧,为护军司马。瓒以越官阶平己,乃作色不夷。越觉恶,于席间移身就之,持其臂慰曰:‘兄弟相处,何以官阶论之?’瓒拨其手曰:‘九月天寒,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太祖于首席闻之,乃暗解紫绶金印,瓒大羞。”——《世说新语》·忿狷篇
第二十六章
草木黄落兮雁北飞(中)
农历九月是标准的秋末,北风渐盛,天气转冷。
这个时候,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全都会为过冬做最后的准备。
辽东的松鼠们在趁机囤积松子,太行山的熊罴在积攒脂肪,河北的大雁更是在排队往南飞……然而这个时候,四五万黄巾军却纷纷往北走。
天气寒冷,汉军远道而来,刚刚安营扎寨,立即便于夜间动员,仓促上马追击,真的是又困又累又冷,连马力都很疲乏。然而,真的在路上接触到了黄巾军大队,并于夜间仓促乱战之后,却发现战事毫无阻力。
原因很简单,仓促北逃的黄巾军也同样是又困又累又冷,而且他们终究是死了主帅后的仓促逃窜,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战斗的欲望。
然而,秋末时分天亮的晚,四五万黄巾军一触即乱以后,反而让局势彻底失控,黑夜中连着汉军也跟着失去了组织性,双方只是按照战前各自主帅的命令,稀里糊涂的一边相互砍杀,一边相互裹挟着往北面的漳河而走。
不过,总有天亮的时候,等到朝阳东升,天色清明,秋霜化开以后,局势终于清晰了起来——有马的总比没马的跑的快,追击的总比逃窜的要更有侵略性,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汉军不顾一切的追击下,黄巾军沿途丢盔卸甲,遗失辎重无数,终究是困顿在了漳河畔,丧失了渡河所需的必要组织性和防护能力。
到此为止,汉军的战略意图已经完全达到,黄巾军虽然还保有数万大军,却实际上已经败局难免,只是等死而已。
“君侯,我军虽然疲惫至极,可只要等后面皇甫公率领步卒大军追上来,便可全军向前,了结此番祸事了。”傅燮疲惫难耐,只是看到公孙珣引着一众白马骑兵自后方缓步而来,这才重打精神迎了上去。“辛苦经年,此番大乱终究要有个首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