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84章

    张宝居高临下,已然远远望见公孙珣那渐渐清晰的身形面孔,却只是屡屡张口,不知所言。

    土山下,双方原本都已经是被逼到了崩溃边缘,可几乎是一瞬间的功夫,因为汉军主将的亲自上前,汉军前线却再度奋起士气,重启攻势。相对应的,土山下的黄巾军面对着已经被尸首、乱战弄的不成阵型的枪戟军阵,却是再也支撑不住,居然直接溃散左右而走!

    山下张颌见状大喜,立即催促汉军登上土山。

    山上张宝两股战战,几乎便要逃窜。

    然而,就在这时,那名老卒出身的副帅忽然间向前半步,一手死死按住了张宝的肩膀,一手连连挥动,催促左右张宝亲卫上前,居高临下,持弓攒射山下之人!

    数十名被战功激发到眼红的河间枪戟士在假司马王蒙的带领下蜂拥上前,却迎面被一阵齐射撂倒在地!

    须知道,张颌是黄巾乱起后从军的地方豪强,说起来王蒙正是他的恩人,见到如此情形,张儁乂不管不顾,居然是夺来一面铁皮大盾奋然向上,硬是把腿上挨了一箭的王蒙给拽了下来。

    然而不等他喘半口气,先是一阵弩矢自后方抛射到了土山之上,然后,张颌便听得身后复又大喊起来:“五官中郎将已向前两百步!”

    声音就在脑后,贼帅就在身前,乡人袍泽就在身侧,张颌只觉的热血上头,便咬紧牙关,从身侧夺来一把环首刀插在腰中,然后又从地上捡起一支断矛,便一手举盾一手持矛,再度向土山上冲锋而去!

    趁着身后弩矢掩护,其人连上十余步,却旋即听得身后河间子弟呼喊起来,他情知对方箭矢已至,便赶紧停步立盾。

    箭如雨下,盾牌上叮当不断,张颌马上便觉得自己顶住大盾的胳膊某处微微一麻……已经从军数月打过数场仗的张儁乂心里明白是有箭头刺破了盾牌伤到了举盾的胳膊。

    不过,张颌来不及多想,便在大盾下回头朝着自家袍泽大声言道:“土山高二十丈,若是我再能上五十步,便喊我停下!”

    山下士卒或是躲在盾下,或是在奋力摇动长枪枪杆以求阻挡箭矢,还有人直接中箭倒地哀嚎,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听得清张颌言语。

    再往后,挨着箭矢射程的地方,公孙珣面无表情,更只是在催促周边汉军弩兵速速装填。而须臾后,汉军弩矢齐发,张颌情知机会已到,立即再度举盾爬山!

    如此情形下,哪里知道自己爬了多高,只不过,忽然间他听到身后齐声呼喊,便咬紧牙关转过大盾,不顾前面正在慌乱举弓的黄巾军,便将手中短矛对准黄天大旗下,视线中已经清晰可见的一个人影奋力掷了出去。

    做完这个动作,张儁乂看都不看自己的战果,便躬身立盾藏在盾后。

    随着黄巾军一阵凌乱而松散的箭矢乱射,数十步外,黄天大旗下的张宝目瞪口呆,看着那支短矛将自家刚刚还指挥若定的年长副帅给穿腹而过,完全不知道该当如何。

    “撤兵!”老卒出身的副帅被钉在地上,双手握着腹部的矛杆表情扭曲,俨然痛苦至极,见到张宝起身也只是咬牙说出了零碎至极的几个短句。“不要管我,杀我……黄天……快走,骑兵还没……将军、全军……带着旗……”

    话语断断续续,只能勉强传达一些意思,然而不等张宝有所反应,这位昔日汉军老卒,今日黄巾军副帅便已经完全没了说话的能力。

    眼见着对方如此痛苦,张宝泪流满面,立即示意左右,而周围自然有人咬牙一刀下来砍掉了这老卒首级,好让对方解脱。

    张宝有心想带上对方首级,却胆气已泄,又思及对方话语和身下再度涌上来的汉军士卒,便不管不顾,直接让人卷了自己的地公将军大旗往身后逃窜而去!

    张颌力气全失,根本不知道上面发生了什么,但眼见到山下残余汉兵一时欢呼,然后全军簇拥着五官中郎将的伞盖再度向前,也是不由大喜。

    汉军蜂拥而上,夺取土山,张宝来不及带走的黄天大旗更是被顺势推到!

    大旗一倒,远处不知道是何情形的黄巾军两翼几乎是瞬间崩溃,而土山南面、下曲阳城北空地上的黄巾军中军主力,此时完全茫然!

    事情发生的太快,从河间兵渡河成功算起不过是一刻多钟的功夫而已,他们固然亲眼看得到张宝无恙,也能看得到张宝的地公将军旗还在……但刚刚他们还得到命令要饶过土山往前,此时却又见到张宝引军中高层纷纷狼狈向后,然后居然又有命令让他们入城?

    须臾间,这三万完全没有投入战斗的黄巾军主力精锐虽然没有什么崩溃的兆头,也没有出现伤亡,但却不免产生了调度上的混乱,军阵阵型更是一时散乱,根本无法整齐而有效的作出反应。

    然而,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候,地表隆隆作响,亲自下马扶着张颌上到土山上的公孙珣顺势往东侧瞥去,果然见到了一道烟尘滚滚,如龙如马,居然是瞬间冲到了东侧战场边缘。

    汉军骑兵到了!他们如约而至!

    汉军骑兵的胃口比想象中的要大,来到阵前,众人才面前看清他们的阵势,只见一万余骑兵居然一分为三,一路乃是审配引五千骑,以张飞为锋矢,自为后军,沿河而驱;另一路关羽居然引四千骑,自为前锋,以成廉为后卫,沿城而驱;公孙越则率领剩下的两千骑兵自后列阵兜底,倒是无话可说了……

    这个阵势不考虑公孙越兜底,其实宛如两把长剑左右齐出一般,将黄巾军全线裹入阵中……平心而论,以黄巾军的数量,有点贪多嚼不烂了。

    不过眼前的局势,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吧!

    张宝未及撤到城前,眼见着烟尘滚滚顺着城墙而来,哪里还不明白是汉军骑兵兜城而至?他勉力呼喊,想调度根本就没有半点损失的中军主力迎敌,却发现中军早已经因为自己的撤退混乱不堪,根本无法听令。

    无可奈何之下,原本就已经丧胆的他只能被亲卫护着率先向西而走,以求从西侧入城。而混乱之中,他的地公将军大旗却也丢失在了战场之上。

    这下子,黄巾军彻底崩溃,随着汉军骑兵一路自东向西而来,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河北岸,常山相冯歆早已经看的手舞足蹈,言语荒唐起来……想想也能理解,他一个文士,吟诗作赋,刻碑立传乃是出了名的,但如何见过如此情形?

    好在此处做主的不是他,之前娄子伯那边传递完旗语并收到回信后,即刻向吕范汇报,而吕子衡也当即立断,全军着铁甲者全部卸甲,长兵大盾者也一律弃之不用,只配披甲,带弓弩与环首刀而已。

    等到骑兵烟尘卷起,吕范更是毫不犹豫,命令船只前后横着一字排开,一边仓促搭建浮桥,一边又让全军会水性之人立即从眼前扶船泅渡!

    此时,能支援对岸多少兵力是多少!

    而就在吕范下完命令,拢手立在河畔望着对面土山遥遥而望的时候,一个矮胖子却忽然来到他身侧:

    “子衡兄,咱们这位君侯,身上的英雄气真是压都压不住!”

    “公仁何意啊?”对岸喊杀震天,身侧泅渡匆忙,吕范趁机拢手问道。

    “没别的意思。”董昭叹气道。“只是陡然明白,为何项王不能得贤,不能用谋,却能横行天下,覆灭暴秦了……这种英雄气,任谁见了会不服气呢?何况你我这般书生呢?”

    “这可不是什么好话。”吕范冷笑道。“董司马是在怨君侯轻剽,擅自冒险?还是嫌他不听你言,乱出风头?”

    “不是怨望,确实是为君侯气势所慑,心中震动。但也正如子衡兄所言那般,君侯如此英雄了得,却反而终究没听我言语,我心里还是有些可惜的。”董昭无奈言道。“过河没有问题,骑兵说来就来,算是有底气的,可是为何一定要攻上土山呢?如此局势,张宝便是不死,下曲阳也名存实亡了……天下事,敢为天下先的,就要承天下之重。君候之前分明答应我,要藏功藏德,如何临时变卦了呢?”

    “我大概能猜到一些……文琪的心思。”吕范低头肃容道。“文琪此人傲上而悯下,怕是自乱起以来,见到战局惨烈,民不聊生,心中早有了不忍之意,而此战又机缘巧合打得如此痛快,他便一咬牙做了下来。公仁明人心,通形势,我倒是好奇,你觉得……文琪这算是项王妇人之仁,还是算高祖关中得民心之所在呢?”

    董昭一时抿嘴不言。

    “要我说。”就在这时候,娄圭忽然带着戏忠自后而来。“若是有高祖之成,那便是得民心之德,若是有项王之败,那便是妇人之仁……恰如我之前五胜五败,若是此战有失,便是天大的笑话,可如今大获全胜,便是至理名言,将来要流传千古的!”

    董昭和吕范齐齐回头看向了娄子伯。

    “子伯说的好。”戏志才也忍不住昂首看着南岸言道。“我之前蜗居在颍川,常常想,若能得一主,有高祖的成就与大方,又有项王的威风与仁义,也就不枉此生了!董司马和子衡刚才说什么项王、高祖……在我看来,此比不伦不类!项王有君侯这般能得人吗?假使项王能得人,安有高祖之功?而高祖有君侯这般威风吗?假使高祖善战如此,安有项王分封天下?所以说,君侯便是君侯,而将来的形势也必然与古时不同,于你我而言,只要君侯待我们以诚、以恩、以德,那便尽心尽力,为之驱驰便是了!何至于在这里思前想后,以古乱今呢?”

    董昭闻言怔了片刻,随即便恭恭敬敬朝着戏忠行了一礼:“志才兄所言极是,昭受教了。”

    戏志才看了对方一眼,不由捻须一笑,却也不再多言。

    随即,四人各自收起心思,远处手舞足蹈的冯歆一样,遥遥观战不止。

    残阳如血,汉军纵横不断,下曲阳战前足足十万黄巾军……幸亏张宝之前留了一万在城中做接应,再加上仓促逃回的一万多人,城中勉强以两万多残兵稳住了局势,不至于被汉军衔尾而入。但随着日头西沉,任谁都知道,在汉军拥有大量骑兵的情况下,黄巾军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收拢兵力了。

    换言之,此战,黄巾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被人从西城用绳子吊上来的张宝甫一落地,便跪倒在了下曲阳高大的城墙之上,然后居高临下,望着城外惨烈局势茫然失神。

    他看着远处大量的黄巾军或是被屠杀,又或是被驱赶到河边溺毙,然后又有人举众投降;又看到近处门前,有人争抢入内,以至于踩踏不断反而阻塞城门,还有后来渡河的汉军愤愤然打扫战场,一边救助汉军伤员一边又将黄巾伤兵抬到城墙下任其哀嚎不断……一时间,这位地公将军悲从中来,却又居然无泪可流!

    事到如今,张宝哪里还不明白自己是被对方黑虎掏心的一招给弄的满盘皆输?他哪里不明白,城外这七八万黄巾军不管是死是伤,是降是逃,全都要记在自己的无能头上?

    大军不是不能战,但自己跟对面那个白马将军而言却差了何止一筹?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黄天若败,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不过,局势崩坏至此,死伤如此之众,情形如此惨烈,张宝也只能麻木也对了。实际上,今日身边死的人虽多,却也只有那位年长副帅死前的扭曲面孔时不时的在他眼前闪过……这是他最对不住的人,明知道此人可靠,明知道此人有能耐,却不能用!

    “主公!”一名侥幸逃得性命的心腹门客,举着一个装了些许酒水的水囊颤抖着递了过去。“且润润嗓子……我军还有两……还有三万余大军,下曲阳城池坚固,完全可以倚城待援!等、等天公将军……”

    话结结巴巴说到一半,张宝便忽然将已经两口喝光的空酒囊扔到了地上,然后双目通红泪流不止。

    周围人刚要下跪请罪,他却又忽然起身,并哆嗦着向身后走去:“我心已乱,尔等且替我照看好城头局势。”

    众人不敢多言,而那心腹门客也赶紧起身上前扶住对方,小心朝着城中张宝所居的高台而去。

    数里外的河边,一处满是黄巾军败卒的地方,张飞怒目圆睁,持矛引兵飞驰而来,却不料为首之人居然立即引众弃械跪地求饶!

    张飞不喜反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大吼一声,然后干脆撕扯开身上甲胄,露出长了一圈黑毛的白皙胸膛,复又引着一众骑兵往别处而去了。

    不远处的中山太守张纯见状一时摇头:“张宝既然逃入城中,首功必然是那河间假曲长的,也难怪这些骄兵悍将如此不耐……不过,终究是十万大军,便是骑兵再利又如何能尽全功?”

    “天快黑了!”徐盏忽然眯眼道。“接下来我军也只能看住对方城门,却难再有所作为,想来郭太守、冯国相,还有两位校尉,以及军中上得了台面之人此时都要纷纷往那土山处而去了。”

    张纯听到对方言语有异,心下不免有些恍然:“徐君的意思是……”

    “他们能去,咱们却不能去。”徐盏咬牙言道。“府君你想想,天色一黑,这路上又多是五官中郎将的心腹,咱们苦战一日疲惫不堪,万一路上再遇到刚才那种人物,被一矛挑了,顺势扔进尸首堆里,又能如何……”

    “我晓得。”张纯立即表示了赞同。“战事既然已经了结,那便是明枪已经躲过,须防暗箭了。其实,以此战公孙珣的威风,怕是军中上下已经无人不服。所以非只是去的路上,便是在土山那里相互见了,晚上休息时被他不明不白的下了手,恐怕都无人为我说话!”

    “府君所言甚是,所以河南不能留!”徐盏赶紧再言道。“最起码今晚不能留……我们不走临时搭建的浮桥,随便寻一处渡船,然后赶紧趁暮色寻个人少的地方过河往北,今晚就宿在河北大营……您看如何?”

    “好!”张纯稍一思索便干脆应声道。“而且不到北营不能卸甲,以防暗箭……还要用今日一起作战的渔阳兵沿途护卫,他们是我乡人,此时军中唯一能信的部队便是彼辈了。”

    二人商议已定,便立即相互扶持,然后又寻到这几日刻意拉拢的一位渔阳军官,让他领着几人随行护卫,这才刻意转回东面去偷偷寻找渡船。

    且不提张纯和徐盏刻意要避开今日威势无匹的公孙珣,却说另一边,随着日色渐渐西沉,军中诸将纷纷聚拢到了原本张宝所在的土山处去拜会五官中郎将。

    而第一个到来的两千石,却居然是原本在西侧强渡的钜鹿太守郭典。

    郭君业虽然也很服气公孙珣的表现,但他这人却也依旧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稍微寒暄之后,他便当众询问起了公孙珣下一步动作。

    “事到如今还能有什么方略?”公孙珣摇头言道。“该围城围城,该设垒设垒,造土山、制器械,或许还可以挖地洞、诱降守军……总之,清扫四面,围三缺一,待城内敌人士气低落,一鼓而下便是!”

    郭典倒也无话可说,便复又问道:“经此大败,城中士气低落惶恐,我军又有骑兵,围三缺一乃是正道,只是军中诸将该如何分派,还请五官中郎将言明。”

    “这也简单。”公孙珣赶紧分派道。“郭君本就在西面,便引一万兵在西面设垒围堵,然后宗校尉引一万兵去东面设垒,我自引大军主力在城北设大营就是!”

    郭典闻言微微蹙额,本还想再问些什么,但眼见着周围人多是欢天喜地,也知道自己这么盯着不放招人厌,而且此番大胜终究难得,便就此作罢,转而放松下来,解甲休憩。

    但是,有人却根本不让他休憩,就在郭太守解开甲胄,试图在土山上喝水用餐之时,北面滹沱河上那条过于简陋的浮桥侧,却忽然有船只载着冯国相还有吕范、董昭二人往此处而来……而那冯歆冯国相甫一来到岸边,也不看地上尸首无数,更不管周围还有无数士兵辛苦,便大呼小叫往土山上而来。

    其人终究是个两千石,之前郭典嫌弃人家不发兵,可如今也发兵了,而且还没拖后腿,最重要的是此战大胜,他也不好驳了对方面子,便随已经在此处的护乌桓校尉宗元一起起身相应。

    “五官中郎将,白马将军!”冯歆来到土山下一边攀爬一边呼喊。“我刚刚在河北观战,为你做了一首诗……堪称我生平之杰作,你一定要……咳咳……你一定要听听!”

    这下子,原本还算正常的公孙珣反倒腻歪了起来……他听过的‘千古名诗’何其多,哪里会在意这冯歆的一首诗?还佳作?

    而且,这年头真正登大雅之堂的乃是四言诗、五言诗,而且五言都很少。这种诗天然跟公孙珣那被养叼了的审美观不合,他哪里会期待呢?

    不过,一旁的郭典倒是来了兴致,而公孙越、审配、张飞、牵招、刘备、成廉、魏越,乃至于身侧裹着臂膀的张颌,不管是真是假,也都来了兴趣。

    唯独一个关云长,因为没抓住张宝,又被张颌一个无名小卒取了头功,本来就有些不耐,只是碍于这诗是称颂公孙珣的,这才没有当场撂脸。

    公孙珣干笑一声,终究也是不想毁了气氛,便拉住对方手臂,将冯歆一路扶到了土山高台上,然后便微微拱手行礼,口称期待。

    冯歆得意大笑,然后也不推辞,便转身捻须对着夕阳连行数步,这才如唱歌一般将自己所做之诗给诵了出来……果然,正是一首五言雅诗。

    诗曰:

    “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

    金鼓震川岳,沧溟涌涛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

    扬兵猎东郡,转战略长社。

    倚剑登土山,残阳列嵯峨。

    萧条钜鹿泽,耕作常山多。

    一扫清河北,包虎戢金此诗一出,饶是公孙珣多有成见,但他的基本赏析能力还是告诉他这是一首好诗,而且还历数自己自黄巾乱起后的战功,分外契合!

    当然,郭典、吕范、审配、董昭、公孙越等人也是纷纷赞叹!

    “当立碑在此!当立碑在此!”仰头诵完此诗的冯歆一时回头,却又继续手舞足蹈起来。“正面刻此诗,背面记载此战,叙诸位之功劳,言此诗之始末……当立碑在此!”

    这一次无人再反对这位了,郭典当即表示赞成,只等收拾好此战战局,便立碑记功记诗!

    而公孙珣也缓缓颔首:“死伤无数,惨烈一时,不仅要立碑,还要借机祭祀,招魂慰灵,以求来年安康。”

    众人愈发赞同,更把此事推给了冯国相来做,而冯歆得意之余自然一口答应。

    而一番热闹后,夕阳继续西下,俨然已经要彻底沉下,众人中真正有文化的触景生情,便忍不住连连朗诵此诗,以慰战事之辛苦,战场之惨烈。

    便是关云长,此是居然也捋须轻诵此诗,然后望夕阳渐落!

    然而,天色渐晚,就在众人在土山上设一简单小宴,一边讨论今日苦战,一边感慨冯歆此诗雄浑之时。忽然间,娄子伯也不知自何处来,一脸仓惶,而且一到灯火通明的土山上便告知了众人一件意外的‘坏消息’。

    “张太守渡河之时无意间落了水?”公孙珣大惊失色。“可曾把人救上来?”

    “回禀君候。”娄圭在土山上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一时感慨。“听人说张太守上船时身披双层铠甲,又是在夜中,此番落水……怕是尸骨难寻!”

    公孙珣闻得此言,一时仰天长叹。

    ……

    “珣既亲身过滹沱伐张宝,须臾阻于土山下,不得登,乃募先登数十,皆重甲持楯,张颌为副。先登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自首河间王蒙以下皆倒,颌独存,乃拖蒙归阵,复孤身持楯负矛而上。不视,谓山下人曰:‘山高二十丈,登五十步,乃白之。’既至,山下人齐乎:‘五十步矣!’颌乃撤盾,奋掷矛向旗下,有副帅忠宝,以身当之。矛穿胸而过,副帅惨痛难耐,宝大恐,哭斩副帅首,即抱于怀而走。宝众遂乱。后,珣亲扶颌登山,问曰:‘卿何以孤身登上?’颌伏地大拜:‘将军亲身而渡,不避生死,安敢不为将军取全功?’珣大叹之,复大赏之。”——《汉末英雄志》·王粲

    第二十章

    首身离兮心不惩

    张纯死了。

    一位堂堂两千石,边郡世家子弟,经历了这么一场大战,刀枪剑戟、弓弩锤石的什么都熬了过去,最后却在战后淹死于滹沱河中。

    而且,现在黑灯瞎火的,估计也没法打捞,可等到天明后,天知道尸首又会被河底暗流冲到什么地方去?

    换言之,这位张太守是十成十的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故此,等娄圭退下去以后,土山上的众人表现各异,有人摇头感慨,有人无言以对,有人一时慌乱,还有人目光闪烁四下乱看,也不知道在想什么,更有人面色凝重,认真盯住了上首的公孙珣。

    人虽然多,但跟之前军议时一样,由于阶级差距过大,当此地汇集了五位两千石的时候,其余人多少有些缺乏存在感。

    “敢问五官中郎将,张太守这事……这事如之奈何啊?”第一个正式发声的赫然是刚刚作了自己生平最得意诗篇的常山相冯歆,其人咋闻一位两千石猝死,明显难掩慌乱。

    其余郭典、宗元,还有程普则纷纷随着冯歆一起看向了坐在上首的公孙珣。

    公孙珣微微蹙眉:“张太守虽然因为出兵还有中山甄氏的事情,与我有些龃龉,但他今日之战,‘舍生忘死、奋勇当先’这八个字还是当得起的。诸位,你我既为其同僚,又是袍泽,若是将溺水实情报上去,怕是未免失之公道……故此,我意请诸位联名具奏,表张太守报国忘生,临阵而亡之情状,如何啊?”

    众人不由面色稍缓。

    便是冯歆稍一思索,也自然醒悟:“不错,张太守既然十死无生,纠结此事并无益处,你我身为同僚,于情于理都应该以其身后事为先,与其让他‘溺毙’,倒不如让他‘战死’!”

    “表奏文章之事,还是要辛苦冯相的。”公孙珣顺水推舟。

    冯歆连连感慨,倒是没有推辞。

    程普自然不必多言,而郭典、宗元等人也终究没有多说什么。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经过初期的震动与感慨后,众人居然没有更多的表示……稍微又说了几句,便继续进食饮酒,谈诗论事去了。

    想想也是,十万黄巾军一日崩溃,此时周边怕是躺着数万具尸首也说不定,所谓人命如草芥,大家今日见多了生死,又和那张纯普遍性没有多少交情,两千石又如何呢?

    死了也就死了,没了也就没了……不知不觉间,世道和人心其实已经变了。

    不过,宴饮本就准备仓促,所以稍微进了一些酒食,强行谈了一些风月与战功的事情后,众人也就一哄而散,各自回去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而趁着一些亲卫在土山平台上搭建简易军帐的时候,公孙珣也忙活了起来,他先是趁着月色去左近探视了己方伤员,复又询问了今日战死的几十名义从的讯息,多加抚慰后方才转回土山上,却又点起烛火,在刚刚搭建完成的简易营帐内写起了书信。

    其中,有给辽东自家母亲的,有给在范阳停驻着的自家后宅的,几个妻妾都有所慰问,甚至还有一封是要赵芸转给吕范妻子刘夫人的,大概是告了下吕范的平安,并道辛苦。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吕范是公孙珣私臣,而且刘夫人是公孙珣私臣中少有明媒正娶并管家的夫人……其余韩当、娄圭诸人虽然早有儿女,但却普遍性只有公孙大娘赏赐的姬妾,上不了台面的。

    而至于说魏越的那位夫人,还是不要理会的为好,省的瓜田李下。

    一堆书信写完,尤其是写给公孙大娘的信未免长了些,公孙珣一时疲惫,便回到有些晃悠的榻上休息。然而,等他熄了灯火躺上去以后,却居然又重新翻身坐起,亲自点起了烛火,然又去给洛中公孙范、广宗城下的徐荣再各自写起了信来。

    七月十五,帐外月圆朗朗,账内灯火悠悠,一时无眠。

    话说,从头到尾,最起码到此时为止,公孙珣都没有专门召见娄圭询问清楚张纯到底是怎么回事。实际上,这位五官中郎将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

    反正,他要张纯死,张纯就死了;他要不影响战局不牵累军中袍泽,也同样没有牵累过多的样子……如此这般,还要如何?至于其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惨烈之事,关他公孙珣何事?

    说破大天去,张纯也是‘奋力战死’,最多是‘溺水而亡’!说不定,人家张太守真的是无意间坐了一艘破船呢?

    七月十五,月圆中天。

    郭典披着衣服,枯坐于城西的一处壁垒之上,左右军士早已经困倦的打起了瞌睡,收拢着降兵的地方还隐隐传来哭声,滹沱河水波浪不断,时不时还卷来一些血腥味……一切似乎都已经沉寂下去,但郭君业却依旧望月难眠。

    说起来很可笑,即便是公孙珣本人都拿定主意,‘认定’张纯是溺水而亡了,可孰不知,人家郭典郭太守却是第一时间就意识到张叔仁之死跟那位今日大发神威的五官中郎将脱不了干系。

    没办法,公孙珣在郭典面前露了破绽。

    郭君业早在请示围城事宜时便有疑惑,为何对方分派围城工作,让他这个本就在西侧屯兵之人就势围垒西城,却让宗元去围垒东城?须知道,东面分明已经有了张纯这个中山太守奋战了一整日!

    照理说,不该是张纯去围东城吗?

    当时,郭典还只以为是公孙珣要借大胜之威压一压这张纯,或者就此弃用甚至折腾一下人家……毕竟,无极距此地不过三十余里,那位张太守之前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之前这厮又孝衣前来,更是把事情弄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故此,如今军中上下几乎都知道,那张纯张叔仁之前惦记着的甄逸居然是这五官中郎将的旧交,甚至托付了身后事的那种关系,也早就猜到他要倒霉。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