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比如,在赵国全境敦促和准备春耕事宜;当然还有派人去河东替关羽销案并接他未过门妻子来邯郸;
甚至还组织举办了一次公学学子与义从之间的蹴鞠对抗赛……并顺势发放了大量赏赐以及所谓奖学金。
总之,河堤落成之后,春节往后的这些日子里,公孙珣的生活倒显得格外充实。
不过,就在这轮对抗赛之后的第七日,也是公学重新开始讲学的第六日,正月廿三的下午……小胖子刘璋忽然在课后快步追上了公孙珣。
公孙珣会意的拐入了公学中一处僻静之地。
“老师!”刘璋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然后方才紧张言道。“今日早些时候,我家大人派吕从事过来送了一封信,让我阅后即焚,然后说给老师听。”
向来自问见多识广的公孙珣乍闻此言,居然一时有些恍惚,只是没有表现在脸上而已。
“老师!”刘璋只以为对方是在催促,便赶紧解释了起来。“确实是大事,而且是件好事,我家大人说,朝廷已经议定了您的功劳,怕是要即日升为两千石了……”
“无妨。”回过神来的公孙珣一时摇头失笑。“你直言吧,是什么地方?”
“好像是平原。”刘璋立即答道。“但也可能是中山……这个要等老师往洛阳走一遭之后才能确定。”
洛阳走一遭是必然的,两千石任命都要去中枢一趟的,以前是面圣,现在是交钱。不过……
“你家大人竟然连这个都不给一句准话吗?”公孙珣居然被气笑了。“莫非还要以观后效?中山跟平原是一回事吗?”
中山国和平原国自然不是一回事,中山国人口六十五万,算是一个大郡国了,可是平原国却人口百万,乃是青州第一大郡!两者之间差了足足两个赵国的人口……能是一回事吗?便是刘璋都晓得不是一回事!
然而晓得归晓得,刘璋却也只能老老实实弯着腰然后一言不发……毕竟,他只是个传话的。
当然了,公孙珣也明白眼前这小子只是个传话的,什么都不懂。
于是乎,他便干脆回复道:“回去告诉你家大人,这个‘或中山或平原’我可以忍,但有一件事物我却要亲眼见到才行!”
“请老师明示。”稀里糊涂的刘璋赶紧俯身。
“让你家大人把擒拿要犯的文书拿来。”公孙珣凛然言道。
“文、文书?”
“然也!不拘是尚书台、黄门监,又或者州中方伯自行发文,但一定要有正经文书到我手中我才会动手!”话到此处,公孙珣忽然俯身拎起了对方脖颈后的衣服,将对方耳旁声声提到了自己嘴边。“刘璋……”
“在!”刘璋一头雾水之下也是被吓得不轻。
“回去告诉你父亲,接到朝廷让我去洛阳的征召后我便动员义从,大张旗鼓往洛中而去……过邺城之前,只要有文书到来,我公孙珣决不食言!但若是过了邺城,便是他能拿出一份圣旨来,我也绝不会理会了!”
“……”
“记住了吗?”
“记住了!”
“那我放你一日假,现在便回家亲自传讯吧。”公孙珣忽然松开手来。
刘璋不敢多言,只是赶紧告辞而走。
“且回来。”可就在这时,公孙珣却忽然又想起一事。
“是!”小胖子刘璋赶紧又满头大汗的转过身来。“请老师吩咐。”
“你说是吕从事来送的信?”公孙珣若有所思道。
“正是……”
“吕从事很受你家大人信重吗?”
“这是自然。”刘璋一时间颇有些不好意思。“老师不知道,自从上次遇刺以后,父亲便愈发看重吕从事了,常常对人说奉先有万夫不当之勇,当日若非奉先几乎丧命,所以不仅为他在本地大户人家中纳了妾,还将他家人妻子接到了邺城,甚至听人说,当日太平道送到州中的一千金,倒有三百金赏赐给了吕从事……”
“原来如此,那吕从事送完信以后呢?”公孙珣追问不及。
“便直接回邺城去了……”
公孙珣低头思索了片刻,却发现自己虽然有些失落,但总体而言却居然不是特别在意……不知道是早有心理准备,还是说有了关云长之后多少有些不在意对方了?
只能说,果然人的观感还是能抹平一些东西的。
“老师。”刘璋小心翼翼的问道。“可还有事?”
“滚吧!”公孙珣听到此言一声呵斥,然后便直接捏着自己手中的《毛诗批注》昂然而去了。
刘璋茫然四顾,也不知道为何挨骂,但终究是按照吩咐匆忙往邺城去了。
……
“他是这么说的?!”
晚间,邺城官寺内,刘焉一边捻须一边却又禁不住嘴角抽动了起来。
“是!”刘璋胆战心惊。
话说,之前在邯郸公孙珣就吓唬这个小胖子,如今这厮辛苦赶了几十里路回来,却发现自己亲爹也没个好样子……当儿子哪里能不知道,他这位父亲嘴角抽动之时,便是气急败坏到极致的意思了。
另一边,刘君郎废了好大劲方才止住自己心中的怒气,居然赶紧甩手,如同撵什么东西似的:“既然话已经带到了,你就不必留在此处了,我让人给你开城门,连夜给我滚回去……告诉公孙珣,我已经知道他的意思了。”
刘璋有心求自家亲爹让自己在此处留宿一晚再走,但眼瞅着连自己兄长刘范都在不停打眼色让自己赶紧滚蛋,却终于是没敢说出口,编只能惶惶然又连夜赶路回去。
只能说,对还在束发求学的刘璋而言,明明是家长和老师闹矛盾,却都只拿他出气,着实有些过分了!
“父亲大人!”把自己弟弟送出门去,甫一回到房内,刘范便不由手足失措。“这公孙珣居然看出了我们一石二鸟之计!听他这意思,宁可弃平原而择中山,都不愿意冒这个险?!”
刘焉默不作声,只是捻着胡子冷眼瞅着地面。
“父亲大人,为今之计还是要做决断的……这太平道是除还是不除?”刘范强压住心中慌乱,认真追问道。
“不是太平道而是张氏兄弟,两者不是一回事!”刘焉气闷至极。“太平道除与不除关我何事?关键是张氏兄弟都已经要我命了,我若不能杀之,岂不是告诉天下人我刘焉无足轻重,人人皆可欺压?!”
“可张氏兄弟毕竟与太平道一体。”刘范讷讷言道。
“这便是为难之处了,也是我要找公孙珣做替死鬼的缘故了。”刘焉无力应道。“太平道势力广大,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动乱不说,便是宫中也有不少常侍、黄门与之交通,所以才有多位重臣上书天子却不以为然的事情出现……我是既不愿意,也没那个本事讨来太平道定罪文书的!杨公和刘公都没法,我又能怎么办?!”
刘范一声叹气。
“还有公孙珣。”刘焉也是越想越气,竟然捻着胡子在房内绕起圈来。“他真当我是傻子吗?若非是他在赵国敲打太平道,那张氏兄弟又怎么会留意到我上书给朝廷的事情,继而对我下手?本来一个两全其美之策……杀张氏兄弟报仇、将事情推到公孙珣身上并顺势敲打于他……谁成想这厮看似高傲无匹,心里却居然能如此通透,而且还如此沉得住气?!那可是平原国!二十五岁主政百万人口的大郡国,他居然能忍耐的住?!”
刘范愈发无奈。
“算了,多想无益。”话说,这位冀州方伯终究算是半个智者,而且尤其擅长分辨利弊所在,所以,转了许久之后,他还是忽然停下了脚步。“我儿……”
“父亲。”听了半天埋怨的刘范赶紧上前。
“张氏兄弟既然想要杀我,就一定要除掉才行!”刘焉死死捏着自己胡须言道。“你去备一份文书,用州中名义……”
“这万一激起变乱?!”刘范吓了一大跳。“真要冒这个险?”
“听我说完。”刘焉一边拽着胡子一边狠狠瞪了自家儿子一眼。“等到公孙珣来到邺城城北以后,届时便让吕布这个公孙珣自己闾左、刑徒开始覆灭;王莽也是带甲百万,却也从赤眉、绿林开始身死族灭……这是巧合吗?!你们今日对国中平民、单家好一点,将来说不定就能因此免去灭族之祸!懂了吗?!”
“……”
“问你们话呢?”公孙珣用酒杯磕了磕面前的几案,面上始终分辨不出喜怒。“为什么不说话?”
“君侯的提点我们一定铭记在心。”邯郸氏的家主第一个反应过来,也是赶紧俯首。“请您……”
“你的‘铭记在心’只是记在嘴上,”不等其他人呼应,公孙珣却是突然冷笑嘲讽。“实际上心中早已经不耐烦……对不对?无知者无畏嘛!”
邯郸氏的家主只当是对方临走前还想要做点什么了断,当即吓得面无人色,只能赶紧避席跪拜谢罪:“君侯在上,当日甄度死前所言确实是污蔑攀咬,邯郸氏上下绝无半点对君侯的不敬!”
“我不是借题发挥,更不是针对你。”公孙珣继续冷笑言道。“我是说这里所有人……从魏公这种君子算起,到你这种人,其实全都是无知蠢货!我诚心诚意地提醒你们,你们却无半点自知之明!个个目光短浅,大祸临头却浑然不觉!”
众人面面相觑……你说要是指责自己道德,那还能争上两句,可指责智商,尤其是指责所有人的智商,那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至于说什么大祸临头之类的话,听起来更是无稽。
既如此,索性不说,任由对方耍酒疯就是了!
“也罢,”公孙珣见状一声长叹,自斟自饮了一杯后却是终于停了醉话。“我也不跟你们解释了……只记住一条好了,我公孙珣此番入洛,八成还是要落在河北为官,离你们多半是不远的!霞堤是我政绩所在,你们谁敢擅动我的政绩,我便要谁立即好看!”
这番威胁,反倒是让本地豪强们多少有了几分安心……毕竟习惯了嘛!
“还有,我走后,公学中的资助会依旧如常,但蔡公为人迂腐,而且为人无定心,还望魏公能够妥善协助于他,好生守住这个公学。”
本来事不关己的蔡邕当即面色青红不定起来,但却又不敢当众跟喝了酒的公孙珣嚷嚷,再加上对方之前居然将整个宅院拱手相送,便只能掩面去喝闷酒了。
“请君侯放心。”魏松无奈跟着叹了口气,和别人不同,他对公孙珣的认可倒有八成来自于这个公学,听到对方如此郑重其事的交代下来,便是言语中有些对蔡伯喈不尊重的意思,那也只能昂然受了下来。“松自鲁国相任上下来以后,便已经绝了仕途之心,一心都只是办学而已,承蒙君侯赠下这座藏书阁,又办起了这座公学,那我后半生便已经没了别的想法,一心一意都在此处了!”
公孙珣微微颔首,复又扭头看向了赵平,引得后者一个哆嗦,也是赶紧避席相对。
然而,公孙珣看了此人半晌却只是一句废话而已:“郎中令好自为之吧!”
“喏!”赵平依旧是郑重其事。
“也罢!”公孙珣环顾四周,实在是找不出还要交代的人,只觉得索然无味,便再度自斟自饮了一杯酒,然后就昂然起身。“诸位也都好自为之吧!”
说完,他居然不顾满院数百宾客,直接离开了筵席。
“君侯。”一出门,跟上来的娄圭便不由摇头。“何必花心思提点这些人呢?”
公孙珣摇头不语。
“君侯。”另一边的吕范倒是说了另外一件事。“褚燕也来了,看意思是想追随君侯换个地方,要不要见一下?”
“不见了,让他安心在董公仁手下做事。”公孙珣不以为意道。“但可以告诉他,若是董公仁真有对他不公的地方,那到时候无论是平原还是中山,都可以随时来找我!”
“那沮公祧又如何?”吕子衡继续追问道。
“他下定决心了吗?”公孙珣依然不以为意。
“是。”审配在旁赶紧插嘴道。“他说只要明公还在河北,就愿意继续追随……”
“不要逼迫人家。”公孙珣看了一眼审正南,依旧显得浑不在意。“让他随子衡留在邯郸,替我照顾家眷,然后等我去处定下来之后,或是随子衡一起来寻我,或是从容归家也无妨。”
“如此正好。”审配也是松了一口气。“两全其美。”
公孙珣不再多言,只是径直回到府中,歇息一夜。
第二日一早,他先将县中的印绶交与王修,留下吕范、王修、沮宗三人看守邯郸城和留在此地的家眷,然后便集合义从收拾兵器,浩浩荡荡,出邯郸往南而去。
没办法……其实如果可以的话,公孙珣当然是想让褚燕、沮宗,乃至于董昭都跟他一起走。
但是,这种想法俨然并不现实。
董昭是孝廉出身,一任县长,此次功劳下来以后,很可能会立即转为县令,那便是朝廷命官,又怎么会弃官跟他走呢?
还有沮宗,沮宗倒不是不愿和公孙珣走,而是说他兄长沮授在外做县令,他本人便不好离家中父母太远,审配因为个人原因希望沮宗早定决心,早做承诺,但公孙珣却不能不为对方考虑难处。
再说了,也确实需要一个地头蛇协助者吕范和王修两个文士留在邯郸,看护着已经怀了孕的赵芸等人在此等候消息。
至于说褚燕……这其实跟带走不带走无关,因为这是一个后手!
万一此番刘焉真的来了公文,但袭杀张角兄弟却出了差错,继而引出动乱!那褚燕这个在太行山厮混许久的山贼就有大用处了,带在身边反而浪费,放在襄国才是正途。
毕竟,真要说杀人,自己身边有磨刀霍霍的关羽,有韩当,有牵招,有魏越,有杨开,有两百骑兵……真不差褚燕这一个人。
而类似的处置其实还有王宪王道人,以及张晟……张晟自然不必说,但王道人这里却是和褚燕恰恰相反。毕竟,人家王道人与公孙珣并没有什么从属,他一个方外之人,来到邯郸也不过是为了暂时摆脱有意谋反的太平道而已。如果说他真有追随之人,那也只是向栩罢了。但是,公孙珣却看中此人曾与张角交往密切,知道张角情况,所以便强迫着人家随行,乃是要此人当向导的意思。
总之,种种安排不一而足。而趁着二月春风,众人也是终于离开了邯郸城,沿着大道往南从容而行。
然而,行不过十余里,未出邯郸境内,便有前出的哨骑突然折身回复。
“怎么说?”公孙珣蹙眉不止。
“回禀君候,前方有些许烟尘。”哨骑有些紧张言道。“韩统领带着牵统领先去查探了,他让您小心从事……”
“邺城邯郸之间?”骑在马上,握着缰绳的公孙珣闻言变色之余却也是难以理解……这即便是太平道有所埋伏,也不至于选在这种地方吧?
当然了,小心为上!实际上,随侍在一旁的关羽,干脆已经握紧了挂在马上那并不顺手的长槊。
“君侯!”不过,稍倾片刻韩当便呼啸而回,只不过脸上多了一块布做的类似于面罩一般的东西而已。“无妨,只是虚惊一场……前方路口处行人太多,有些阻塞了道路而已,我细细查看,真的只是寻常百姓。”
“原来如此,可你为何戴上口罩?”公孙珣释然之余也是不由好奇。
口罩,大概是公孙大娘众多‘发明’中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了,公孙珣花重金养着的义从有着这样的装备当然也是正常……但即便如此,这玩意的普及率其实也依然不高,这是因为安利号影响地域外的人很难理解这玩意能够阻拦‘病气’。反倒是辽西、辽东包邮区那里,虽然依然难以理解,但秉承着对公孙大娘和安利号的信任,多少是从喝热水到戴口罩适应了不少东西。
“因为这些行人乃是从河南而来的,而河南不是正有时疫吗?”韩当瓮声瓮气地答道。“听这些人的意思,此番倒多是为了逃避时疫和流民才来河北暂避的。我也是有些担忧这些人里面谁会有病气。”
公孙珣恍惚间想起了曹操之前来信时说的那件事情,也是登时醒悟,看来,这场大疫终究是席卷到了黄河边上!那么小心无大错,他当即下令所有人戴上口罩,继续前行。
然而,绕过这波明显是大户人家逃避时疫的车队以后,再往前走,公孙珣一行人却发现道路是越来越难行了……因为这种自南往北逃避瘟疫的队伍变得越来越密集,而且所遇的队伍规模也是越来越大!
渐渐的,大概是中午时分的时候,公孙珣和他的一众心腹们终于察觉到事情不对了,然后停止了艰难的前行。
“君侯,之前的那些人衣着都还干净,车马都还有秩序,可现在这些人……”虽然带着口罩,可依然能看的出来娄圭面色极为严肃。“俨然便是流民一般了。”
戴着一个黑色口罩的公孙珣驻马在路边,默然不语……他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越往后,这些行人的衣着就越是简陋,面色就越是不堪,队伍中的车马行李也越来越少。而更可怕的是,这些行人看向公孙珣这两百多白马黑面的骑士时,他们的眼神也从畏惧变成了麻木!
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实际上,停下来细细观察的众人,此时心头已经渐渐升起一丝不妙的感觉来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公孙珣忽然扯下面罩,然后跳下马来,拦住了一个面色不佳,但衣着还算整齐的老者……更重要的是,此人居然拄着一个光秃秃的九节杖。
“老丈!”公孙珣下得马来,认真询问道。“你是太平道人吗?”
“见过贵人,我不是太平道人。”这老者明显有些神魂不定,不知道是行路疲惫还是如何,但所幸言语并无差错。“这九节杖乃是太平道人见我行路难,好心赠我扶着走路的。”
“那敢问老丈,你们这些人从何处来?”一旁的王道人忽然也是拉下口罩,然后跳下马来亮出九节杖。“河南的太平道人又要将你们带往何处去?我是北面的太平道人,不知道你们南边的事情,还请勿怪……”
“不怪不怪,我们是往钜鹿去寻大贤良师的。”很显然,王宪的九节杖起到了奇效,这老者双目中几乎是瞬间泛起了一丝神采。“至于我们这些人的来历,也是从荆襄到中原,各地都有……全都有!”
对方突然打起精神,反而让公孙珣心头愈发觉得不妙起来:“河南的太平道为何要带你们去钜鹿寻大贤良师?是大贤良师有命令还是如何?”
“都有!”老者僵硬的面上露出了一副古怪的笑意。“先是荆襄大疫,然后天气转暖,连兖豫两州都跟着染了疫病,我动身时,我们陈国南边就已经跟着染了病,北面的百姓又惊又怕,只能指望符水,可偏偏南面的太平道人太少,治那些得了病的人都来不及,何况是我们这些没得病的人……结果后来就有太平道人召集我们说,若是能来河北找大贤良师,他一人做出的符水一次便可以让我们一千人用……我们也不想等死……七年前的大疫,我四个儿女便死了两个,这次不敢再等……”
“所以你们便抛家弃子跟着来了?”公孙珣又惊又怒。
“太平道管吃的,管喝的……沿途有挺多大户扶住。”老者勉力笑道。“锁了门,带着粮食钱财全家一起来的……不比在家等死好吗?而且还有人说,等到了大贤良师身边,便不会再饿着、累着,这是《太平经》上说的……”
“你们来了多少人?”公孙珣只觉得口干舌燥。
“不知道,过河的时候听人说有七八万……后面还有。”
公孙珣瞬间觉得头晕目眩起来。
“你四个儿女七年前死了两个……如今全家一起来河北寻大贤良师?”一旁一直没开口的娄子伯忽然出言询问道。“那你剩下两个子女和他们的家人呢?”
老者张了张嘴,却无半点声音发出,第二次才强笑道:“过河时失散了,失散了!我先渡的,他们在后面!还得去寻大贤良师,找到大贤良师,就有救了!”
说完,这位陈国来的老丈便径直拄着九节杖绕过了拦在前面的公孙珣等人,继续带着一丝古怪笑意往北而走。
公孙珣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眼前自南往北的人流还在不停地变大变密……而且行路之人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和落魄!
“有些不对劲!”娄子伯也觉得心头发闷。“若是照那老丈所言,流民应该并未失去粮食,还没变成饥民,而且还应该有太平道人沿途管理……可若如此,不该是如此情形才对?”
当然不对劲,这么多人迎面而来,却根本没多少喧哗之声,宛如行尸走肉,而且还根本没看到几个太平道人……这肯定不对劲!
“去问!”公孙珣忽然回头厉声呵斥道。“都去问!”
眼见着自家君候发怒,一众义从纷纷散开,四处询问……总归是有清醒之人,所以很快众人就知道了事情始末。
原来,正如那个老丈所言,南方大疫有趁着春日卷向中原的趋势,面对时疫百姓惶恐之余几乎无能为力,于是张角便在河南大肆鼓动当地人在瘟疫到来之前去河北投奔于他……但事情一开始便出了差错!
“太平道以为,只有青壮才有力量来河北见他们的大贤良师。”牵招面色铁青,络腮胡子根根竖起。“但不知道是百姓太过于惧怕瘟疫,还是这些太平道人夸大了南方的瘟疫,又或是觉得留在当地本就没有活路,结果弄得兖豫不少百姓变卖家财,拖家带口随着当地太平道人往河北而来……他们和刚才那个老丈一样,只以为到了钜鹿,见了大贤良师便能过上‘太平’日子!”
“在河南时,队伍还小,也都有太平道人管束,粮食、物件也都没用完。”杨开也是沉声讲述着自己听来的讯息。“但到了官渡后,却因为无法渡河而不得不停顿下来……队伍在几日间便大到难以控制,太平道支撑不下,陈留的官府也是严加防范,不许卖粮食给他们,流民无可奈何下只能强行渡河,结果……”
“结果如何?”
“结果越渡越乱,到了当日晚间,渡口更是踩踏生乱……据说当时死伤者便不下数千人!”
“……”众人齐齐想起了刚才那位老丈。
“所以,前面的人大多无差……可越后来的人,财货、粮食便越少。”娄圭勉力提醒道。“君侯,此时或许还行,可咱们再往南走,怕就是饥民而非流民了!”
公孙珣沉默无言。
“张角当杀!太平道当诛!”关羽双目睁开,却是愤恨难平,吓得那王道人一时手抖直接丢掉了手中的九节杖。
“此时反而已经杀不了了。”娄圭用几乎无奈的语气反驳道。“这些人俱是往钜鹿寻大贤良师的,咱们两百人如何去杀?!”
“这应当便是张角的计策了吗?!”审配咬牙言道。“彼辈早就有利用疫情从河南聚拢大股青壮到身边的意图了,之前不过是刻意与我们周旋,拖延时间……”
公孙珣依旧默然无语,心头却已经难以自持。
这是张角的计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