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下吏在。”“让简位居和他的扶余人暂时助你一臂之力,处理后勤,务必保证前沿军需!”
“谨遵令君号令。”
“将此旗帜撤下,”公孙珣指了指了头顶的白马旗言道。“此处要让与徐司马与塌顿头人,我移动本阵大旗到后面大营高台之上……与公孙范、公孙越相同,除非反攻,否则我绝不下离开中军大营半步!子伯为我辅佐,调度支援各处!”
“喏!”
“最后,韩当为我主骑,领我本部义从督军巡视各营,若有不得命而擅退者……即刻杀无赦!汉军牵连家族,胡骑牵连部落!但若得胜,此战我将一利不取,尽归于下!尔等可将此言说与每个军士听,我公孙珣决不食言!”言至于此,公孙珣复又以刀划手,以血拭面。“太一在上,此战天命在我,各自行动吧!”
众将俱皆骇然,却又不免震动,然后也是纷纷拔刀划开手掌,以血敷面,指天证明心迹,便是王修也是如此。
“此人如何处置?”众人即将分散,娄子伯却又不免皱眉指向了那表情呆滞的弥儒。
“且放到中军安置,”公孙珣轻瞥了对方一眼,却也懒得多言。“或许已经废掉了,但或许还有用!”
言罢,公孙珣不顾手掌滴血,直接握刀从这个大营最前方的临时木制高台上走下,昂然往后面更高的永久性高台工事上而去了。
一夜无话,第二日上午,两军各自饱食一顿,却是终究正式接阵了!
“这两日怕是最难熬的。”娄圭站在高台上,可能因为更远更高的缘故,只觉得眼中密密麻麻的高句丽士兵真的是如蚂蚁一般涌上来,也是不禁变色。“高句丽人士气最足,而且人数也太多了些!”
“没那么夸张。”公孙珣面无表情的看着前方局势。“高句丽人虽然多,却毫无章法,不像我军依靠着营垒井井有条,而且阵前接战面的大小是由咱们决定的,他们不可能一次投入太多兵力……再说了,对方士气虽然很足,却缺乏足够的攻城手段!”
娄圭看着前面已经接战的地方,却又缓缓点头。
实际上,原本只是准备设伏野战的高句丽人真的缺乏攻城准备!
汉军这里,首先是有高句丽人自己修建的永久性营墙……十多年的营建,基本上已经砖石化了。然后,汉军这几日本身又依靠着营墙在上面搭建了大量的木制结构防御工事,虽然很简陋,却足以让弓箭手居高临下了。除此之外,汉军又在营墙前方专门建立了两道木制栅栏,然后堆积圡垒、挖出坑道,从而对营墙形成了有效的前凸保护。
甚至此时的营墙内,王修和简位居都还在营墙的掩护下继续制作栅栏,准备向前方运输修补。
于是乎,当无数高句丽人在身后骑兵的督战下,在鼓声中举着金蛙旗大声呼喊、蜂拥而至时,却果然是在栅栏前束手无策!
这些人冲来到栅栏前,先是不得不滑入坑道,再爬上去时长矛却从栅栏后伸出,从容将他们击倒,更别说后面高墙上一直箭如雨下,直接攒射了。
而高句丽人的应对法门也在此时出了巨大问题,他们弓箭压制的威力被栅栏给削弱的极为不堪,从上午到中午,好不容易冒着巨大死伤用土石和尸首填平了栅栏前的壕沟,却又发现他们唯一有所准备的攻城器具,也就是简陋至极的梯子,在栅栏上根本毫无用处!
其一,栅栏上毫无立足点,好不容易爬上去,然后却只能从两人高的栅栏上跳下去……跳下去面对着阵型严密的汉军他们又能如何呢?
其二,架起梯子以后,从梯子上爬过去时,根本无法举起盾牌给自己提供有效保护,这种攀爬,几乎是在给上方营墙上的汉军弓箭手充当靶子!
鼓声、杀声,高句丽伤兵的哀嚎声,汉军的欢呼声,移动的旗帜、运动的军队……一切的一切都充塞着所有人的感官。
然而,公孙珣盘腿坐在自己的白马旗下,却根本懒得去看那些死像极为可笑的高句丽士兵,反而是盯着对面镶边金蛙大旗下的小老头出神……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明临答夫真的是个有水平的将军,那么到现在为止送上来的高句丽士兵,其实本来就该是充当探路石的低级牺牲品!
大军交战,自主帅往下各司其职。
莫说是这些底层士兵了,便是整支军队,有时候也都只是顺理成章的消耗品而已……这一点,公孙珣早在弹汗山下就已经学到了。
而果然,随着明临答夫身边的锣声响起,高句丽人终于暂退了。
可是,仅仅半个时辰之后,高句丽人就卷土重来,而且这一次出动的居然是骑步混搭!
“骑兵攻城?!”
汉军阵中,不知道多少人都在哄笑……便是公孙珣一时也是如此。
然而,仅仅是数息之后,居高临下的公孙珣却陡然变色……因为他清楚的注意到,冲在前面的敌军步阵中再无木梯,而这些举着盾牌的步兵冲到木栅跟前后,居然扔出了打着结的麻绳!至于绳索的另一头,则赫然是那些骑兵的坐骑。
“不要射人!”前线的徐荣第一时间做出了正确的反应。“牲口!全都与我对准那些骡马发箭!”
但命令刚刚传达下来,一处栅栏就已经被骡马和高句丽士兵一起拖拽着倾斜了下来。
那明临答夫果然不是个徒有虚名之辈,他几乎是立即找到了一个针对汉军栅栏的有效手段……木栅嘛,爬不过去就推倒好了。
汉军即刻陷入到了被动之中。
……
“太祖于坐原对阵高句丽,时汉军仅八千,高句丽五万有余,皆举金蛙旗蜂拥而至,众将于台上睹之,纷纷变色不敢言。唯太祖从容而笑,尽言高句丽虚实之处,归胜负于天命,众皆叹服,乃共敷血而誓,士气亦振……及左右各司其职,娄子伯独在中军之侧,乃追问天命。太祖喟然曰:‘何言天命乎?高句丽之天命,吾焉能知?然非如此,众心可定否?’子伯遂叹。”——《新燕书》·卷一·太祖武皇帝本纪
第二十八章
献策
高句丽人一旦找对了法子,那剩下的就是纯粹拿人命来消耗了!
而公孙珣也并没有跟对方搞什么血勇之争,他在台上看的清楚,等到第一道栅栏被拖拽开了三个口子后,就立即向徐荣发出指示,让对方主动放弃了第一道栅栏。
当然,高句丽人第一日的攻势也仅仅是如此了……毕竟天色渐暗,以高句丽士兵的素质,实在是不足以支撑夜战。这要是被汉军反冲回来,那说不定会一夜溃散,那可就乐子大了。而明临答夫也还不至于犯这种错误,所以高句丽人终究是在破坏了第一道栅栏后,便扔下大量的尸首直接退了回去。
正式交战的第一日就这么结束,汉军伤亡与高句丽的死伤几乎不成比例,而汉军付出的代价更多的仅仅是那一道栅栏。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高句丽人也毕竟掌握了对付汉军防卫设施的方法……至于说这种法子注定要付出大量死伤的问题,讲实话,兵力异常充足的高句丽人明显不惜命!
实际上等到了第二日,掌握了应对法子的高句丽人甚至还驱赶了那些原本用来运粮的奴隶、妇女来充当肉盾,哀嚎声响彻战场,不要说阵前的汉军了,便是遥遥看到这一幕的公孙珣一时都有些动摇。
而得益于高句丽人的这种不惜性命,这第二日的战斗,非但把之前汉军连夜补修好的第二道栅栏给拖倒、拖走,便是营墙前的第一道栅栏也被告攻破!
“如此下去,绝不可能再撑过三日!”
和沉浸在‘大胜’中的底层士兵相比,徐荣等高级军官看的更为透彻。
“说的对,便是王叔治和简位居他们提前在后面制作了不少成型的栅栏,我们可以连夜再修补好一层防线……可那又如何呢?明日高句丽人若是不惜牲畜和人命,半日就可以将这条破破烂烂的栅栏给彻底拔掉,而下午就能举着梯子云集爬墙!”
“高句丽人死了那么多,怕是要休整一日才好正式攀爬营墙吧?”
“便是明临答夫下令修整一日,也不过再拖一日罢了,后日还是要直接攻击营墙,而营墙一旦被攀上,便要直接肉搏!”
“正是这个意思,军中士卒多因为之前两层栅栏杀伤甚重,而营墙又比栅栏坚固,所以个个振奋,以为胜券在握……但实际上他们哪里晓得,之前能够杀伤那么多,靠的全是营墙和栅栏的配合,营墙上的弓箭才是杀伤主力!而营墙一旦被攀上,便要沦为肉搏战场,弓手就不能再居高临下从容杀敌了,届时我军杀伤力就会大打折扣。”
“其实我军本就是骑兵居多,并不善于防守。”
“那又如何呢?如此局面难道还能主动攻出去吗?地形限制太大,对面营寨也压的太近。”
“终究只是山谷中的营寨,上面的望楼、高台全都是临时搭建的,营墙本身的高度、厚度都远远比不上正经的城墙!而以高句丽人这种不死不休的气势,怕是一旦陷入肉搏后就撑不过两日……徐司马三日之说,还是有道理的。”
“而且相比较于此处,左右小营更是危险,他们的营墙更薄弱,只是稍微有些地利而已。至于左右小营一旦失去,大营三面被围,怕立即就要撑不住。”
“左右小营一失,两位公孙家的公子又如何呢?他们二人现在还在二营中没有过来,仅此一事,信不信你我都不能再回辽西?”
众人一时沉默不言。
“将军在何处?”良久,还是率先议论开来的徐荣忍不住再度发问。“为何还没来?”
“在与王户曹一起慰问伤员。”刚刚上到台上的韩当坦诚答道。“我家少君将自己原本的大帐改成了伤员养伤的地方,所以才会让你我来到此处高台上等候军议。”
“慰问伤员固然是古名将之风。”徐荣蹙眉道。“但眼前局势……”
“眼前局势又如何?”就在这时,高台下的阶梯上登时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俨然是公孙珣慰问伤员回来了。
“将军!”
“少令大人!”
各种乱七八糟的称呼立即响起。
“都且住。”公孙珣带着王修出现在高台上,手里居然还端着一个盛着热汤冒着热气的陶碗。“徐司马刚才说到眼前局势?”
“正是。”
“眼前局势如何呢?”公孙珣啜了一口热汤后正色询问道。“两日辛苦作战,大家都很疲惫,但此时反而应该愈发小心,还望伯进从实讲来。”
徐荣欲言又止……讲实话,他不信在边郡长大,跟鲜卑人打过大仗,然后之前又一眼看穿高句丽人埋伏的公孙珣会看不懂最基本的战局发展。没看到其余所有人都闭口不言吗?
说白了,事情来到这一步,大敌当前不说,眼前的这些将领不是如几名部落头人一般没了后路,就是如韩当这种本来就是公孙珣心腹之人。便是徐荣自己,此时因为自己的兵马混在了大部队中,却也是被死死绑到了此战之上!
换言之,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借着这次大战,公孙珣却已经在这支军中说一不二,而众人也都对他有了畏惧之心。
“我猜猜,尔等是想说我军栅栏战术已经无用,必须要另出奇策应对,否则局势必然败坏?”公孙珣微笑问道,却是端着热汤直接坐回到了他实际上已经坐了整整两日的位置,也就是白马旗下的一个小马扎上。
“正是如此。”徐荣这才敢躬身称是。
“那你们可有奇策?”公孙珣将热汤陶碗放到了脚下,然后才正色问道。
“敌人不善于夜战,或许可以夜袭!”徐荣率先提议。
“如何夜袭?”公孙珣继续正色询问道。
“两营相隔太近,方便他们攻击我们,自然也方便我们攻击他们。”徐荣坦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敌营广大深厚却又简陋不堪,敌军士气无忧却又素质低劣……我意等到明日傍晚薄雾之时,也是他们刚刚撤军休整的时候出击一次,不指望能破营或者如何,但能惊扰一番也是好的。”
公孙珣闻言微微颔首,却又缓缓摇头:“以攻为守是对的,但不到一锤定音或者迫不得已的时候却也不必刻意尝试……敌人其实才刚来第三日而已,焉知没有防备?不管是多小的部队,若是被对方反过来吞下,那就会严重挫伤士气。这个意思可以暂且记下,若是真到必要之时,还是可行的。”
徐荣立即躬身接受这种认可。
然而,所谓的应对之策,除了这一条之外也就仅仅如此了,因为当公孙珣继续挨个询问时,所获得的答案却都大同小异……无外乎就是主动出击,然后又因为白日难以起效,所以还都是夜袭,还都是绕营扔火把之类的手段。
说白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无论汉人还是胡人,几乎都是北方边郡出身,以骑兵见长,善攻不善守,你让他们突袭、追击,他们个个都能说出花来,说不出来的也能做出来。可是你让他们想防守上的法子,那确实有些为难人的意思。
“那就这样吧!”公孙珣面带微笑,让人看不出他所想。“诸位有了主意尽管私下自己跟我说,或者遣人来说也行,但大敌当前,诸位还是要谨守防线为主。”
这便是要撵人了,众人不敢多留,便纷纷告辞。
“侍卫也都先下去,子伯留下。”
公孙珣此时忽然出声,却又让转身离去的众人心中一时有所期待。
“少君留下我可是有私密话要讲?”娄圭等众人各自散去,这才好奇问道。
“私密话当着三人面讲便不是私密了。”公孙珣闻言不由笑道。“子伯,你我之间确实应该有私密之言,但却不是我对你讲,而是你对我讲……我问你,如今局势,高句丽人明显是要结硬寨、打呆仗,跟我们拼消耗,不出奇策怕是真的要局势崩坏,审正南和子衡都不在,你身为军中难得的文士,可有什么要教我的吗?”
娄圭当即苦笑:“原来少君是以为我有所藏私吗?”
“我是见之前子伯你颇有长进,不免有所期待。”公孙珣倒也坦诚。“不过,你这真没有什么想法吗?”
娄圭先是无奈摇头,然后却又不禁反问:“跟前两日相比,我倒是觉得少君你现在似乎轻松了不少……莫不是已经有了一些成算?”
“这是哪里的话?”公孙珣当即再笑。“前日间咱们临战窥的对方根本虚实,然后以血敷面蒙誓对敌,士气振奋;然后这两日开打后虽然有一些隐忧,可战况到底称得上是出色,我自然也是情绪高涨;而到了今日下午,栅栏全然被破,只剩孤墙而已,到现在还没有解决的法子……局势越来越糟,我又怎么会变得比之前两日还要轻松呢?”
娄圭闻言不由嗤笑:“那少君,今日之事咱们暂且不说,你前日临阵尽言高句丽国运之事,到底又有几分真几分假呢?”
公孙珣闻言不由尴尬……讲实话,别看他前日说起高句丽人时一套一套的,甚至说的一度自己都信了,毕竟就高句丽眼前那局势,他自己想起来也确实有几分道理啊!
但是,他偏偏来之前又专门从自家老娘那里细细打听过的,这高句丽日后非但没有亡,反而渐渐做大,成为了辽东地区真正的霸主,最后到了几百年后才被那个与大汉齐名的大唐给灭掉。若非如此,他之前也不会那么看重对手!
而换言之,公孙峋心里非常清楚,若是真说起天命二字,那高句丽估计才是更有天命的一方。
当然了,公孙珣更不知道的事情是,他那位老娘满脑子其实都是二把刀的历史知识,这高句丽在历史上还真就是从明临答夫死后迅速衰落以至于被灭国,只是后来人家高句丽人又趁着中原数百年板荡分裂,成功复国然后又再度坐大了而已……那个自家老娘口中的什么‘三征高句丽’的高句丽,虽然与眼前的高句丽同文同种,却又不是一个传承了。
“此事大概莫须有吧?”公孙珣虽然有些尴尬,却终究是在黑夜中拿捏住了姿态,并转而问了一个问题。“不过,除了防守上的计策以外,我倒是还有些别的事情请教子伯。”
“少君请说。”娄圭倒也干脆。
“你说,如果我真的握有足够的应对之策,我是说如果,”公孙珣坐在马扎遥遥指着东南方的敌营笑问道。“那我是该一并将应对之策摆出来,还是该一件件的摆出来呢?是该一开始就亮出来呢,还是该等到前线最终不支的时候亮出来呢?哪一种才能最有效的打击高句丽人的士气?”
“这就要看少君究竟意欲何为了?”娄圭不由捻须失笑。“其实,若真有多种应对之策,一并摆出和一件件摆出无外乎是胜负与杀伤的区别罢了……前者,能让战局迅速决出胜负,后者则会更有效杀伤敌军。”
公孙珣微微颔首。
“至于早晚嘛,”娄子伯继续笑道。“若是少君只是想迅速解决当面之敌,解眼前之困,那自然是应该尽快摆出应对之策来;而若是想让敌军士气溃散,一发不可收拾,却应该晚一些再亮出来才对。”
“我懂了。”公孙珣再度颔首。“子伯的分析很中肯。”
“那想来少君应该有所决断了?”
“我哪里来的决断?”公孙珣不由失笑。“说的好像我出去跟叔治慰问了一圈伤员后,就真的有了足够的应对之策一样。”
“少君真没有吗?”娄圭不由无语。
“子伯真没有替我想出来一些额外应对之策吗?”公孙珣反而反问了起来。
“我是真没想到。”娄圭倒也坦诚。
“那我也是真没有。”公孙珣摇头失笑道。“可是我却有了四千援兵!”
娄圭登时目瞪口呆,却又兴奋不已:“竟然如此?!前日才发信于子衡,让他去请援兵,为何今日就能到?”
“非是子衡所请,”公孙珣失笑坦诚言道。“乃是审正南数日前替我从玄菟太守剧腾那里要来的,前几日集结起来花了不少时间,而今日下午就到了辽河岔口大营,我是刚才在下面才接到的消息……他们原本要明日赶来,而我却准备让他们在子衡那边再等一等。”
“等的好!”娄子伯不由兴奋言道。“四千援兵,足以逆转局势。若是明临答夫早知道我军不是八千人,而是一万两千人在此,说不定都不敢来打!而若是我军能多耗几日,再将援兵亮出,怕是敌军要瞬间崩溃……怪不得少君问我是该尽快还是该晚一些,是该一次放出还是要分批放出,居然是有足足四千援兵吗?”
公孙珣心中一动,倒是既没否认也没承认。
另一边,娄子伯得了准信,当即心中一片块垒放下,然后转身就走。
但是刚走到一半,他却又忽然回头:
“少君,我有一计,或可让这四千兵既能逐渐增加,又能突然一并出现,你可要听一听?!”
公孙珣不由嘴角微微上扬,然后端起了早已经冰凉的陶碗再度轻啜了一口。
……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兵法·计篇》
第二十九章
失控
天色大亮时,汉军营寨前再度多出了一道木栅……不过与之前的相比,这道木栅显得残破了不少,很显然,这是汉军连夜依靠着营墙草草修补而成的残次品。
“汉军也不过尔尔了,今日上午辛苦畀留你领着骑兵拔掉这道栅栏,然后我们不用休整,到了中午我就让全军蚁附登营!”高句丽大军中,明临答夫对着身旁的桓那部族长于畀留如此笑言了几句,这才翻身上马,威风凛凛的出现在了阵前正中的位置。
不过,面色阴沉的于畀留只是在马上勉强一礼,便直接去了前军,并未跟这位高句丽莫离支搭话……话说,虽然于畀留曾经有意的排挤过哑哑可虑,也曾为获取了全军骑兵的指挥权而兴奋一时,但作为桓那部族长,他终究是没想到,明临答夫会如同撕烂一个大蘑菇一般将与自己齐名的哑哑可虑当众撕成碎片!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当日,这明临答夫可以轻易撕碎贯那部和哑哑可虑,那明日自然可以轻易撕碎自己和桓那部。
而这种焦虑与愤怒,一开始还是隐藏着的,可随着于畀留手中武装力量的飞速流逝,却变得愈发明显和疏于遮拦!
要知道,当日于畀留从明临答夫那里获得的原本用于左右包抄的一万多骑兵,居然成为了这场攻坚战中死伤最重的部分……没办法,缺乏攻城武器和技术的高句丽人想要拔除营寨的话,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畜力。
那一万骑兵,两日间就损失了两三千人,而且牲畜由于目标突出,死亡倒毙的明显更多!至于没了骡马的骑兵,那还算是骑兵吗?
如果不是明临答夫同样提供了大量的步卒,舍出性命来来帮助骑兵拖拽那令人胆寒的栅栏,说不定于畀留都会以为这位高句丽莫离支是想和汉人联合起来削弱自己!
想到这里,盯着眼前的那道破烂栅栏的于畀留不禁无奈的闭上了眼睛……为了这一道莫名其妙的栅栏,不知道又要死多少高句丽人!然而,仗打到这份上,除非一方主动撤退,怎么可能会中途结束?再说了,等把这一道栅栏拽下来,说不定高句丽人就能掌握局势主动了。
一念至此,于畀留几乎是忍着恶心向自己的副将发出了命令——不是进攻的命令,而是让督战队率先就位的命令。
于是乎,随着一声号角,督战队率先就位;然后,那些战战兢兢的高句丽骑兵才一手持木盾,一手死死拖拽着那些过于聪明的果下马,往满是血腥味战场上列阵;最后,才是被剥夺了武器的奴隶、国人壮丁,甚至一部分国人妇女,抱着绳索表情呆滞的被驱赶着往前方空地上集合!
寒冬腊月,虽然无风无雪又有太阳,但依然是标准的寒冬腊月,可这些被驱赶出来的人中居然有一部分人只穿了一件单衣,甚至还有人光着膀子!
“怎么回事?!”情况太明显了,于畀留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为何有的兵士没有衣服?!”
“回禀左相(于畀留曾任最大官职),”稍倾片刻,立即有人转身回报。“负责收拢这些国人武器的明临阙门将军说,本来就是上去送死的人,没必要浪费衣服……这么做,也是省的扒尸首时衣服会烂掉!”
这两日的战场上,除去被填了壕沟的倒霉蛋外,大部分尸首都是有着营墙依靠的汉军在晚间进行清理的……箭矢、铁甲、皮甲自然是要回收利用,毕竟汉军那边也有点杂牌军的意思,这种东西自然会缺……可尸首,汉军却没有侮辱的意思,大部分尸首会被默契的抬到距离汉军营寨两箭之地的空地上,然后等到第二天清晨由高句丽人的壮丁收拾。
届时,这些人身上仅存的有价值物品,也就是原本的衣服了,自然是要被回收利用的。
听到这个解释,于畀留低头半晌无语,然后却又忽然起身,居然直接抛下前军去了中军。
“是这个样子吗?”明临答夫愕然在马上。“我的侄子做出了这种事情?”
“是!”于畀留双目通红,与这个他之前畏惧了大半辈子的人昂然直视。
“他做的不对。”明临答夫仰头看了看对面高台上白马旗下的那个身影,然后方才连连颔首。“他做的确实不对,畀留你是前军主将,你说你准备如何处置他?”
“我想请莫离支杀了他,以安定军心。”于畀留红着眼睛答道。“奴隶可以随意对待,野人到了如今的局面也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国人是我们的根本,他们是去打仗的,不是当肉盾去送死的……最起码不能这么说出来!坐原的得失,关乎着我们之前数十年的扩张成果是不错,但是国人的人心,却关乎着这个国家的存亡!”
明临答夫低头看着眼前的于畀留……自己的国家是部落联盟和封建制度的混合体,一方面学着汉人那样,有王有相,有城有民;另一方面却又如扶余人、三韩人、鲜卑人那般,骨子里是部族头人的制度。所以,什么国人的人心,什么国家的存亡,这种话从几部贵人口中说出来以后,虽然道理是对的,却总是有让人感到有点滑稽,尤其是这番话的目的还是要杀掉另一个顶级的贵族,自己的侄子明临阙门。
讲实话,这种话放在以往,明临答夫说不定会认真思索一番,对方是不是准备好了兵变之类的东西。但现在,在战场上,他却比谁都清楚于畀留的心思,对方是真的被伤亡弄垮了心态,并且对自己有着巨大的不满和愤怒,这才会在阵前向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不过于畀留,终究是桓那部的族长,是军中仅次于自己的大贵族,是哑哑可虑死后所有其他贵族共同支持的对象,是为了战争胜利不得不团结的人物。而明临阙门,一个侄子而已……
“将阙门和负责此事的其他军官全都押过来杀掉。”一念至此,明临答夫不再犹豫,直接就在马上言道,然后又下马拉住了于畀留的手。“但是左相,你也不要再耽搁了,今日没有衣服就没有衣服了,速速攻击吧!”
恢复了一丝清明的于畀留深深的看了眼前的小老头一眼,却是终于再度恭恭敬敬的弯下腰来:“谨遵莫离支之命!”
高句丽军中的波澜到此为止,然而重新上马的明临答夫却在再度抬起头的时候有了一丝动摇……因为他陡然想起,之前两日,自己和对面的那个年轻汉人将军遥遥对峙,双方作为两军主将,虽然没有什么约定之说,但却心照不宣的一个从不下马一个从不离开高台,从头到尾双方都没有失了半分主帅的体面和风采。
可今日,自己却在对峙刚开始之后便被迫下了马,还是因为自己人的逼宫,这未免有些让人气馁和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