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那片的山地早就翻耕过了,种豆子也只是在耧平把豆子撒进去就行,工程量并不大。不过宋三成显然闲不住,刚到家,锄头和耙子一放,扭头又拿着铁锹上后山去了:
“爸,你歇一会儿啊!”
“我又没干活,歇啥呢!”宋三成笑呵呵的——他真没干活,上山女儿锄头挥的跟个标准农民还出色,他就跟在后面撒撒豆子,啥也没干。
“你张伯不是最近还在接着备肥吗?我看咱山上的鸡鸭猪都挺能拉的,他腿脚不方便,我给他帮忙铲出来。”
而这边,七表爷已经又开始教乔乔做饭了。
先指挥着乔乔把泡好的绿豆淘洗出来,然后让他往里头加盐腌个五分钟。
光是给绿豆加盐这事儿,就让大家伙儿目瞪口呆了。
紧接着,大锅烧清水,把蒲公英放进去煮了十五分钟,煮的烂湖湖的。又用漏勺一把将蒲公英捞出来,只剩下汁水,再接着放入绿豆。
毛绿豆简单好熟,不一会儿就煮的熟了。他又加了盐,味精,鸡精,麻油调味,喝到肚子里说不出是怎样一个咸香微苦,还带着吃豆子特有的口感。
古古怪怪,但还挺好喝。
熟了之后,拿盆子盛起来,也没挪开地儿,就放在灶台前的水罐那里温着。
紧接着,七表爷又把乔乔安排的团团转。
先是刷锅淘米煮饭,这边又把刚清洗干净的蒲公英嫩苗从水里捞出来,用纱布拧干水分。
磕几个鸡蛋,加上糯米粉干豆粉,还有调味料,拌上和匀,制成蛋米豆粉。
再把锅烧热,放盐炒至微黄,最后加入花椒粉,拌匀。
一碗稠稠的湖湖就做好了!
然后起锅烧油,等油热了再把蒲公英进湖湖里裹上一圈,直接炸锅定型捞出。
这是椒盐蒲公英,香酥着呢!
等到再复炸一遍装盘时,整个院子都弥漫着这一股独特的辛香。
164.小三轮和驾照
一行人吃了个酒足饭饱。
春日农时贵,大伙没有午休的习惯,乌兰吃了饭扔了碗,就又急匆匆的上山采茶去了。
本来她就激情满满,自打知道宋檀的客户一口气又要了十斤之后,越发觉得这茶叶有市场,每天上山采茶就跟捡金子似的,怎么都不觉得累!
更别提山上一堆同村的大婶聊天说笑,隔着几个山头都能听到她们的大嗓门,整个村里翻来覆去的讲,都快没有秘密了。
而宋三成吃完饭坐不住,又去田里头熘达一圈,发现那些菜苗以格外茁壮的姿态正在努力生长,撒下的菜种也发出了密密麻麻嫩绿的小芽,也越发放心了。
这几块田里,最累的不是已经犁田结束的老牛,而是频繁奔波的大宝二宝。
不为别的,就是来田里偷东西的那些个喜鹊麻雀,实在太多了,全靠他们两个守护着呢!
李老头看了看水田,又问道:“明天插秧不?插秧的话我一大早就来了。”
也差不多该是时候了,秧苗也都绿油油的,看起来壮的很呢!
“插!”
宋三成毫不犹豫:“不用您干活,我们家人手够了。”
就这两块田,加起来才两亩多地,放在宋檀小时候他们还种田那会儿,一个壮劳力费点功夫,一天都能给这两块田的秧苗插完。
就是如今人懒散了,这么多年不干农活没把握,这才需要全家齐上阵。
李老头也笑笑:“就这么点儿,你还怕我累着了怎么的?大伙儿一块儿干,快着呢。”
“行。”
面积小的话,对于做惯了农活的他们来说,这也确实不太累。李老头坚持,也是种田的好手,宋三成便开开心心地应下了。
小书亭
最后还不忘招呼一声:“那明天中午您到我家里来吃啊,我表叔的手艺,您也好多年没尝过了吧?”
“那得去!”李老头也不客气:
“前儿还做梦,梦见他大席上给做了一道蒜苗回锅肉,哎呀,香的我呀,一顿吃两碗!”
“现在不行了,老了,胃口小了,一顿也就大半碗,再多吃不下了。”
说到这儿,李老头又满意的笑了起来:“不过你们家檀檀人好,也信我这老头子,稻田安排给我了——我不瞒你说,今年自打给檀檀看这两块稻田,一顿我都能吃一碗饭了,精神头都变好了。”
那要叫宋檀来说,这是肯定的!
那会儿自己给紫云英引灵气,人吸收不了多少,可也不是没有益处的。
更何况李老头的牛吃了不少紫云英,他本人也没少吃啊。
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叫宋三成来说,他自有一个农村人,人人都信服的理论,那就是——
“那肯定以前还是闲住了。咱们农村人就不能闲,一闲下来身体就容易不舒服,还是得干干活。”
“那确实。”
这话果然引起了李老头的共鸣,两个人就站在田埂上,一来一回,聊得火热。
等宋三成回到家,时间已经是半下午了。
太阳暖融融的照着,让人浑身都烫得软软的。
院子里一熘摆了五张靠背椅,七表爷和七奶奶再有乔乔檀檀和燕平,都挨个儿坐在上头。
三个小的怀里还一人搂着一只小土狗,也不知是狗睡得香,还是人晒得舒服。
宋檀听到动静,还把草帽从脸上拿下来:“爸,没啥活了,你也歇歇吧。”
至于还在茶叶地里辛苦干活的乌兰女士……那没办法,亲妈的倔脾气,全家人没有一个人能抗衡。
宋三成却不是那种能闲下来的性子,这会儿把杂物间整了整,看着那个之前用来装熊蜂的小盒子,突然回过神来:
“檀檀,这熊蜂是不是早就该孵化了呀?”
乔乔举起手来:
“有的,孵出来20只,现在都已经会飞会采花粉了。”
不过大熊是真的没用,连带着他的家族也挺没用的。每天采的都只够自己吃,俨然是孵化出来一群饭桶。
大熊本熊呢,甚至连飞起来都困难,还得靠孩子们腿上挂着花粉篮带回来喂养呢。
宋檀也滴咕:作为一只蜂女王,大熊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衍。它倒好,自家孩子孵化出来了之后,连喂它们都不舍得。
好不容易长成了吧,它这会儿又不生了,就带着那么一二十只熊蜂每天吃吃喝喝的。
干活努力吗?
挺努力的。从早忙到晚上。
采到花蜜了吗?
采了,但没完全采,因为只够填它们自己的肚子,剩下的一点也没有。
属实是养了一群废物了。
不过再怎么废物,这到底也是乔乔的小宝贝儿啊。
他今天一大早,还特意把大熊送到了村中一户人家门口的一棵玉兰树上,玉兰花开的正盛,香气冲着简直要人发晕。
这花瓣比较大,花粉颗粒也比较大,大熊在上面正合适——到晚上再去接吧,好歹让它吃饱点。
可谓是操碎了心。
宋三成作为一个粗糙农家汉子,对大熊的种种不靠谱和孩子们的纵容,并没有什么细腻感觉,反而琢磨着另一件事:
“檀檀,咱家要不买个小三轮啊?”
“你张伯在山上,天天拉粪拉树***难的。有个电动三轮的话,在小路上骑着,随便用点东西也方便。”
还能进山呢。
这点反而比宋檀的皮卡更有优势。
不过,说起电动小三轮,她倒还想起一件事儿:
“爸,之前你跟我妈说学驾照,现在这会儿不忙了,是不是该去考科目一,然后接着往下学了?”
宋三成:……
这要怎么说呢?
他笔试后来模拟了好几次,没有一次上过八十五分,这对于一个中老年来说,多么残酷啊!
以至于宋山城都羞于提起。
他支支吾吾哼哼唧唧:“这不是,这不是家里有活吗?腾不开手。”
宋檀可压根不信:“爸,如今这会儿菜也没长起来,桃树也没开花,正是能腾出空的时候啊。”
电动三轮她可以买,随便她爸跟张伯谁骑怎么用都行,但是你们的驾照还考吗?
宋三成:……
宋三成选择再去山上熘达一圈。
165.插秧种稻水底冷
四月初的清晨还带着些微的凉意。
一大早,李老头就牵着牛来到了水田边。
牛被扔到一边的荒田里自己熘达着吃,而他却熟练地挽起了裤脚。
粗糙的、带着黑色瘢痕的脚一脚踏进软绵绵的淤泥里,饶是李老头觉得今年自己身板壮实,也仍是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哎哟哟,这可凉啊!”
正说着呢,就见岸边宋檀正挑着担子过来,担子里满满当当全是茁壮的秧苗,被扎成一捆一捆的,整整齐齐摆在上头,堆堆叠叠,万分饱满。
然而她单肩扛着,一手轻飘飘的搭在扁担上,那熟稔的姿态,毫无压力的动作,仿佛自己个儿是个彪形大汉,而不是眼前这瘦弱的姑娘!
李老头见状,又是忍不住“哎哟”了一声:
这姑娘家,可真是个种地的料啊!
宋檀站在田边看着他:“李爷爷,你怎么下田了?这水多凉啊!”
说实在话,这会儿踩进去有一会儿了,李老头的脚掌陷在淤泥里,反而觉得有些暖融融的。
身上穿的又厚,并不觉得凉了。
他于是也想起了当年自己在稻田里挥汗如雨的豪情,大着嗓门道:
“没事儿,插秧你可比不上我!”
宋檀梗了一下——那要论手动插秧,她肯定是比不上的。
要是用法术嘛……
指尖动了动,试着试把担子里一捆捆的秧苗往上抬了抬——
唉!
贫瘠的灵气尤其不顶用,也就只能抬了抬了。像往前一个弹指一样,每簇秧苗都齐齐栽进田里的那幅盛景,搞不好这辈子都见不着了……
但秧苗插得再好,也架不住李老头如今年纪大了呀。
宋檀有些着急:“我这提前插秧呢,这水多凉啊。今儿真没打算叫您下田去。”
她这样一说,李老头还不乐意了:
“咋滴,你嫌我年纪大干不动是不是?快把秧苗扔下来,我这就给你插!看咱俩谁栽的好!”
“我告诉你,你爸都比不过我。”
比不过的宋三成这会儿也赶了过来,看见李老头在田里,瞬间乐了:
“李叔,还是您来的早啊!”
说着脱掉胶鞋,毫不犹豫的挽裤腿下了田,登时就一个摆子——
“哎哟,这水可真凉啊!”
能不凉吗?宋檀快气坏了。
连随后赶来的宋有德也在岸边骂道:“你们两个真是!多少年不种地,都忘了这才几月?檀檀说插秧你们就敢跟着插?!”
“我要不是一大早看她在那里薅秧苗,我都不知道这会儿就要种稻子了。”
他们这里没有人种双季稻,因此插秧一般都是等在四月底五月初的。
自家的孙女可好,长这么大也没让她下田插过秧呢,她自己可遇了把秧苗,就赶四月初往下栽。
那天时不到,长出来的东西能好吗?
宋檀也尴尬。
这回其实真是她的失误,毕竟谁修真种地还看天时啊?
别说一年两熟了,不讲究口感和品种的话,一个月两熟都没问题。
她尴尬的后退一步,把秧苗露出来:“爷爷你看,我这秧苗长得多壮啊,这要是再不插秧,回头该长不好了。”
宋有德低头一瞧:好么,确实是前所未见的茁壮秧苗,那绿的都快滴油了。
他也心中不愤的骂了一句:
“真是邪了门儿了,往前我们育种怎么没长这么好呢?”
倒也默认了。
毕竟,秧苗都扯了,如今不插秧也不行了啊!
至于说经验……插秧他就有经验多了。
这会儿站在岸上,把自己的腿死命搓了几下,然后才下到田去。
确实有点凉。
但是也还好,只是再看看自家一把年纪还傻着的儿子,再看旁边拿自己跟小年轻比的李老头,他又哼了一声:“檀檀,回去跟你七表爷说,中午多喝点姜汤吧。”
“行,”宋檀一口应下:“李爷爷你也别急,中午多喝点,晚上我再熬一桶帮您跟我爷爷俩拎回去,你们泡泡脚驱驱寒。”
“身体可大意不得啊!”
李老头却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哎呀,你怎么磨磨唧唧的,往前大冷天的,我们还在湖里摸藕呢——把秧苗扔下来!”
宋檀无奈,这会儿站在岸边,拎起一捆捆的秧苗顺着稻田分散着往下扔。
不多会儿,一挑担的秧苗便扔了个干干净净,两块水田里也差不多都均匀分布了
她也跟着把裤脚一挽,白嫩嫩的脚丫子踩在草地上,可叫一旁的宋有德脸色黑沉下来:
“你个死妮子,你想干啥?!”
“你姑娘家下田,赶明儿凉气进体了,可有你好受的!”
“没事儿,爷爷。”宋檀中气十足:“我真不怕冷。”
但,有一种怕,叫家长觉得你怕。
就连宋三成也脸如寒霜的呵斥着:“站着,不许下来!就这两块田,我们三个人还插不完了吗?回去吧。”
回去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