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59章

    宋大伯简直没眼看——你去收拾菜就收拾菜,干嘛非要拎这么大个塑料筐,占便宜没个够,生怕人家忘不掉是怎么的?

    干脆回市区得了。

    可一想到中午的饭菜味道,再加上丢脸已经丢过了——得了,破罐子破摔吧。

    他麻木的想。

    再说了,因为他们特意回来的缘故,中午这顿饭吃的早,如今也才刚十二点钟。

    这时候若是着急忙慌要回去,跟打卡做任务似的,也太不像话了。

    正琢磨着,只听门口一阵嘻嘻哈哈声传来。

    大伙儿停下脚步,却见迎面走来四个差不多年纪的妇女。每个人都挎着个竹筐子。

    眼见着宋檀门口这么多人,大伙愣了一瞬,随后反应过来了:

    “哎呀,乌兰,你就怕我们吃到家里的饭咋滴?这才回来呢,你们就吃完了。”

    正在一旁水池前洗盆子的王丽芬却心想:

    可不得吃早一点吗?

    早吃了早走,不耽误她开工挣钱,今天耽误了半天,下午她还能再去茶山大战五十块钱呢。

    乌兰也赶紧笑呵呵地迎了出来:

    “那是。给你们开这么高价还要包饭的话,那我这一个季节净给你们打工了。”

    “啥高价?啥高价?”

    其中一人不乐意了:“咱往年请采茶工来一天也得两三百呢,人家按斤算,多劳多得。你这按天算,我们每天还给你采个四斤五斤的,知足吧。”

    乌兰也笑了起来:“往年茶叶贵,采茶工是外地的,你是吗?”

    “我这茶叶长的多好,往年你给自己家采茶也没这么多吧?”

    “再说了,一天要两三百,那我干啥想不开给你们发工资,我自己干得了。”

    都是往日里一起聊天交流的,这会儿说起话来也很随意。

    乌兰熟门熟路的拿出一杆秤来,挨个将那些新鲜的芽尖儿倒进塑料袋,挂钩一挂,秤砣一放,效率极高的就给出了重量:“二斤七两。”

    下一个再挂上去,也是二斤七两。

    大伙儿便笑了出来:“乌兰,我看我们上辈子搞不好还真是给你家做长工的,按天算,还这么卖力的给你采茶。”

    乌兰也笑:“你要是我家长工啊,鸡打鸣儿我就要赶你出来干活了!”

    大伙嘻嘻哈哈乐成一团,宋大伯冷眼看着他们记账后离开,而后问道:“你们家今年还采茶叶呢?”

    乌兰笑意不变:“是,还不是檀檀,这孩子回来,净折腾我们这些老家伙了。又要收拾板栗又要采茶叶,还要种稻子。”

    “非说外头的不好……”

    宋大伯就想问:自己家采茶叶了,怎么中午喝的好像还是去年的陈茶?

    但是因为毛丽和孙燕燕的事儿,他硬是没好开口。

    倒是毛丽就拎着筐子在门口呢,闻言笑道:“哎呀,还是年轻人有活力呀,咱本地茶叶也不值钱,你这挣的够不够请工人的呀?”

    乌兰笑了起来:“还行,这茶叶味道好,卖的也比往年的贵,多少能赚点。”

    然后火速反将一军:“大嫂,我看你们家茶山今年长得也不错。你要不请几个人帮忙采一天茶叶,我这边捎带着给你炒了?”

    按理说他们家采茶叶了,不拘什么品质,给亲戚朋友们拿个一斤半斤的也不是问题。

    可一来,今年茶叶实在太贵了。

    二来,乌兰瞧这婆媳俩不顺眼。

    更何况,宋大伯家里连山带田的差不多五十亩,比自家多一倍了,他自己抛荒不管了,干啥要给他?

    哼!

    要不怎么说钱是人的胆呢?

    以前乌兰觉得乔乔这样子,少不得要跟哥哥姐姐处个人情关系,之前一些扎心的话,那苦她都是自己往肚子里咽。

    有时候心里明白,可还仍旧抱着一丝期望。

    如今……

    她冷眼瞧着自家赚钱后毛丽和孙燕燕的态度,再看这个啥事不管一副好人样的宋大伯,心中却是明白:

    求人不如求己。

    ------题外话------

    今天,白天,一定!

    月底了,月票摩多呀!如果投满上限了,有钱老爷们有没有考虑提升一下头衔扩容接着投[嘿嘿嘿]

    谢谢大家!

    今天试试把猜中熊蜂的鹿小文的加更写出来!

    7017k

    118.茶叶、槐花和春笋

    茶叶么,中老年谁不爱这一口呢?

    宋大伯果然心动:“采茶是多少钱一天?”

    乌兰也没藏着掖着:“150,我家茶叶今年下肥了,长得好,一天可以采五斤左右。你家的多少年没人管,估计不太好采,一个人一天能有三斤差不多?”

    她这说的是实话,茶树每年都要修剪,还要采芽儿,否则便会长的张牙舞爪,瘦瘦高高,随风摇摆。

    芽尖儿也会越长越瘦,越不压秤。

    人站在这样的茶树里,根本看不到头,采茶叶都得先把树枝拉下来才行。

    乌兰说的一天采三斤,那还是往高效率说呢!

    宋大伯虽然抛荒多年,但是也不是全都忘光了,自家的茶山怎样他心里有数。

    别的地方,但凡交通好一点,这样的茶园还可以成片的包给那些大茶商,可偏偏他们这儿,茶不出名,山路不好走,地方也分散……

    总之,他家茶园真跟荒野没区别了。

    他还在心里琢磨着行不行,毛丽就一口拒绝:“那不行,市场上一斤干茶才两三百块,好的也就五六百,买了就喝还省心。”

    “你要是请人采茶,一天不够一斤干茶,工钱反而要搭出去一两百,费那功夫干啥?咱家又不是买不起茶叶。”

    这话意有所指,但是乌兰却松了口气,

    不划算就不划算呗,毕竟他家请人炒茶叶,那也是正经给钱的。

    现在家里四个采茶工,再加上她和王丽芬捎带着,一天能出六斤干茶。

    周毛柱炒茶就是人工炒,也没有炒茶机,为了保证茶叶新鲜,都是鲜叶晾上几个小时然后半夜开工,虽然省去了过筛这道程序,但一天天的也不容易。

    如果宋大伯真要一起炒了,那亏的不是她家的人情吗?

    毛丽拒绝,乌兰心里还开心呢。

    谁知开心不过一分钟,只听宋大伯沉吟一瞬:“乌兰,你家这茶叶都怎么卖的?给我也来一斤吧。自家人,喝着也放心。”

    乌兰:……

    她只好又说出千篇一律的话:“他大伯,我这茶***贵的。”

    再怎么供货,茶叶也不至于一斤都挤不出来,原先那个借口就不合适了。

    别的再不说了。

    “那能有——”

    宋大伯刚准备问,突然又想到了二十元一斤的紫云英,沉默一会儿,也揠旗息鼓了。

    他心想:万一要是一千块钱一斤,自己可真舍不得买啊!那多尴尬。

    这边一琢磨,这边毛丽就跟孙燕燕赶紧提着大塑料筐就跑了——

    不跑不行啊!

    大姑宋红梅如今拿着塑料袋就已经上老太太的园子里去了,那莴笋他们看了,就那么一片。还有一片蒜苗,按理说是不稀罕的,这可二十块钱一斤呢!

    不得赶紧弄回来?

    婆媳俩一过去,果然宋红梅已经扯了两根莴笋了,毛丽也没说啥,就把筐子往前边一放,顺着菜畦就开始往外扯。

    王丽芬的莴笋今年长得好,层层叶子堆叠着,顶上都已经隐约开始打花苞了。如今只稍微用些力,扯起来根本不费工夫。

    大姑这边扯了三根莴笋,又拽了两把蒜苗,这都准备收手了。扭头一看:

    嚯!

    这婆媳俩已经扯了一小堆了,不由纳闷:

    “你们扯这么多笋子干嘛?这东西也不能顿顿吃啊。”

    大姑是抠门,但她抠门抠的有技巧,不像人家一味的顿顿只吃一样菜来节约钱。要真那样,她家老朱早受不了掀桌子了。

    如今也是,这笋子长这么大,一根就够一家三口吃个一两顿的。再加上莴笋叶也能清炒了来吃,三根莴笋,计划得七八顿才能消耗光。

    哪怕隔一天吃一根,也能吃一个星期呢!

    所以大姑琢磨着,保证新鲜程度的话,三根最合适。

    再说了,这不还有蒜苗吗?回头炒腊肉炒鸡蛋炒什么都行,完美。

    可再瞧毛丽和她儿媳妇儿,这架势是打算把菜园子薅空,去菜市场摆摊儿啊!

    可如今家家户户园子里就剩莴笋了,多便宜呀,不至于吧?

    感受到大姑诧异的视线,毛丽还笑了笑:“哎呀,这城里的东西贵。咱妈说了都扯了也没事,那我就多带点回去吧,你哥如今就爱家乡的菜。”

    宋红梅是大大咧咧的,可她又不傻。

    什么她哥爱吃,分明是你们想占便宜!于是瞅了这傻婆媳俩一眼:

    “那你们慢慢弄,我回去把笋子收拾收拾。”

    扭头就出了菜园子。

    回去就见乔乔欢天喜地的拎着筐子从后山下来,低头一看,雪白又微微泛青的槐花满满一箩筐!

    “大姑,给你槐花。”

    乔乔牵着塑料袋把槐花往里头倒,看着大姑喜不自胜。

    “哎哟,还是我侄子心疼我,看咱们乔乔,多好!这槐花也好,闻味儿就清甜,这开了花的晚上做蒸蛋,没开的回头炒了……”

    这么一说,还顺手捏了几朵花塞嘴里,越嚼越清甜。

    从小到大吃槐花也没吃出这个滋味来呀!

    大姑停下手:“檀檀啊,我瞧着你这花挺好,别吃了别吃了,拿去卖了吧,二十块钱一斤肯定有人买。”

    宋檀无奈——她倒是肯定有人会买,问题是这量也太小了呀,三斤五斤的还不够油费呢。

    灵气催生多点,那也得有基本盘呀。

    不然就那两棵洋槐开出百十斤花来,她妈那关就过不了!

    干脆大方地全装袋子里去了:

    “大姑,你做饭手艺好,都带回去吃吧。我们要吃的话,树上还有呢。”

    这么多菜,槐花焯水之后照样可以冷冻藏起来,大姑简直是喜不自胜!

    想了想,忍痛分出来一小点儿:“给你大伯尝尝,不然他们家又嘀咕。”

    看左右无人,又从怀里摸出了一把现金,好艰难的抽出了五块钱,想了想,又抽了五块塞给乔乔:

    “乖宝,姑这回来没给你带吃的,你自己拿去买东西吃啊,别叫你大伯母知道了。”

    按理说此时应该有一通商业拉扯,比如我不要,比如你收着……

    但宋檀就不,反而帮着乔乔把十块钱塞好,然后又从墙根下拿起锄头来:

    “大姑,竹林里春笋长得正嫩,要不要?”

    春笋这玩意儿,焯水了一样可以晒干呀!

    大姑果断从包里翻出了一个大塑料袋:“走!咱们一起!”

    ------题外话------

    晚点还有,不过大家明天再看吧,估计很晚了,不要熬夜。

    7017k

    119.油菜花和竹林

    这一片竹林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长长短短的,也占了约有一两亩地。

    进了竹林,空气陡然潮湿起来,林间有一股竹叶发酵的味道,脚踩上去,软绵绵的。

    如今已是四月初,春笋许多都已经长了一米多高了,大姑熟门熟路的避开这些,只挑那些小的嫩的。

    盯准了,一锄头下去,一节胖乎乎的笋便直接被撬了出来。

    对于乔乔而言,这仿佛是个寻宝游戏,他也拿着锄头,看哪个胖就挖哪个。

    大姑看见了还在笑:“咱们乔乔如今越来越能干了啊!”

    “那是,”宋檀得意:“都是我教的。”

    确实大部分都是她教的。

    乔乔这个样子,乌兰和宋三成在家你就让他做点洗洗涮涮的活儿,免不得有些娇惯。

    更何况他们每日也有不少活要做,少有那个闲工夫去一点一点的教儿子。

    教不了两句,彼此都要崩溃了。

    但宋檀不一样,别的不说,她如今的耐心可是顶顶好的,一遍不会就两遍,两遍不会就四遍……农活嘛,其实还是要多做。

    做什么都带着他,时间久了,乔乔自己都变得灵活许多。

    大姑一边挖笋,一边还唏嘘着:“我小时候特别讨厌这片竹林。”

    “为什么?”宋檀不解。

    她对于这片竹林的记忆,大约就是自己小的时候,宋三成扯两节麻绳系在竹子上,中间再搭一块木板,便可以做个简单的秋千给她在这里玩儿。

    再大一点,夏天还可以扯一张吊床在里头,那吊床是两块钱买回来的,陪伴了宋檀许多个夏日。

    要不是有一次在上头晃啊晃的,从竹叶间抖下来一条胖乎乎的青虫到脸上……恐怕这美好记忆还要再持续几年。

    大姑便唏嘘着:“你小时候日子已经算是好些了,挣钱的法子也多,但是你还没出生之前,咱们这种竹子也是有人要的,八分钱一根。”

    “你爷爷就负责在竹林砍竹子,你奶奶就把竹枝上头的枝枝丫丫全劈掉。”

    “我呢,我倒是不用干什么力气活,但是要拖着这长长的竹子一路走到人家收货的地方”

    “别看咱们这边竹子没有人家南边的竹子粗壮,可也也沉甸甸地,我一次顶多能拖个两三根……一天下来,腿都肿的抬不起来。”

    这就是真实的农村生活。

    宋檀沉默一会儿后又问:“那我爸他们呢?”

    宋红梅笑了出来:“你爸他们还能跑得了吗?他们要负责给人家把竹子装车上去,那可真是个力气活,一天下来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檀檀,你别看你大伯母挺烦人的,早年她也陪你大伯吃过苦的。”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