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60章

    “后世的明粉真多啊,世人无不怀念我大明……”

    反清复明的话听着多顺耳啊!

    反了他清朝!

    “老四!”

    正在走神的朱棣被老爹突然叫住,身体本能地站直:“爹!

    !

    !”

    “哼。”朱元璋瞧不上他这副样子,手捏着胡须,“《永乐大典》做的不错。”

    “啊?”朱棣显然是被朱元璋突如其来的夸奖给弄得不知所措了,不过稍没一会他就做出了该有的反应。

    “哪能啊?还不是托了爹你的福气?”

    “朕可没什么福气给你……”朱元璋的眼里闪着精光,“对了,你帮朕看看那帮子文臣里有谁比较适合来编一个《洪武大典》……”

    “啊?”

    朱棣愣住,心里哭泣。

    爹这是啥都没打算给自己留点啊。

    ……

    清

    乾隆时期

    “赘婿!”

    乾隆帝气得踢翻了面前的桌子,弯着腰低着头的太监们更是惶恐地将身子和头低得更低了,几乎快挨着地面了。

    “朕的宫里有背景强大到让朕要忌惮的妃子吗?”

    他反复想了好几遍都没想出是谁,于是便将所有的咒骂全送给了后世提到的什么大如传。

    “渣渣龙又是什么侮辱性的称呼?!”

    “朕的名声在后世都成了什么样啊?!”

    “不能原谅……”

    “得再多找几批人写文章了……”

    想到这里,他又吩咐太监道:“让颙琰来朕这一趟。”

    此时在宫内急得团团转的颙琰右手握拳狠狠地砸在摊着的左手上。

    “这该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高宗?皇爷爷是世宗,皇阿玛是高宗也没问题,可是怎么偏偏就提到了宋高宗呢!”

    他不禁在心里悄悄埋怨起光幕的多此一举。

    相比颙琰内心的忐忑不安,仍紧盯着光幕视频的乾隆帝就显得很悠闲了。

    他其实没想对颙琰做什么,他现在年纪也大了,何况颙琰还是自己剩下的几个儿子中最有出息的孩子。

    叫他来,只是为了考察试探……

    ……

    第433章

    引发的鸡娃教育

    唐

    贞观四年

    “我们的文化当然一直都是世界前端!”

    此时不论是光幕上,还是大唐的文武百姓,他们不禁提起腰杆,感到异常骄傲。

    那是他们的文化!

    李世民皱着眉嫌弃地指了指光幕上挂着的一条评论:“大英百科全书?哼,这名字不好听……”

    房玄龄、杜如晦对视,暗自点头,心领神会,不再多言。

    不少臣子也领会了陛下的意思。

    《大英百科全书》不好听,那什么最好听?当然是《大唐百科全书》好听啊!

    而且……偏远岛夷也配称大?

    唯唐可称大、巨、盛!

    程咬金、李靖等武将又在吐槽清朝。

    “这狗屁的王朝真是太窝囊了!”

    “对啊!每次在光幕上看到我们的书籍文物等东西流落在海外,这心里面啊就觉得难受!”

    “他们几国联军,总会一一还回去!”

    “那些个夷人根本不懂我们的中华文化,抢走的文物和书籍也不知道保存……太气人了!”

    程咬金嘴角咧起,目光如炬地看着李靖:“咱们唐军所到之处,若是有他们的文物、书籍……必当效仿!”

    “不可!”

    李靖还没来得及说话,听到这边动静的李世民便反对程咬金的话。

    “大唐是天朝上国,华夏文化优于其他的文化,我们同时也是开放包容的国度。”

    李世民有更好的想法,“那些夷人不会保护书籍、文化,那就交到我们大唐手里吧。”

    “欸?”程咬金先是蒙了会,反应过来后,拍手叫好道:“还是陛下想得周到!是臣愚昧,是臣无知了哈哈哈。”

    ……

    明

    嘉靖二十七年

    “保护好宫殿,切勿发生火灾!”

    嘉靖帝朱厚熜为了不让《永乐大典》再出事,甚至安排了臣子将《永乐大典》进行誊抄,多抄几份,以留后世。

    他是真的从后世人的言语中看出来了,后世人是心心念念地惦记着《永乐大典》啊……

    因为惦记《永乐大典》还想要挖他的墓!

    这可不行!

    他那个几十年不上朝、开棺鞭尸张居正的懒惰孙子万历帝的下场他还是心有余悸的。

    骨头四散,被无数人围观,做研究……

    “《永乐大典》一定要多留几份!朕也没必要把它带进陵墓中,留给后世吧。”

    “希望后世人能好好爱护它。”

    ……

    康熙帝现身说法,在光幕评论区写了许多他的养子心得。各朝太子们看着那铺满一整天的学业……心情复杂。

    扶苏讶然,由衷佩服:“清朝的皇子……属实不容易啊,难怪光幕会说康熙帝在养蛊。他那教导出来的皇子应该都很优秀……”

    刘据看眼手上握着的书,又抬头看康熙帝的鸡娃教育。感叹自己还好是在汉朝,不是清朝。

    于是心下松了口气,转身又对上父皇跃跃欲试的眼神。

    刘据:???

    不要啊!

    !

    !

    刘备询问诸葛亮:“孔明,阿斗这孩子还来得及吗?”

    “咳,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现在的教育就很好了。”诸葛亮见刘备叹气,又补充道:“过犹不及啊。”

    刘备想起上回见到阿斗,阿斗明显的成熟了不少,心中有了安慰,便也不再提要学康熙帝的教育方式了。

    杨坚将奏折摔到杨勇的身上:“你不是羡慕乾隆帝的好日子吗,他的舒服日子吗?!”

    杨坚冷笑,“朕这就成全你!”

    杨勇倒退几步,差点摔倒,幸好被随侍的太监扶住才免了丢脸局面。

    “父皇……儿臣羡慕他是有其他意思的!”杨勇觉得自己现在都一把年纪了,儿子都有了,还让他过“苦行僧”生活?太难熬了!

    于是开始狡辩:“乾隆帝的父亲雍正帝给他留了大笔财富,而父皇你也给大隋留下了巨额财富。唉,广弟他始终是不行啊……废物一个!那么优势在我的局面都让我大隋亡了,简直就是我们老杨家的罪人……”

    杨坚不太想听杨勇的东扯西扯,他说来说去都是骂杨广,听了当白听。

    由于最近宫里好不容易有了好消息,杨坚也就让杨勇再啰嗦几句。

    他可是看中了自己好大儿给自己生的好大孙。

    儿子没用?没关系!

    好好培养下一代!

    杨坚沉思地望着康熙帝在光幕上公布出来的教育孩子教程,他表示儿子大了鸡娃不了,但是孙子可以从小培养嘛!

    李承乾对比了清朝皇子们的生活和学业后,感觉自己还可以再背几篇文章。

    “孤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

    赵匡胤感叹为时太晚,自己儿子都大了,不太好操作。

    赵德昭、赵德芳暗自庆幸中。

    宋朝的几位皇帝,仁宗、神宗、哲宗都还未有儿子,他们决定逐字学习康熙帝在光幕评论区中发布的内容。

    忽必烈看眼好大儿太子真金,摇头叹气,“太晚了。”

    真金表示理解,善解人意道:“儿打算照着他的方法教育小儿。”

    “欸?!对啊!”忽必烈从愁闷中瞬间支棱起来,“就这样做!儿啊,朕支持你!”

    朱元璋嫌弃地看着朱棣,朱棣打算以后用这方法鸡娃大孙子!

    其余的明朝皇帝表示:没兴趣,不想了解,随便吧。

    朱厚照更是觉得应该实行快乐教育,以后有了儿子,就照着他想要的来!

    朱厚熜祈祷自己的儿子平安顺遂的活着。

    ……

    第434章

    你不是忽必烈,你是刘必烈

    【在这一时期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要注意。那就是乾隆时期臭名昭著的文字狱!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期间,乾隆帝借着查办禁书的理由,烧毁了大量“所谓”的违禁书籍。为此,多出来许多“文字狱”。

    乾隆帝为什么要实行“文字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清朝以“异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统治中国,在最初的时候便遭到了汉族百姓许多的抵制。汉族宦绅们在南方建立了南明,即弘光政权……南明的一些事就不讲了,很气人的!

    清朝统治者在统治中原时,颁布了剃发令,还对南方多地进行了屠杀。大家只需要记住一点,就是从始至终反抗清朝的人都很多,终清一生,“反清复明”都存在。

    所以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而从根本上铲除大家的反抗思想是最有效的。问题就来了,什么是最好的控制大家的思想呢?

    一是科举,二就是文字狱。

    清政府利用知识分子所著的文字作品打击那些反抗思想。目的就是要统治思想。因文字获罪的案件,就是“文字狱”。

    当然,这也不是清朝独创。早在秦朝时它是“焚书坑儒”,在宋朝时是“诗狱”和“诗案”,在明朝时是“表笺祸”。清朝最初是“史狱”或者是“史案”因为都与明史相关。

    乾隆时期的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发生的频率也是最高的。随着《四库全书》的编纂,这时期因献书、采书而发生的“文字狱”可以看做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清查运动。

    乾隆对这期间的事件,更是处理得相当严格,民间无人敢私藏禁书。】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盛行“文字狱”,闹得人心惶惶。>

    <爱新觉罗知道自己是外来者,看过之前历史上完全汉化的下场,不想完全汉化。但是在进入中原后,又不得不汉化……剃发易服这一招确实很奏效……>

    <好像真的欸[捂脸]异族入主中原,真的很容易被汉文化入侵。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就差不多要结束了。元朝也是这样,忽必烈带着汉人打到了草原[捂脸]从此不再是蒙古的可汗,而是汉人的皇帝![笑哭]>

    <毕竟是刘必烈嘛,查基因那可是刘邦的后代[狗头]>

    <笑死,哈哈哈哈。>

    <别讲南明,它真的很糟心。有忠臣良将但就是内讧!唉……南宋赵构搁在南明这里是真的厉害了。>

    <南宋好歹还有几百年,南明呢?就是个割据政权,换了几个皇帝……老朱家养那么多朱,没用欸。>

    <剃发令真的恶心。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有提到嘉定三屠什么,当时只顾着看情爱了,现在完全重温不下去那部剧。>

    <反清复明[吃瓜]还有朱三太子,这是清朝皇帝的梦魇。>

    <科举是拉拢,文字狱是铲除手段。>

    <清朝皇帝真的很在乎明朝。[捂脸]>

    <所以说《四库全书》修成后,许多藏书都被毁了。只要是有违统治思想的,基本上是留不下来。>

    [唐太宗李世民:这就是你们这些皇帝的不大度了。]

    [宋神宗赵顼:“诗案”一定是有它的理由……]

    [元至元二十三年真金:最大受害者

    说几句话罢。]

    [明洪武帝朱元璋:鞑子不汉化根本没有百年之命。]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嗯……是元朝。]

    [明洪武帝朱元璋:你们清王朝在中原这么多年,也只是表面上看去没有汉化,实际内里也早被同化了。]

    [汉武帝刘彻:赞同剃发易服恶心!你们满清那什么服饰丑的朕都不想多看!]

    [汉元狩六年霍去病:真的难看、恶心。不过他们那服装看起来已经比匈奴那些的好看些。]

    [汉高祖刘邦:你们都没看到吗?!那啥的元朝开国皇帝!你是我后代?]

    [元世祖忽必烈:胡说八道……]

    [汉高祖刘邦:嗯……没看出来

    啊,血脉传来传去传到草原去了!]

    [明洪武帝朱元璋:刘必烈哈哈哈哈]

    [唐太宗李世民:没想到你还是个孝顺孩子,知道深入草原赶走曾经的同胞啊。]

    [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朕只说最后一次,后世能不能不要传播谣言!我们是正宗的草原男子!]

    [明永乐帝朱棣:南明……快点跳过!糟心……]

    [宋太祖赵匡胤:……没想到那么没下限的赵构还能有被夸的一天。]

    [唐玄宗李隆基:清朝皇帝,眼界放宽点,别拘泥于那一亩三分地。]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