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59章

    赵匡胤在对待文人这方面是比较宽松的,譬如前南唐国主李煜。

    就算李煜写了再多悲春伤秋的词,什么借古讽今啊……赵匡胤仍是让李煜好好活着。

    “朕依稀记得我宋朝也有位大词人遭受过文字狱。”

    赵普:“是神宗时期的苏轼。”

    “对,是苏轼,就是他。”对于苏轼,赵匡胤可以说是熟悉了。苏轼喜好自光幕上发评论,与弟弟的感情深厚,得皇帝的看重,深受后人的喜爱……

    总之,赵匡胤很羡慕苏轼。

    “一个王朝发生文字狱,显然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赵匡胤摇头,“希望我宋一朝不再发生这种事情。”

    ……

    “满清鞑子!”

    朱元璋骂骂咧咧,对光幕上清朝皇帝说的话感到非常气愤。

    扫了眼身边,能出气的人只有他了……

    “老四!”

    朱棣:“?”

    不祥的预感又来了……

    朱棣退后一步,朱元璋不满地皱着眉,“给朕站住!”

    ……

    纪昀心下惶恐不安,

    光幕上多数说的是真话,但就是说得太真了……

    在这社会环境下,要想保全性命是不能太高调的。

    和珅的政治嗅觉很灵敏,他知道陛下不会因为光幕上的野史生气发怒于自己,但同时他又感受到自己的好日子

    恐怕也要到头了……

    第431章

    乾隆的风评……

    【乾隆帝自称“十全老人”,他好武功,也好舞文弄墨。生平写诗四万一千八百余首,一人便可独占《全唐诗》的数量。

    纪昀是作为皇帝宠爱的文臣,是为皇帝所写诗润色的文人之一。最初,纪昀在乾隆眼中毫无地位,其抱负根本得不到施展。

    我想作为一个读书人,纪昀的心中是非常苦闷的,因为乾隆帝眼中的自己是为其作诗歌颂的“倡优”,这并不是他的理想生活。

    清朝的朝臣关系是主仆关系,皇帝是主人,其余人全是他的仆人,他们也自称自己为奴才。在那般的压抑环境下,作为心有抱负,对为官仍有幻想的臣子来说,面对皇权的威严无情,自己只有做到曲意顺从。

    《阅徽草堂》中的故事大多为因果报应。对孝道的提倡,对妇女贞洁的论述等内容,也可以看做是另一种的自我洗脑方式。】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哇哦,这就是乾隆帝写的诗嘛~还挺有童趣欸,前面言简易懂,最后一句完全升华主题了!超棒的![狗头]>

    <哈哈哈哈,笑发财了[捂脸]>

    <什么润笔嘛,就是代笔欸。皇帝写不下去的,帮他添上,还得夸奖皇帝文采斐然。>

    <看了纪昀的经历,我想问问李白被唐玄宗招进宫做的事是不是也是这种?给皇帝写诗、歌颂功德什么的。>

    <是的,除了李白还有汉武帝刘彻时期的司马相如,他们的工作内容基本就是这样。>

    <李白那么骄傲的一个人,想做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好不容易才到了皇帝身边,结果皇帝嫌他总在耳边唠叨治国大事,烦得很……所以李白就自己离开长安了。>

    <清代确实压抑,从上到下透露着一股死气。>

    <那是因为封建社会在走向死亡,新的世界正在构建!>

    <“狗奴才。”“喳。”“奴才、奴婢。”>

    <看到这里咋个感觉纪昀有点可怜呢?我印象中他过得很好啊[捂脸]很受宠的一个人……>

    <作为封建社会的高级官僚,纪昀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大部分人的眼界都不能看到超过自己阶级的问题,他们只能片面的认为这所有的矛盾是因为吏治腐败、贪污盛行……>

    <纪昀创作《阅徽草堂》的目的,可能就是用自己的一份努力去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吧。>

    <在很多的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有许多纪昀智对乾隆,多次让乾隆回心转意的故事,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是假的。乾隆他想做的事情谁能阻止?!>

    [汉高祖刘邦:这诗……]

    [秦始皇嬴政:很有童趣。]

    [汉武帝刘彻:朕没让人代笔。都是他们自愿写诗给朕。]

    [唐玄宗李隆基:恕我直言,好好做皇帝吧,别嚯嚯诗了。]

    [明洪武帝朱元璋:清真是越来越封建了!]

    [宋仁宗赵祯:同意,许多规矩只有你清朝在加,在用。清朝才是真正的封建社会。]

    [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不能越过自己的阶级去看问题?]

    [季汉章武二年诸葛亮:嗯,看问题的时候真的很难跳离自己所处的位置。]

    ……

    乾隆帝皱眉,“民间传闻和野史为什么这么多?!”

    盯着光幕上的“纪昀智对乾隆”这六个字,乾隆帝陷入了不解之中。

    天底下好像还没有这么勇的人,敢在他的面前说三道四。

    等瞅见光幕上的前朝帝王在嘲笑自己的诗歌时,乾隆帝就更纳闷了。

    “朕一生作了许多首诗,为何后世流传最广的偏偏是那一首……”

    他也有很多写的好的诗歌欸!

    一片两片三四片……这都是当时性质上来了,随口而作……

    “宣纪昀前来见朕。”

    “朕倒是想知道他心底是如何想的,他认为社会不公?还是朝政不稳?”

    而一直在家心惊胆战的纪昀终于见到了让他进宫去的人,只感叹:“终于还是来了。”

    依照他在陛下身边随侍多年的经验来看,这次很明显是一个巨大的坎,就看自己能不能安全跨过去了。

    进宫的路上,编了一路的心里话。

    ……

    【说完纪昀,现在我们再重新将目光放到《四库全书》这本书上。浅谈下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首先,我们知道这本书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总结,还保存了许多文化古籍。

    “汉唐遗书存者希矣,而辽、宋、金、元之经注文集,藏书之家尚多有之,顾无刻本,流布日少,其他九流百家子余史别,往往卷帙不过一、二卷。”

    其次,《四库全书》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稳定的四部分类法稳定统治了多年封建社会的分类,是近代图书馆藏书分类的雏形。

    最后,《四库全书》继承和发扬了封建文化。

    在客观上,虽然清朝统治者没有这个想法,但是因《四库全书》的修成,客观上起到了融合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但是……很可惜的是《四库全书》是按照乾隆的意志而进行编纂的。在这过程中删改、销毁了大量的图书,我国文化遭受了一次浩劫。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是古书的‘三大厄’之一。”

    因为乾隆曾对纂修的官员们说:“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氓触本朝之语……尽行销毁……”

    并下令让全国各地成立“收书局”严加访查。收缴上来的图书被大量毁掉,还更改了许多涉及清朝先世的事和有损于清帝形象的古籍……】

    <嗯嗯嗯嗯嗯嗯,它成为了“伟大的著作”,那么请问呢?其他因它被毁掉的书算什么?>

    <算倒霉了。皇帝真小心眼。>

    <我记得最可笑的还是将宋朝的一些古籍中对“辽”“金”的称呼进行的改写。反正就是所有不好的,全改掉!夷什么的太难听了!改彝!>

    <好像那些官员还故意留了几处显眼的错误让乾隆帝发现[捂脸]>

    <无语嘞,对这本书的心情很复杂。不过,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对《四库全书》的赞誉还是认可。>

    <鲁迅说的,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

    <清代的陆心源也说过类似的话,“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

    [汉高祖刘邦:格局太小了吧,你都当皇帝了,怎么还顾着其他人的评价?还销毁了那么多的书……]

    [汉武帝刘彻:必须说一句,任何毁书的行为都是不能认可的。]

    [宋太祖赵匡胤:辽、金就是夷!就是夷!]

    [宋仁宗赵祯:辽、金就是夷!就是夷!]

    [宋神宗赵顼:辽、金就是夷!就是夷!]

    ……

    宋朝的百姓们吐槽清朝的皇帝心眼太多,劝他格局放大点,不要只盯着前朝,多睁眼看世界。

    “说你们是夷就是夷,没有什么好争辩的。”

    ……

    朱元璋提醒朱棣,“悠着点,别被光幕上的夸赞迷失了自我。”

    “文治武功都想要,就不能急。”

    朱棣:“儿臣明白。”

    “你明白什么了?!”朱元璋还是生气的,光幕上说“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这话能不让人生气吗!

    “古书古籍就是拿来好好珍藏,怎么能因为你复刻了,让其他人就不能用,还把藏书全都毁掉!”

    “此等行径可恶至极!肯定是跟着你学的!”

    被莫名其妙背锅的朱棣:“……”

    ……

    第432章

    乾隆帝终于知道自己的赘婿头衔了

    【前面我们在说《四库全书》的时候,一直都有拿《永乐大典》作对比,现在我们稍微详细的从中选取他们的相同。

    《永乐大典》是在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进行编纂的,其中保存了大量我国十四世纪以前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比外国的《大英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多年。

    而《四库全书》更是在各方面对《永乐大典》进行了整合和增添。

    有人或许会问已经有前朝编纂的《永乐大典》了,为什么你乾隆帝还要再编纂出《四库全书》?

    那答案显而易见啊!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巅峰时期,乾隆帝是一个甘心坐享其成,碌碌无为的人吗?他很明显不是啊!

    插一句,评价历朝历代最幸福的皇帝,提名乾隆帝的有90%。不熟悉乾隆帝的人,提到乾隆帝时会想到:下江南、四处游玩、国库富得流油……

    不论真还是假,从各种史料中都能知道乾隆帝不是一个干坐皇位的人。他也想在文治武功上超越前朝。

    我们前面也提到他自称“十全老人”。

    其实很多人也知道,无论是明朝修《永乐大典》还是清朝修《四库全书》他们的目的都是有着强烈的政治需要。

    国家稳定繁荣,总体不断在上升,统治者需要文治。

    明成祖朱棣修《永乐大典》,源于自己是通过造反登位,最开始士大夫是极力反对他的,所以朱棣更多的是想通过纂修类书,振兴学术文化,消除朝中对他的不满之声。

    清高宗乾隆修《四库全书》,是由于那时的清朝统治已进入全盛阶段,为了巩固统治,打击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识。】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包含了各重要学科的详尽介绍,还含有历史等内容,学术性和权威性是世界公认的。>

    <中国文化一直都是走在世界前端的[哭]>

    <所以大家才会更痛恨清朝……中国历史几千年,每一部分的历史我都能看下去,但唯独近代史……是不忍心看,里面的内容全是我们百年来的屈辱史。>

    <其实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是因为朱棣时期的版本在嘉靖年间就已经损坏了,嘉靖虽然又让重抄了,但是到清代已经不全了。>

    <听说《永乐大典》的原本被嘉靖帝带进了自己的墓葬里?我有一个想法……[狗头]>

    <别想,想想开棺万历帝的墓发生了什么?如果保存不当的话,就算里面真有原本,可能在打开的那一瞬间就消散了。>

    <嘉靖时期的重抄本好像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时期被烧毁了。有部分散落在俄、英、法、美、日等国中。[叹气]>

    <那些强盗从我们这里抢走的东西总有一日我们会拿回来!>

    <乾隆的日子是真舒服……他爹雍正帝妥妥的工作狂,自己手下能臣武将也多,北京看腻了,还可以去江南耍耍,他可不要太爽了。>

    <这个乾隆帝好少见[捂脸]不要喷我,实在是最近刷视频看了太多大如传的吐槽,乾隆帝我已经无法直视了,自动换成渣渣龙[捂脸]>

    <嗯……虽然不太喜欢乾隆帝,但是他也不至于是赘婿和为国做鸭[笑哭]>

    <朱棣得罪士大夫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诛了方孝孺十族吧?>

    <反清?看到反清自动输入反清复明!>

    <反清?反清反封建!废除封建制度,构建新中华!>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等等,赘婿……?为国做鸭?这说的是我大清皇帝???]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这说的是朕?!谁在造谣!?竟敢胡编乱造!朕要诛他十族!]

    [明永乐帝朱棣:安心啦,别气!再说了,你想诛也诛不到后世人啊。]

    [隋开皇十一年杨勇:想必乾隆你做太子的时候也挺舒服的吧。]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没正式做过太子,但日子是过得挺舒服的,就是有点累,不如做皇帝时自由。]

    [明正德帝朱厚照:没正式做过太子?]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秘密立储制,不立太子。而且我们在做阿哥时,每日的读书、习武等功课太多了……真的很累。]

    [唐贞观四年李承乾:清朝的皇子这么勤奋?]

    [唐太宗李世民:难怪之前光幕称康熙帝是在养蛊。]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朕是立了太子的!]

    [明洪武帝朱元璋:是立了,只不过也被废了。而且还是两立两废[叹气]太搞心态了,你怎么忍心对亲儿子干出这样的事情?]

    [唐高宗李治:乾隆也是高宗?!]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什么!朕只是高宗?!]

    [明嘉靖帝朱厚熜:高宗这名号可不就和泰山封禅一个意思了么。]

    [唐太宗李世民:哦?还有这层意思在里面啊。朕记得被称为完颜构的宋朝皇帝是宋高宗?]

    [元世祖忽必烈:没错!高宗……有点讽刺啊……当然了,朕说的是宋高宗没说其他高宗的意思。]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朱元璋背着手,看上去十分的气定神闲。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