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而熊猫外交只跟我国关系好的、生意谈拢的国家才有,国外一般称我们的这种外交为“中国式的软外交”】<大熊猫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努力就可以不努力[哭]>
<少生、优生,真的能幸福一生。>
<那种牛肉吃起来好像肉质要更好,美国好像还将这种牛肉与他们本土的以及英国的牛进行了杂交,培养出来的牛高大强壮,肉质更好。>
<呜呜,熊猫干嘛一直这么萌,年轻时萌,老了还是萌,天生就长了一张卖萌脸。>
<国宝之所以是国宝[吃瓜]>
[唐开元二十五年杜甫:治愈。]
[武周太平公主:可爱。]
[明嘉靖帝朱厚熜:想摸。]
[宋熙宁四年沈括:杂交?同种类不同类别的交配?]
[宋熙宁四年苏轼:大熊猫这种动物,一旦你沾上它,这辈子就定型了,只会喜爱大熊猫。[摸摸]
……
许多人纷纷在光幕上发出真心问题:
为什么大熊猫能可爱到这一步?!
好想也像这样不努力的过幸福一生。
好想也靠着可爱和卖萌得到许多人的喜爱。
除了再次感叹大熊猫的可爱外,不少有目的的人将目光放到了光幕上提到的“杂交”上。
“第一次提是杂交水稻。”朱元璋不会记错那个时间。
那个视频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
同样种的粮食,到了后世翻了好几倍。
也只有那个数量才能养活华夏十几亿人。
“这次的杂交和提过的杂交水稻应是同一种方式。”朱棣立马接着父皇的话说道。
他弟弟周王朱橚则不赞同地摇头,“非也。”
“嗯?”朱棣带着点被人打断的不爽看向他。
“四哥你看啊,水稻和动物它们是不同的。”周王朱橚耐心地在大殿前的空地上给众人讲解。
“动物的话,我们可以很快就知道他们该怎么交配,生小崽。但是水稻不行,我们想要杂交怎么做?不知道啊?!科学技术没有发展到那里去。”
“嗯……”朱元璋当然知道五儿子说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哪个王朝在知道了有杂交之法,培育出了能产更多的水稻之后还不发展?
“朕记得杂交在百多年后的清朝时期有过一次,还是那位康熙帝亲自带领实验的。”
朱元璋表示他们大明不能落后清朝。
“管他什么科学技术发展到哪个地步了,我们现在只管继续做,步步摸索,总会提前得此方法。”
……
李然然看完视频也多了一项愿望。
“呜呜呜,下辈子让我成为大熊猫吧……”
“过够牛马日子了,想尝试熊猫的熊猫生活。”
系统999默默吐槽:Please,希望这不是你真的愿望。
第428章
纪昀和《四库全书》
玩手机的时间总是最快的,李然然感觉自己还没怎么刷视频就已经过去快一个小时了。
等她查完资料后再次看手机又过去了一个小时。
因为又是一个人吃饭,在等待外卖的时间里李然然决定寻找好看的长视频作为待会儿的下饭视频。
“之前关注的那个博主叫什么来着……我找找……”
“对!就是这个讲洪秀全的小up主。”
看到有更新,李然然没犹豫的直接点进去。
【纪昀和《四库全书》】
【大家好~谢谢各位的关注!这期带来的依旧是清朝那些事……
我们各位朋友们对《四库全书》了解吗?或者说对纪昀了解吗?
我想大多数人提到《四库全书》是迷茫的,也有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明朝的《永乐大典》,还有明清时期严重的文字狱。
而对于纪昀,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不熟悉。但是提起纪晓岚,大家又会恍然大悟。
“啊,原来是他……”
“铁齿铜牙纪晓岚?!”】
<啊啊啊……爷爷,奶奶,你们关注的up更新了……>
<今夕是何年?你竟然更了?![惊讶]>
<对《四库全书》无好感,自私自利的清王朝、>
<明朝开始的文字狱,到清朝是越来越严重,社会氛围严厉。不能有明、朱等带有前朝的字在诗中或文中出现,要不然会被人当做你在回忆前朝……下场凄惨。>
<文字狱不是从明朝开始的吧?北宋的时候,苏轼乌台诗案不也是吗?>
<越自我封闭的王朝就越喜欢内部折腾,搞文字狱什么的。>
<提到纪昀,他谁?提到纪晓岚,哦哦哦,我认识你!你是那个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纪晓岚欸!
!
!>
<笑TM死,确实很多名人提到他原本的名字是真的不认识,但是提到字的话,立马就想起来了。>
<电视剧里面的纪晓岚还有和珅、乾隆他们三个的演员真的演得好!小时候最爱看了!>
<这部电视剧也是常看常新,我前几天刷视频刷到里面的官场学问,还有职场用语什么的,确实应该逐帧学习[捂脸]>
[明洪武帝朱元璋:又是讲清朝的?!]
[唐太宗李世民:讲清朝好啊,讲的多可以避免错误嘛。]
[明永乐帝朱棣:想到《永乐大典》?]
[明洪武帝朱元璋:哦,朕都差点忘了,是你下令修的了。]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纪昀?《四库全书》?光幕这次可是准备夸朕了?!]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嗯……建议还是低调些的好。]
[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光幕你……!]
……
看这熟悉的开头和标题,众人心知肚明。这期的视频需要做笔记!
纪昀盯着《四库全书》几个字,既感到自豪,因为这是他作为主纂修官编下去的,但同时他内心又隐隐担忧。
这期间发生的事情太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愿光幕这次……不会提太多吧?
……
唐
贞观四年
李世民发现清朝是最后华夏的最一个封建王朝,后世人对它的评价也没有错: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
清王朝或许想要跳出历史规律,所以不断地吸取以往朝代的经验,尽量避免犯和前朝一样的错误。
外戚、宦官、藩王……
他能看出来清王朝的皇帝一直在改进前朝的弊端,但是……
“真应了那句话,命也。”
“清朝的政策和官职都很完善,可以说它的确是巅峰。”房玄龄已经握笔准备书写了。
坐等光幕后面谈到相关重要部分。
……
清
道光十九年
道光帝只觉得委屈和不公平。
“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多的朝代可讲,为什么偏偏就只薅着我大清的历史讲!”
“每次讲都是详讲!”
“每次讲完这天下就不太平!乱民四处作乱,反贼一拨又一拨的来……”
“朕的命苦啊。”道光帝从不觉得是大清的国策有问题,造成如今的局面也不是因为他自己无能,而全是源于光幕!
“若不是光幕总挑拨民心,他们会反吗?!他们敢反吗?!”
……
【好了,收!
我们从《四库全书》入手,简单介绍下它: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文化巨著,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浩大的一项文化工程。
先秦到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以及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各个学科门类和专门领域都有涉猎。
有着“典籍总汇,文化渊薮”之称。
《四库全书》需要征访天下书籍,有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学者参与其中。
《四库全书》的纂修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当时社会上已失传的珍本等;
二是清历代皇帝下令编纂的书籍和宫内收藏的图书;
三是全国各地搜访进呈的图书。
我们从上面可以感受到当时清朝的统治者乾隆帝对这次的编纂是非常看重的,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进行整合,去进行校阅,编纂……
至于《四库全书》这本书究竟怎么样呢?我们后面再对它进行评价。】
<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但是因为它导致了许多孤本和珍本彻底没了,也挺烦人的。>
<《四库全书》修完,《永乐大典》也没了。[吃瓜]>
<有时候很难不怀疑乾隆一直暗恋朱棣(我就要造谣,就要造谣!)[狗头]>
<哈哈哈,姐妹会云多云[捂脸]>
<不是嘉靖帝搞丢的吗?还说《永乐大典》的正本肯定是被他带进皇陵去了[捂脸]开个棺材看看实力[狗头]>
<清朝用的是嘉靖帝后来重新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也就是嘉靖副本。雍正年间的时候嘉靖副本就开始丢失,到了清晚期战火肆虐,最后只剩下了64册。>
<《永乐大典》对《四库全书》的作用是真的大。比如说早就失传了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旧五代史》都是从《永乐大典》中摘录的。>
<清太拉了……好多典籍在洋人来的时候被烧毁了,因为他们又看不懂……>
<不不不,有一个国家他们很喜欢我们的古代典籍,东边的小鬼子[发怒]>
<特么的!一个抢值钱的,一个抢历史文化。>
[明正德帝朱厚照:噗!哈哈哈哈……暗恋我们永乐帝?]
[明正德帝朱厚照:朱厚熜你这么拉胯?《永乐大典》你都差点让它失传了?!]
[明永乐帝朱棣:
朕的心血!朕的功绩!]
[明永乐帝朱棣:
你小子闭嘴吧!]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他们什么都不懂,在胡说八道些什么啊!?朕怎么可能暗恋朱棣?!他也只是在明代整朝皇帝中勉强能入眼的人罢了……]
[明永乐帝朱棣:呵呵。]
[宋太祖赵匡胤:唉哟,这都还没打起来啊[吃瓜]]
[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将所有的典籍编纂到一本书中么?工程量太大了……]
……
正如后世人有许多乐子人,观看光幕的各朝百姓也是乐子人。
“什么?后朝的皇帝竟然暗恋前朝的皇帝?!”
“哇塞,太刺激了……”
“想给他们写文。”
“……”
……
唐
开元二十五年
张九龄也有了兴趣,“虽会耗费大量财力和人力,但亦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从先秦到唐开元年间,殊不知有多少的典籍在浩荡的尘世间淹没、丢失……
随着时间逐渐往前走,所有人盯着李隆基的年龄看。
李隆基(老登)在开元的名声一日复一日的低……
究竟要不要恭请陛下提前退休啊?!
得知张九龄有这个想法的李隆基满口赞成,此等有利之事,可以大幅提高自己在民间的声誉。
……
明
嘉靖二十七年
嘉靖帝朱厚熜可以在光幕上不搭理堂兄,但不可以搭理成祖爷。
只好在上面回复,自己也不知道《永乐大帝》为何会失传。
光幕简单提了一嘴,“被嘉靖帝搞丢了”,这就让嘉靖朝上下都感到不安。
嘉靖帝绝不能让光幕上的话变成现实,朝臣也恐及是自己过失。
誓死保护好《永乐大典》。
于是嘉靖帝便收到了众臣的提议:再抄几份《永乐大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