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7章

    它的名字叫大都!

    !

    !]

    [明永乐帝朱棣:北京!北京的名字比什么大都好听多了。]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嗯……不得不赞同。]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某些人不要太得寸进尺了,总是想消灭那一段存在的记忆吗?!可惜历史是会牢牢记住的!]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棣:大侄子你要说什么[微笑]是觉得南京的生活太无趣了吗?四叔可以送你去其他地方游玩[微笑]]

    [明洪武帝二十九年朱允炆:不……不用了,就待在南京比较……安全……]

    ……

    秦始皇嬴政虽然还没弄明白申遗究竟算怎么一回事,但是……北京可以,那咸阳为什么不可以?!

    要说都城的话,当然是咸阳最好了!

    “明朝的天子真有气魄啊!”扶苏看见光幕视频上出现的明朝天子守国门的评论,再次想到之前对明朝的刻板印象,“硬骨头王朝,末代皇帝很有骨气。”

    “嗯。”嬴政简单回了一声,“不过,北京在地理位置上还是要偏远了。”

    后来的北京,现在的燕国都城蓟城,那里严寒,生活艰苦……诸多不便。

    “果然是多年的发展,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变化啊。”

    ……

    李世民不禁疑惑,问询亲近朝臣:“长安输在哪儿了?”

    “汉唐两代王朝都在这里建都!”

    心里暗叹后人没眼光。

    房玄龄和杜如晦对视,陛下有时候总会冒出一些孩子气的举动。

    “后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都城不就是北京吗?”

    听了房玄龄的话,李世民顿觉也有这个可能,他们偏心自己在的首都也是情有可原的。

    “也没看出北京有什么好啊……”即使光幕视频上展现的北京美轮美奂,但李世民偏嘴硬道。

    ……

    “北京啊……”

    这对宋朝人来说,挺沉重的话题。

    燕云十六州,终宋一朝都未收回,他们都没见过这个时代的北京,倒是先见上了千百年后的北京城了。

    赵匡胤眼神凝在一起,“朕偏偏就要亲眼看看北京是何等模样。”

    第395章

    以中为尊,择中而立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以中为尊”

    一条无与伦比的中轴线,是历代帝王梦寐以求的能够彰显身份的线。

    从《周礼·考工记》到《吕氏春秋》,众多的古代思想家提出“择中”思想。

    夏朝的都城(今二里头遗址)建成,开始沿中轴线规划大型的宫室建筑群。

    相传周公在测天下之中以营造洛邑。

    中古人曾构想出了由中轴线贯穿全城的理想都城。

    曹魏邺城:曹操为邺城确立单一宫城制,中轴线初现雏形。

    北魏洛阳城:中轴线纵贯宫城,御苑与主要城门。

    隋唐长安:长安中轴线规划严谨,里坊方整对称,市民生活遵从严格秩序。

    北宋开封:东京城街市向居民开放贸易,中轴线融入百姓的生活日常。

    ……都将这一理想贯彻为现实。

    定都北京的帝王们,他们所构想的中轴线确实远超前朝。自元代定都北京,历经三朝营建北京中轴线形成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落。

    元世祖忽必烈的主持下,一条近4公里的中轴线在北京诞生,到明朝朱棣改扩建北京城,将这条中轴线延长了1公里,百年之后明嘉靖皇帝营造北京外城,又将中轴线向南延长了2公里。

    百年后,清朝皇帝再次改扩建北京城,中轴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乾隆皇帝在景山上建造了能够俯瞰京城的五方亭,这成为了中轴线上的至高点。】

    <真

    老北京

    集合>

    <泱泱华夏,择中建都。>

    <忽必烈对“中”超执着,第一个年号也是“中统”。>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

    <怪不得我们是中国欸~>

    <长安的规划才是强迫症最舒服的城市。>

    <特效太牛逼了,好逼真!整个拔地而起了诶。>

    <景山?!崇祯上吊山[捂脸]现在这里是景山公园了。>

    <虽然现在城墙拆了,但也是无奈之举,毕竟要工业化嘛,只能这么做。还是有些舍不得的。[叹气]>

    [秦始皇嬴政:中国]

    [唐太宗李世民:长安的中轴线……]

    [汉武帝刘彻:?!长安就败在这里了?]

    [宋太祖赵匡胤:开封设计的很好!]

    [魏武帝曹操:嗯嗯嗯,孤眼光不错!]

    [东汉建安六年袁绍:曹贼!可恶!那是孤的邺城!]

    [魏武帝曹操:你说什么呢?!那是大汉的邺城!]

    [东汉建安六年袁绍:……]

    [东汉建安六年孙策:哇啊,真是令人无法辩驳啊,不愧是大汉的曹丞相。]

    [元世祖忽必烈:你们都是在朕的基础下完成的改扩建,地基还是朕打牢的!]

    [辽圣宗耶律隆绪:???]

    [金熙宗完颜亶:???]

    [明永乐帝朱棣:后世所见到的北京,雏形设计不还是朕这里开始的吗?]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不好意思,我家也修了许多。明末紫禁城可是出了好大一场火呢。]

    [明崇祯帝朱由检:!

    !

    !]

    ……

    李世民满意了,光幕都夸了长安的设计好。

    “唉,长安输就输在时隔太远……若是他们亲眼目睹了我长安的风采,该去申遗的是哪儿座城还真说不准。”

    与李世民的满意不同,刘彻很不满意。

    “只说了隋唐时期的长安,半点没提大汉。”

    “嗯……设计的没有后面好嘛?”

    光幕的话还让不少人内心破防了。

    最破防的人还应当属现在就住在邺城的袁绍。

    “这是孤的地方!曹孟德!”

    想到曹孟德日后要在他的地盘上建造宫殿,大兴土木……心里非常不舒服。

    “还拿着大汉丞相的名头四处招摇……前几天光幕刚好就播放到他儿子篡汉吧,太不要脸了!”

    同时袁绍还在心里反省,难道自己输给曹操是因为没有他脸皮厚吗?

    被光幕忽略掉的辽、金两国,在光幕评论中不断寻找存在感。

    你元朝的地基,明清的雏形不都是在我辽金这里开始的嘛!

    崇祯帝朱由检早就让人在景山上找到老外脖子树,然后砍掉!

    以此为决心,定要让大明再次辉煌!

    ……

    【历经各朝、数位皇帝的努力,成为我国中轴线的巅峰之作——

    北京中轴线。

    它自北向南依次经过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端门、社稷坛、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堪称我国都城秩序最理想的杰作。

    这一杰作,除了帝王的支持外,还需要那真正动手创造出中轴线的神工巧匠。

    公元13世纪,刘秉忠替元世祖忽必烈建造都城。

    他先是将一大片水面全部纳入城中,范围尤广,囊括了今天的积水潭一带。又将这片水面的东部一角定为了全城中心点。并从这里向南延伸,确定出这条中轴线的位置,再从中轴线向西,包围水面,得到西城墙的位置。然后对称展开确定东城墙。继而明确出整个都城的宽度。这就是最初的“中轴线”和“北京城”。

    若是从鼓楼的视角看,斗拱之下有一个被称为斗口的单位,在中轴线上的各种建筑中都能找到它的痕迹。它们的长度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不等。不仅能作为建筑里各个构件尺寸的基本单位,也决定着建筑的等级。继而让中轴线上的建筑严格按照秩序排布。

    我们能够在中轴线上看到千米级、百米级,十米级,乃至厘米级的数字。

    可是,这还远不止。在中轴线上它们还可以模数、比例、构图、变化等不同形式存在。让北京城早已超越单座建筑的一枝独秀,形成了雄伟而又富于变化的建筑群。

    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里的中轴线是指一方区域,并不仅是一条线。>

    <古代的匠人真的很厉害。>

    <是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凝聚而成的,是他们将中轴线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幽燕之地,龙虎盘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地,非燕不可。>

    <九族:不要小瞧了我们的羁绊啊!>

    <古代的建筑规划师真的好牛啊。>

    <中式建筑美学[点赞]>

    <老祖宗的设计和智慧深感佩服,超神。>

    <斗口制是中国古建模数的集大成者。>

    <我嘞个华夏文明啊,那超级迷人的老祖宗欸。>

    <我们骨子里的秩序。>

    <其实以前一直没懂中轴线什么意思,但是我每次玩经营类的建筑游戏,我自设布局,现在才明白那玩意叫做中轴线。>

    第396章

    我华夏文化他们爱懂不懂

    [汉高祖刘邦:这设计的好!朱墙黄瓦看上去真是漂亮啊。]

    [汉元狩六年霍去病:这就是评论说的特效吗?要不是评论说是假的,用的特效制作,完全不敢相信。每一个看上去好逼真。]

    [元世祖忽必烈:哼!朕的眼光还是好,刘秉忠的设计也不错,后面的人你们认真看看,这才叫真正的技艺。]

    [明正德帝朱厚照:说的好像是你亲自建的一样,前有刘秉忠,我大明也有蒯祥、阮安啊。]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我大清也有样式雷家族。]

    [唐太宗李世民:三朝接力完成,是历史上的大工程!在战火中得以保存,一直延续到了后世所在的时代,很有价值。]

    [汉武帝刘彻:[点赞]]

    ……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便是在这中轴线之中。”

    “以中为尊。”

    刘彻越看光幕上面的介绍就越是感慨,心中难耐。

    “嗯……长安是不是也可以再改改?”随后又摇了摇头,“钱财还是花在刀刃上为好,如今的大汉强敌在外。”

    话虽是这么说,但眼神里流露出羡慕。

    “那就是科技吗?那些复杂的技术就这么展现出来了?那城楼就这样拔地而起了?”霍去病嘴巴微张,对光幕视频里展现的内容感到吃惊。

    ……

    “北京……”朱元璋再次想到迁都的事情了。

    他之前就有想过要迁都,南京这个地方他不是很喜欢。自从标儿在去各个地方考察选都城后去世,自己也没再考虑过迁都的事情。

    老四在未来选择北京。

    “你老实和朕说,你是不是觉得北平是你的地盘,你的封地,所以会更加有安全?”朱元璋质问面前的四儿子。

    朱棣微弓着腰,回道:“当然不是!儿臣虽不能明白未来那人的想法,但儿臣岂是会因为那种莫须有的原因而迁都!肯定还是为了政治上的考量,为了大明的后续发展啊!”

    “哼。”朱元璋懒得理他嘴里说的话,又问道:“你是真的认为迁到北京对大明发展会更好?”

    “嗯。”朱棣思考着如何回答,“光幕上说的也没有错,北连朔漠,南控江淮,幽燕之地确为雄伟。”

    朱元璋想到前朝,也想到后来的清朝,以及“以中为尊”的思想。

    诚然,作为任何一个帝王谁不想接受四方朝觐,不想睥睨天下?

    难道真的非此地不可了?

    ……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全球首次用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遗产申报。

    历经数十年修缮与恢复,并在全球首次以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遗产申报北京中轴线正以崭新的面貌传承、延续。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靠的是什么?是七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是7.8公里的壮美秩序,是15个遗产点的星罗棋布。我们从2012年开始的漫漫申遗路,世界文化遗产是全球最高级别的物质文化遗产荣誉。如何让外国人看懂北京中轴线,是摆在面前的最现实的难题。

    和肉眼可见的长城和莫高窟、兵马俑不同,北京中轴线异常特殊,它高度抽象,天地人和,中和位育,贯穿其中。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却是整个“理想都城”的核心所在。】

    <对北京中轴线还是没有什么感受的,强烈建议去北京市的规划展览馆看看,到了那里面会对中轴线有更直观和更深刻的认识。>

    <老外最不理解的可能是因为故宫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为什么还要单独为这个中轴线再申请一次?>

    <嗯……如果我没有看视频的话,我之前对中轴线的理解其实也很浅薄,就是单纯的以为四四方方,规规矩矩的,但是后面看了视频更多的了解后才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中轴线真的抽象哈哈哈,外国人难以理解。>

    <还是得快点申遗,免得小韩又来偷[吃瓜]>

    <现在留下的也是不完整的宫城了,城墙被拆了真的可惜,,虽然也能理解。>

    <世界文化遗产的话语权凭什么只有欧美啊,他们即世界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