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36章

    <看得好气人,张飞死得窝囊,而且还属于自作自受的死法!>

    <把人往死里逼,张飞好可恨。>

    <蜀汉没能统一是有原因的,成也义气,败也义气。关羽和张飞两兄弟都是身首异处。>

    <这时候孙权是真的心慌哈哈哈,本来杀了一个关羽就很着急了,结果又死了张飞,孙权绝对想骂人[捂脸]>

    <孙权:你们这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现在张飞也死了,刘备彻底崩溃,谁也拦不住了。>

    <哭死,张苞和关兴这一幕不就是第一集张飞和关羽见面时的样子吗。>

    <关张之子都勇猛,可惜阿斗却……>

    [季汉章武二年关羽:大哥!]

    [季汉章武二年张飞:大哥!]

    [汉昭烈帝刘备:二弟!三弟!]

    [魏武帝曹操:兄弟情深啊……]

    [明正德帝朱厚照:“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桃园三结义情谊令人动容。]

    [唐太宗李世民:再多的评价还是光幕这句话说的好,若他不报仇便也不是昭烈帝了。]

    [唐太宗李世民:只是累了武侯啊。]

    ……

    “陛下,你……”法正想说话又皱了皱眉吞了回去。

    诸葛亮和法正从对方的眼里看出了无奈。

    他们都知道如果光幕上的事情都发生了,绝对没有人能够劝住刘备。

    更加庆幸光幕及时出现了。

    “翼德的性子还是要改!”刘备虽悲痛光幕上“张飞”被手下割去首级,但正如评论所言因怒气而发泄给无辜的人是可恨的。

    “嗯,陛下做任何事我们都会支持。”法正和诸葛亮表态,对于光幕上刘备起全国之兵伐吴的举动他们并没有多说,只会叹息若那时候能陪在陛下身边必不会出现此等大败。

    张飞神色不变,吩咐人去把范疆张达带来。

    “将……将军。”范疆、张达二人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口中说着求饶的话。

    “哼!你们二人倒是好胆!”张飞冷哼道。

    “不……不敢。”

    “嗯……我也有错,但你们也要错!你二人我不会杀,但是你们要将功折罪。”

    听到张飞说还能活命,范疆和张达松了半口气。

    “是是是,我们一定杀敌立功!”

    “嗯……那你二人就去做先锋吧,冲杀拿敌人的狗头来赎罪!”

    张飞心想他们二人是不敢再留在身边了,但若是直接将其杀了,又实在有损名声。

    考虑诸多,让他们俩去前线自生自灭吧。

    张飞对自己的安排颇为满意。

    ……

    曹操低着头想到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三人倒是能够利用这一点。

    如今刘备等人还在荆州,刘表就算被光幕提前剧透了又如何?还不是没法做事。

    英雄气已失,再难拾回。

    ……

    【东吴上下见刘备亲率大军来势汹汹,人心惶惶。孙权听谋士赵咨的话,向曹丕请降。

    曹丕笑问使者:“汝主吴侯是何样之主啊?”

    赵咨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闻此大笑:“卿褒奖得太过了吧。”曹魏群臣在殿上朝着赵咨哈哈大笑。

    “

    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周围魏臣点头道:“言之有理……”

    曹丕不甘心又问:“吴侯知道治学吗?”

    “吴侯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少有余闲,便博览群书……”

    “朕欲发兵伐吴,可行否?”

    赵咨:“大国有征讨之兵,小国有防御之策。”

    “东吴怕魏国吗?”

    “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怕之有?”赵咨不卑不亢道。

    ……

    刘晔建议,吴蜀交兵,魏可派一上将,提兵数万,渡江攻吴。但曹丕认为孙权已经请降,以礼服之,再攻之,让天下欲降者心寒。最终决定坐山观吴蜀斗。

    】

    <突然想到孙权也只送了十万大军,刘备这……>

    <历史上其实只有五万[捂脸]罗贯中最喜欢夸大了。>

    <诸葛瑾人称谈崩大师[笑哭]>

    <诸葛瑾又一次活命,还是因为自己的弟弟诸葛亮。>

    <恭喜孙权解锁新称号:大魏吴王>

    <孙策、周瑜、鲁肃:我tm……>

    <曹丕:给爷整笑了.>

    <来自丕の嘲讽>

    <东吴是想站着把大魏吴王的称号要到。>

    <吴侯擒关羽而杀之,是为聪也;气陆逊于东宫,是其明也;废太子而连诛,是其仁也;外事不问陆逊问张昭,是其智;割江南守土为贼,是其雄也;六过合肥而不入,是其略也。[点赞]>

    <蚌埠住了。>

    <曹丕:so,那么厉害何必向我求救?>

    <孙权懂不懂治学不知道,但他一定会劝学[吃瓜]>

    <赵咨不卑不亢还是挺让人有好感的,就是孙权着实难评。>

    <如果曹丕采纳了刘晔的方案,怕是历史真的要改写了。>

    <还隔这什么天下啊?现在天下就剩你三加不足为惧的辽东公孙,你还想暖谁心啊?现在刘备属于失心疯状态了,这就是最好的时机啊!太可惜了!>

    <时机对了,人没对。说白了,就是曹丕没天命而已。>

    <唉,我曹老板一辈子都没等到这么好的机会踏平江南,曹丕就这么将到手心里的机会错过去了。我要是曹操得被气活。[叹气]>

    <好险啊,三国差点就提前六十年统一了。>

    <曹丕眼光真的不行,后面他反应过来去伐吴,结果被陆逊拦着,没捞着好处。>

    [魏武帝曹操:哦~大魏吴王,原来是这么来的啊。]

    [东汉建安六年袁绍:呵,真没骨气。]

    [东汉建安六年刘表:生子当如孙仲谋。]

    [东汉建安六年孙策:……]

    ……

    曹操强忍着气,让自己只想江东向曹魏称臣这一事。

    啪的一掌拍在案桌上,“竖子!天赐良机都不会用!该!”

    前面自己还在光幕上发评论,说什么自己的儿子就是比其他人厉害。现在看来还不是一样的蠢货!

    “二代确实是一个不如一个!”曹操被气糊涂了只得说出这个结论。

    “若是孤还在,定能率兵踏平江东!”曹操知道吴国定会向蜀汉联盟,但这时期刘备完全沉浸在要替弟报仇的仇恨中,绝不会,至少是刘备不愿意毫无芥蒂的和吴国联盟。

    伐吴当属上策。

    “唉!可惜了!”

    ……

    短短一天的时间,这已经是孙策不知道第几次感到气血上涌了。

    周瑜:“……”

    周瑜沉默了,实在是难以说什么话。赤壁之战时,前期那么辛苦,大家同心协力,只为破曹,那时东吴被人尊敬,彻底打出了江东水师的威名。

    而……这之后又是什么?毫无大局观念,一遇到困难,便跪下请降。

    跪下去容易,再站起来可就难了。

    孙策也深知这个道理,他都有点讨厌光幕上所展示的东吴了。

    “你真是孤的好弟弟!”

    “……”

    孙权头皮发麻,后背发凉,有不好的预感。

    第394章

    北京的中轴线申遗?

    “天呐,唉。”李然然的桌上有几张用剩下的纸巾,再次抹眼泪。

    “后面是真的没什么看头了。”随手滑动后面的标题。

    火烧连营、七擒孟获、秋风五丈原、司马昭弑君、吴宫干戈、九伐中原、偷渡阴平、三家归晋……

    “再忍忍吧,都看到这里了。不看完好像不太好。”

    李然然还记得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是看到诸葛丞相去世,依稀还记得丞相的羽扇掉落轮椅的那个片段。

    第二次看到了吴宫干戈,还感叹三国中除了蜀汉,其余两国内部都不太平,权臣横生。

    第三次终于看完了,忍着看了姜维说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看了刘禅在宴会上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和“笑杀司马昭”。

    司马炎披头散发接过了曹魏末代君王递来的玉玺,高台之上,阴气沉沉……

    “如果能够改变结局就好了,三家归晋根本就不是好结局!”

    “唉,如果诸葛丞相能够兴复汉室就好了,好想看炎汉三兴!”

    “可是,又想看曹魏欸,本来司马家就是窃取的曹魏果实,如果没有司马家那一档子事,最后的赢家稳妥的是曹魏。”

    “嗯……孙家嘛,孙权还是pass好了,孙策、周瑜要是还在就好了,想看策瑜二人强强联手在三国浴血。”

    看了这么多次的《三国演义》她早已不是以前那个认为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了,三国中不论是季汉,还是曹魏,又或者是东吴,她都挺喜欢的。

    系统999感受到了某人强烈的意愿:嗯……这可是你说的啊……这次你的愿望包实现的。

    李然然在手机弹出的消息上看到了什么申遗成功,抱着好奇心下拉看了标题,随后便在13站上面搜索相关的报道视频。

    【北京的中轴线为何能申遗成功?】

    【天坛、故宫、鼓楼、钟楼等众多知名古建在这里纵向排布,构成了一条长7.8公里的超级轴线,古都北京就此对称展开。

    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量级建筑也依次浮现。

    这就是北京中轴线。

    是我国申请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条线我们咋一听闻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每一座建筑却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

    提问:为何这条线如此重要?还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故宫的前世今生。

    时间回到公元1420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称帝18年后,他做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决定——

    迁都北京。

    不少人都说朱棣的决定错误,因为从当时的明朝版图上来看,北京太北了,作为一国的政治中心太偏远了。

    但北京这个地理位置向北可辖制草原,向南可以统御南方。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在朱棣之前,辽、金、元都曾定都北京。仅仅确定都城的位置,并不足够。

    一国的首都至关重要!】

    <啊啊啊终于申遗成功了!>

    <太太太伟大了,了不起啊!好想知道他们那时候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的测绘技术,他们到底是怎么确定那么精准的啊?!真的好惊讶,又感到佩服!>

    <其实我国中轴线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西安,洛阳,成都,开封……成都的一条直线有45公里,洛阳好像是有四个轴线,开封更是全国唯一一个从古至今中轴线都没变过的城市。[吃瓜]>

    <这完全可以当纪录片了,实拍+特效太有感觉了,好震撼。>

    <我们的祖先真的好牛掰[星星眼]>

    <鸟巢和大兴机场还有奥林匹克公园也在这条线上。>

    <北京龙脉啊,从风水的角度来讲,这是唯一一条没被破坏的龙脉。>

    <说中轴线要愣一会儿,但要是说对称美就懂了[捂脸]从小听到大。>

    <什么?!你竟然说Judy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大胆!明明就是第二位皇帝!>

    <北京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盖的紫禁城。>

    <北京其实是前线,朱棣迁都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稳定边疆的局势。守住北京也意味着大明绝不会放弃燕云十六州。>

    <北京真的太靠北了,还是影响了大明的寿命。>

    <迁都北京,相当于天子亲自守北方国门,并兴起了南北漕运和经济环绕。>

    [秦始皇嬴政:申遗?!很重要吗?]

    [汉高祖刘邦:政哥,这申遗听上去有种宏大感。]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是北京?长安不好吗?]

    [汉武帝刘彻:对啊,为什么是北京?长安不好吗?]

    [宋神宗赵顼:其实开封也挺好的……]

    [元世祖忽必烈:大都……额,大都后面好像就是北京来着……嗯,还算有眼光!]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北京的中轴线,那是自然!可是历经了几朝,几百年的欸!]

    [明永乐帝朱棣:哼,还不是朕建的!]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那又如何?就住前朝的房子。]

    [元世祖忽必烈: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