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宋、北汉战场曹彬不快地摇头,潘美等将安慰。
“唉,没事,没事,咱们还是先看眼前事吧。”
“早日让北汉投了!”
赵德昭知道光幕上的那些必然是和宋朝之后实行的崇文抑武政策有关。
若有朝一日他登九五,绝不走老路!
……
第365章
折御卿和折可适
宋
宣和二年
辽金战役进入尾声,纵然有宋朝的支持,但辽国也早在承平日久中腐败,辽天祚帝还在前线御敌。
宋朝这边,官家驾崩,幼主登基,为防辽金,各路西军都是分时守在东京城。
此次正好种、姚、折三家齐聚。
折可求不敢置信,光幕的话什么意思?
他投降金人?
被金人毒杀?
他还想做皇帝?
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啊!
“我折家几代人为国尽忠,绝无二心!”
折可求的话,在场诸位也是点头认可的。
就算平日里西军各位再这么不待见,但真在国家面前,涉及忠义颜面,还是能帮就帮吧。
折可求之子折彦文和折彦质,替父喊冤。
姚平仲在旁看好戏,还颇有点幸灾乐祸和叔父姚古道:“折家……也不过如此嘛,宁肯殉国,也绝不投降金人!”
姚古胡乱地点头,其实他心里对侄子的话,总有点不安。
他姚家是满门忠烈吧,没什么事吧……?
【公元995年,宋太宗至道元年。子河汊之战,辽国大将韩德威大败于折德扆的儿子折御卿,辽军被折家军斩首五千,将领阵亡二十余人,损失马匹上千。
后韩德威趁折御卿病重,再次率兵想报子河汊之仇,折御卿带病上阵。
其母想让他回家,折御卿却坚守前线,宁死不回。
给其母留下的话,也成了遗言。
“家世受国恩,敌寇未灭,御卿之罪也。今临敌,安可弃士卒自便?死于军中,盖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得两全?”
后病死军中,年仅38岁。】
<其实就在折御卿死后的第二年,韩德威也一命呜呼了。他看起来是真吞不下这口气哈哈哈,没有雪耻机会咯。>
<折德扆和折御卿和折御勋三人,寿命都挺短的,唉。但是他们家在北宋200年里真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德威完全就是自己心里没点逼数,
他也不想想为什么府州折家能待在西北那么长的时间,真以为是那么好打的吗?>
<折御卿确实忠孝难全啊。
>
<唉,拖着病体上阵,留给母亲的话也成
了遗言。[叹气]>
[宋开宝三年折御勋:弟弟!
!
!]
[宋开宝三年折御卿:我们家寿命几何?
]
[辽保宁二年韩德威:哼!区区折家!给我等着!我迟早会打下你们的!]
[宋开宝三年折御卿:?手下败将……还敢口出狂言……真不知道你哪儿来的自信……]
……
宋
开宝三年
赵匡胤冷声道:“把赵光义给朕带来。”
哼,如此人才你都不会珍惜!
“西北是没有其他人了吗?你就只会让别人带病上阵!”
“打不赢辽军的废物!”
“快把赵光义给朕带来!
!
!”
赵光义原以为会没自己什么事了,结果……突然出现的内侍。
“你们……想干什么?”
“哼,你就是个罪人,亏得官家心善才没要了你的性命,嘴巴放干净点!”
赵光义:“……”
这算什么的好命!当他的出气包?发泄物?
几个内侍催促瘸腿的赵光义快些走。
…
西北府州
折御勋大折御卿不少岁数,看待折御卿是亦弟亦子。
加上其父早逝,折御勋自觉承担了长兄如父的角色。
“唉,你说你……干嘛要逞那个强呢?”
面对哥哥的话,折御卿满不在乎,反问他,“若当时是兄长,兄长又会如何?真听母亲的话丢下一起血战沙场的将士们,悄悄回家做懦夫吗?!”
折御勋:“……”
“唉。”
所以折家之后怎么会出了折可求呢?
他真的有难言之隐,有什么不得已投降的原因吗?
……
【折氏唯一立传者是折从阮的六世孙折可适。他是北宋折家的最后一位名将,也是唯一一个非袭府州知州而载入宋史的名将。
将门出身,折可适虽屡立战功,但在崇文抑武的北宋朝廷中仍然不免受到打压。意见不合,出兵不利。折可适总会背锅,屡遭被贬。
折可适打仗善于用奇谋,宋哲宗元佑六年,西夏人屯兵于尾丁硙,折可适率人潜入其中,引诱烽火台的士兵,将其一个个杀掉,使得敌方的烽火台无法传递信号。
折可适带兵推进,在尾丁硙大败敌军。
又转战到高岭,从小路奔袭洪德,设下伏兵截断敌人归路。西夏军死伤无数,损失惨重。
但他善于打仗却不善做官,一生守在宋夏边境,却敌不过朝中文人的只言片语。
宋徽宗年间,病逝于泾原总帅任上,年61。
折家将也走向了最后的辉煌。】
<折可适的升官和折家的关系不大。
>
<up你后面可以讲讲宋哲宗吗?我真的很期待他啊,北宋一朝真的很爱哲宗。>
<神宗朝的败仗,在哲宗朝都一一回来了。
>
<折可适确实是最后的名将了,因为到宋徽宗年间了,唉。
>
<折家百年毁于折可求。[叹气]>
<宋朝的某些文官真烦人,只会叭叭叭,真正上场打仗的人是武将和士兵!能不能把带兵打仗的权利还给武将啊!宋朝的兵制太奇葩了。>
[宋熙宁四年折可适:欸?有我!我也出现在光幕上面了!]
[宋宣和二年折可求:到底是怎么回事……]
[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靖康之耻!朕依稀记得光幕之前讲靖康之耻前后的事,西军的战力有点……嗯,不算好。]
[宋宣和二年姚平仲:请太祖陛下放心!臣等必斩金人。]
[宋哲宗赵煦:光幕,其实朕也想你能多讲讲朕这时期的事。]
……
宋
熙宁四年
“朕怎么不记得折家还有这么个人?”
赵顼不觉得自己记性不好,那一定是折可适有其他原因,结合他没有走折家的路。
猜测:“该不会是因为不和?受委屈了?”
越想越离谱了。
鄜延帅郭逵倒是对折可适有些了解,“他未冠时,便沉厚智略,敏于决断,精通诗文、医药、占卜,极擅骑射。”
“嗯,那……”可堪重任,赵顼在心里补充。
但又恐其太年轻,“还是先让他去你那里历练历练吧。”
“是。”
…
折可适完全不知道自己被官家记住了,还在兴奋自己出现在光幕上。
“我以后会做大官!泾原总帅欸,好厉害!”
……
第366章
折家和种家
【在靖康之变期间,折家奉命东进勤王,折家第七代子孙折可求率2万兵马驰援太原。
太原之战,宋军连战失利,其中2名大将阵亡,刘光世逃跑,折可求依旧坚守。但是这一战让各路西北军“十丧七八分”。
折可求之子折彦文率剩下的数千府兵在汴京防御战中血战到了最后。
西北的府州在北宋灭亡,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陷入了金、西夏的包围圈。折可求苦守两年后,于南宋建炎三年降金。
折可求十年后被金人毒杀,死后西夏占据府州,折氏祖坟被捣毁,开棺戮尸。
折彦质随宋高宗南渡,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在朝中得罪了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在痛骂秦桧后,连遭被贬和赋闲。
“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这是折家的祖训,折彦质永记于心。
秦桧死后,年迈的折彦质平反,北归。
“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
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思更涣然。”】
<你这写的好简略,争议点的事是一个也没写。>
<首先不否认之前折可求确实忠君爱国,不过,折彦文那里写的有点过了吧。你怎么不说他被金人俘虏后给亲爹折可求写劝降信?折可求投降有这一方面的原因,金人的许诺也是一方面。
而且金人打算在北方扶持汉人傀儡政权的时候,排在前面的人选就有折可求。折家在宋朝真的地位比我们想的要高。>
<反正折家的名誉毁于折可求之手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很少人有人知道折家还有人跟着宋高宗南渡了的,就以为所有折家人都投了。>
<前面那条评论,你该不会觉得折彦质是折可求的儿子吧?其实折彦质是折可适的儿子,折可求父子不太行。>
<折彦质是真的生不逢时啊,因为是赵鼎提拔的,加上自己主战派的身份,屡遭贬谪。唉,平生所学未能一展,连宋史里关于他的事迹都很少。>
<后人评价折彦质“孔怀济时之术,枉蕴忧国之丹诚。”>
[宋熙宁四年折可适:我儿子?!]
[宋宣和二年折可求:原来……是这样。]
[宋仁宗赵祯:这也不太好说。]
[宋神宗赵顼:虎父无犬子啊。]
……
宋
开宝三年
真相已经大白,但折家人顿感耻辱。
“这算什么?!金人到底许给他了什么?”
“除了族人土地,难道真的是皇帝吗?”
折御卿和折御勋已经是气得不想说话了。
再说下去就未免太大逆不道了。
“糟心。”
“他娘的西夏!竟然开棺戮尸!”
……
宋
熙宁四年
折可适很高兴。
“不仅是老子厉害,老子儿子也厉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