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宁王起兵,巡抚、都御史孙燧等人被杀害,并下令抓捕正在处理公务途中的王阳明。王阳明此时距离南昌府仅60km。本是奉旨去福建处理公务,在没有收到朝廷明令的前提下,贸然带兵去平叛,有灭九族之罪的风险。但王阳明还是选择承担风险,没有静观其变明哲保身。
“设法阻止宁王过快离开江西之境,北上进攻南京和北京。”】
<提到宁王就不得不提到唐伯虎了>
<唐伯虎点秋香[狗头]
>
<反正宁王之心,路人皆知[捂脸]之前还找刘瑾让他给朱厚照说,恢复三卫。在南昌府地界,宁王也是想方设法的招兵。>
<所以唐伯虎还敢接受宁王给的幕僚职位是真的找死。可能他也没想到宁王真的敢造反吧...还是装疯被宁王放走了。>
<唐寅是真惨[叹气]>
<宁王以为自己是朱棣吗?首先,在江西。这就不是很好起兵的地方,朝廷也早知晓他有反意,这时候天下也不是很乱...想造反?还是算了吧。>
<连自己的妻子都不支持哈哈,宁王到底是怎么想不开要谋反啊?我记得娄谅好像还专门划清了界限。>
<突然发现兵部尚书王琼眼光好好啊,很有先见之明诶!>
[明正德帝朱厚照:呵。宁王还真是好大的狗胆!]
[明正德二年朱宸濠:这……不是这样的!臣没有谋逆之心啊,臣对陛下的忠心苍天可鉴呐!
]
[宋太祖赵匡胤:你说的这话骗骗自己得了,其实说出来的时候,你自己也不信是吧。]
[明正德三年娄谅:宁王……你!]
……
光幕下有两个宁王要被气死了。
一个是洪武二十九年的第一代宁王朱权。
他在洪武朝混得还不错,近日还颇得父皇看重,接手了部分光幕说的事情,想来日后四哥登基估摸着也不会太差。
但是!
现在这所有未来的安稳都被这第四代的宁王他的曾孙子毁了!
朱权气愤,低着头愧疚四哥。
朱棣倒是向他们展示了一番自己作为兄长的气度,大力一拍朱权的肩膀,笑说:“都将后几辈做的事怪在我们身上,那我才是罪孽最大的那个啊。”
除了晋王朱棡外的其他王爷,纷纷称赞朱棣仁义,好兄长……
朱元璋根本不认为这算什么大事,真要他说,估计他也只会说:“还不是你非要造反篡你不该得的位?后面其他王爷不都是想学你吗?”
前任太孙朱允炆阴暗地想:这宁王真是生不逢时啊,遇上了天降圣人王阳明,若是在那叫门皇帝的时候造反,皇帝上坐着的人是谁还真说不准了。
说回来,第二个要被气死的宁王是正德三年的第四代宁王朱宸濠。
“光幕凭什么说本王之心,路人皆知?!本王在南昌府勤勤恳恳,不做犯法之事!这是污蔑!光幕污蔑!”
众所周知,在光幕上喊污蔑的人,多少都不太干净。
几年下来,光幕从不冤枉任何一个人……
他现在是有那么一点点的野心,但是他现在还没有想谋反啊!
“该死!身边全是叛徒!”
朱宸濠看宁王妃娄氏的眼神像要活剐了她一样。
娄氏心下想着离开的办法。
朱厚照不管宁王朱宸濠在光幕上怎么为自己辩解,他一概不看。
“光幕说的话是对的!我大明就是要被这群藩王吃死!”
这句话看似是因为宁王谋反之事说出来的气话,但在场的几个老臣心中一惊。
果然,这位年轻的陛下真打算走光幕曾说的路了。
娄谅想要接回女儿,但藩王妃岂是说能和离就和离的。
“老夫要上京!”
……
第350章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宁王数万大军连续攻陷九江、南康后围攻安庆,王阳明以围魏救赵之策进攻南昌。进攻南昌的兵力只有宁王的一半。
宁王得知南昌失守后,放弃安庆,从长江返回鄱阳湖。
王阳明和宁王在鄱阳湖发生决战。
借用明末家冯梦龙的文字来描述当时的场景:鄱阳湖上,浓烟霭霭,紫焰烘烘,三军慌乱,大将惊慌,分明是赤壁遇周瑜,好似咸阳逢项羽。大火乘着风势迅速烧毁了叛军的船阵。
王阳明生擒宁王。将宁王等俘虏进献给出师途中的正德皇帝。并阻止了宦官们打算放走宁王等人,让皇帝在鄱阳湖重新亲手擒贼的闹剧。
毫无疑问,他的此举得罪了宦官集团,即使拱手让功劳,也依然招致了构陷。
但王阳明不惧此!直言上谏,丝毫不畏权贵的谋害!
蒙冤受难。
“立德、立功、立言”
此真三不朽。】
<鄱阳湖决战?!DNA动了!>
<太祖朱元璋不就是在这里打败陈友谅的吗?和陈友谅南方的决战!>
<事实证明,宁王朱宸濠真没有他祖宗的能力。>
<“赤壁遇周瑜,咸阳逢项羽”好家伙,一个烧赤壁,一个烧咸阳,全是火攻。>
<以前看正德秘史的时候,朱厚照真的太爱玩了,大将军,出宫抓猫逗狗什么的。也难为他的臣子还愿意惯着他[捂脸]>
<我猜会不会是因为他们不想再受朱厚照的折磨了,所以在他落水的时候,故意让太医不治好,也不给他请民间的大夫,就看这儿他死。>
<虽然阴谋论了,但感觉意思可能差不多。文官集团经历了弘治帝后,还想再要一个傀儡皇帝,全听文官话的皇帝,但是朱厚照不是他爹,他可不愿做文官的傀儡。不过,文官们还是输了,他们没想到下去了一个朱厚照,新来京城臭要饭的兴献王朱厚熜更不好糊弄。>
<明史前后矛盾的地方太多了,关于正德皇帝真正是什么样的人,哪儿本书中都没告诉答案。>
<王阳明文武兼备啊!我记得当时他还求了风,希望是北风,结果后来真的是!>
<要不是三国演义是明初写的,我都要怀疑罗贯中的赤壁之战是不是抄的鄱阳湖了[捂脸]>
<也没差啊,反正他抄的也是鄱阳湖,只不过是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版本的鄱阳湖决战[狗头]>
[汉高祖刘邦:项羽啊就是这点不好,动不动就爱屠城啊,杀人放火什么的。朕不学他,所以民心向朕啊!]
[宋熙宁四年苏轼:赤壁周瑜魅力非凡!真想重游故地,感受下当年赤壁周郎的风采!]
[魏武帝曹操:哼!
]
[东汉建安六年孙策:别太羡慕了。赤壁就是我们东吴打的你!以少胜多!火攻!]
[明正德帝朱厚照:清朝的,给朕说说明史里面怎么评价朕的?!]
[清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哦?真要听吗?那朕就随便捡点评价中性的话来说说……]
……
“嘁,要是人人都有朕的本事那还了得?”朱元璋见光幕评论中不少人在科普他和陈友谅那场鄱阳湖决战,即使面上不说,但明眼人都看到陛下整个人轻松愉悦了不少。
……
“哼。”正德帝朱厚照坐在位置上不说话,看着下方的文官们是越看越心烦!
“臣等是绝对忠心于陛下的啊!”
“光幕上都说了是猜测,只是各种野史而已。”
“野史它也是史啊,总得有几点地方是对的吧。”朱厚照做皇帝三年,能更好的把握这个位置了。
御下,有些东西不用专门去学也会了。
“朕十五登基,你们有的是朕的师傅,有的是父皇留下的辅政大臣,你们都是我大明的肱股之臣。”朱厚照停顿下来。
“朕不敢说对你们有多好,但朕没有亏欠你们吧?你们难得真的如光幕上所言心怀不轨,有心将朕当做傀儡?”
杨廷和一直皱着眉,他总觉得陛下是图穷匕见……
“陛下,臣们绝无二心,所做之事均为大明!”
……
【正德十六年,大明王朝再次迎来君权更迭,新君嘉靖帝登基。
五十岁的王阳明终于回到了故乡余姚,赶上了父亲王华的七十八岁寿辰。
嘉靖登基后,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
有明一代,文官因军功封爵的只有三人,王阳明真是这最后一人。
“用心追求良知,足以令人忘却艰难险阻,超越生死考验。”
王阳明在绍兴待了六年,六年的时间讲学,致力于让更多人懂得致良知。
嘉靖六年,王阳明为两广提督前往广西平乱。此时王阳明的身体已有宿疾,是拖着病体出征。
招降数万人,抚平广西思田之乱,仁义并行。
嘉靖七年,王阳明的肺病恶化,奏请还乡并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但圣旨迟迟不来。于是,不等朝廷的批复自己回去了。
路途中拜谒少时梦见的伏波庙。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港。
留下临终八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阳明。】
<嘉靖帝给王阳明新建伯是因为王阳明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帝认生父[捂脸]>
<另外两个人很巧也姓王,王骥因军功被封为靖远伯,王越因军功被封为威宁伯。
>
<明朝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卸磨杀驴。虽然王阳明生前封伯,死后也很荣光,但是朝廷是真的一点也不管臣子的身体啊。>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超喜欢这句话的!>
<有想详细了解王阳明的推荐看《传世录》,里面有很多他的思想,看了真的能够明白某些事情。>
[明正德三年湛若水:文臣的荣誉便是如此了。]
[东汉建武二十年马援:王阳明文武兼备,其武功有其独特之处。]
[明正德帝朱厚照:
你就这么对阳明先生的?!人家都生病了!你还让他去平乱!你安的什么心啊?]
[明嘉靖帝朱厚熜:堂兄……就想问下你,你贬谪阳明的时候,听信谗言将他外放的时候,怎么不关心他?现在还来问我怎么对他的?朕给阳明先生封爵位了!这是何等的荣誉?!]
……
嘉靖帝朱厚熜被气笑了,“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来怪朕!”
“朕让阳明先生完成了自己的志向,实现了他的理想,一生都能讲学,还给了荣誉……”
越说朱厚熜越觉得自己对王阳明还挺好的。
虽然当初封他爵位这事是带有私心,但是按照功绩和能力,王阳明绝对是能担上的。
“唉,可惜王阳明只有一个啊。”
现在距离王阳明死去已经过了十七年了。
大明还有下一个王阳明吗?
想到这里,朱厚熜立马懊恼了下,他怎么就忘了张居正呢!
“堂兄,可要好好用阳明先生啊!不知道你那边会将大明变成什么样?”
“朕也是不会输的!”
……
唐伯虎:“……”
之前还在光幕前大放厥词要让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上面,可这真出现了他又觉得还不如不出现呢。
和宁王扯上关系……
还好最后装疯跑掉了啊。
……
第351章
砍掉高层们的脑袋
李然然看完了。
嗯……但还是不懂王阳明,对于心学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中。
“是唯心主义?高中和大学好像都有讲。”
不再多想,她手指轻点下一个视频。
【“上校,这是政变吗?”“不,先生。这是革命!”】
(茫茫雪地上,在圣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一排排的步兵对阵骑兵……
步兵首领从身侧抽出剑,口中高呼:“乌拉!康斯坦丁!”
背后高声齐呼:“乌~拉~!
!
!”
此时在他对面的骑兵首领回击:“乌拉!尼古拉!”
背后零零散散的:“乌拉。尼古拉。”
)
<贵族青年军官对帝制守旧派>
<他们本是既得利益者,现在在革自己的命>
<康斯坦丁万岁!>
<十二月党人是伟大的,为了国家进步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全是近卫军军官起义>
<尼古拉指当时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康斯坦丁是尼古拉的哥哥,哥哥把位子让给了弟弟。其实这里就是很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在干什么,还以为是要拥立康斯坦丁[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