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8章

    “他肯定是听内阁的话。”

    光幕评论没有说错,朱厚照确实是如评论中那样想的。

    他不喜欢不受控制,不喜欢文官对他压迫,他会想明明自己才是皇帝,他才不要做被蒙蔽耳目的傀儡!

    “四十廷杖啊。”

    “朕想起来了,他是不是被刘瑾害的?”

    “竟然还经历了投江的事!”

    刘瑾早已被凌迟处死,朱厚照这时恨不得再把他扒出来千刀万剐。

    其实光幕讲到这里,正德朝最深有所感的是太后的兄弟……

    他们那是欺男霸女,大肆圈地,要不是太后护着早就……

    想到母后的那几个兄弟自己的舅舅,朱厚照就暗自咬牙,“麻烦。”

    ……

    【路途的凶险,道路的崎岖,都没能打倒王阳明。相反,在沿途他因看到了更多的民生有了感悟。

    正德三年,王阳明终于到达了贵州龙场。

    37岁这年,王阳明在龙场绝境求生,龙场这里只有土著小民居住的小村寨,刚去的时候王阳明面临没地方住和语言不通的窘境。

    四处呈现的是未开化之地,身处逆境,王阳明仍能坦然面对。与龙场的童叟融洽相处,饮酒玩乐。

    住在山洞中,自觉进入到圣人状态,日夜端坐,静心聚神,参悟生死要义。

    “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近二十年的上下求索,左右彷徨后不断体悟、事上磨练的思想结晶。

    “知行合一说”: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实践主义,成就了后世无数人的伟业。

    “本心即道”的根基让他在贵州拥有了众多门人弟子。】

    第348章

    儒家圣人的标准人物出现了

    <都明代中期了欸,贵州还有那么多土著啊……

    >

    <云贵川这三地多土司。>

    <永乐时期在贵州建省,明代初年修整驿路,在没开通驿路之前,这里几乎是不毛之地。>

    <王阳明的心态是真的好。我记得纪录片里说他到的时候最先盖的茅草房,结果贵州多雨,经常漏水。后面干脆搬去山洞里住了。

    >

    <其实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就有很多追随者了,他经常讲学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终究要自己亲自去看一看书上所写的风景,才能真正明白岔口在哪儿里。>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之前一直觉得明朝没有出过像唐朝李白那样的大诗人,也没出过像苏轼那样的大词人,对明朝只有的印象。现在发觉明朝不是非要出大诗人和大词人,他们就需要王阳明这种的思想家。对比同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大航海,准备工业革命等等,感觉明朝是最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一个朝代。>

    <如果明朝再多一百来年,感觉真的有可能会发生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运动。王阳明之后,心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朝廷的半壁江山。>

    <嗯……那还需要再换些皇帝,明朝后几个皇帝都好懒[捂脸]>

    <唉,阳明先生生的太晚了>

    <以前听“知行合一”毫无感觉,就觉得是个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怎么就能有那么多的体悟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听“知行合一”时都会有那么一点似悟非悟的道理。>

    [明洪武帝朱元璋:嗯,驿道的事,老四做的不错!]

    [明永乐帝朱棣:唉,云贵两地道路崎岖,非常耗时耗力。]

    [明正德三年湛若水:生活环境尤为艰苦啊。]

    [明正德三年娄谅:得来原觉浅,当走出去实践……

    ]

    [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在说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具体是指什么?]

    [宋熙宁四年王安石:王阳明是实干型的人才!]

    [宋熙宁四年苏轼:这一生要用多久才能彻底领悟“知行合一”?]

    [元世祖忽必烈:明朝处于的时代有这么关键吗?]

    [明洪武帝朱元璋:哈哈哈,如光幕所言,我大明岂不是有许多机遇了?]

    ……

    光幕给王阳明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朱厚照也渐渐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变成目不转睛地盯着光幕。

    “听起来……王阳明比朕想的还要厉害啊!”

    杨廷和等内阁臣子对陛下的话不做评价,他们更关心王阳明回京后的发展。

    兵部尚书王华见儿子过得如此贫苦,即痛苦,又为儿子实现了其从小的志向而高兴。

    “唉,从他小时候起就知道,这孩子不一般。”

    …

    贵州

    龙场

    王阳明回头望了望山洞,不由大笑起来。

    “如此相似,如此相似啊!”

    原来光幕今时出现,是为了这一刻。

    多日以来的烦闷和愁苦得以消减。

    ……

    万历皇帝朱翊钧有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光幕评论中直言的“后面的皇帝好懒”,是在说他吧?

    “唉,光幕时常提醒朕以后会做多荒唐的事。”

    不再多想,目下还是先将张先生计划的改革好好施行下去。

    ……

    【正德五年,也就是王阳明在贵州待了三年后,被任命为江西庐陵县知县。

    三十九岁的王阳明在任知县时,表现出的亲民姿态和实干态度,让庐陵县焕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他一边勤政办公亲民,一边扩大了阳明学说,教化人心,追随者日众。

    正德七年十二月,被朝廷任命为南京太仆寺少卿。

    王阳明的观点彻底颠覆了当时作为儒学主流的朱子观点,心学思想朝野学界四方响应。

    史书记载:“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也就是说王阳明在龙场待了三年啊,总说的龙场悟道,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我记得中途他爹王华也被牵连了,从兵部尚书的位置上下来了。>

    <对,总之王阳明这会儿的身体应该也不怎么好了[叹气]>

    <哈哈,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大思想家、大军事家、心学的发扬者、龙场悟道的史诗本尊、宁王的征服者、大明之光中华之幸、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符合儒家每一条圣人标准的救济大伟人!——

    你!滴!阳!明!>

    <王阳明牛逼到和明朝那群文官不是一个级别的[捂脸]>

    <记住我大明官场的第一守则:活着别惹王阳明!死后更别惹王阳明![狗头]>

    <我就记得他说的人欲即天理,感觉和当时的“存天理,灭人欲”好不同,他好特别哈哈哈>

    [武周太平公主:嗯,阳明先生的思想好有道理。]

    [明洪武二十九年茹素:为什么说在官场上不要惹王阳明?是有什么故事吗?]

    [明嘉靖二十七年王世贞:嗯……因为追随者众多?]

    [明正德帝朱厚照:头衔好多,每一个看上去都好厉害!]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权:宁王?宁王!]

    [唐太宗李世民:文律周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这才是做臣子的标准啊!]

    ……

    李世民一时看的激动,将心里话也发到光幕上去了。他理想中的臣子模样,曾经是蜀汉的诸葛丞相,现在又多了一位后世的王阳明。

    “……”

    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人:陛下这是嫌我们没有文武全才?!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他他他为什么要征服宁王?”宁王朱权结巴了。

    湘王朱柏安慰道:“别想那么多,可能是两人闹了点小矛盾~总不可能是未来的宁王胆大包天。”

    “嗯嗯,说的也是。”朱权稍微放下了一半的心。

    “王阳明能文能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加上他的经历和思想,确实完美符合儒家对圣人的标准。”朱棣岔开话题。

    所有人将注意力又转回对王阳明的讨论中了,唯独朱权心中愈加不安。

    后面他的子孙不会真做了什么出格事吧。

    胆大包天的话……

    那不就是……

    朱棣看过去,对朱权微笑,希望这个弟弟不要想太多。

    朱权:危!

    ……

    第349章

    两个宁王要被气死了

    【王阳明四十五岁时,经兵部尚书王琼的特荐,应朝廷之命,以左佥都御史之职,兼任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处。

    明朝中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交界区,山林茂密、地势险要、匪患猖獗。

    王阳明受命,即刻前往。

    “吹角峰头晓散军,横空万骑下氤氲。

    前旌已带洗兵雨,飞鸟犹惊卷阵云。”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边剿边施德政。

    “人须在本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感觉经历了廷杖、跳水、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随身都散发着很安定的气息,感觉这个人很沉稳,有种什么事交给他都能做好的气质。>

    <要破除心中贼,要先寻求心灵的净化。心上修,事上练,致良知。

    >

    <因为山中贼,有形易觉;心中贼,无形难觉。>

    <前面还在说弘治时期天下小康,百姓富庶哈哈哈,这才几年总不可能只有这几年才匪患四起吧。>

    <明朝真多灾多难,倭寇、蒙古、匪患、土司等等,后期再算上天灾,真的绝了。天亡大明啊!>

    <什么天不天的,就是高层全腐败了,只能自下而上来次彻底的大清洗!如果李自成闯军成功了,你们会把他吹得比朱元璋还厉害。>

    <完全没有这个可能OK?闯军里有什么纲领?有多少知识分子?注定失败罢了,拿他和朱元璋比还是算了吧。[捂脸]>

    <都没人关注这几句诗吗?我感觉写的很有代入感诶。>

    [明洪武帝朱元璋:哼。]

    [宋熙宁四年程颢:[思考]

    ]

    [宋仁宗赵祯:因为地形原因,这些地方匪患确实重。剿不干净,剿了又有!这便是破心中贼难吧。]

    [唐开元二十五年杜甫:从诗中能感受到要剿灭次四地交界处的匪患,实在不易。]

    ……

    宋神宗赵顼这几日正被南方的匪患搞得焦头烂额,看见光幕说后几百年明朝中期也如此,有了对比,莫名好受了一点。

    “剿和抚两样并行。”

    ……

    “怎么敢的啊?拿李自成那泥腿子和父皇比!有可比性吗?!”

    “反贼!”

    “连满清兵都打不过!”

    他们口里说着李自成万般不好,但最不认可他的还是他没能守住北京。

    朱元璋之前就说过,他不介意李自成成为第二个他,可惜他没那个本事。

    ……

    朱厚照算了下时间,就是后几年。

    “兵部尚书王琼?”哦,在历史上王阳明他爹王华也受了牵连,应该是让他归乡了吧。

    “他现在还是户部左侍郎。”朱厚照对王琼还有其他的安排,最近朝廷吏部左侍郎也有空缺,打算让王琼填进去在南京、淮扬等地赈灾。

    王华自儿子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后,对任何事看的比之前要宽了。

    平安就好。

    “看了光幕视频,既想让他早点回来团聚,又想让他再在外面历练,磨砺。”

    ……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四十八岁,距离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已过去三年。

    三年治匪生涯,为王阳明迅速积累起了用兵经验。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宁王朱宸濠的封地在南昌府,因多年前道士说:“殿下有贵为天子之骨相。”其觊觎帝位的野心迅速膨胀。

    宁王之妻娄氏乃大儒娄谅的女儿,知道了宁王的野心,苦谏不成。但宁王谋逆之心,朝臣多少有了察觉。

    兵部尚书王琼把王阳明作为江西乱局的调度人选,保留了他手中的调兵旗牌。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