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7章

    朱子在明代对青年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经历格竹失败后,王守仁对程朱理学产生出些许隔膜和怀疑,并转而继续探寻其他可以致知的路径。

    思考:能不能在朱熹之外寻求一条通向圣人之道的道路。】

    第346章

    逐步了解成圣道路

    <我记得他童年时期很爱下象棋,然后他父亲觉得这不行,玩物丧志,就把棋盘丢进河里去了。王守仁后来还写了一首关于儿时象棋往事的诗,蛮有童趣的。>

    <天,他少年时期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哈哈哈,我之前没看过他的事迹,只在高中历史课上背了他的心学要点。>

    <心学……提到这个就想到了政治,我好讨厌学哲学那一本书[哭]>

    <看到王守仁父亲让他读书是为了以后考取功名这句话,真的狠狠点了。现在的读书也是一样,感觉读了十多年就是为了毕业后找工作,真的很烦躁啊。

    >

    <大学毕业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狗头]>

    <想到近几年流行说的“读书无用论”,有人认为花时间精力大价钱的读了十多年,结果还不如别人没读完书出来的人……破防了。

    我现在知道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工作和挣钱,但是从我们一开始接触到的就不是这样的,他们告诉我们,给我们灌输的就是读了书,考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叹气]>

    <国内教育任重而道远啊。>

    <想要快乐学习呜呜>

    <苦读十几年身体垮了,还找不到工作。>

    <王阳明和当时的士子好不一样,他不是死读书的类型,还学了武艺骑射欸,我印象中宋明清的文人是真文弱文人,不像秦汉唐时期的文人也佩剑行走天涯之类的。>

    <牛逼,15岁就开始外出自己寻找答案了。我15岁还被关在学校里读书,天天就想的熬到大学就好了[微笑]>

    <还是想说程朱理学害人不浅,我真的不喜欢。>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哪儿有士人不佩剑的道理。]

    [东汉建安六年郭嘉:后面的文人这么柔弱?

    ]

    [唐太宗李世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取功名,说不上来对错。

    ]

    [宋太祖赵匡胤:嗯……就算是读书也要学点武艺傍身嘛。]

    ……

    “后世的生活听上去还有点惨欸。”

    “找工作?怎么会找不到?”

    “他们读书需要读十几年是必须规定的吗?”

    关于后世的猜测越来越多,这次的评论打破了许多人对后世的叠加滤镜。

    秦始皇嬴政倒是从没有神话过后世,因为在最开始的视频里有人说过不想工作,以及找工作太难还有休假日太少的内容。

    ……

    赵匡胤隐约觉得光幕说宋明清的文人文弱,可能和他有关。

    “……”

    “这怪不会又是后辈们矫枉过正了?”

    勉强算个文人的赵普,“文官的身体柔弱容易生病,为官中不容易熬过去啊。”

    如果是地方官的话,也不知道自己会到哪儿个地方去做官。要是去到一个遥远偏僻的地方,可能人都走不到那里去。

    就是因为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赵匡胤叹了口气,“真是麻烦,又要制止晚唐时期的事情发生,又不能太过……”

    ……

    看上去也挺普通的嘛,称不上有多神奇的圣人标配。

    幼时和少年时期就是个普通士子嘛。

    许多人仍有不解,抱着找茬的心态接着看。

    洪武、永乐二朝在看到王守仁说自己的志向时,纷纷在心里感叹:可真敢说啊!圣人是人人都能做的吗?!

    小子猖狂!

    ……

    明

    正德三年

    朱厚照很兴奋,随着光幕的讲解,他现在对王阳明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加上之前和他也在光幕上聊过,是非常满意这个人了。

    “等他回来,让他入阁!”

    “不行,不行,他能文能武,做大将军多好啊!”

    “哇,和我一样欸,我也喜欢扮大将军!大将军真威风!”

    臣子脸上笑嘻嘻,心里直骂娘:你扮大将军和人家圣人扮大将军的性质一样吗?!陛下你心里想的什么,我们都不想说!

    王守仁觉得还挺神奇的,今年37岁,已经能在光幕上看自己的一生介绍了。

    “活到了什么时候?有将学说扩大吧。”

    从山洞中走出来,看着四周贫瘠的景象,他面色不改地望着面前的光幕。

    “我心光明?”

    ……

    【21岁乡试中举。

    25岁王阳明第二次会试落第,在路过济宁太白楼的时候,触景生情,以诗仙李白自况,作《太白楼赋》,并借李白的典故暗指自己科举失利的原因:遭俗人嫉妒。

    说自己是“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8岁考中进士,告别了白衣书生,正式迈进了仕途。

    31岁王阳明因为在外为官的时候过劳成疾,告病还乡。

    全心修习道家的吐纳导引之术,以调养自己的身体。

    王阳明在调养修炼期间,已经得道。但这期间正是他心中最烦闷的时刻。修行越深,矛盾越显。

    “一个人什么都能抛下,至亲却不可。”

    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转移到钱塘西湖的寺庙养病,悟出了佛、道的不足,复出而用世。

    佛、儒本能的区别就是亲情和人性是成就王阳明第一次顿悟,认识到“人”的价值。

    少年时期还到明代中期的大儒娄谅处请教。

    娄谅提出的“圣人必可学而至”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做学问而成为圣人。

    湛甘泉是王阳明的挚友,用五溺作为墓志铭来概括王阳明青少年时期的精神漫游。

    “初溺于任侠之习

    再溺于骑射之习

    三溺于辞章之习

    四溺于神仙之习

    五溺于佛氏之习”

    是有多方面的探索才磨砺出后来的王阳明。】

    <突然发现好多名人科举都不是一次就中的。印象里只有王维和张居正是。>

    <怪不得嘉靖这老登想修道啊,原来明朝上下都风靡道家之术。>

    <搞不懂为什么王阳明少年时期身体那么好,怎么到了后面就疾病缠身了呢。>

    <唉,他身体算好的了,真要是文弱的话,他就走不到龙场去。>

    <佛、儒、道都有涉猎诶,我知道了!这是为之后悟出自己的道打下基础!

    >

    <说的挺对的,佛家那一套灭七情六欲什么的,就很反人类。亲人真的很难舍弃。>

    <王湛之交也是一段佳话。>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哈哈哈,虽然我没参加过科举,但是面对落第就是要有王阳明的心态!]

    [明正德三年湛若水:竟是我为阳明写的墓志铭。]

    [明洪武帝朱元璋:修什么道修!

    不准沉迷那种东西了!别个王阳明修道还悟出了许多道理,成了圣人。而你修道也没修出个名堂来,竟是闹出不少笑话来。

    ]

    [明正德帝朱厚照:

    堂弟要好好记得祖宗说的话啊。]

    [明嘉靖帝朱厚熜:……]

    [明正德三年娄谅:当年的小友,再见竟已成圣。不可小觑,不可小觑啊。]

    第347章

    “宁可舍身,也要取义”的道

    李白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参加科举,但人生中总有失意的时候,所以他很欣赏王阳明对待逆境的态度。

    杜甫有在去年尝试科举,结果落第。好在那时候光幕出现,他们都有了和原历史不一样的发展。

    孟浩然、高适就更不用说了,二人也是同样拥有落第的经历。对光幕上王阳明在几年之后考中进士,为他高兴。

    “年纪轻轻啊,才二十多岁,不着急。”

    “是嘛,多考几次就行了。”

    二人自嘲,另一边的李泌倒是没有什么实感。

    李泌其人,少年天才,在几岁的时候便得到了陛下的召见,还颇得当朝宰相张九龄的喜爱。

    ……

    朱厚照问大臣龙场在哪儿里?

    王阳明为什么要去龙场?

    臣子们心想:那么远的地方,一看就是被贬过去的啊。

    你的锅……

    “好远的地方,从北直接到南边去了。”

    王阳明在贬去龙场往南边去时,曾和湛甘泉见过面,二人再见聊得颇深。

    湛若水想着去年自己还在担忧好友到遥远偏僻的地方去,身体能否承受住。如今从光幕上得知了好友的未来,也为此兴奋。

    “那可是被光幕印证的圣人啊。”

    “五溺。”王阳明边看边念出光幕上的五溺的内容,“哈哈哈,甘泉兄的文笔还是如此细腻。”

    “短短五句话,当真是概括了我的青少年。”

    ……

    【青少年时期的王阳明生活在弘治帝当政时,彼时天下小康,百姓富庶,弘治帝时期在史书上被称为“弘治中兴”。

    弘治18年,弘治帝轰然驾崩,15岁的太子朱厚照登基,改年正德。

    关于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评价,历来复杂。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他专宠宦官,沉迷玩乐的记载。

    35岁的王阳明被卷进了政治旋涡中,他毅然决然选择去殉自己心中认定的正义。

    “宁可舍身,也要取义。”

    因言获罪,遭到了当朝宦官集团的迫害,被革去兵部的职位。

    艰难熬过朝廷的四十廷杖酷刑,被投进锦衣卫诏狱中。死里逃生后,踏上了漫步遥远的贬谪流放之路。

    在江上遇到追杀的刺客,投江留下绝命词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天下小康”“百姓富庶”不知道的人还真以为弘治帝是什么圣明君主……>

    <哈哈哈,我也想吐槽这个,弘治中心是被文官集团吹出来的,为什么吹他?因为他就是个傀儡,看上去勤政,结果他把自己爹明宪宗留下的好多东西败完了。

    >

    <纵容自己皇后一家,自己沉迷仙家之术,他也吃丹药,后期大兴土木建道观。>

    <说实话对他就一个印象,皇帝里面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爱老婆[捂脸]

    >

    <有个说法是朱厚照就是想摆脱他爹的命运,不想和他爹一样被人当做文官的傀儡,所以后头干脆被弄死了。>

    <正德帝近几年看评价真的变了好多,以前都说是昏君,什么豹房、沉迷女色、经常乱来、爱跑出皇宫、还去和蒙古小王子打过仗……

    >

    <我还挺喜欢他的哈哈哈,受某败家子的影响,一直觉得正德帝有点可爱。>

    <王阳明的做法我相信他是真的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道,其他的文官暂时不评价。>

    <是真的命大,首先四十廷杖就不是一般人能熬过去的,其次进了锦衣卫诏狱还能出来的人就更少了,最后遇到刺客投江的举动也是在赌命。>

    <历经了磨难啊。>

    <这些都是成圣人的一部分。>

    [明正德帝朱厚照:不许说父皇!]

    [明嘉靖帝朱厚熜:光幕这话也没错,伯父对文官们太好了。]

    [宋庆历元年范仲淹:“宁可舍身,也要取义”此等做法令人佩服。]

    [唐玄宗李隆基:弘治帝纵容皇后一家的行为算什么明武周太平公主:某些人连自己的妻儿都杀,呵自是不懂。]

    [明洪武帝朱元璋:能从诏狱里出来,确实是有些本事。]

    ……

    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龄等人闲聊,“弘治中兴?”

    “真要做到天下小康,百姓富庶何其难得。”

    “但观这弘治帝的所为,并不能让人信服他能做到。”

    李世民默默再讲光幕上对弘治时期的生活念了一遍,“朕可不想只做到史书上的盛世,要百姓们人人都信,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小康、百姓富庶的盛世”

    ……

    朱厚照也才登基三年,在面对朝臣时偶尔会想起父皇,会想父皇遇到这些事情会怎么做。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