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206章

    “楼下现卖的酸辣粉应该是真的酸辣粉吧。”

    李然然叹气,晚上还是不要看关于吃的视频,本来吃饱了现在也饿了。

    回到视频主页,李然然手指移动,随便点了一个视频。

    【高然混剪|F1纵情燃烧】

    (bgm:turies

    落日余晖照耀在赛车道路上,全景俯瞰的赛车道路蜿蜒多变,令人眼花缭乱。

    随着音乐声响起,赛车手们接连进场……

    戴头盔,穿赛车服,坐在车里,冷静地操作方向盘。

    五盏红灯熄灭

    数辆赛车齐发,每个人都怀抱着必胜绝不放慢速度的决心。

    就算赛车在赛道上擦出了火花,依旧加速超越前方车辆。

    观众席上人们大声为自己支持的车队加油,超车十分精彩,呐喊声也最大,不过碰撞后的火光四散也很吓人。

    夺冠后的欢呼,拥抱,握手,拿着冠军奖杯,彩带飘散……)

    <竟然在首页刷到了F1,太难得了,这个视频也剪的好!>

    <超喜欢赛车,致力于安利F1!>

    <真就是一路火花带闪电。>

    <不了解这个,但是被封面吸引进来了,剪的很顺滑哈哈哈>

    <全球仅二十个赛车手才可以参加,真的很燃。>

    <我永远热爱F1>

    <and

    its

    lights

    out,and

    away

    we

    go!

    五盏红灯熄灭,比赛开始!>

    <误以为是官方宣传片[狗头]>

    <速度与激情啊。>

    <想去看现场,在哪儿买票啊,有点想入坑了。>

    <看着很危险,其实真的很危险。我本人是个很惜命的人,一点也不喜欢极限运动,但是这个视频仍然看得我觉得他们好牛逼。>

    <确实好危险,但真的刺激好看啊。感觉就是在寻求探索和突破挑战。>

    <对车手们来说,在竞争中出现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五盏红灯熄灭后,没有人会因为发生的事故而放弃对速度和领先的追求。>

    <视频里充斥着疯狂和危险,满满的紧张感。F1已经有很多安全措施了,但还是会。。。>

    <被封面吸引进来了,那个男人是真帅。虽然看不懂,但大为震撼。>

    [唐贞观四年程咬金:看的人热血沸腾。]

    [季汉章武二年张飞:赞同,危险是一方面,谁在乎呢,可是真的好帅!]

    [宋朝某人:欸?比赛?买票?[思考]]

    [宋神宗赵顼:有一个想法。

    ]

    [宋熙宁四年黄庭坚:与赛马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光幕上的变成了更模式化的比赛。]

    [唐开元二十五年:咱们也可以办个这种的比赛吗?光幕上这种车我们没有,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

    [汉高祖刘邦:太平盛世就是好啊。

    ]

    ……

    百姓们生活安逸,没有战乱不用担心吃喝问题,才有更多的精力去享受生活。

    光幕上的视频算是在另一种层面上给了百姓们一种娱乐的方式。

    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继续着手干自己眼前的活,毕竟都统一不久,眼前最重要的是百姓们是否有足够的食物问题。

    冬日即将来临,穿的暖和吗?食物还充足吗?

    而在做着后勤工作的诸葛亮羡慕地看着光幕上的激烈讨论,终有一日他们也能如愿。

    ……

    唐朝,盛唐开放,从光幕上得到了灵感,不少显贵们开始四处拉人商量。

    “我们办不了赛车,办个赛马之类的?”

    “虽说经常有这种赛马和马球比赛,但是我们办个最正规的,要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最好也是有奖杯,有各种荣誉之类的。”

    唐朝人结合他们目前生活中最流行的事物,准备大搞活动。

    唐太宗李世民在之前光幕提到残奥会、冬奥会时就想过要不要也在大唐办个比赛,但那段时间事情太多,忙着四处处理天灾。现在事情暂时告一段落,可以将这件事提上来了。

    程咬金等武将很兴奋,纷纷吵嚷着要来比试。

    房玄龄等文官头疼了,又要核算财政收入,又要讲究内容方案等。

    宋朝人本就爱做这些事情,不用朝廷中多说,民间就有不少自发组织起的活动。

    宋神宗赵顼找王安石商量会儿,两人一致认为比赛卖门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财政收入问题。

    不过,最好是要官方,由着朝廷这边来决定。

    ……

    第345章

    古代的最后一个圣人?

    李然然第二天早上开了一个长视频观看,受之前沉迷纪录片的影响,13站视频推荐了一个王阳明相关的视频。

    【照亮历史天空的龙场悟道——

    带你走进王阳明的一生】

    【皇帝说他是: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学者评价他是:为明第一流人物,极具伟大,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很大的勋业。

    思想界认为他的学说直接影响了岛国的明治维新。

    岛国某学说大师说:华夏真正的文艺复兴始于王阳明。

    在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

    这便是王阳明。】

    <古代最后的一个圣人!>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我们这里就有一条路叫阳明路,因为在这当过县令专门纪念他的>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理解了这句话才能入门阳明心学。>

    <虽然现在有很多网友对阳明心学或者是对王阳明本人持有反面态度,认为他根本不值得称为圣人,夸大啊,过分了啊之类的话。

    但是我想说的是,关你啥事!我本人是从他的身上受益良多,在高中的时候疯狂沉迷他的学说,了解他的事迹越多,越让我不再内耗,逐渐找到了方向。

    希望大家评判一个人的时候,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去探索后寻得感悟[爱心]>

    [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除孔、孟之后的最后一个圣人?]

    [东汉建安六年孔融:倒要看看这位圣人是何等人物。]

    [明崇祯帝朱由检:穆宗评价的这句话说的真好。]

    [唐太宗李世民:岛国怎么总是阴魂不散啊!]

    [宋熙宁四年司马光:来听听这位圣人有什么道理。]

    [明洪武帝朱元璋:哦?我大明出了一位大伟人?!好!厉害!军事和政治上啊,看来文武兼备,不错不错。[满意微笑]这是我哪儿代的臣子啊,这个皇帝也很不错,很重用他嘛!

    ]

    [明嘉靖帝朱厚熜:哈哈哈[捂脸]

    要不要说你都干了什么?听信谗言冤枉他?]

    [明正德帝朱厚照:……王阳明?!这人谁?]

    [明嘉靖帝朱厚熜:在光幕上你经常找的那位,现在你俩关系还行的那一位。]

    [明正德帝朱厚照:!

    !

    !

    是你吗?]

    [明正德三年王守仁:我号阳明。]

    [明正德帝朱厚照:你好厉害,难怪未来我很重用你。]

    [明嘉靖帝朱厚熜:[看戏]]

    ……

    王阳明之前的王朝全部沸腾了,关于王阳明这个人众说纷纭。

    “德不配位!他以为他是谁啊?敢称圣人?”

    “我不认!圣人只有孔孟二位!”

    “好猖狂!”

    “……”

    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时涌入光幕视频的评论区,这就惹得中明后王阳明的大批粉丝的愤怒。

    “阳明心学bbb……”

    “他就是圣人,你不知道他的学说这么说也行,不过只要你了解了他的学说你一定会感到震撼。”

    “……”

    不少吵架的人停顿了。

    他们有人从光幕这短短的几句话中开始分析,越是品味越别有一番滋味。

    “好像……还有点意思。”

    “且先看看。”

    “良知乃吾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值得一探究……”

    ……

    朱元璋送走了几个儿子后,难得来了想要同乐的兴致,又让还在京城的儿子们都聚在一起吃个饭,大家其乐融融的说会儿话。

    看着光幕上说明朝出了一个伟人的时候,朱元璋咧着嘴笑嘻嘻,顺便还用满意地眼神看着朱棣,冲他鼓励般点头。

    光幕上说的圣人,让朱棣也不由自豪起来,拍了拍离得最近的宁王朱权,“好啊,出了个大圣人好啊!”

    宁王朱权秒懂他的意思,也真诚地附和着说话。

    随着评论增多,朱元璋脸色不变还是带着笑问朱棣,“希望你的子孙后辈重用了这位圣人。”

    周王朱橚不知道想到什么,举手回答:“可是圣人不都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吗?”

    “哦,是么。”朱元璋扫过朱棣,不再言语。

    朱棣:“……”

    我的好弟弟,你本可以不说话。

    ……

    明

    正德三年

    朱厚照抓了抓衣袖,像是在问身边人又像是自言自语,“圣人啊,古来能成圣者几人?”

    “朱厚熜什么意思?朕怎么可能不重用他?”

    “明明这么有才能!在军事上也很有建树嘛,这人一看就和朕的眼缘。”

    朱厚照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光幕上,希望后部分的视频能为他解惑。

    在贵州做龙场驿驿丞的王守仁倒是处变不惊,这一路走来他一边讲学一边观察底层民生,已有不少收获。

    再加上之前视频上也有不少晚明的人向自己表达仰慕之情,王守仁对现在光幕评论中的讨论不是很在乎了。

    “这便是我悟出的道吗?”

    ……

    【王阳明,

    本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是明代吏部尚书王华之子。

    幼时好玩乐。

    11岁随父亲王华搬到京城居住,经常逃私塾课,喜欢玩打仗的游戏,自己则是扮演居中调度的将军。

    父亲王华让他读书争取考取功名,但王守仁对以考取功名为终极目的而读书心生质疑。

    12岁的王守仁有了自己毕生的志向。

    课堂上,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他并不认同老师和父亲一样的答案。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做圣人在王守仁心中刻上浓烈的一个印记,并终生未忘。

    14岁学习弓马之术,因在梦中梦见伏波庙,醒后作诗非常崇拜马伏波将军。

    那时候的王守仁已经比其他儒生多了一种行动力。

    15岁的王守仁不惧风险,亲自去居庸关一带游历考察,对山川形势和民风民情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回家后屡次为边关事上书朝廷,要为边关防御献计策,但被父亲制止,就此作罢。

    此后少年时期的王守仁浸淫于儒学经典,学习朱子的理学著作。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