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系统999来了兴趣,要知道王朝改命它能获得大量能量,其中最受它喜爱的是刚开国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味道尝起来是甘甜、坚毅、奋发的,而王朝中后期的味道尝起来苦涩、难以下咽。不过,也有例外。
——————
万历帝朱翊钧勤勤恳恳的完成了今日的任务,从书案中抬头一看,天塌了……
不是在说皇爷爷吗?怎么又扯到朕身上了?!
啊,真是糟糕!
又提到被逼太狠了。
张居正思考起现在的教育方法应该没问题了吧……
......
【从《金瓶梅》的情欲描写看】
【朱明王朝建立,开国君主朱元璋兴修水利、发展种植、减轻赋税,实施了一系列的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这对手工业者和商人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从整个大环境来看,社会经济都得到了起色。
明代后期的《金瓶梅》与其说是在描写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族的兴衰史,倒不如说是反映了明中后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西门庆一路上不择手段,勾结官员、非法聚财,他对金钱和权力有着强烈的欲望。这同时也反映着明中后期,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探查明史可以发现,许多的读书人也在商业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中后期经商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资本扩张速度非常惊人。
进入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转变。这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的本性的思想解放。
明中期徐渭的作品市井气息浓厚,大胆肯定情欲,追求男女平等,对封建礼教蔑视和批判。
李贽在这条道路上也更为突出,他认为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人的感性欢乐和欲求以及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欲望都是人生的目的。充分肯定了人的正常欲望和真实情感。
正是这些思想家们对人欲的高度肯定,对天理的抗争,才使得人不再漠视人的正常情欲。可以推测《金瓶梅》中大胆的情欲描写,正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可以看作是个性解放。】
<嗯???朱元璋的初心怕不是想发展商业啊[捂脸]>
<他农民思想,怎么会站商人角度,误打误撞了>
<西门庆干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没有变啊,官商勾结、非法聚财什么的[正经脸]读书人做了官,做了官买地,圈地之后与商人勾结。商人求人办事,需要贿赂人。这一层一层的,只能说太正常不过了……>
<刚好前几天刷到个新闻,某地的局长真的是黑白两道抓啊……给我看震惊了>
<啊?这有什么好惊讶的,我还以为大家都习惯了欸,更大的一般都没爆出来罢了>
<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历史考点get77>
<明朝徐渭是有点个性解放思想在身上的,那个时候感觉读书人都有点“疯癫感”
[捂脸]不知道你们理解我意思没,就是觉得他们行为都很大胆,似乎就是以此抗争>
<儒家思想害人,特别是程朱理学害人不浅啊!!!倡导的那套真的是把人逼疯,以前看徐渭还有李贽,包括许多明中后期的思想家他们的一些经历,都让我觉得他们好疯啊。但现在看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抗呢?>
<正视自己的欲望很重要,人没有欲望还是人吗?>
<这么一说了,感觉那里面情欲的描写也不是很恶心了……>
<其实想来这本书就真的很“离经叛道”,我一直以来对明朝的印象就是女子生活压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死板……但是这本书里对女性的描写完全推翻了我之前的刻板印象>
<封建社会都该批判!>
第315章
治下原来有这么多的人才
[宋仁宗赵祯:发展商业没问题吧?
]
[汉武帝刘彻:太不受控制了
]
[唐太宗李世民:哼!官商勾结,收受贿赂!朕可不管那么多,
但凡落在了朕手里,全部处以极刑!]
[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哎,这问题彻底解决不了啊,靠自觉自律完全是难!
]
[明嘉靖二十七年徐渭:这个形容倒有意思。
]
[明嘉靖二十七年李贽:唔,我就知道我没错!程朱理学误人,禁锢了人的思想……个性解放吗?]
[明正德帝朱厚照:啧,朱厚熜那一朝竟然有这么多厉害的人]
[明嘉靖帝朱厚熜:呵呵,羡慕了吧。堂兄亏在死早了啊[叹气]]
[明正德帝朱厚照:……[白眼]]
[武周太平公主:有欲望本就正常,正视它啊?!额,明清时期女子过的都是些什么日子啊......]
[汉高后吕雉:没用的男人只会压迫女人]
……
看了光幕上未来那个时代也没能解决这些问题,众人心中有失望,但更多的是思考,“欲望”这一话题。
人的欲望果然是无法抑制的吗?
要想官场风气更好,只能靠每个人的道德吗?
......
不少人对明清两朝的也有了刻板印象。
“腐朽”“干枯”“灰朦”
武周时期的贵女们,围坐一起吐槽着:“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啊......”
“他们要是敢不让本小姐出门,本小姐直接来一个揍一个!”
“一生都待在那四方天地间,真是好无聊的生活。”
“这上面说的应该是有钱人才会这样养吧。”
“肯定的啊,只有他们才会有那么多的闲心和金钱。”
“还是不懂之后的地位怎么变成那样了。”说这句话的贵女,双手撑着脸,看着光幕上太平公主发出的评论和吕后的评论,不禁也跟着在上面吐露了心声。
....
李裹儿站起来大骂后来的朝代,真是没用!没用!没用!
“活得真憋屈。”
——————
“爹,你肯定想不到那层。”
“……”
朱元璋瞪了眼说话的人,“尽说的废话!”
——————
明
正德二年
正德帝朱厚照要气炸了,朱厚熜这人实在是令人厌恶!
净戳人痛点!
“让兴献王把他儿子给朕送来!”
也不管这合不合规矩,也不管这时候的朱厚熜才是个婴儿……
反正他就是看不惯朱厚熜,这个白捡他皇位的堂弟,这一世得让他活的有趣一些……
不是喜欢修道吗?喜欢炼丹?哼,全满足你。
朱厚照脑子里想了很多,同时又产生了焦虑。
他能有儿子吧……
——————
明
嘉靖二十七年
在胡宗宪幕府的徐渭不禁思考起,自己的名声在后世还是挺有名。光幕这都提到多少次自己了。
其余和徐渭相处过的同僚们,回忆了一番徐渭平日里的行为,感到疑惑,那就是人的个性解放么?
……
自幼聪慧,学业进步迅速,善于独立思考,不喜儒学传统观念的二十一岁李贽眼也不眨的盯着光幕。
光幕真是说出他的心里话了!
他十二岁时写了一篇文章《老农老圃论》,里面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的挖苦一番,然后就被乡里的所有人给指责了,他们认为他的想法叛逆了,白读多年的圣贤书。
可是李贽明白他没有错,错的是他们,错的是理学!
终于,多年的思考,在光幕的这番话后,李贽没再陷入死胡同里,而是更加积极的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理学空谈。
“当今天下,空谈误国,国家应提拔实用人才!”
想法越来越多,李贽下笔如神。
……
嘉靖帝朱厚熜倒是没有想到,光幕提及的两个明朝中期的重要思想家,竟然全是自己这一朝的。
有些惊讶,从脑海里扒拉出目前的信息。
徐渭目前在胡宗宪那边帮助他处理倭寇的事宜,等倭寇处理完,徐渭也该入朝了。
手指点了点桌面,思考起光幕提到的另一人,李贽参加了考试了吗?该不会和前面提到的海瑞一样,还没考取功名吧……
看他的发言应该也是在读书,总归过不了多久了。
这次眼中带笑意地看着光幕上和自己不对付的堂兄朱厚照发的评论。
最后颇为感叹道:“唉,朕治下人才原来这么多啊。”
——————
【虽然《金瓶梅》里的内容是以北宋宋徽宗政和年间为背景,但所描写的社会,所表达的思想确是很明显的明代特征。反映的社会历史现实是正德以后到万历中期,尤其是嘉靖年间的历史现实。
这个阶段是朱明王朝急剧衰败的阶段,也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的阶段,更是权贵们不择手段夺取财富,将膨胀的欲望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的阶段。
政治腐败,道德败坏已成为明代中后期的现实。
《金瓶梅》中对女性的贞洁并没有十分看重,很多时候都行事可以说是毫无道德下限。西门庆的妾中有改嫁的,有丫鬟扶正的,有妓女从良的。西门庆不在乎女子的贞洁,而女子似乎也并不看重这一方面。这可以看作是社会风气的逐渐开放,也可以看作是礼崩乐坏和放纵人欲的社会现象。
兰陵笑笑生一方面想表达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中不可压抑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在说对色、欲的过分追求,会让人失去自我,变得贪婪。直接说明了那个时代中人性普遍的弱点和丑陋。书中大胆的情欲描写和人性的觉醒,情欲的放荡全部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透过书,能够看出那个时代的悲剧。】
第316章
宋:我们真没这事啊
<所以里面大量的露骨部分都是作者故意写的咯
>
<就是明代提倡的贞节牌坊吧>
<突然有个想法,如果明朝中后期的思想没有因为满清而打断,我们的历史会变得很不一样吧。或许也能出现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类的,提前大革命?>
<首先这个假设就不可能成真,因为满清入关绝对会禁锢思想[吃瓜]
>
<对啊,本来明末南方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了,好恨啊,后面被各种欺负![叹气]
>
<一方面是连最基本的欲望都不能表达,一方面是用极端的手段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睁眼看看世界吧,明清时期的普通人被理学害的好惨
>
<明中后期的思想家真的多,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
>
<突然发现宋代环境是不是要好些哦,想起明清的贞节牌坊了。那个时候改嫁应该不轻松吧>
[宋仁宗赵祯:本朝没要求女子必须守寡,不能改嫁]
[宋神宗赵顼:女子不论是改嫁还是和离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
[明万历七年人老夫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宋哲宗赵煦:说实话,我们真的没有提倡贞洁牌坊这事啊]
[明洪武帝朱元璋:……因为前朝……]
[元世祖忽必烈:啊?!在说我们吗?大元很多是用的南宋的……]
[宋淳熙二年李清照:嗯……虽然有听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句话,但是目前这阶段还没有很有影响力]
[明嘉靖二十七年人迂腐文人:二程学说,根本没有说错!]
[宋熙宁四年程颐:……]
[宋熙宁四年程颢:有没有可能我们的意思不是你们理解的那样?]
……
宋朝众人开始各种澄清,以证明他们真的没有那些事。
毕竟宋在各朝的名声里面本就不怎么样,可不能再差了。
——————
王守仁、李贽还有黄宗羲,见光幕再一次的肯定了他们的思想和学说,更加坚定了内心的信念。
王守仁在偏远之地,从艰难的环境中,各种的处事里逐渐要悟出他的学说……
李贽虽然年轻,但是学识并不浅薄。下了决心明年去参加考试,定要为国除弊。
崇祯三年,二十岁的黄宗羲发奋读书,为之后能成功中举,入仕途做准备。同时还与同窗学子加入了诗社,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
他深知目前的自己,完全不是被光幕称赞的那个“黄宗羲”,但现在大明已完全不一样了,他也会不一样,未来的道路谁也说不准。
——————
洪武帝朱元璋闭上了眼睛,“朕早就撤了那些不合理的规定。”
“嗯,部分落后地方还在信奉。”朱棣想起自己看过的奏折,没人敢在老爷子的眼皮底下欺上瞒下。
“路途漫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