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爹,别紧绷了,放松点,现在还有我呢!”听完朱棣话的朱元璋,眼皮直跳,甩开他缠上来的手,继续看光幕。
……
明
嘉靖二十七年
“海瑞是嘉靖朝的奇迹?”
“光幕此前可曾提到过这人?”
众人面面相觑,又相继摇头。
朱厚熜坐在上方,让其中一人询问在光幕上发评论的海瑞,他在何处。
甩了甩了长长的道袍,朱厚熜思考这海瑞应是个极懂礼和法的人,可能在生活工作中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人就算没有才干,自己应该会对他有印象。
话说,在原历史时空中,海瑞的能耐如何?自己有重用他吗?
虽然这人可能不太讨喜,但是朱厚熜自问自己不是小气的人,应该有重用的吧……
其余人还未和海瑞见面,心里便对这人有了个刻板印象。
不好惹,肯定是个犟牛!
尚年轻的张居正倒是对被光幕称为奇葩的海瑞,产生了兴趣。
……
距离大明国都北京千里之外的海南,一贫寒家庭中,海瑞吃惊地一动也不动地盯着光幕看。
“说的是我吗?!!”
有人在上面问我在何处,这是——张居正!!!
张居正在读书人间很有名气,这都源于光幕此前讲的“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主张变法,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海瑞怀着激动的心情在上面回复,心情难以抑制。
明年,就可以参加乡试了!一定要接着上京参加会试!
要做一个不谋取私利,不谄媚权贵,刚正不阿的好官!这是海瑞自幼时起的志向!
终于,快要实现了。
……
【“法者,治之端也。”
一个国家,只有法律公正严明,才能禁暴止邪,维护众生。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治理的基础和社会底线的法律,那么整个国家就将会陷入更严重的危害中。
《金瓶梅》展现的就是虽有法律,但官吏的执行却不审慎公正的故事。在其中劫财,杀人等事,都未得到公正的判决。
其原因,执掌刑名的官员在断案时,所依据的并非法律,而是金钱和人情。就算少数得到公平的案件中,看其过程也是因为通过人情的介入或金钱的贿赂才能实现。
能够抵住金钱诱惑和人情干扰的官员屈指可数,有较为清廉的官员也无法对抗来自更高一阶的官员给予的压力。这就是法律的废弛。
《金瓶梅》中的曾御史是里面一位难得的真正清廉公正的官员,他不贪污、不贿赂、不卖人情,也不畏权势!但就这样一个人,因西门庆与夏提刑重金贿赂蔡京,导致曾御史的奏本被压,曾御史上表驳斥蔡京,却下场凄惨。
至少我们能够从作者的意图中知道,在金瓶梅中的时代,又或者是明朝中期的时代,坚持做一个清官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以及凄惨的下场。】
<所以,官员们为周全法律形势而做的表面功夫,这样看来真的是相当的虚伪和讽刺啊。>
<意思就是在大明中期的时候,官员们阳奉阴违,他们根本无心窥视真相,不曾为百姓主持公道。一想着金钱,人情和权力。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黑白颠倒。又莫名想到朱元璋设下的酷刑了,真全是白费的……>
<这何止是在说明王朝中期啊……官员们的现状,真是千年未变呐。对于坐在办公室的他们来说,熟谙阳奉阴违,手中把玩的全是能够谋利的工具[吃瓜]
>
<出了社会就知道了
>
<
谨记权力大于法律>
<明朝的监察制度设有督察院,算是天子的耳目风,而监察御史又是监督考核百官,肃清官场风气。可惜,嘉靖、万历年间,监察御史不能有效监督,也不能秉公惩恶,贪官污吏沆然一气,而清廉正直的官员没有立足之地,往往下场凄惨。>
<朝政腐败,官场黑暗的时期。看曾御史,联想到了海瑞,海刚峰>
<对!我也想到了他,海瑞真的不同流合污,为人刚正,正直,一股清流啊>
<推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真的好看!!!我的历史剧top1
>
<但是,海瑞……我觉得他能力其实挺一般的……人嘛,说好听点是道德完人,说难听点就是个名声好听,行政能力不行的人。完全不如张居正>
<嗯,我知道海瑞能力不行,只是名声大,是个迂腐、道德摆设、干不了实事、还是饿死亲生女儿的人……才怪!真这么认为的话,劝你多翻点书吧>
<其余不了解,但我觉得海瑞是个不怕死的人,他太勇了[狗头]>
第313章
上不正,下参差
[汉武帝刘彻:官员阳奉阴违,贪污腐败屡禁不绝!!!
]
[唐太宗李世民:只能肃清风气,但底下总有贪的……
]
[明洪武帝朱元璋:极刑!酷刑!全都给朕剥皮揎草!
]
[秦始皇嬴政:朕不需要阳奉阴违的官员,他们若不能乖乖实施政策下去,那么他们就应该留下自己的脑袋]
[宋太祖赵匡胤:唔,还是应该严刑峻法,不能太松缓了,监察机构应选清廉刚正之人]
[宋熙宁四年王安石:咦,看来官员这方面的问题真是一直以来的难题啊。效果都只能是一时而不能一世,想要维持……困难]
[明景泰五年于谦:看了光幕评论的争执,更想知道海瑞其人了]
[季汉章武二年诸葛亮:同感,在满朝的浑浊中,海瑞真乃清流]
[宋庆历元年范仲淹:这种争议越多的人,不管能力与否,总归值得光幕详细一述]
……
秦朝重视法,这一次光幕视频播放的内容让他们无比警惕。
大秦统一六国并不久,还有许多人并没有完全适应过来。若真如光幕所述一样,到了百年之后所有的秩序逐渐走向崩塌,那么,现在的他们能做些什么?
同时,他们紧看着宋朝人王安石的评论。“一时而不能一世,想要维持……”又该如何?
……
明
嘉靖二十七年
“还挺有争议性质。”
光幕视频上说的内容与大明的现状一致,朱厚熜也是这时猛然醒悟过来,他自己是不是也早就沉溺其中了……
被光幕点名批评的督察院监察御史们,大部分人都被说得无地自容,尽管他们面上一副自己无愧的样子,但是往日的做法还是让他们产生了羞愧心理。
“难道海瑞真就那么清廉吗?”
有的人不服气,觉得海瑞肯定是沽名钓誉的人,可能就是一个能力不足,满口迂腐的人。
海瑞到底如何,光幕没有再说,他们也暂时无从得知答案。
早就放下书本,专心看光幕的海瑞并没有被那些评论影响。
……
【作为治国的礼,即仪式,制度。礼制是官方倡导的行为规范,不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实行。
礼是“君之大柄”,是纲纪名分,又是维护皇权的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朱元璋对于礼制非常重视,但是作为治国手段之一的礼并未发挥朱元璋所期待的作用。
《金瓶梅》是已两百多年的明中后期,礼的约束作用变得相当有限。重形式而轻实质,全是虚浮。《金瓶梅》中写了许多看似庄重时,礼仪和道德之间发生的荒淫事。
明代极其讲究礼仪,官场也极其讲究品级,对于庶人相见亦有规定,强调长幼、尊卑,日常生活中全是繁文缛礼。但这其实是一种隐蔽的驯服手段,人们在日复一日的等级行为规范中不断的加深了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慢慢产生了自我约束力。
上述是理想效果,至少在《金瓶梅》之中反映出来的明代中后期,上述的道德秩序并没有建立起来。对于肃清官场腐败,挽救世道人心并无实际的帮助。民间也少有人会恪守遵行,人们的关系建立在金钱和利益之上。
庶民之理礼,皇家朝臣之礼。
朱元璋希望上率下行,认为皇帝应该作为天下万民的表率。但从历史上明代诸帝的种种行为来看,他们大多只表面守礼,渎礼之人不在少数。
首先是明成祖朱棣,他也是重视礼制的帝王。靖难之役后,他初入南京城,先拜谒孝陵,再进宫。但怎么样也并不能将朱棣举兵谋反的行为,看作是名正言顺。因为建文帝和他是有实在君臣之分的,而君臣名分正是礼之大节。
到了嘉靖朝,明世宗刚登基便有了大礼仪事件。明武宗无嗣而薨,其堂兄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朱厚熜想要尊崇亲生父母,所以君臣之间的争执焦点在于如何给朱厚熜本生父母的名分。
嘉靖三年,所有违逆皇帝的持礼派大臣或致仕,或下狱,还有被杖杀。这场激烈的礼仪之争,最后以皇权胜过礼制而告终。
靖难之役是践踏礼制,篡位夺权的极,但大礼仪事件则将君臣冲突的遮羞布明白的扯下来,并昭告天下:皇权至高无上,权力大于礼制。
终明一朝,全是强者主导,尊崇权力的一朝。】
<只能说明朝从朱元璋死后,他生前制定的所有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不仅不能维护统治使其长治久安,还反而变成了威胁>
<穿明的里面,只要不是穿成姓朱的,其余穿越者都是必救马皇后、太子朱标和朱标他儿子朱雄英……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礼制这个东西
>
<是这样吗?我还以为是因为这三人对老朱很重要[捂脸]
不好意思,我只看到了利益[笑哭]>
<嘉靖帝虽然破坏了礼制,但是对他来讲,他是胜利者,彻底将权力握到了自己手里。我还挺佩服他的,十五岁进宫,斗前朝后宫都老狐狸们>
<看了那个电视剧,我反而觉得嘉靖这个人蛮有魅力[捂脸]>
<我对嘉靖是有种无奈和可惜,他真的好聪明!真的想让他不要修道!不要修道!不要修道!去翻了他的资料,看到说他还用女子的经血炼丹……我真的……[呕]你不要什么都炼啊>
<越是讲礼,越是喜欢假惺惺的表演
>
<明白告诉了所有人,礼的制定权和解释权全是掌握在天子皇帝手上,不管是礼还是法都需要完全服务于帝王意志。怪不得明清皇权巅峰。>
<这样一解释之后,感觉所谓的皇家礼仪,君臣礼仪呀,庶人之礼呀。全都是浓厚的表演意味,演都在演……>
<我记得万历皇帝在还没变得不爱上朝前,经常需要参加各项繁琐礼仪,他也乐于表演这样的君主形象……但这样的人,在执掌大权后就荒废政务,开摆。果然,礼制以后完全成了敷衍,上不正,下也参差
>
<万历我猜他是被逼得太狠了,然后张居正一死,完全的放飞自我,难以自律了。可以说万历中兴,全靠张居正。万历的功绩,张居正占大半多>
第314章
炼丹的朋友们被连带群嘲了
[明洪武帝朱元璋:……]
[明正德帝朱厚照:嘁,聪明不用在正途上]
[明正德帝朱厚照:呕,呕,呕,
你……你真的是什么都不挑啊……
]
[明嘉靖帝朱厚熜:……已经很久没有炼过了]
[明永乐帝朱棣:呵,还敢不?]
[宋熙宁四年苏轼:嘶——竟然以经血炼丹……长见识了]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之前对道家还是了解得不够啊……]
[汉高祖刘邦:真累人!]
.......
观看光幕的各朝人,狠狠嘲笑了身边炼丹的朋友。知道对方炼丹,一般都会发生如下对话:
“还在修道啊?”
“嗯......”
“炼丹吗?”
(脸色不妙)
“哈哈哈,你应该没有吃一些奇怪的、恶心人的丹吧。”
“......”
"呕——”
———————
秦始皇嬴政庆幸自己没被丹药荼害太久,顺便在心里过滤一遍自己有没有吃什么奇怪的丹药?
——————
汉高祖刘邦毫无形象地躺着看光幕,嘴里喝了一口酒,对着酒杯道:“这明代可真是将装模作样做到了巅峰啊!”
“也难怪明代出了那么多奇葩皇帝,怨不得万历开摆啊。”
——————
“……”
“……”
朱元璋和朱棣二人长久没有说话,只看着光幕,但飘忽的眼神能看出二人都走神了。
朱元璋想的是,光幕都知道,如果……光幕能提前几年出现,那他们是不是都能活?
朱棣想的则是,不管爹是怎么想的,在他心中谁最重要,现在站在他身边的人可是自己!
——————
嘉靖帝朱厚熜铁青着脸,周围的人全都低下了脑袋。
恶心……恶心……恶心……
满脑子都被恶心二字占据了,明明之前还没这么觉得,被光幕在诸朝天下人面前曝光这件事……尤其是这件事让那讨人厌的堂兄一直拿来刺自己,更加令人不爽了!
双眼紧盯着正德帝朱厚照的评论,嘴角勾起冷笑,呵呵。
“将宫中的所有道士……”朱厚熜停了会儿,然后说:“给朕严查,查出有不端行为的入诏狱,其余人逐出皇宫。”
所有人都暂时歇了一口气,陛下真的要做出改变了!!!
虽然光幕出现后,朱厚熜炼丹频率少了许多,但是他还是抱着成仙的念头不肯放弃。就算不炼丹,整日依旧是着道袍。
朱厚熜很想问光幕,如果自己治理好大明,改变大明的发展进程……这份政绩能不能入光幕的眼,最终成仙。
他隐约知道光幕播放视频评论的那个时代的人,并不信鬼神。可是,他还是直觉出来“光幕”和“评论”的时代是不同的,他想要得到“光幕”的认可,他还是想要成仙。
系统999接受到一股强烈的能量,探查一番知道了明朝嘉靖帝朱厚熜的愿望。
只要,他真的能做出大改变……其余的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