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汉光武帝刘秀:朕知道的孝子故事,听了的确让人产生一种如果没做到这一步,就不配称自己孝顺的感受。][晋武帝司马炎:朕就说那些人一天天的怎么可能那么孝顺!他们是怎样的人,朕还不清楚嘛!]
[武周太平公主:呜哇,是晋初的大臣吗?谁谁谁???]
[唐太宗李世民:孝顺皆凭本心,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替父母解决难题,给他们最享受的生活,让他们无忧无虑的享乐,这才是真孝顺!]
[明太祖朱元璋:嗯,这是真孝顺。替父母解决难题——打江山,给他们最享受的生活——太上皇位置,让他们无忧无虑的享乐——修宫殿、塞妃子、生孩子]
[唐高祖李渊:...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除了某些地方外,当太上皇真蛮舒坦...]
......
发自内心去孝顺父母,不就行了吗?!
后面都在做什么呢?!
刘邦倍感疑惑,后面这些人为了“孝顺”竟要做到这地步啊?!
想了想自己从小到大的事迹,不禁直摇头。如果自己生在了后面时代,凭他小时候做的那些事情就足以让他一辈子爬不起来做官。
萧何和张良二人,对光幕上的评论深感赞同。
“时日一久,朝廷之中,官场之上全是为了名声的人,何以办公?”
“还是科举制度好啊!”
......
真是过分!
还好,现在还没有出现太多这种人,解决起来较容易!
刘彻一边恶狠狠盯着屏幕,一边气愤下旨,昭告天下臣民,何为孝?!
......
李渊感到背后的视线,快要把他戳穿了。
在那灼烈的视线下,李渊在光幕上回复朱元璋说的评论。
......
【涌泉跃鲤:东汉时期,广汉有一人名叫姜诗,娶妻庞氏。夫妻二人极其孝顺,庞氏经常到江边去取婆婆爱喝的长江水。
因着婆婆爱吃鱼,庞氏便经常给她做鱼,婆婆不愿独享,便请来邻居一起吃。某日,庞氏因风大取水晚归,被姜诗怀疑怠慢母亲,遂将其逐出门。
庞氏寄住在邻居的家里,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所得钱财全部拖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婆婆知晓庞氏被逐出家门的事情之后,让姜诗将她请回。庞氏回到家中,院子里突然喷涌出泉水,味道正和常取的江水一致,甚至每天泉中还自动跃出两条鲤鱼。
锐评:姜诗你TM有病吧?!前面那个刻木事亲丁兰我还能看懂一点,你这里我是真的搞不懂了。太屑了!还有那庞氏,我都不想多说什么...算了,在古代嘛...出嫁从夫...唉。
那婆婆我十分有理由怀疑如果庞氏没有将所赚的钱寄回去,她应该会继续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让庞氏自生自灭。
最后的结局虽然一如既往的是happy
ending,但是真的太脑瘫了。
疑是最大输家:鲤鱼。】
<不对,这不是东汉时期的故事吗?为什么一股子规训女子的味道...?>
<因为二十四孝这本书是元朝人编的啊,故事内容应该没怎么变化,故事的内核肯定会更符合他们时代的价值了呗>
<其实就是个婆媳关系,婆婆不天天想喝江水,想吃鱼肉,哪儿有那么多事?!姜诗也是,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一家之主,这些事情竟然还让他老婆做!真不是男人!就应该自己担起家庭责任,孝敬母亲,每日去打水,挑鱼。>
<哈哈哈,上面的姐妹说得好!这个故事里面最一言难尽的就是他了。活得像个背景板人物。>
<还好我小的时候不爱看这些喔,这东西太玷污思想了>
<我小时候不爱看,我妈说我不孝顺[白眼]还给我讲大道理,让我学习古人[无语]>
<姐妹你好惨。。。>
[汉高后吕雉:啧]
[明正德二年王守仁:不要只从书本上看,要格物]
[明正德帝朱厚照:叫王守仁的,你为什么给朕写信说不愿意回京?朕很看重你欸!让你回来是朕要重用你的意思!!!]
[明正德二年王守仁:臣多谢陛下厚爱,请恕臣无礼之举。最初,臣也是想离开此地,可近期想明白了一些疑问。臣经验不足,能力还有待提升,想留在此地多为百姓做实事,此次也有益于臣顿悟。]
[明正德帝朱厚照:好吧,不愧是朕看重的人啊!]
[明崇祯三年顾炎武:!!!是阳明先生!!!]
[明嘉靖二十七年徐阶:阳明先生!!!]
[明万历七年:阳明先生!!!]
......
刘邦坐立难安,吕雉那态度明显就是把视频里面的姜诗代入成他了。
莫名感到冤枉?
他比姜诗好多了吧...?
嗯...
那几年,娥姁一个人操持家庭,倒是过得苦。
刘邦从最开始的不愿承认,到后面开始回忆起还在沛县时的日子。
吕雉是个好女人,也是个好母亲,更会是个好...
视频看到一半,吕雉就借口有事离开长乐宫。
吕雉心想,自己可不是那无怨无恨的女人。原历史又如何?现在要发生的事谁知道呢?
.....
“?”
“王守仁很有名气吗?怎么后面全是称他阳明先生的?”
“虽然实在搞不懂龙场有什么好顿悟的。”
朱厚照暂时压下心中的疑问,反正王守仁是他预定好了的人,等他回来就行了。
......
第292章
吴郡陆家,吃不起橘子
【怀桔遗亲:东汉末年,吴郡有一人陆绩,自幼聪明过人,孝敬父母。在六岁时,跟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用橘子招待他们。陆绩想起家中的母亲,不舍吃完,便在怀中藏了两个。
临行时,在行礼间,橘子全部落地,袁术嘲笑着问:“陆郎来作宾客,怎么还要怀藏主人家的橘子?”陆绩不卑不亢答道:“母亲喜欢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品尝。”袁术见他如此年纪便懂得孝顺母亲,惊奇不已。
锐评:孔明都夸过陆绩孝顺,虽然是为了夸大宝备,达成联吴抗曹的目的,但是看得出来陆绩这人还是不错的。
还是看当时的时代背景,都到东汉末年了,大家为了举孝廉都愁,为了好名声从小时抓起。个人倾向认为应该是演的一场戏,然后大肆宣扬,为了以后的举孝廉。不过,袁术竟然会老实的陪人演戏?】
<双赢嘛,都得了好名声,一个是孝顺的名声,一个是慷慨大方的名声>
<吴郡陆家,吃不起橘子[狗头]>
<我记得陆绩!在孔明舌战群儒的时候[狗头]>
<这算不是偷盗未遂[吃瓜]>
<有四世三公的袁家给你担保,这件事板上钉钉给你宣扬到大汉全境>
<想起孔融让梨了>
<这个故事完美展现了二十四孝的本质>
<不过从陆绩的生平来看,他确实是个君子。怀桔遗亲的故事在二十四孝里面,简直是太正常了>
[东汉建宁三年(汉灵帝刘宏时期)袁术:哼,和袁绍一样虚伪]
[东汉建宁三年袁绍:有病]
[东汉建安五年孙策:咳,还是为陆公纪说句公道话,他是个君子!]
[东汉建安五年周瑜:嗯,陆公纪的能力很好]
[东汉建安五年庞统:陆公纪人品、能力具佳]
[魏武帝曹操:欸~是凤雏先生!凤雏先生可愿来许都为天子效力?]
[东汉建安五年庞统:。]
[东汉建安五年孙策:
看看自己的前缀,还说得出这种话?!士元是我江东的人,别想着撬墙角!]
[东汉建安五年陆绩:无话可说]
[武周太平公主:特意去翻了书,东汉魏晋时期的名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奇幻经历]
......
陆绩在院子里晃来晃去,怎么想都没想明白,同时期那么多人,怎么就自己上了这叫《二十四孝》里面?
“因为我在史书上的名声最好吗?”
......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人,自幼就知事识理。因母亲早逝,黄香为人更孝顺。夏天时,会用扇子将席子扇凉,好让父亲能够安好入睡。冬天时,会钻进被窝将其温热,之后再让父亲睡觉。
锐评:其实二十四孝里面除了个别真的很逆天以外,其余的就是神话故事还有看起来是正常,但是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为了名声而宣扬的。】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这人的称号好男主啊>
<黄香这人不熟悉不要紧,他曾孙一定听说过,就是那个劝董卓不要迁都,还和王允联合谋杀董卓的黄琬。可惜,最后和王允一样,死于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之手。>
<有作秀成分,但论迹也还好>
<举孝廉,重点是举,有人举。>
[汉昭烈帝刘备:黄琬捐躯覆族,以死报国,不负汉矣]
[汉高祖刘邦:这人是个好孩子!]
......
众人都默契避开了光幕评论中谈到的“举”。
“如何将科举大范围传播?”
......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临淄人,年少丧父,日常侍奉母亲即为孝顺。王莽篡位后,新朝政治腐败,战乱频生,天下大乱。
为了躲避战乱,江革背起母亲弃家出走逃难。因为母亲年迈,腿脚不便,为尽量减少母亲的颠沛流离之苦,江革整天背着母亲奔波。母亲见到江革累得满头大汗,十分心疼儿子,要下来自己走,江革却说:“背着母亲,就像回到了小时候,能感觉到母亲的温暖,想到能随时侍奉母亲,也就越走越有力气!”
母亲渴了,江革四处讨水给母亲喝;母亲饿了,也会尽自己所能为母亲寻来食物...
遇到匪盗,欲杀江革,江革哭告:“母亲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之。
后来逃难到下邳,靠着做雇工供养母亲。
锐评:江革这个无话可说,真孝子!】
<后续: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乡里称之曰“江巨孝”。太守备礼召江革,江革以母亲年老不应。母亲死后,守丧之久,不忍除服,还是郡守遣丞掾释服。汉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武官中郎将。>
<二十四孝里面有的故事还是挺有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还有的,会让人非常反感。>
<这个肯定不是演的,生死危难间都没想过放弃母亲[哭]>
<喜欢这个故事,不魔幻也不虚假>
[汉光武帝刘秀:江革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汉建武十九年江革:孝自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屑做虚假,以图官位。]
[汉建武十九年江革:但是光幕中有的部分还是夸大了,一些事情并没有发生,应该是写书之人的添加。]
[宋太祖赵匡胤:这么看来,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大多都是汉晋时期的人]
[宋仁宗赵祯:嗯...为了举孝廉真是不择手段啊。科举就是比察举好]
......
刘秀看了眼光幕上江革发的评论,满意地点头。江革能被称赞,确实有可取之处,不单是因为孝顺。
其心亦诚挚。
既然无法放下母亲,还是按照原来的一样,等母亲去世后再入仕吧。
......
赵匡胤一直没有认真看视频,只偶尔从书桌间抬头望一眼。
从太监手中接过前面的文字版,快速翻阅完,得出了“二十四孝里面的故事大多都是汉晋时期的人”的结论。
当然不是说后面的人就变得不孝顺了,只是做这些事的时候,没那么强的功利心了。
......
第293章
曹操确认了...
【闻雷泣墓:王裒,字伟元,魏晋时期营陵人。东汉王脩之孙,司马王仪之子。因其父被司马昭所杀,王裒隐居以教书为业,终生不臣西晋。王裒的母亲在世时,惧怕打雷,死后埋在山林之中。每每遇到刮风下雨,听到惊雷,王裒便要到母亲的坟前,跪拜安慰母亲。
锐评:不像假的。让我想到了一句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西晋确实是以孝治国。王裒都不打算做官,隐居度日。】
<没法喷,挺感人的。(因为我也怕打雷9090>
<翻百度,去看了下王仪的简介:司马昭任其为司马,东兴之战战败后,被司马昭发泄杀害。好惨>
<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分三路进攻吴国,以安东将军司马昭为都督、元帅、监军,统领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七万人伐吴,战于东关;以毌丘俭领中路军,战于武昌;以王昶领西路军,战于南郡。
吴国大将军诸葛恪令将军全端守西关,都尉留略守东关,亲率兵四万,救援东兴。>
<原来这时候的吴国是诸葛恪掌权,好像就是这一战打赢了,诸葛恪更飘了,然后就被砍了。吴国后期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王仪死得比较无辜[捂脸]司马昭战败后,想要推卸责任,问众人:“近日之事,应谁来承担过错?”
王仪太头铁了,贴脸开大。直接说:“罪责在元帅。”
于是,王仪卒。>
<仔细想想,司马昭战败了也不会受到什么严重的惩罚。他哥是权倾朝野的司马师欸!司马师百分百保他弟。话说回来,司马昭不及他哥哥。>
<就司马家那当街杀天子的名声,真的很不得人心,当时很多名士拒绝仕晋。王裒也是因为以父亲被杀拒绝出仕,名声大噪起来>
[魏武帝曹操:嘁。]
[魏武帝曹操:废物。]
[汉昭烈帝刘备:想想赤壁。]
[魏武帝曹操:...?!]
[魏武帝曹操:
想想夷陵。]
[东汉建安五年孙策:哼,想要伐吴?有本事就来啊!不过...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想要伐吴,不做万全准备是不会成功的]
[隋文帝杨坚:北打南,是比南打北容易,但也要倾全力对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