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纷争都亲历了,晚清这种局势虽然更为复杂,但是他们能够自然面对。“这样的局面,攘外先要安内。”蒙毅是第一个说话的人。
李斯接着道:“晚清的各地起义,难保没有英国这搅屎棍下场。”
“对,没错,这个时候的晚清认识到了与洋人的差距必须变法图强!”
“唯有变法,才能破局。”
……
康熙帝玄烨对沙俄是厌恶至极了!
数次在心中问自己:当真不知道沙俄的野心吗?
他知道吗?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在他手上。
……
道光年间
要与英国打仗吗?
要打鸦片战争吗?
根据光幕的预言,明年就要打鸦片战争了。
虽然没有虎门销烟,但是有光幕在的各地的禁烟活动比历史上的虎门销烟更为有效果。
英国已经察觉到了不对,远在西方的英国要出兵了吗?
这些是许多志士的疑惑。
朝中尝试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变法,至于效果如何则是不知道。
“内外皆困,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不久之后的太平天国起义,捻军—”
“能够稳住吗?”
……
第255章
李鸿章惹争议
【③晚清面对的局势
中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才结束
。
这中间我们经历了清王朝的晚期,清王朝覆灭民国政府的建立,北洋军阀时期,国民政府时期…
而19世纪的70年代,处于晚清的中国。那时候庞然大物的晚清,犹如一个半脚跨入棺材的老人,中国上下伤痕累累…
在1871年同治十年,阿古柏、沙俄和英国的逼迫,让晚清几乎喘不过气来。
那个时候,连续两次的鸦片战争已经让晚清失去了部分国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加上两次鸦片战争中所需要的巨额赔款,经过层层的剥削下来,压得百姓们来不及喘息。
洋人将目光逐渐从中国沿海各省,移到了内地。
隔海不远的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琉球挑事,入侵台湾。
但是,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内部腐朽,外部环境糟糕,整个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西北边疆和东南海域都面临着不小的威胁,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开始了关于现在最重要的是“海防”,还是平定新疆境内叛乱的“塞防”的争论。】
<近代史太痛了,上学的时候每次学近代史就感到好难受,上面那轻飘飘的数字,读起来心痛,中华历史来讲,近代史是最糟糕的吧[哭]>
<真的清朝那个时候几亿几亿的白银往外赔看得我心梗。>
<提到小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想起了洋务运动,特么的[怒]>
<赔款这种事对于上层的人来说只需要口头说说就行,可是底层的老百姓…这些都是要从他们身上刮取。>
<主要是我国的近代史看着好让人震撼,突然有个想法,如果有人能够将这段时间的历史写好,肯定不亚于三国演义>
<唉,晚清也不容易,全国各地就没一块好的地方,外有侵略者虎视眈眈,内有各地人民的起义…>
<100多年的挣扎,100多年的寻求救国道路,跌跌撞撞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感谢]>
[明崇祯帝朱由检:无数次朕都觉得晚清好有钱]
[隋文帝杨坚:能够感受到这100多年确实不容易]
[秦始皇嬴政:有这些钱不拿来好好建设军队,改善民生,尽是用去了赔款,可耻]
[宋哲宗赵煦:始皇陛下说的对,一定不能赔款!!!]
[明洪武二十九年罗贯中:近代史100多年,中间又发生了那么多荡气回肠的故事,以及各种政权的接连变更,肯定很精彩,这是多么好的素材呀]
[东汉建安五年孙策:你个臭写的,在这种时候就不要说话。]
……
杨坚建立隋朝,统一了南北。使得中华大地得到了和平。
杨坚看到光幕上对于近代史的评价,不由自主就想到了五胡乱华后南北分裂的局面。
“百姓谁不想和平呢?”太子杨勇知道底层百姓即将要面临的的遭遇会是什么。百年的战争,百年的动乱…
杨坚斜睨了杨勇一眼,心中感慨:这段时间让他去底层锻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嘛。
……
宋哲宗赵煦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一定要让宋强起来,要让西夏和辽国感到惧怕!
拿着奏折的赵煦在心里有些纠结:章惇的变法还是太温柔了,宋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变法!
……
十分难得,朱元璋带着自己几个打过仗的儿子和看得上眼的将军们在书房里百折地图逐一分析。
“海防和塞防,都重要,刻不容缓!但是,新疆已经是处在叛乱中了,必须前去将侵略者赶出去!”朱棣第一个说话,他认为现在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纠结,必须立刻干新疆。
“光幕上面说了,小日本也才刚开始变法,能力肯定还不是很强,暂时可以先不用管它。而新疆是西北的门户,如果新疆大开,则甘肃陕西等地不保,接着就是直入中原…”晋王朱棡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说起这些来有条有理的。
接着又有几位将军说了些他们排兵布阵的想法。
朱元璋一直没有讲话,全程都在听他们说。
朱元璋现在心中想的最多的不是怎么打,而是真的有物资和钱力支撑吗?
……
【关于海防和塞防之争,官员们也分成了两派。
海防的重要支持者有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他认为新疆太过遥远,不值得投入过多的人力和银钱,应该将钱全部拿来集中操办海军。
1874年同治13年12月10日,李鸿章写了《筹议海防折》,主要意思便是建议朝廷暂时放弃西北,加强东南海防建设。
“塞防不如海防,新疆不如东南沿海。暂时放弃新疆,静待变,以图后举。”
甚至说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的话。
李鸿章此奏折上书,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福建巡抚丁日昌,山西巡抚鲍源深等人都是支持海防派。
在代陈丁日昌议覆海防事宜疏中,丁日昌认为:凡外国之陆地与我毗连者,不过得步进步,志在蚕食而不在鲸吞。其水陆之实偪处此者,则动辄制我要害,志在鲸吞而不在蚕食…
不久之后,两江总督沈葆桢也请求朝廷停止收复新疆。随着今年的大臣支持海防,一时之间“放弃新疆”的话差点成真。
这个时候,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则感到异常愤怒,对于朝廷上的“弃新疆”论调不以为然。
】
<李中堂的海防,最后防了个寂寞…甲午战争成什么样我们还是知道的>
<这就是李中堂和左公的差距,李鸿章不如左宗棠多矣>
<建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去搜搜李鸿章上书的奏折,他真的太有意思了。刮来的巨额白银全砸给了外国人,买来的大炮和巨舰是次品,最后洋务运动还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吊打了,李鸿章他只养肥了晚清的诸多贪官污吏们>
<左宗棠是先确保塞防,之后再保海防。而李鸿章是先不要塞防,接着连海防也丢了…他要的只有白花花的银子>
<其实现在嘲讽李鸿章,还是因为他所说的海防根本就没有支愣起来。如果,海防彻底支棱起来,北洋舰队吊打小日子硬刚英法,也就没人说李中堂了。说到底,还不是自己没用[捂脸]>
<其实我感觉海防派他们也没有说错话,当时在他们所在的视角看,的确是海防更重要。因为从鸦片战争开始备受欺负的,就是在海上,所以大部分人肯定会选择重视海防。但是致命问题是他们根本不了解西北,而这个时候必须要一个既懂塞防又懂海防的人出来指出问题的关键。>
[宋熙宁三年王安石:光幕对李鸿章评价不是很好诶,我记得就是他签的甲午战争后的条约?]
[宋开宝三年曹彬:甲午战争是90年代,这个时候是70年代,20多年的时间海防还是一塌糊涂啊?]
[唐太宗李世民:每次打仗前,朝廷内部都要分派争论,这点不好]
[汉武帝刘彻:同感,每次打匈奴,文官们就要各种反对…]
……
“怨不得后来人们对李鸿章的不满。”赵普摇着头说道。
“20多年过去了,练的海军连日本都没打过…确实让人郁闷。”另一旁的曹彬对清王朝的腐败再一次有了认识。
赵德昭和三叔赵光美说:“我在最开始看光幕甲午战争的时候,还以为李鸿章是一个很忠君爱国的人…”
赵光美看了会光幕:“也不否认他对清朝的忠心。只是,站的地方不一样,看的视角也就不同。”
赵德昭听了赵光美的话,心中有所悟。
……
道光十九年
16岁的李鸿章本来在书屋学习,光幕视频出现后李鸿章便放下书,认真听光幕带来的新鲜观点。
“这个…李鸿章…该不会是我吧。”李鸿章用手指了指自己。
说实话,他还是更喜欢光幕说过的林则徐。
李鸿章独自叹气,“我以后的能力就这样吗?又是什么被刺杀,窝囊的签条约,又是没有格局,最后还好心办坏事…就没做成一件好事…”
李鸿章现在有些羡慕光幕要讲的左宗棠了,左宗棠以后的路肯定很顺吧。
……
第256章
晚清也没饷
【说起来,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是曾国藩的部属和学生。
我们前面提到过林则徐和左宗棠有过夜话,当时的林则徐就曾经谈到过新疆的问题,或多或少也影响到了左宗棠。
左宗棠是少数的既了解塞防又了解海防的人。他担任过闽浙总督,又担任了陕甘总督,可以说,对于西北和东南地区的形势他是完全了解的。
左宗棠在朝廷上下都将重心放在沿海地区时,就很关心新疆的问题了。他认为沙俄会对西北边疆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想要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巩固新疆的边防,以此来抵御沙俄入侵。
左宗棠既然对朝廷上的海防派不赞成,他也开始掺进了“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之中。
“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
左宗棠反对李鸿章的牺牲塞防来保全海防。他认为海防塞防不应偏废其一,新疆此地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之地。
用清王朝早期平定准噶尔部的历史经验进行说明。
并有了那一句至理名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左宗棠的观点如下:1、海防海防同样重要;2、海防不应该也不需要挪用塞防的经费;3、新疆只需要“剿抚兼施”完全可以收复。
左宗棠详细的分析了西方国家为什么没有能力来争夺新疆以及东南沿海为什么处在安定的时期内。
左宗棠俨然是一个实干派,他在分析完后又给出了,具体的收复新疆的策略。对于如何调兵遣将,进新疆该走哪条路线,后勤方面该如何?这些他都一一列出。
用纸上的事实将李鸿章所谓的观点全部驳斥。左宗棠一出手,湖南巡抚王文韶、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人站在了他这一边,支持塞防。
因为左宗棠的事实论据打动了军机大臣文祥,文祥也从支持李鸿章海防变为支持左宗棠塞防。】
<两派人物的主要差距是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认知不够>
<其实哈,西北面临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沙俄,沙俄异常贪婪,且离清很近。而威胁东南沿海地区的英法,他们也觊觎我们的领土,但暂时还没有近在眼前的沙俄威胁大>
<新疆一丢,那可就直接进攻河西走廊了,我们失去了国土纵深,敌人完全可以直插京师。所以左宗棠的想法是对的。>
<晚清为数不多的功绩就是这一次他们支持收复新疆。至少在亡国前新疆、西藏没有丢[捂脸]>
<满清他努力过了>
<其实我虽然总是骂清,但是满清给人一种努努力还能支愣的感觉[捂脸]要是换成了宋朝和明朝,在林则徐那件事上,他们就该送人头给英国人了[狗头]>
<左宗棠的回应一看就是能干实事的人,真的只有完全了解了现实情况的人,才能够这么清晰的梳理出条目。>
[明正德帝朱厚照:哈?!好端端的说我大明干什么!!!]
[宋太祖赵匡胤:尽是赵光义那个软骨头的子孙]
[唐太宗李世民:这么说来,中国现在的版图好像和晚清时期的差不多]
[唐贞观三年杜如晦:我大概理解了后世中国人对清朝的复杂情感了。怒其不争。]
……
宋神宗赵顼怒不可遏,“看看这条评论怎么说的!欺人太甚!”
“什么叫换成宋朝就直接送人头给英国人?!朕绝不会做这种事!”
王安石也不知道要怎么说,因为在历史上他们宋朝的确有那么一位皇帝为了和谈,砍了自己的大将…
……
对抗金兵,连战连捷的宋军将士们士气高昂。
光幕评论区的这句话,他们很快就联想到了上一位皇帝好像就想这样干…
杀自家的将军,送给敌人。
感谢光幕,谢天谢地,这样的一位皇帝终于死了。
岳将军绝不会再是那般命运!
而他们也终将成为收复故土的勇士!
……
朱元璋眉头紧锁,“什么玩意儿?!当我们大明是弱宋不成!”
“怎么可能杀自家的大将!”
“对呀对呀,完全不会呀!老四,你说该不会是你后世的不肖子孙干过这事…”
听到秦王朱樉的话,朱棣矢口否认。
“绝对不会,他们都抱着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的想法,才不会做那些事!”
“呵呵,说的好像你的儿孙们都很有骨气一样…”晋王朱棡也跟着嘲讽起来,“那什么的堡宗…?”
提到堡宗朱祁镇,朱棣无话可说了。
……
“哪个脑残竟然还敢不要新疆!想要放弃!这都是朕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乾隆帝玄烨骂骂咧咧。
怎么看李鸿章怎么都不顺眼。
这个人,居心不良!不能用之。
“新疆丢了,陕甘又守不住,是想和明朝一样国都保卫战吗?”
……
【④左宗棠的战前准备
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