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其实光幕下许多人还不太懂为什么后世如此热衷于考古挖掘,并且他们在看这个视频时好像很激动?第251章
左宗棠也屡试不第啊?!
李然然最终还是答应和闺蜜出去旅游。周末两天假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回程的路上,闺蜜上车后就一直睡觉,而感到无聊的李然然在13站选择长视频打发时光。
在刷新时,李然然惊讶发现up主熙宁竟然更新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始末】
【Hello~大家好哇,这次没有一个月不见呢,我是你们最好的朋友熙宁~今天带来的这些视频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在中学课本中就已学过,那我今天为什么还要讲?
当然是为了要铭记这一历史事件,让我们记住新疆自古就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嗯……
好吧,其实是因为在上期讲蒙古国的视频中,评论区的许多小伙伴们都让我讲讲左宗棠收复新疆。作为你们最好的朋友,当然是满足你们的要求wink~ 】
<看见标题意满进>
<终于接上了,那下期咱们就讲西藏吧[吃瓜]>
<+1>
[汉武帝刘彻:没错,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霍去病也跟着说:“咱们要尽快把新疆攥在手里!”
刘彻听后大笑“好!西域这边到底是我们的。”
……
【照例,本期视频我将从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
左宗棠其人
关于左宗棠本人,对其是“屠夫”还是“功臣”各有定论。
“左屠夫”的由来是因为,左宗棠在镇压同治陕甘回变时,带领湘军对回民进行了报复性屠杀,
致使陕西回民“十不存一”。
这期视频不是来讨论他的功与过,所以我们略过。
我们大部分人是认为左宗棠之功远高于其过,一直被认为是汉之民族英雄。
在1983年8月,我国开国上将王震将军邀请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到到家中交谈,期间详细谈了对左宗棠的评价。
“…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
<西北回变,清政府最先的不作为和错误判断,让回汉来回屠杀,导致西北快被杀绝了。>
<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但是本人甘肃ip,听老辈说这里的人口许多是东迁过来的>
<没王震将军就没新疆的今天,我现在就在王震将军主持建设的大学里读书[打call]>
<英雄惜英雄,王震将军和左公千古!!!>
<左宗棠的评价还有非议呀?自从认真读了晚清史后,我就觉得他是晚清名臣是晚清之光,收复新疆替晚清挽回了最后一点尊严>
[明洪武帝朱元璋:回?回回?]
[元世祖忽必烈:探马赤军啊]
[清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左宗棠这人不错!同治回变…
这同治帝是你儿子?]
[唐太宗李世民:这时候了朝中还有投降派!真是没一点大局观念!]
……
李世民一边处理政事,一边吐槽着。
“这晚清与那宋朝没什么两样。”
……
朱元璋生气的一拍桌子:“这回回真不知好歹!蒙元死了,咱让他们继续在陕甘垦荒种地,还下令保护了他们的清真寺,他们就是这么回报的?!”
秦王朱樉在旁反驳:“爹,你看清楚那时候是清朝了,咱们大明也死了。”
朱元璋更加生气的抬腿踢过去,就你聪明会说话?
……
道光帝旻宁询问身边人有谁听过左宗棠这个名字?
被问到的众人均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道光帝叹气,既是晚清之光怎么说?现在也出生了吧。
难道是因为还太小了?
……
【左宗棠的祖籍在湖南湘阴,父亲左观澜是位教书先生,自小家境贫寒。
左宗棠在15岁时便考中了秀才,21岁又考中了举人,本来应该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出意外了…
他此后三次赴京科考,屡试不第。清朝的规矩是只有取得“进士”头衔,才能担任高官。而左宗棠只是个“举人”,他也重操起父亲的旧业担任乡村教师。
蛰隐柳庄,长期的田园生活并没有让左宗棠自此消沉下去。
他曾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破书万卷,神交古人。
就连同时代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1849年告老还乡时,还约见过左宗棠。二人虽相差27岁,却相见恨晚。两人如同阔别多年的好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就是抱负和旷世的情怀,他们从家事国事谈到西域,谈到沙俄,谈到新疆。
并且林则徐还将自己在伊犁三年收集的资料全部托付给了左宗棠,认为将来完成收复新疆的大任只有他。
临走之际,林则徐赠予给左宗棠一副对联。
上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下联“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啊?!连左宗棠考三次都不过呀,那时候科举是有多难[哭]>
<换作是我,一直考一直不过的话,我可能就真的安心过着田园生活了[捂脸]这就是英雄和普通人的差距[捂脸]>
<林则徐和左宗棠真的是晚清中的一股清流,我超喜欢他们二人>
<著名的湘江夜话>
<两代人的交织,左公真的做到了!>
[清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等等,新疆为什么还要收复?!]
[宋仁宗赵顼:科举也不是人人都能考过的,即使没有考过也不代表着你没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林则徐硝烟,此人确是真真正正的民族英雄,大义!]
[清道光帝
爱新觉罗·旻宁:左宗棠也是我朝的人?]
……
宋仁宗赵顼看了这么多的视频,尤其是唐末的黄巢和晚清的洪秀全以及国外也有一个落考的希特勒,这让他异常担忧。
为此,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关心落榜考生的心理,要让他们不要感到失落,放弃对社会产生灰暗的想法。
即使没有考过科举,也能够找到新的方向。
……
自从有了光幕后的乾隆帝,脾气是越来越不好了。
“二十二年朕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专门把这片土地以“故土新归”之意,取名“新疆”。二十四年我大清又平定了回部…这才多久?新疆又被独立出去了!”
“真是不肖子孙!”
“一群废物!”
乾隆帝骂骂咧咧,他死后大清怎么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啊!!!
……
道光帝旻宁眉头紧锁,左宗棠这么优秀的人才,怎么就科举没考过呢?
不应该啊。
该不会…我大清已经腐败到…科举也黑暗了吧…
胡思乱想的会后让人把林则徐叫来。
林则徐今年50多岁,左宗棠现在应该有20多岁了,这种年纪正是为大清效力的好时候。
……
第252章
清亡不可惜,只可惜那些热血儿郎们
【不过,左宗棠的官途要从与太平天国作战开始。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攻打长沙时,左宗棠就在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之中。
张亮基非常大胆的把军权交给了左宗棠,而左宗棠不负众望的发挥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使气头正盛的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只得撤围北去。
此战之后,左宗棠的一生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1854年咸丰四年,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六年。
骆秉章对左宗棠一直言听计从,而左宗棠也辅佐骆秉章做到了“内清四境,外援五省”。期间,还积极改革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筹措军购。
整个湖南的军政形势由危转安,在长期的征战之中,左宗棠逐渐成为了湘军的重要将领。
因为左宗棠在湘的政绩,时人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各路高官显贵的举荐下咸丰帝也对左宗棠有了极大的关注。
先后担任道台、巡抚、总督、钦差大臣、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位…】
<不得不说,太平天国是晚清好多大臣的经验包[捂脸]>
<也不能这么说,那时清廷与英法都组建了混合军,中法的“常捷军”,中英的“常安军”…太平军也不是那么好打的>
<湖南的地理位置还是很重要的>
<毕竟八旗颓废湘军平天下[狗头]>
<也因此得到了某些红眼病的陷害,不过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宋熙宁三年周敦颐:湖南地杰人灵]
[唐太宗李世民:可惜光幕讲得太简单了,要是能再详细的介绍左宗棠在湘的政绩就好了]
[明洪武帝朱元璋:这个清朝就是逊,内战都还需要外人来帮忙]
……
康熙帝玄烨敏锐的发觉晚清时幕府的权力似乎过大了。
各地的幕府如果壮大,必然会使得地方的官僚体系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在晚清的时候,中央政权与地方有了矛盾!
“难怪,难怪!”康熙帝想起了之前视频中提到的汉人官员在太平天国后得到重用。“如此一来,满人的优势会丧失。”
……
道光十九年
左宗棠27岁。
人虽然在过着田园生活,但仍然忧心时政。
在光幕出现后,他就与好友们谈论过利弊问题。
而随着光幕曝光的鸦片和太平天国战争,让众多心存救国之念的人也不能确定大清这条大船能否继续行驶。
左宗棠在民间听到的消息,更多是关于民声。
在湘的百姓对于未来将要发生之事,只会问:“会影响到我们生活吗?”
“不就是说再换一个皇帝嘛…”
“就是说,这关我们什么事?”
左宗棠很心忧,但此诚存亡之秋也!不能放弃,大清要变革!变法!
光幕既能够为众人提供未来之事,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开民智的工具。
……
【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倍练兵。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上疏设局监造轮船,切实努力践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了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1866年同治六年,左宗棠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在福建创建马尾船政局,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造船厂。
还设立了“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培养了许多与海防有关的人才。
1866年同治五年,捻军进犯陕西,左宗棠镇压捻军。
陕西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直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随着肃州的克复,陕甘回变告终。
左宗棠在陕甘回变结束后,积极推动该地区的文教事业。
也就在同年,1873年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就提出了,先安定新疆回部再准备收回伊犁的方针。】
<可惜了马尾造船厂,就因为清廷的一再延误战机,说什么“不可衅自我开”,致使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说到这个就气!那时候技术上的落后是硬伤我,在“船坚”和“利炮”这两方面,福建水师的确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可是清王朝从一开始就害怕洋人,只想息事宁人的态度,下达的“不可衅自我开”的该死命令,就这么白白的将机会让给了法国人…>
<清王朝亡不可惜!只可惜那些保家卫国的热血儿郎[哭]>
<捻军没有一个确切的根据地,就像流寇一样到处乱窜,他的这种做法只能被耗死,同样的也使清朝元气大伤>
<其实陕甘地区先平定了,后面收复新疆有利太多了。而且,左公看世界的格局真的大啊[点赞]>
[清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又是全军覆灭…]
[唐太宗李世民: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道理这都不懂吗?]
[秦始皇嬴政:打仗前己方抱着想要息事宁人和谈的态度,自是打不赢的。]
[汉高祖八年韩信:先发制人,机不可失。连与之一战的决心都没有,清早该亡了]
[清道光帝
爱新觉罗·旻宁:捻军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
秦始皇嬴政在看到马尾海战时的清廷态度,就想到了此前的六国。
他们不就是因为畏惧秦,害怕与之大战,总想割地保平安…今日割一地,明日割一城,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死战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