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42章

    <UP主的切入点从洪秀全的思想入手,还是蛮新颖的。我原先还以为要讲拜上帝教的创立,和太平天国内杂七杂八的事情>

    <唉,真的很难做到诶[叹气]>

    <那时候人们的思想真的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的。有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边戊戌变法,后面又有了辛亥革命等等,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拯救这片土地的方法>

    [秦始皇三十年李斯:正如周用分封,实践证明其不可靠。秦用郡县,历史实践证明可靠。]

    [隋文帝杨坚:是这样。汉朝时的选官制度不行,弊端太重,到了魏晋时期被抛弃。然,魏晋时期所实行九品中正制,亦是造成阶级固化,不利于统治。所以,才有了科举制的创立。]

    [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多外出走走,见识我华夏的大好河川,和沿途的民生情况]

    [唐开元二十五年杜甫:民间各地百姓的生活与长安皆不相同]

    [唐元和十三年白居易:现知道后世除了是因为孔家讨厌孔子外,还因为什么]

    [明洪武帝朱元璋:唉,清末时百姓生活困苦,汉人都在寻找拯救华夏的方法,而满清皇帝只知道皇位!皇位!皇位!]

    [清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这说的好像你们朱明不爱皇位一样???]

    [明永乐帝朱棣:我们家人和你们家一样吗?我们家起码不会放弃汉人,不会防备汉人…]

    [清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要不要问问明末的百姓,他们到底怀不怀念明朝?]

    ……

    第234章

    惜哉!南王

    刘彻哑然,那个隋文帝杨坚真讨厌,我汉朝时的选官制度不行,弊端重还不是因为纸张和印刷没有普及,读书那是能读起书的人读的,又不像后面的朝代一样…

    看来每一样事物的改变都会引发另一件事情发生重大变化。目前的情况来看,要使得汉朝百姓一半人能读书识字是一个大工程需花上十年或以上的时间。

    想到这里,刘彻感到无所谓。他不缺时间,光幕上讲过各朝历史,任何变革,如果步子迈的太大,都会失败。需要耐心需要时间,那他就等,等到某一天大汉终会变得与书中描述的一样。

    ……

    【从美国来的传教士罗孝全在得知了洪秀全传教的经历后,邀请洪秀全一同传教。

    洪秀全早就想和外国人交流基督教的知识,希望能够学到更多。于是在1847年他来到了罗孝全的教堂,他第一次读到了《圣经》。在三个月的时间中,洪秀全的宗教思想发生了变化。

    受《圣经》的内容和罗孝全的思想影响,从这之后洪秀全开始极力反对和抨击偶像崇拜。

    因为种种原因洪秀全无法受洗礼并不能入教,传教士之路被切断。也正是因此,洪秀全离开了洋人的教堂,和冯云山在广西继续传播自己的拜上帝思想。

    任何事物想要发展壮大,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洪秀全改良了基督教中的诸多仪式,让中国人感到不陌生,在广西期间还召集到了大部分骨干分子。上帝会的势力迅速扩大,开始以紫荆山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并且洪秀全开始率领教众捣毁庙宇,捣毁了“甘王神庙”、“三圣宫(雷庙)”、“土地庙”…

    甘王流传于广西象州壮族地区流传,民间尊其为甘王爷。甘王原名罗应后为甘姓,是东晋时期人,为保护家乡不受侵犯,屡立战功。死后,立庙。

    …

    从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思想已经从保守变为激进。此举动是在将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进行决裂,表现了从传统的儒家士子到信奉上帝的教徒的转变。】

    <哦?果然历史好戏剧性呐,如果洪秀全在罗孝全那里进行了洗礼,然后发展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那后面是不是就没有了太平天国运动?>

    <嗯…可能是没有了以宗教为核心的太平天国运动,但一定还会有其他的运动…清王朝就像个破房子,踹上一脚轰然倒塌[狗头]>

    <垂死的老人是吧[笑哭]>

    <不得不说,洪秀全是真的聪明,绝对算一个人才,知道如何笼络更多的教中也知道著书写文章,还能四处宣传,可见他的演讲能力也不差,像极了削弱版的美术落榜生希特勒[捂脸]>

    <啊?!为什么要砸甘王庙?!!!我恨你洪秀全!!!>

    [明正德帝朱厚照:清朝就像一个破房子,摇摇欲坠,踹上一脚,或许还不能够轰然倒塌,但再多踹上几脚就自动瓦解了]

    [明嘉靖帝朱厚璁:四处捣毁庙宇的风气不太好,洪秀全的做法不敢苟同]

    [汉高祖刘邦:若是始皇帝没有死,朕呐可能还在泗水亭做亭长,每日好不快活~]

    [秦始皇帝嬴政:你升官了,朕看你在咸阳城住的也很快活。虽然你的处政才能比不上萧何等人,但是这其他能力还是让人刮目相看]

    [汉高祖刘邦:哈?!]

    [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美术生希特勒是不是就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以一己之力拉下全世界的国家下水,此人真是恐怖]

    ……

    董仲舒心想,还好洪秀全还没疯起来砸孔子庙像。

    赵匡胤单独拿纸笔记录,遇到会笼络人心,能著书立说,还喜欢四处宣传的人要值得注意。此种人必有祸心!!!

    不是想造反,就是想死!

    作为皇帝,他很不喜欢洪秀全这种人。

    ……

    【在洪秀全去找罗孝全时,冯云山独自一人深入紫荆山,经历了两三年时间,终于实现了以紫荆山为中心发展2千多的信徒。

    其中有许多日后太平天国的骨干分子:杨秀清、萧朝贵、韦正、卢六、石达开等人。

    冯云山除了四处宣传拜上帝之外,还刻意的神化了洪秀全的教主形象。四处渲染洪秀全的丁酉异梦,致使紫金山地区对洪秀全分外恭敬。冯云山此举,让洪秀全成为了拜上帝教的精神领袖。

    “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

    关于冯云山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其厉害。他曾经向浔州知府控诉,想要证明拜上帝教是被允许的,不是在行不法事。但桂平知县贾柱仍然是将冯云山押解回籍。而冯云山则在途中说服了押解他的差役二人,使得他们也一同皈依上帝,返回了紫荆山。】

    <冯云山真的是太平天国第一人,他是太平天国的灵魂人物,凭一己之力奠定了太平天国的根基,可以说太平天国是冯云山一手拉扯起来的。>

    <怎么感觉冯云山比洪秀全厉害得多啊,洪都没有做什么事,感觉一直都是冯云山在做事[捂脸]>

    <冯云山的战略本来就挺厉害,要是他再加上后期杨秀清的军事能力的话,他俩或许还真能干翻清朝。至于洪秀全嘛,嗯…就当个吉祥物吧![吃瓜]>

    <洪秀全相当于是太平天国中的精神领袖,要做实事的话,还是得靠冯云山和杨秀清这些人>

    <唉,时势造英雄,可惜了南王冯云山死的太早[叹气]>

    [清道光帝

    爱新觉罗·旻宁:讲了这么久,原来洪秀全就是个吉祥物???]

    [清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历:太平天国应该还没成事,你不会还没抓到这些人吧?!]

    [清道光帝

    爱新觉罗·旻宁:咳,皇爷爷你不知道大清现在的局势很复杂,比历史上的还要…]

    [魏武帝曹操:按照光幕所说的话,冯云山加上另一个叫杨秀清的,能力应该是太平天国中最出众的两个,也不知道他们二人是不是合不来,如此才找了洪秀全继续做傀儡]

    [汉昭烈帝刘备:倒是也有这个可能]

    [明洪武帝朱元璋:害呀,要是真的干翻满清就好了!]

    [隋开皇十年杨勇:这封王取的名字有些随便了…总不能日后还有什么东王、西王、北王吧,哈哈哈哈哈]

    [宋太祖赵匡胤:感觉洪秀全不是想反清,只是想通过这个途径传播信奉上帝的思想,冯云山这类人可能是真的有野心,并且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

    [明正德帝朱厚照:惜哉!]

    ……

    第235章

    “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

    清

    道光十九年

    洪秀全自考试失利,加上被光幕曝光的原因,第一时间远走他乡。

    从光幕上知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早就不能自甘平凡了。

    提前了《劝世良言》一书,再结合曾做过的梦,稍微思考便恍然大悟,莫非自己真的是下凡的“救世主”!

    偏远山区的人们更多的是依靠各村联合,而不是对清王朝的认同。

    再加上清王朝早已不复昔日辉煌,民间对其不满的人已经在暗中结合势力。而庞大的清王朝对此显得力不从心。

    洪秀全认识冯云山,这人不仅和他是同村,还和他一起做过蒙馆私塾先生。

    更有趣的是他家境殷实,却从不愿接受。

    光幕上简单的描述,令冯云山并不感到意外。他从小便知道自己与家里人不一样,比起坐在家里坐享其成,他更喜欢关心田地里的老农和思考救国之路。

    “洪秀全?那么这条路到底能否成功呢?”冯云山自言自语道,接着又摇头,“怎么忘了呢,太平天国运动仅十四年就结束了…”

    这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了的一条走不通的路,那么他还要继续吗?

    ……

    【听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洪秀全的思想或者说太平天国早期的思想还是很正常的?

    好了,接下来咱们就看看那些天父天兄的传言吧!

    先是在1848年四月杨秀清利用当地“降僮”的习俗假托天父下凡传言。

    又有同年十月萧朝贵假称天兄下凡,因此杨秀清和萧朝贵二人联手控制了紫荆山及附近地区的拜上帝教。

    本来洪秀全是非常反感杨、萧二人的这种行为,但是最后还是认可了他们代天传言的身份和地位。不得不说,在创业前期就能看出他们内部是有不少分歧的,即使互相忍耐,但总有积攒爆发的那么一天。

    洪秀全认可杨、萧二人主要还是因为冯云山被捕,洪秀全独木难支,拜上帝教内忧外患,杨、萧二人既有实力又有支持者,所以洪秀全不得不承认他们。

    当然了,主要原因还是杨、萧二人认洪秀全为王,将洪秀全从拜上帝教“教主”转向了天下“真主”的身份。符合双方利益,洪秀全也不能说什么不对。要不然,难道还要打自己的脸吗?

    大概也是这段时间洪秀全和杨秀清以及萧朝贵确定了要反清起事,开始对拜上帝教内的骨干成员们进行反清思想总动员。】

    <啊???有点看不懂了,洪秀全不是自称是天的次子吗?现在又出来一个天父和天兄,这是要把洪秀全置于何地啊[捂脸]>

    <抽象太抽象了,不愧是太平天国,这才是我认识的太平天国,符合了我对他们的一贯认知[笑哭]>

    <这还没开始呢,就有内乱夺权的征兆,真的是小家子气>

    <农民阶级起义的局限性就是这样>

    <我觉得太天平国失败还是因为太超前了,要知道儒家在我国可是有着千年的超然地位,如果说他们打的就是个反清口号,或许那些汉人士绅会帮,但是你反儒又不愿意给汉人士绅好处,最终就是把他们推向清朝。有句话说得好啊,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吃瓜]>

    [汉高祖刘邦:起义就起义呗,搞得乱七八糟]

    [明洪武帝朱元璋:农民起义怎么了?这不就是成功例子?创建了几百年的大明帝国!]

    [唐太宗李世民:尚未出师就先有内乱隐患,确是失败之兆]

    [明崇祯帝朱由检:嗯,要团结所有可能团结的人,齐心协力消灭同一个目标!]

    ……

    汉

    元狩五年

    “不靠谱。”

    刘彻本人虽迷信,但是他不认为凭借什么天父天兄就能够打下天下。

    “愚弄无知百姓倒是可能,想要那些豪族也站在一方根本不可能。”

    底下大臣有如卫青、霍去病出身不高但凭自身能力到达高位的人,也有如庄青翟、桑弘羊等出身富贵从小被精心栽培的人。

    洪秀全的那套理论完全不能说服他们。

    “在高祖斩白蛇起义前,还有陈胜吴广的起义,可是最后夺得天下,建立汉朝的人是高祖。而洪秀全的太平太国也正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一般,最早也会最先败亡,真正成功的将会在后面出现。”

    丞相庄青翟说出自己对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理解。

    刘彻点头,他对太平天国也是这般认为。是反清的英雄但不是最终的胜利者。

    “嗯…他们许是本就受到各地士绅的压迫,怎么还会想要去团结他们。”卫青从之前的视频中知道光幕其实对太平天国是持赞赏的态度。

    “真的会有不依靠士绅这些阶级成功的吗?”桑弘羊问出了关键。

    一时之间,大殿之中陷入了沉默。

    刘彻第一时间想到了往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他们说:“人民万岁!”,所以他们是靠普通百姓取得胜利的吗?

    ……

    【洪秀全反清的思想最主要的表现在《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中。

    《原道觉世训》写于1847年底到1848年初。在书中首先指出,“皇上帝乃是帝也。虽世间之主称王足矣。岂容一毫僭越其间哉!就是主耶稣,皇上的太子也,亦只称主已耳…耶稣尚不得称帝,他是何人,敢41称帝者乎!”

    这是他第一次在书中提到历代帝王僭越称帝是一项错误。从中也可以看出洪秀全已经明确了要反清。

    更是将清朝统治者明确称为“蛇魔阎罗妖邪鬼也,鞑靼妖胡惟此敬拜,故当今以妖人目胡虏也”,这也是太平军称呼“清妖”的由来。

    《太平天日》这是写于1848年的冬天。书中主要叙述的是洪秀全丁酉异梦的故事,以及他在梦中受天父天兄之命下凡斩邪留正,拆庙斥妖等事情。

    在这一时期,洪秀全还写了一首诗:

    近世烟氛大不同,知天有意启英雄。

    神州被陷从难陷,上帝当崇毕竟崇。

    明主敲诗曾咏菊,汉皇置酒尚歌风。

    古来事业由人做,黑雾收残一鉴中。

    在这首诗中洪秀全吐露出,现在是天下大乱之际,英雄奋起之时。他以刘邦、朱元璋自许,深信可以推翻清朝迎接光明。

    别的先不提,我是觉得洪秀全这个文笔还行。也不知道刘邦和朱元璋本人看了这首诗会有何想法。

    洪秀全本人还挺推崇朱元璋,在攻入南京后就立马去明孝陵给朱元璋报喜,先是祭告一番,然后又是希望朱元璋保佑他们能像他一样将鞑靼驱逐出去。

    其实这么看来在清末那个时期,朱元璋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只要是反清都要去南京明孝陵拜一拜。

    朱元璋被称有再造华夏之功不是说说而已。】

    <太平天国这群人说的多好听啊,结果呢,天下还没有太平,就开始骄奢淫逸了>

    <我只能说思想有点超前了,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为后面的辛亥革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让我们起码知道并不是非要这个皇帝不可的>

    <唉,如果太平天国在屠龙中没有变成另一头恶龙的话,并且他们还成功实施了《资政新篇》,或许历史中的近代中国会有不一样的发展吧>

    <太平天国或许不好,但当时的清妖和湘军们更不是人>

    <怀念那时还没有进入南京城的太平军,想念那个一往无前,想迎接光明的太平军[叹气]>

    <洪秀全诗中所写的两个人,刘邦和朱元璋太少人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了。>

    [宋太祖赵匡胤:所以起义军中需要读书人,需要有一套规章制度,需要明确大的战略方针,才能更好的带领着发展]

    [明正德帝朱厚照:唉,太可惜了!都打到了南京啊]

    [明嘉靖帝朱厚璁:还会有更多义士站出来推翻清妖,清妖该绝了]

    ……

    第236章

    天地会坚定的反清组织

    “朕有今日,是因为朕身边有萧丞相和留侯…淮阴侯…”

    刘邦躺着喝了一杯酒,似是回忆到了从前。

    “洪秀全终究差点运气。”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