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4章

    李世民比较兴奋,这次光幕的视频令他拥有了许多灵感。

    “首先啊,便是这技术…”提醒在自己下方不远处的阎立本道:“都画下来了?”

    阎立本一边拿着画笔刷刷补充一边回答李世民的话:“回陛下,快完成了。”

    李世民点头,又与文臣们商议。

    “只要这造纸和印刷取得大进步,不愁成事。”

    “此举能分化世家的利益。”

    “官学是要重视的,得让大多数人能读书。教书先生也要好好挑选…真还打算办图书馆。”李世民可一直惦记着图书馆和博物馆。

    “寒门子弟也有了书籍可看,这些举措都是苍生之福。”

    …

    本来与马周等人畅想未来,想得好好的,又冒出一道不和谐的声音。

    “陛下,切勿急功近利。”一听这不中听的话,李世民就知道又是魏征。

    李世民只得点头,“朕当记得。”

    …

    其实不光文臣惊喜,灵感爆发。另一旁以李靖为首的武将们,也抒发着自己的想法。

    “不能只读书啊,还得办习武堂,那他们读兵书学兵法之后再上战场…”

    【“南北分卷”政策并不是明朝首创,前面我们提到南北发展的不平衡,是由战乱引起的,北宋初年已经显现出来。

    宋英宗治平三年,在面对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南北不均的情况下,熟悉的老朋友欧阳修与司马光就展开了一场辩论。

    [欧阳修·江西人]认为,“国家取士,唯才是择”,就是要坚持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

    [司马光·河南人]则提出了“逐路取人”,认为“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司马光提出的改革方案,即以各路为单位,每十人取一人,不满十人,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则不取。

    我们看来司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的观点其实与明朝的“南北分卷”的政策看起来蛮大同小异。

    但是,司马光的“十人取一”改革方案,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些,更多的是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宋朝的时候,北人长于经史,南人长于文学。欧阳修指出,司马光只见每次考试南人进士多,北人进士少,故欲改法使多取北进士。这些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并分析道:如今东南各州已是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各州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这场辩论持续日久,各方争论不休。宋英宗最终仍决定依旧法,l科举录取“仍取旧制”。

    双方虽都有党争嫌疑,但它们其实都是在维护公平。欧阳修是“科举考试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司马光则是“机会面前,人人人有份”的区域公平。】

    <司马光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免有党争嫌疑>

    <司马光是个卖国贼>

    <司马光除了政治主张,稍微保守了点外人,投降派了点外,其他还是不错的,他编的资治通鉴还蛮好看的,整整几百万字看完了有点空虚>

    <哈哈哈,你不如说司马光干脆去编书吧>

    <那这么说的话,北宋很多人都干脆从观察场上辞官回家,认真发展自己的才学好了。>

    [宋熙宁三年司马光:…这都是肺腑之言!!!再者,我自问从未想过要伤害宋朝的利益,遑论卖国贼?!]

    [宋熙宁三年欧阳修:哦,治平年间的事啊,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

    [宋仁宗赵祯:这么说来,我宋的南北问题也是日益严重啊]

    [唐太宗李世民:要说这事啊,还得怪,你说说,你要是好好的在任上解决掉那些问题,不让安史之乱发生,让大唐好好的安然度过这200多年,会有那么多事了?]

    [宋熙宁三年沈括:咳咳,其实依照历史进程来看,用后世常说的来讲,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唐玄宗李隆基:现在在朕的治理下,依然是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不可能再有的。]

    [武周太平公主:……

    三郎还真是越来越自大了呢]

    …

    宋

    熙宁三年

    司马光满脸愤慨,光幕不待见他,他是知道的。但是莫名被背上卖国贼的称号,他是绝不允许的!!!

    本来在最初的时候,他是打算直接辞官闭门编撰书,可是官家不允许,告诉他这是宋朝改革最为严峻的时刻,需要他的帮助。

    是以,他说还是对王安石的变法颇有微词,但每当他提出质疑的时候,王安石竟都能微笑听完,然后再去实践修改。完全不像以前那个倔脾气…倒显得他自己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了…

    唉,还是编书好呀。

    赵顼在宫中发现光幕上有一人的评论说得蛮有道理(主要是不易听懂…)。

    “沈括?”

    赵顼正琢磨沈括这个名字有些熟悉的时候,便听见王安石的声音。

    “王公,可是知道他?”

    “回陛下,沈括在熙宁元年时曾任馆阁校勘,后因母亲病逝回乡守丧。”王安石解释道。

    “朕观此人多有学识,唉,不急。等他回京述职后再委以重任吧!”赵顼虽对人才极其渴望,但沈括毕竟是在守丧,等他回来再说吧。

    此刻远在钱塘守丧的沈括,还不知道只因发在在光幕上的评论,便入了官家的眼。

    …

    【比较现实的是,其实无论都没有两全其美的结果,就算是在公平公正的制度,在出现了固定的受益人群之后,最终的效果也会逐渐降低,然后背离初衷。

    “南北榜”案距今过去600余年,至今看人有讨论,不得不说,考试公平一直是个难题。

    咱们一直都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所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就是更多的惠及人民。教育均衡发展,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

    我国人口众多,分布不均。想要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科举制度,虽然在清末被停废,从此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内核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依然是各国的不懈追求。

    所以,在探索公平的道路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制度,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以史为鉴从中慢慢找到新的制度,找到新的公平。

    本期,完】

    <要说公平也公平,不公平也不公平。前个月不是刚高考完吗,记得当时刷视频就刷到好多讨论山河四省和四川等地的考生发的视频…唉,道路远矣!>

    <现在你读书十几年,高考进大学,不是说未来一定会功成名就,会拥有锦绣前程。只是为了日后更好工作…>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机会面前人人均等,现在的高考地域不同,考卷也不同,各地慕名哦,也不相同。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古代科只会出现冒籍的事,但现在监管更严格了>

    <果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的难题呀>

    <下期再见啦>

    [唐太宗李世民:自古以来,皆为难题。]

    [汉武帝刘彻:制度不能一成不变,应时事而变化]

    [宋仁宗赵祯:从光幕上似乎透见了未来的模样]

    [宋熙宁三年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明洪武帝朱元璋:如此说来,祖宗之法不可变,此大谬…]

    [明正德帝朱厚照:额…不敢说]

    [明嘉靖帝朱厚熜:这东西就是臣子拿来压你的玩意]

    [宋太祖赵匡胤: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

    第222章

    各朝后续事

    秦始皇帝三十年

    自光幕结束后,嬴政也放下手上的批阅,手指不断叩击案牍。

    传来一阵刺耳的声音。

    “陛下,喜事,喜事啊~”宦官小跑着进殿,俯身拜道。

    “可是制作出来了?!”

    嬴政感到万分高兴,要知道自得了天书发现里面有不少的技艺方法,便抄写下来交于他们,到现在也有月余。

    “还不算太慢。”嬴政起身,吩咐宦官召大臣前来议事。

    ……

    整个殿内的气氛有些诡异。

    前来议事的人,有从牢狱中放出来不久的以李斯为首的刘季等人,有以冯去疾为首的萧何等人…

    众人相对而坐。

    嬴政等大家都到齐后,命人将将作监制作出来的东西,放于他们面前。

    “诸位且看看此物。”

    蒙毅拿着小小的印章不知有什么作用,但看到陛下兴奋的神情,又自然的将目光放在李斯身上。

    李斯察觉蒙毅询问的目光,皱眉道:“陛下,此物要如何用?”

    冯劫见李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最后竟然只是身体受损,家族钱财尽失的结果。好整以暇的看他又有什么话说。

    嬴政又着人将一本本的书籍放于面前。

    “你们再看看这有什么区别。”

    刘邦移到萧何身旁,萧何继续翻阅书籍,顿了一下,惊讶道:“字迹完全…一致…”

    “啊?!不会是这玩意印上去的吧…”刘邦拿着手上的印章,开始对比起来。

    “善!”

    “正是此物。”

    嬴政又与众人解释了一番,殿内声音兴奋起来。

    “读书人之福啊。”

    “苍生之福啊。”

    “我秦亦能兴文教了!”

    ……

    始皇帝三十年,不仅是读书人兴奋了,还有许多务农百姓。

    纸、印刷、农具……

    处理完内政的始皇帝,看着地图,眼光开始放到了大秦之外的茫茫土地上。

    …

    汉

    元狩五年

    “朕的大将军和冠军侯回来了!!!”

    刘彻一把拉住霍去病的手,将他从上到下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又唤来医者,让其给霍去病检查身体状况。

    霍去病无奈,毕竟是陛下的好意,不容拒绝…

    刘彻又让刘据去陪表哥。

    小刘据和霍去病玩得很火热,刘彻想到自己得到过的一瓶药,纠结着还是决定给霍去病先服用。

    霍去病满脸疑惑看着陛下让他吃的东西,“这…能吃吗?”

    刘彻咳嗽一声,默默点头。

    霍去病在刘彻、刘据和舅舅卫青的目光下,一口吞下椭圆的药丸。

    见霍去病无大碍后,刘彻不由松了一口气。

    …

    唐贞观三年

    李世民颇为忧心的对房玄龄道:“光幕上的话,让朕也想到了我唐朝的教育发展。”

    “陛下,是在忧心公平?”杜如晦很快便能反应过来陛下是在担心什么。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教育的难题,教育的公平,乃至后世,以至千年后的时候仍是难题,不能彻底解决。”

    “这…”这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毕竟大唐现在的教育也并非公平。

    科举制说得好是考试成绩来定,但前仍有行卷的规定,后来陛下虽有改变,但仍不能实现其公平。

    “陛下,与其想的那么久远,不如就先按照宋朝的来?”马周是觉得想那么多干嘛?又不能一蹴而就,稳扎稳打嘛。

    何况,大现在唐的情况也与后世不同。

    “读书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世家的手中…”马周皱眉说道。

    “砰!”李世民猛拍桌子,毅然决定:“朕要让天下所有人都能读书识字!”

    “父皇时期,已修建了诸多官学,到朕这里应更加为百姓谋福利。”

    …

    宋开宝三年

    赵匡胤把南方农田的事交给钱俶去办,至于李煜,赵匡胤想到他才华还不错,就好好发挥他作词的天赋吧…

    再次来到大营里检阅军队,赵匡胤感叹了声,与赵德昭道:“这次去平叛你就跟着曹彬一块去,在军营里好好学,多长些见识…”

    听着父皇的嘱咐,赵德昭心里一暖,自己绝不能让父皇失望,丢脸!

    赵光美是知道二哥是准备要扶德昭上位了,德昭是个好孩子,宋在他手上肯定比在赵光义那蠢货手上好得多!

    唉,宋只有收复燕云,才能摆脱历史上的送和怂。

    …

    明洪武二十九年

    朱元璋表情严肃,自己的死期不远了啊。

    可是,大明才开始…充满活力和向上,这让他怎么甘心?

    找来戴思恭询问:“可有延年益寿的法子。”

    戴思恭抚着胡须,“额。”抬眼看着威严的大明皇帝。

    “陛下处理政事时,还需记着时间,不要太过操劳…吃食方面臣可以写些滋补养生的方子…”

    朱元璋紧皱双眉,让他不要熬夜批奏折?这不就是要他命嘛!

    “…嗯,下去吧。”

    …

    “你们觉得燕王如何?”

    大明重臣在殿内听到这句话,心中如同惊涛骇浪一般…

    户部尚书郁新,是觉得燕王颇有明君之相,但悄悄看了眼其他人,不敢表露出来,跟着陷入沉默中。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