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3章

    要知道现在是洪武三十年,这一届的学子生于大明,长于大明,是通过明初的大兴学校而培养起来的,与元朝有什么关系?新学子们是从小读《大诰》、《御制》的人,老朱完全没必要担心北人心系元朝。

    而且故元势力在洪武二十年时,蓝玉平定辽东纳哈出及洪武二十一年于捕鱼儿海大败元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之后,元残余势力对明边已经构不成威胁了。所以,老朱需要费尽心思去笼络人心?

    而明初的文官集团还没达到网传的妖魔化地步,他们现在可没那个能力与皇帝对抗…

    所以啊,那些不录北方学子的考官们,复阅后也不录的人,不就是在打老朱的脸嘛,明晃晃告诉你,你明朝的教育水平还没元朝的教育水平高…】

    <南方文人势力一直存在,是消除不掉的,最后大明也是亡在这些手中>

    <朱允炆的水平真菜,怨不得北方都跟燕王混了[捂脸]>

    <对嘛,那时候科举的都是新一批儒子,与明初那些旧元臣子可不同[吃瓜]>

    <其实想想这事不是那么好解决的,古人重乡,当官的要是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那肯定是都维护这个地方,这样不就形成了利益链>

    <所以那些人都是自寻死路,老朱要是再年轻些,顾虑少些,这些人都是诛九族的料>

    [元世祖忽必烈:嗯…]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棣:大侄子又有什么骚操作?]

    [宋太祖赵匡胤:乡党该重视起来了]

    [秦始皇帝嬴政:官吏被各地家族掌握,朝中起党争,作为经济重心的南方又收不到税,此不得不令人细究]

    …

    【这时候,就得替老朱叫冤了。北方历经多年战乱,社会不稳定,经济文化也受到了重创。

    老朱对此感到十分忧心,根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上曰:“地有南北,民无二心。德以化君子,威以制小人,不因乎地也。”

    老朱对待南北地区是一视同仁。

    根据《明史》记载:“初,以北方丧乱之馀,人鲜知学,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

    老朱担心北方官学没有教师教学,学生学业会因此荒废。于是便选了366位国子监生去北方支教。后又命令大明御史台和吏部分别从国子监和南方学官中选调,还从民间也选拔一些有学行的儒士,不拘人数名额。选上后免除家中赋税徭役,用此来鼓励学官儒士们到北方去支教,改变那里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

    也因此北方缺老师的现象暂时得到解决。

    后来,又有人在老朱面前说:“北方学校没书可读。”

    老朱又下令,由大明礼部出面,颁行书籍于北方学校,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送书下乡”。书籍断货了,洪武大帝就让人去福建采购,再送往北方。

    既然讲到这里,再多说一点,不仅是北方,洪武大帝对边远地区的文教也很关心,不断下令督促驻守边地的军卫机构与各地方衙门兴办官学。一些十分偏远的边地还有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发展起了当地的官方教育。

    洪武大帝还曾说:“边夷设学,姑以导其向善耳,免其贡”。可见,对其文教是有多看重了。

    洪武大帝他真的,我哭死,为南北弥合做了好多实事。比某些只顾自己利益的官员好多了...】

    <哇,这里确实该称呼为洪武大帝了!!!>

    <老朱一直都在努力平衡南北,为各地的文教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做贡献>

    <害,看得我都替老朱委屈了[捂脸]那些完全不顾国家未来的人,心里只有自己利益的人,真该杀啊>

    <咱们现在的支教活动还有爱心图书馆…>

    <老朱是真的穷过,潦倒过,所以他知道读书有好重要>

    [汉武帝刘彻:送书下乡?是个好法子!可惜,印刷技术还在研究…]

    [唐太宗李世民:哈哈哈哈!!!朕明白了!!!]

    [唐贞观三年杜如晦:支教和送书下乡均是大善]

    [明万历七年张居正:太祖所创之教育,我辈应继续延续]

    [明成祖朱棣:洪武大帝!!!]

    [明正德帝朱厚照:祖宗万岁!!!]

    [明嘉靖帝朱厚熜:太祖是心有大家之人!!!]

    ...

    众多学子在光幕上夸赞明太祖朱元璋,读书人最爱的当然是书了,看见后世有一位皇帝对文教忧心至此,感动。

    汉

    元狩五年三年

    刘彻问丞相庄青翟:“朕亦想如此,可行?”

    庄青翟先对正座上的刘彻拱手行礼,再道:“陛下有此心乃汉之福。臣亦认为可将官学扩大,然终究绕不过技术一问题…”

    后面的话刘彻没有细听了,他本来也就是象征性的问问丞相的意思,他想做的事,还没有得不到结果的。

    “技术问题,无需忧心。朕近日得了一本奇书,书中有此方法,只是仍需工匠多试验几次

    ”

    于是,两人又就着扩大一事商量了会。

    庄青翟走后,刘彻自言自语道:“卫青他们也该回来了。”

    …

    第220章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南北榜”案的真相是什么?

    有认为是结党营私,在试探老朱最终结果咎由自取,也有认为是老朱一手制造的冤狱。

    前者我们分析过了,至于后者...那些说是冤案的认为,老朱为了让朱明江山传之万世,连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宿将都戮杀殆尽了。而此案更是老朱对读书人的一次迫害,一场冤狱。

    但真相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区好好讨论吧~

    最后用明初诗人高启关于南北统一,天下太平作的诗来结束这一部分吧。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不管如何都是咎由自取>

    <死都要结党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

    <突然想到,朱八八要是知道他的《皇明祖训》被后世子孙不当一回事,没一个遵守发哈哈哈,会是什么心情[狗头]>

    <《皇明祖训》,那玩意儿不是用来当厕纸的嘛[吃瓜]>

    <这么说,会不会太伤他了?>

    [宋淳熙二年李清照:这诗,勉强能入眼[点赞]]

    [秦始皇帝嬴政:传之万世...每个开国皇帝的愿望吧]

    [唐太宗李世民:还好,没那么强求]

    [唐高祖李渊:…哼哼…]

    [宋太祖赵匡胤:好!这首诗作得甚好!唉,几百年过去了,终于一统了]

    [宋淳熙二年岳飞:南北一统,天下太平。竟跨越了几百年。此生定要攻克燕云,将贼子赶出汉人土地!]

    [明景泰六年于谦:岳将军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定会实现!]

    [明洪武帝朱元璋:你们全都给朕出来说话!不遵守就算了,竟然还敢把它当厕纸!]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朱棣!!!”

    “你个没良心的,你的子孙都没人听朕的话了?!”

    “定是你这开的好头!”

    “朕日日夜夜想着的便是怎么使我大明安稳太平,你呢,还给你爹拆台!”

    前面说的文官集团他都不是很生气,因为这不是第一次知道未来的文官集团做的事。

    况且他有自信,能够让文官集团翻不了身。

    可是,《皇明祖训》那可是他耗费许久给后世子孙操心的证明啊!

    当厕纸用!!!

    哼!

    朱棣连忙求饶道:“爹,不是从儿子开始的…要怪先从大侄子你的好孙子开始吧…”

    朱棣抓住漏洞就将锅甩给朱允炆。

    在旁看戏的朱允炆:o.O?

    …

    【“南北榜”发生后,老朱未来得及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就于洪武31年去世了。洪武30年的春夏榜,无疑是当下最好的方法,稳定了社会环境,也适当照顾了落后地区的学子。

    南北分卷取士的形式成为明朝科举的定制,这还得到仁宗朝。

    永乐22年明成祖Judy病逝于榆木川,胖胖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仁宗认为近年来科举“太滥”,录取人数没有一定的规则,

    为此,他和大臣杨士奇商议。

    根据《明史》记载。

    杨士奇认为:“科举当兼取南、北士。”

    仁宗回答:“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

    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

    士奇曰:“试例缄其姓名,请其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才,皆入彀矣。”

    杨士奇认为,试卷应该实行糊名,并在卷外标明南北二字,如果要取100人,则南人取60人,北人取40人,这样就兼取了南北士子。

    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于是,朱胖胖命令礼部等商议各地录取人数。然而还没有最终确定,在位仅十个月的仁宗胖胖便驾崩了。当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刚即位就收到了礼部、翰林院的奏呈,称:凡乡试取士,南京国子监及南直隶共八十人,北京国子监及北直隶共五十人,江西布政司五十人,浙江福建各四十五人,胡广广东各四十人,河南四川各三十五人,陕西山西山东各三十人,广西二十人,云南交趾各十人,贵州所属有愿试者于湖广就试,礼部会试所取,不过百人。

    当朝廷确定了各省的乡试名额,宣宗又批复,命会试所取一百人中,南方士子六十名、北方士子四十名。

    宣德二年,宣宗把南北分卷的主张付诸实践,科举首次实行了“南北分卷”,并从此确定了明朝的科举定制。后期虽有对南北区的比例做出调整,但始终坚持了南北分卷取士的制度。】

    <Judy是死都死在了北征回师途中,还出了榆木川之变>

    <仁宣之治的三杨诶,杨士奇布衣入的翰林>

    <杨士奇好像是江西人吧,所以他这算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吗?>

    <这么看的话,还是挺公平的了,考虑了各方面>

    <如果是往前看的话,建文帝朱允炆,反正是一直跟着南方文官集团在走,他们是不会想办法解决南北榜后的遗留问题。朱棣的话,更大方面在解决靖难之役的后遗症,以及打仗[笑哭]>

    <才发现啊,up叫的仁宗是胖胖,宣宗可以叫他什么?明蛐宗?算了,咱们宣宗除了命短,其余还好哈哈哈>

    [唐贞观三年杜如晦:这样做的确是规避了很多不公平的事]

    [宋熙宁三年司马光:杨士奇便是我们南方文人的样子!!!]

    [唐太宗李世民:Judy死在回师途中,榆木川之变可能与儿子争夺皇位有关]

    …

    李世民对这个从燕京打到南京的藩王不免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洪武朝

    殿内飘来朱元璋轻飘飘的话:“嗯,这个制度不错,方法看着也行,就用它了。”转身又与翰林和礼部的官员道:“下去后你们再拿出一个详细的章程来。”

    南北分卷,嗯,是朕的啦!

    突然开始感慨:“这叫杨士奇的,还是一个好臣子呀!”

    “锦衣卫去给咱好好查查这杨士奇现在在哪,多大了?”

    江夏

    杨士奇今年已经30岁了。人生前30年,可以算是落魄潦倒至极,洪武17年参加乡试不幸落第,之后便于各地教学。

    虽然生活困苦,但这些对杨士奇的性格塑造很有帮助。

    杨士奇见光幕提到他,第一反应便是何德何能,接着心中涌起了激动之情。

    …

    永乐朝

    朱棣幽幽地看了看体型庞大的太子,嫌弃道:“你就上位了十个月就迫不及待想来陪你老子了?”

    哼,还胖胖!越说越胖!

    朱高炽低眉顺耳的样子,让朱棣看得更恼火。

    于是又去盯光幕,光幕上的榆木川之变五个字,让朱棣心中一紧,但凡有某某之变的都不会有好事发生。

    高煦,得好好敲打敲打了,为他自己的命也好,为大明也好,还是别抱没有实际的幻想。

    …

    【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及后代的南北分卷制用顾炎武的话来讲,皆为“调停之术”。

    但此举却大为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基础,让南北各地上下一心。

    首先对于北方士人,给了他们更多登科进仕的机会,还加强了,朝廷对北方的控制巩固了大一统。

    其次促进了各方的文教事业发展,让科举考试再次兴盛。虽然后世都说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换作当时的那个历史条件,没有上帝视角的他们,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久经战乱的北方,终于迎来了稳定发展,而明代教学也迎来了盛况。

    《明史》记载:“

    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崖。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第221章

    从古至今,教育公平依旧是难题

    <南北分卷是由那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已是最佳的方法>

    <中国人果然自古就重视读书[捂脸]>

    <古时寒窗苦读十年,今天我们从小学算起,初中高中大学下来基本要读16年[捂脸]>

    <看了这些视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其实从古代找到相似的>

    <老朱对偏远地区的支教,鼓励大儒和国子监学生去偏远地区,正如我们国家说的自愿去乡村贫困地区支教吗?>

    [宋熙宁三年苏轼:读书明理,晓事,日后进入仕途,为国做贡献,为民谋福利]

    [唐太宗李世民:当以史为鉴,知兴替]

    …

    唐

    贞观三年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