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2章

    “皇嫡长孙富于年,早定大计,孰不归心?”。

    可以看出刘三吾为人,坦诚慷慨,以国家大计为本。】

    <刘三吾本人是真的蛮受老朱信任,蓝玉案爆发的时候他外孙也被判为了蓝玉一党惨遭诛杀,相关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但他本人仅仅是被停了一年职之后,又重新起用了。>

    <好吧,看样子刘三吾是不像会徇私的人,但感觉他挺迂腐…>

    <唉,朱标要是没死,感觉大明前期真的会很不一样[叹气]>

    <主要还是朱允炆被南方文人忽悠瘸了…>

    <不是,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们是真的在试探老朱,这次的南北榜就是个开始,先被卷进来的都是些小鱼小虾。如果老朱不杀人的话,还真就遂了他们的意[震惊]>

    [唐太宗李世民:不要心软,该杀就杀!!!]

    [汉武帝刘彻:能动手就不动口]

    [秦始皇帝嬴政:你那孙子怕是要重新教一教了]

    [宋仁宗赵祯:唉,人生悲哀事莫过于晚年丧子]

    [宋太祖赵匡胤:皇太孙行事怕是与老朱颇为不同,既然深受南方文人喜爱,那怕是个仁懦性子。]

    [明景泰五年于谦:…唉,南方文人的风评被害]

    [明万历七年张居正:唉,不能全部一棍子打死]

    [隋文帝杨坚:大概猜到为什么大明后来定都在幽州了]

    …

    唐

    贞观三年

    李世民自说自话:“嫡长子继承…”

    接着又长叹一声,“唉,但愿承乾能担上此任。”

    他自己是通过玄武门继承制度而登上的皇位,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孙们也如此,嫡长子继承制度无疑是最为稳妥和安全的。

    见陛下似乎已经认定明朝皇帝是在被臣子试探,房玄龄等人皱起了眉,疑点还是太多了…

    按照前面说的明初四大案,每一件案子都是数万人遭殃,那这一案又不同前面明朝皇帝最后将怎样解决呢?

    君与臣的关系,似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

    【我们有上帝视角,自然知道春榜上的人,均有经世致用之才。会元宋琮据《明实录》记载:宋琮存心仁厚,审判定罪公正,名重于朝。官高至太仆寺卿。

    榜眼尹昌隆官至礼部主事。敢于直面劝谏皇帝的过错,据《明史》记载,成祖因高煦从战有功,许以为太子,高煦的亲信淇国公丘福等劝帝立之。尹昌隆等人劝谏。

    探花刘仕谔因复审的试卷“不行明白,用笔批直,有惑圣览”被发配威虏充军。四月初二,又恩赐调回,刘仕谔被降为鸿胪寺司仪署丞。不久,又遭到御史的弹劾,终被杀。

    可以看出这些人入仕后都是有所作为,更加说明春榜所选取的人都是有真才实干的,这并非是南人为主考或北人为主考导致。

    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目的是为选拔真才实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士。从春榜的代表人物入手,发现他们皆不是庸才。

    所以洪武三十年的这场“南北榜”案另有蹊跷。】

    <状元陈43是最惨的状元吧,直接被处死了[捂脸]>

    <老朱宝刀未老啊>

    <老朱让他们重阅卷子的时候,还让榜眼和探花也参与进去的,结果探花刘仕谔个憨憨还是选的南人,而榜眼尹昌隆就很懂的选了些北人[吃瓜]怨不得别人是第二名啊>

    <前三都不是简单人物,起码背后有高人指点>

    <儒家…为什么屹立这么久,就是因为“你想要的模样我都有”[狗头]>

    [秦始皇帝嬴政:儒家倒是能屈能伸]

    [汉高祖刘邦:哈哈哈哈,政哥,在儒家这方面朕和你想法一致]

    [汉武帝刘彻:朕看重的便是儒家“合朕心意”]

    [宋宝元二年苏轼:想知道榜眼和探花都好好的,为什么状元会死?既然排除了舞弊,那还有隐情?]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樉:朱棣你还真许诺你二儿子太子位了啊!你这要置我高炽侄儿于何地?!]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棣:你看清楚,这是《明史》说的,《明史》蛮清修的,能有多少真话,这也信?]

    [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朕忍你们明朝皇帝很久了!你们家的史书我们可是认认真真修了95年!!!]

    [明正德帝朱厚照:哇,那惨了…]

    [明嘉靖帝朱厚熜:修了近百年,你们是自卑吗]

    …

    汉

    元狩五年

    刘彻见光幕调侃儒家,不由大笑,又想到“尊儒术”是自己开始的,轻咳一声。

    “哎,不阻扰朕出兵,打匈奴的儒家就甚合朕心意!”

    董仲舒正在教书,教的便是《公羊春秋》。

    底下的儒家学子见光幕如此说,脸色俱变,恨不得拔剑怒斥。

    不过,董仲舒朝他们摆摆手,让他们安心坐好。

    董仲舒抚着胡须,眼睛露出精光,未来的儒家肯定是要跟随帝王变化而变化的,只要儒家的地位不倒,光幕的调侃又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现在俨然是儒家的领头人,他为此自豪了许久,因为是自己使得儒家达到了这个地步!

    何况,光幕也没说错啊,高祖时期叔孙通为了使儒家进一步发展,与时变化,才有儒家今日。

    …

    第218章

    真的是为了笼络人心吗?

    【如果看了前面视频的朋友们,对老朱的狠还是有印象的吧。

    现在要讲的是老朱他是怎么想的?

    “南北榜”案说再多阴谋论,都不及老朱的想法。

    沉浸式代入下朱八八。

    “南北榜”案发生在洪武30年,此时的朱八八已经69岁了,处在人生暮年时,就在明年,大明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就要去世了。

    距离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死去已有五年,他满心培养的皇太孙朱允炆才20岁,他不知道好孙子朱允炆能否担上大明朝。自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朱八八开始为好大孙铺路,使大明能更安稳的交在他的手上。

    朝中有各开国勋贵,手握军权的大将,外面还有野心勃勃的藩王。

    所以有了明初四大案中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牵连者数万人。可以说,到洪武三十年时,当初跟着八八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几乎被杀尽了。

    也因此,从蓝玉案后他看似变得更仁慈了。还曾反复对皇太孙朱允炆道:“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69岁的老朱要操的心太多了>

    <up你不是明粉吗,干嘛用老朱的黑图啊,这芒果长脸,小心老朱诛你九族!>

    <哼,诛我十族又如何[狗头]>

    <爷青回,谁还记得聿聿已经很久没叫洪武大帝了,一直喊的老朱或八八哈哈哈>

    <叫了老朱还不够,又开始叫朱八八了!!!>

    [明太祖朱元璋:朕还真的变了,曾经那些在朕面前蹦哒的人,该杀的都杀了,这次也只是处理了个别人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啊,不是,朕的画像是没有流传下去吗?!]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棡:这都是些什么丑图!父皇万乘之尊,身上的帝王之气]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橚:只有洪武三十一年了么,父皇!!!~]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殿中众人心思各异,或担忧自己的下场,或担忧自己前途,或真心为皇帝感到悲伤…

    有心夺嫡的王爷们,心思活络起来,父皇这下总该立太子了吧。

    朱元璋对还剩下两年寿命一事,看得比较开,还是很淡然的。

    这几年因着有光幕在,他做了许多实事,一忙起来太子逝世的打击也小了很多。

    “父皇,光幕真欺负人,胡说…”晋王朱棡还是站在父皇这一边的,父皇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什么脏活累活,甘之如饴。

    “嗯?哪儿胡说了?你爹以前不就叫重八嘛!”朱元璋佯装发怒,众人不敢回答。

    “天下太平,刑罚自然不宜过重,这点你们也当谨记。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后尔等应谨言慎行,依据行为准备行事,再有欺男霸女之事,直接圈禁,除封地!”

    说完这话,重点看了几个作奸犯科的恶人王爷。

    恶人王爷:瑟瑟发抖,不敢了,不敢了,除了亲爹,谁还会管他们死活啊。直接除封地的意思,不就是给削藩找了条好借口么!

    朱橚以现在自己这半吊子医术观察父皇的身体,嗯…还挺生龙活虎的,这…不像有病之兆啊。

    朱棣又自信了,父皇果然是爱他的。扬起必胜的微笑,太子之位舍我其谁?

    朱樉默默想着,按历史上来说,自己在去年就要死的…现在这是熬过了死劫?

    …

    【从元末起义到统一天下,江山大定,年事渐渐变高。朱八八一直很操心,很担心后世儿孙能不能坐稳皇位,会不会做皇帝。

    于是,为了江山稳固,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强化皇帝的权力。

    洪武九年“空印案”,洪武十三年“胡淮庸案”,洪武十八年“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肃清了吏治,逮捕处死者逾七、八万人,罢除丞相,撤销中书省,严重摧毁淮西集团的力量。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被处死的人只有白信蹈、张信、陈43几个人,刘三吾和宋琮戍边。

    明显知道此案的目的不在于打击开国的功勋臣子。这次北方士子们的不满,让老朱意识到一个问题,人心。

    唐朝之后,北方燕云之地被异族统治了几百年,而南宋之后,华夏大地被元朝统治了将近一百年。蒙元亲地主阶级,所以地主阶级与贵族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大力压迫广大的底层老百姓。

    忽必烈,推崇孔孟之道,提倡理学。给予儒户特权,各地成立儒学。“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

    明初,恢复科举制度后,南人几乎垄断了科举,相对的,北方汉人入仕的机会还不如元朝时大,这就不免引起北方士人对元朝的怀念。

    要知道,大明建国后,国中还有不少地主阶级的士大夫们忠于元朝,以元朝遗老,遗臣自居。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诈死佯狂,求解职事”,“坚决不事新朝,以不忘故国也”。

    或许是老朱想到“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

    此案正好是一个机会。

    但,故元势力真的让老朱害怕了吗?

    这,真的是老朱笼络北方士子的手段吗?】

    <老朱的最大的功绩就是南北一统,再造华夏衣冠>

    <我明白了,士大夫又开始抱团了,南北榜案就是这些抱团的士大夫,所以他们死的不冤。这操作从东晋到南明就没消停过。>

    <元朝怎么讲也是统治了近百年,北方人早都被洗脑了,像曾经的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是最怀念元朝的>

    <呵呵呵,他们只是觉得明朝给的好处太少了,终元一朝一直都是放纵地主和贵族[吃瓜]>

    <唉,可是明朝的南北斗争蛮凶的,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在争>

    [元世祖忽必烈:我大元养士这么久,临到头还有如此多的忠臣[吃瓜]]

    [唐太宗李世民:光幕的话,朕是听明白了,你蒙古是半点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汉光武帝刘秀:又一次提到了地主阶级,与豪强类似吧]

    [汉武帝刘彻:泱泱大地上遭异族胡人奴役,竟没人反抗,还心安受他们统治,替他们守贞,这可真是耻辱!!!]

    [宋神宗赵顼:唉,党争那可是亡国之兆啊,唐如此,宋如此,明也是如此]

    …

    刘彻对明天子朱元璋的各种手段,表示支持和理解!换他在那个时候,也是杀杀杀,全都杀了!

    呵呵,那些遗臣遗老们,也不怕被祖宗戳脊梁骨!

    为汉人,却对胡虏卑躬屈膝,真恶心。

    ...

    “看来推崇孔孟没错,利于统治!”

    忽必烈半点不在意那些除地主和贵族外的人,这搁他们蒙古那儿,就是些奴隶罢了,本就是可以随意打杀,与牲畜一样的存在。

    洪武朝

    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互相对视,他们属于活下去的那一批人,对吧?

    颍国公傅友德心中暗叹,完蛋!!!他肯定也是陛下替孙子扫清障碍中的一个!!!

    曹国公李景隆自觉与魏国公徐辉祖站在一块,他自信魏国公肯定是燕王一党,他这次一定要坚定不移支持燕王殿下!

    凉国公蓝玉:横竖都要死了是吧。

    第219章

    文教渐兴

    【此案不是科举舞弊。主考官刘三吾看着还挺冤?那么是否是其余人在结党营私,想着在老朱死前试探一波?

    这个观点,咱也不是很认同哈,首先,得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在洪武三十年啊,老朱他允许在他手里结党营私?结党营私的人坟头草都两米高了,说的就是你封建王朝最后一个丞相胡淮庸。

    后面这群人被老朱打成胡党、蓝党…有些过了…在我这里,是认为他们只是一群自以为坚持了正义的虚伪人而已,他们只想着借此事出些名声,名望,完全没有考虑过老朱所忧心的南北平衡。】

    <试试就逝世[狗头]>

    <信文人?呵呵,怎么被骗了都不晓得…>

    <这些人对皇帝的话置若罔闻,还故意给皇帝看差的试卷,本来就死得不冤>

    <虚伪!听说明朝后面就发展成巴不得被打廷杖,这样还能得到好名声[捂脸]>

    <就算不是结党营私,他们这群人也太可恶了…老朱真的老了,太仁慈了,没全部诛九族,换成是洪武十几年的时候,老朱全都咔咔一顿杀>

    [宋仁宗赵祯:嗯…戾气会不会太大了]

    [唐太宗李世民:像宋朝一样不杀士大夫就很好?该杀还得杀]

    [汉武帝刘彻:啧,还敢拿天子来做收获名望的筏子]

    [宋熙宁三年王安石:所以我们都是封建王朝咯?]

    [宋熙宁三年司马光:光幕的视频对文人越来越不待见…?]

    [汉元狩五年东方朔:宋朝对你们太好了,真不敢相信你们是过得多么舒服]

    …

    朱元璋大怒道:“是!就是!怎么就不可能了?他们就是在试探朕,文人的心有多黑,朕能不知道吗?!”

    在场的所有文官们,战战兢兢。

    不是这样,不是这样的啊,陛下你得相信我们,光幕说得对,我们怎么敢啊?试探您?那是嫌命活的太长了啊~

    …

    【再来,排除老朱有笼络人心的想法,笼络北人,给南方文官集团警告?这次科举,北人的学识就真的那么不堪吗?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