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31章

    “哎,本王记得方孝孺不是被你诛了十族吗?果然是时移境迁,从明初到明末二百年过去了,你的名声…也跟着变了啊。”

    “对啊,对啊,方孝孺怎么就成了忠义代表了呢?”说话的人是一个傻白甜王爷。

    朱棣的忠实迷弟周王朱橚跟着跳进陷阱,想着方孝孺成了忠义之人,那造反成功的四哥不就成了不忠不义之人嘛!

    于是替四哥委屈道:“方孝孺一个建文余孽,后期还被提高到这地步了?!难怪能传出我四哥诛了他十族的谣言!四哥,你太惨了吧!”

    这话一出,让朱允炆怒视朱棣,哼,你记住了,就算篡夺了皇位,在后世中你依然是个不忠不义的人!

    燕王朱棣回以微笑,起码夺得了皇位。

    朱允炆:吐血。

    …

    崇祯二年,16岁的顾炎武还在学院读书,他的同窗兼好友归庄惊讶道:“!你…我就知道你是好样的!”

    啊啊啊,我知道我的好友有才华,但没想到他这么有才华。

    书院其他学子纷纷看向“未来的大思想家”顾炎武,啊,天呐,以后不仅能著书立学,还是个大忠臣呢。

    听着四周议论的声音,饶是顾炎武不在乎虚名,年纪摆在这里,现在也不由红了脸。

    哎,开心。这次不仅得了太祖皇帝的夸奖,还更加坚定了志向。

    …

    【南宋之后,华夏大地上出现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大多为南方人。

    在古代文化和教育是与阶级挂钩,很明显的一点是北方地主的土地普遍不如南方地主大。南方地主之家比比皆是,他们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耕地交由佃户、奴仆。而他们则是花时间读书,用心创作,去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后来再参加科举考试,成功进入仕途,参加朝政,完成由大地主到政府官员的转换。

    南宋之后,不仅是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也在南移,南人学子在科举方面占尽优势。

    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统计:明朝各科状元共89人,其中南方籍75人,北方籍13人,中卷地区籍仅一人。

    洪武年间(包括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各科进士共867人,其中南方籍的620人,占总数的71%。

    建文年间各科进士共106人,其中南方籍的89人,占总数的83%。

    永乐年间各科进士共1819人,其中南方籍的1519人,占总数的83%。

    不管怎么看,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的。

    回归本题“南北榜”案,首先老朱是肯定清楚南北差异的,科举取南北士子情况肯定了解。

    那么,现在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让老朱小题大做?】

    <想起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徐阶,他家就是大地主,拥有很多土地>

    <啊啊啊天杀的大地主,想念教员啦,教员是真伟人>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这个数据看得人麻麻的>

    <老朱这次还好,没有像前面几大案一样,动辄就是数万的人头落地[吃瓜]>

    [明嘉靖二十七年徐阶:这…嗯…啊…?]

    [唐元和十二年裴度:打…土豪…分田地…?!]

    [唐太宗李世民:嘶,土地革命!此口号莫非便是教员提出?]

    …

    众人被光幕评论中的话震惊到,真是好大的气魄!

    世家大族本就因光幕带来的新技术感到不满和担忧,今日又见光幕直戳他们到心坎,已经是达到恐惧地步。

    实话来讲,现在更怕的是各朝的天子。

    不过,对于雄主,他能将对他们不利的变为利!

    早就看那些人不顺眼了,全天下都是朕的!那些把持着最多土地,隐藏农户的人可恨!

    李世民调整姿势,认真观看光幕,手中还握着笔。光幕还真…有点麻烦了啊…但,它甚好!

    “从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知道,明分三卷,南、北、中卷。因地制宜。”

    “陛下,我朝暂时不需如此做。”魏征害怕李世民依照明朝的分卷制度来实施科举。

    “?”

    李世民轻笑起来,“哈哈哈,玄成勿忧,朕只是在夸那个明天子。我大唐新设科举,且南北差异还未显,更何况…科举选出的人不还是世家子弟吗。”

    说到最后一句时,李世民甚至有些生气,但又无可奈何,真正的寒门贵子又有多少呢?世家子弟家传千百年,底蕴深厚。

    不过,如果他们不识好歹,那便学学后世的“黄巢”来个杀杀杀!

    殿中心腹臣子见大唐的天子浑身散发着杀气,连忙一边看光幕,一边奋笔疾书。

    …

    第216章

    “生在北方,是他们的错?”

    【其实北方也曾拥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由于长期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家园残破,生产凋敝,百姓逃亡,所以文化的衰落也是必然的。

    比起不稳定的北方,南方一带明显是更适合百姓需要的安定条件。虽然苦难也有苦难的文化,但是对于百姓来讲谁不向往和平向往稳定呢?

    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国家昌盛,文化繁荣。

    亘古通今,世人之向往。

    撒花花└(

    ^ω^)」

    嗐,花了二十多分钟总算把唐宋以来的南北差异讲清了,接下来咱们就正式进入正题“南北榜”案吧~】

    <呼,逐渐忘记主题了哈哈哈[捂脸]>

    <评论区某些地域黑别再出来丢人了[白眼]>

    <是嘛,不管是东南西北哪儿个方向咱们都是一家人[比心]>

    <祖国繁荣昌盛!祝愿祖国越来越好!>

    <空降23′5″成功~>

    [汉武帝刘彻:凝聚力惊人]

    [明正德帝朱厚照:哈哈哈哈,不论是到了什么时候都有地域黑,这也算咱们华夏一直以来的传统嘛[捂脸]]

    [明嘉靖帝朱厚璁:最大的地域黑不就是宋太祖赵大吗?]

    [宋太祖赵匡胤:?朕警告你不要说些没有根据的话]

    [明成祖朱棣:那又是谁在刻石中说“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秦始皇嬴政:赵大,路走窄了]

    [宋仁宗赵祯:咳,这条在先帝时期已经没用了]

    …

    刘彻想到自己登基后想打匈奴,被各方制止,他只能将所有人都扭成一团,独尊儒术,任用大复仇思想!

    嗐,后世华夏人很团结啊。

    肯定又是教员的功劳吧。

    …

    赵匡胤见明朝那对堂兄弟一唱一和的,说自己一个皇帝好意思搞地域黑?还有那什么称号!赵大?怎么个个都跟着光幕叫了!!!

    本来想严词反驳,但知道赵光义那东西的后代出来承认的确有这个事情,这就让赵匡胤感到百口莫辩了…

    在座的赵德昭、赵普看着赵匡胤,还有身为南方人的钱俶、李煜也在看着赵匡胤。

    “???”

    赵匡胤开始思考自己会在何时何地说出这条祖训的。

    砰!

    只见他猛地一拍桌子,冲着李煜大怒道:“定是你小子,在原历史上不知好歹抵抗宋军,才害得朕出此下策!”

    李煜:“……”

    本来还想坏心问他为什么歧视南人,没想到他竟然甩锅给我!!!

    赵大真恶毒!!!

    事后赵匡胤直接在朝会上宣布,自己绝不会说出后世子孙不用南士作相的话。

    …

    【嗯,咳咳。知道你们等久啦,来说说“南北榜”案这事儿吧!

    其实事情的本身不复杂,洪武30年丁丑科二月会试,朝廷以翰林学士[刘三吾·湖广茶陵人],王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

    刘三吾是很明显的南人,白信蹈后世人都说他也是南人,但也有观点认为他其实是北人,因为老朱做事一向仔细,不可能让主副考试官都是南人。

    咱也是偏向于认为白信蹈是北人,不是后世都传的南人。

    第一阶段开始

    初取录宋琮等52名,廷试后状元为[陈43·福建闽县人],榜眼为[尹昌隆·江西泰和人],探花为[刘仕谔·浙江山阴人]

    等到考试结果全部公布的时候,来经常考试的人炸锅了,准确的说是北方人群情激愤!

    因为这次考试录取的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

    第二阶段开始

    于是北方落第举子联名“上疏三吾等南人,私其乡”。

    说考试官全是南人,偏心自己的家乡。这才致使此次录取人皆为南人!这不公平!这是黑幕!!这是科举舞弊!!!

    难道生在北方,我很抱歉?

    咱们的老朱看到上疏后,那是大发脾气啊,什么?!咱的治下竟发生了这样恶劣的事!

    “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侍读[张信·浙江宁波人]、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浙江宁海人]等11人各阅十卷。”

    老朱的本意是让他们矮个子中拔高个增录北方人入仕。可复阅后上呈的试卷仍然不佳,甚至屡有禁忌之语。

    第三阶段

    接下来又又有人向老朱告发刘三吾、白信蹈,他们暗中嘱托张信等人,故意选取考生中的陋卷呈上。

    好吧,老朱这次是真生气了,你们当我这几年脾气好点,就可以蹬鼻子上脸了吗?!

    科举舞弊案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不论是不是考官的错,还给了他们一次机会,结果他们不上,各种舆论压力之下老朱下场了。

    “悉诛信蹈及信等,戍三吾于边。”

    春榜考试成绩,无效。

    六月,老朱亲自策问,自阅试卷,“取状元为[韩克忠·山东兖州人],榜眼为[王恕],探花为[焦胜·山西人],共61人,皆为北方人。”是为夏榜,也为北榜。】

    <江西和福建都是科举家族呀,但感觉考官也是江浙一带的人,肯定会有个人主观上的偏好[吃瓜]>

    <肯定不正常,以前都会有北人,不可能一个都选不出啊,特别是老朱都这么明示了诶,找死吗他们?>

    <呵呵,菜,就多练,输不起,就别考呗[白眼]>

    <故意的,他们真的以为老朱挥不动刀了,试探他>

    <说白了,南宋之后南方形成了学阀士族,垄断书院。教书的是南方人,试卷也是南方人出的,什么话语权都在他们手中,让北方学子怎么考?>

    [宋宝元二年欧阳修:这…每个人名后都标注籍贯…太过了吧]

    [汉武帝刘彻:哼,老朱你手下人都是南方人吧,你以前也没少打压他们吧?到洪武三十年了,估计着你也没几年好活了。]

    [汉高祖刘邦:嗯,朕看这事不简单,试探你的可能性很大]

    [唐太宗李世民:学阀,垄断书院…这与世家没什么区别]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刘三吾刚放下的心,又悬起来了。

    他今年已是83岁的高龄,本来就没剩下几年,明年竟是他的死期…

    想到这里,他站着的身体有些摇摇欲坠,被站在他旁边的学士及时扶住,才没血溅御前。

    朱元璋念在他年老,便让人将他扶下去好好休息。

    环顾面前的众位大臣,江西人浙江人湖广人…啧,还真是南人多呢。

    “学阀…还垄断书院!当朕是摆设是瞎子吗?怎么还想搞世家那一套!”

    朱元璋的怒意让人不寒而栗,众人皆请罪。

    “朕是老了,没几年了,但不代表着朕的脾气也变了,既然你们忘了那朕就让你们好好回忆回忆!”

    “那是天子门生,不是你们结党营私牟利的!”

    “你们这群只顾自身利益,罔顾国家利益的人,真该杀!”

    底下的臣子们叫苦,他们是真没有觉得陛下脾气变好,也真没有觉得陛下拿不动刀啊,他们到底怎么搞的呀?怎么敢去试探他?不是他们自寻死路吗!!!

    因为现在的朱元璋,不需要给太孙铺路,他心中下一任继承人的天平早已偏向了朱棣。所以老朱还是那个老朱没有变化。

    …

    北方学子们,愤怒,咒骂,各种声音混杂一起。

    “所以,生在北方,是他们的错了?!”

    “凭什么,他们就能风风光光,自己却是灰头土脸!”

    “不公平,这就是不公平!”

    …

    第217章

    皇帝的好帮手“与时变化,不断修改”的儒家

    【关于“南北榜”案,在各种史料中讳莫如深。

    《太祖实录》中没有明确记载,《明史·刘三吾传》中仅对事件经过给予简单阐述。

    关于刘三吾的结局,《明史》载:

    “建文初,三吾召还,久之卒。”老朱死后,刘三吾就被召还了,至于有没有给他平反?以及“南北榜案”的真相如何?《明史》中未记载。

    也因此关于“南北榜”案大家一直在刘三吾是否舞弊徇私?诸臣试探?还是北人能力不济?这三种中反复探讨。

    咱先来说一个关于刘三吾的小插曲。刘三吾,在73

    岁时才被人举荐给朱元璋,授左赞善,累迁翰林学士。

    根据《明史》记载“三吾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自号坦坦翁。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夺。”

    洪武25年,太子去世,老朱晚年丧子,还是自己最为看重,板上钉钉的下任继承人。这对老朱的打击很大,因为接下来他将面临着到底是立子还是立孙的问题。

    家天下之后皇位一般由嫡长子继承,若不正常的继位是会引起动乱的。

    此时身为翰林学士的刘三吾建言立皇太孙,以绝其他诸王,曰: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