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这么看来的话,好像真的是从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就一直有战乱>
<但是在历史上来看的话,南方真的算是温柔乡>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不就有收不上来税吗?南方富得很,但是皇帝管不着>
<唉,中原地区消耗太大了。而且好像宋朝的苛捐杂税很多,许多人宁愿进城,也不愿意种地。>
<北方乱成一锅粥了>
[明太祖朱元璋:什么?!还管不了了南方那群人?!]
[明崇祯帝朱由检:呜呜呜,大明太惨了TT]
[宋神宗赵顼:你们明朝是定都在燕京的吧,中枢离得太远了吧。]
[明成祖朱棣:你们宋朝因为“在德不在险”定都开封,开封四冲八达之地,骑兵南下倒是顺畅。]
[唐元和十二年韩愈:都城乃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怎能只依靠有“德”?]
[魏武帝曹操:南方竟有如此潜力]
[明正德帝朱厚照:汉朝那时候的南方只是人口少,看着荒芜,其实南方真的很富裕,朕也要亲自去南方看看!]
[明嘉靖帝朱厚熜:不愧是堂兄,好气魄。[吃瓜]]
…
宋
开宝三年
“唉。”
赵匡胤沉重叹了一口气。
以汴京城为都,赵匡胤的想法很简单,一是因为这里是前朝旧都,设备都很完善。二是因为此地占据中心地位,漕运交通便利。
不过,他还真没想过要永远把汴京城作为宋朝的都城。
这个可以日后再议,重新定都。
“则平,你来说说我宋的税类有多少?”
赵普只略微沉思了一会儿,便回答道:“
我宋对五代时期擅自加增的两税额进行了修改,也承袭了唐末五代创征的杂税,漕运、赋税、和买、坑冶、铸钱、茶盐酒矶,杂变之赋、丁口之赋等。”
“是了,苛捐杂税繁多啊。这还仅仅只是我宋初的状况,也不知道后面的皇帝又会多出些什么来。”赵匡胤面色平静的说出这些话来。
但赵普的政治嗅觉让他明白,官家是准备改革了!!!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唯有北汉和辽国。赵匡胤害怕自己这里又出现什么意外,他现在急切的需要把宋朝内部的隐患,一个一个剔除掉。
…
【好啦,咱们前面的第一部分就讲完啦。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之乱,宋辽西夏金蒙元的战争,使得北方陷入了战争的泥潭中。那他们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呢?和我们本次视频的主题南北榜案有何关系呢?接下来就进入到第二部分吧。
二:从大唐天宝十四年到元朝灭亡,在长达六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中,诸多的战乱,使古文明发祥地黄河流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因频繁的战争,使耕种失时,田园成了废墟。
北方的农耕、农业衰败,再加上统治者的多次决黄河,加重了灾害的猖獗。也使得北方的农业落后于南方。北方百姓生活在此间,亦是萧条。
北方重镇太原在北宋徽宗时期人口已经达到一百二十四余万口,可是到了元朝初年就只剩下了十五万余口,这100多年间,人口下降了108万余口。
而西安曾是几个朝代的首都,大唐天宝年间拥有196万人口,到宋徽宗时期也只剩下到27万余口。
类似西安和太原这样的大幅度人口锐减,并非个别现象,在北方这是常态。
不仅是在农业和人口方面的减少,还有因为战乱造成的文化方面破坏。北方文化发展出现停滞和衰退的现象。其实从这里也能窥见后面要讲的南北榜案一隅,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时候的北方文化方面不及南方。】
<战乱的发生造成百姓逃跑,土地变荒,没人种地。而且战争一般还会伴有瘟疫的发生,反正就是各种死人的情况。就算北方再大,但统治者间互相的攻伐,使得大家也不愿意在北方生活。>
<我就记得之前一直说的是中原地区怎么样?后面就变成了南方富裕之地了>
<这不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文化传承吧!连年战乱会使读书人乱跑,然后还会造成许多经典典籍,孤本的丢失。>
<长安啊,好可惜。>
[唐太宗李世民:光幕视频里的关中地区与朕现在所处的关中太不一样了。]
[秦始皇帝嬴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句话说得好啊。]
[唐玄宗李隆基:长安变得如此萧条。]
[武周帝武曌:长安之衰败除了自然原因外,何尝没有你李三郎的出力?]
[宋淳熙二年李清照:想到了昔年金贼南下,所过之处大肆抢掠焚毁文物典籍…]
…
第214章
勤劳又聪明的劳动人民
宋
淳熙二年
绍兴六年起,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临安,至今已有两年。
在绍兴六年之前,她时常作诗词,或感怀自身,或暗讽当代朝廷…
悲宋室偏安一隅,恶朝中投降派!
可是,一切都在绍兴六年发生了变化,不,准确的说,在绍兴五年就有了端倪。
绍兴五年,光幕初现,李清照还在金华。宋朝陷入金贼南下,汉人南逃的局面。朝廷只想苟活,不思北伐。
光幕现世不久,又得知了宋被蒙古所灭。当时的宋朝臣民,可谓是又惊又怕。惊的是宋没有被金人所灭,他们扛住了金人的进攻!怕的是,宋最终还是被异族所灭了。
李清照当时对于光幕频繁称呼宋为怂、送,感到愤怒。就算是光幕又如何,怎能如此嘲笑!可,随着光幕曝光了秦桧所为…而官家的做法仅是轻拿轻放后,这让李清照对当朝官家失望透顶。
之前或许还能说是官家识人不明,朝中奸臣和投降派蒙蔽圣听,因此才北伐不顺利,使自己想重回故土的愿望落空。
直到,光幕出了一期用刘禅来换赵构的视频,所有宋朝臣民才终于看清官家是怎样的人,他胆小、懦弱、包庇奸臣、以莫须有杀功臣…
绍兴六年,赵构死了,这是转折点。
宋进入幼帝登基,重臣辅政的淳熙年。
随着各路北伐军的出发,李清照时常与人作诗赞颂。常在午夜梦回之际,回到故园。
今日见光幕谈及南北之差,谈到文化发展,谈到战乱会使孤本典籍的流失。深有感触。她曾在金兵南下时,带了十五车石器文物南下,旁人劝过她丢掉这些独自逃命,但她不愿。
这些是东西不是正如光幕所说,是代表着文化的传承!
…
【前面咱花了两个部分讲战乱给北方带来了什么,接着开始讲对南方的影响。
伴随着北方的战乱,与之相对的便是南方的安定和繁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便是江南地区人口剧增。
汉朝时南方不显,但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变迁,勤劳的老百姓早就学会了因地制宜。
因为江南地区多湖泊,于是江南百姓便在湖泊中筑堤造成块的圩田(又名围田)。
宋朝的统治者并不注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致使大量的圩田毁废。但范仲淹极为看重圩田的效用。
曾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淹不及,为农美利。”
于是范仲淹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重视,诏令两浙地区修整圩田,并且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大力推广。
值得肯定的是围湖造圩,这一举措不仅扩大了,耕地使粮食丰收,还解决了抗旱涝灾害。】
<范公治水还是有一手,提出了“浚河”“置闸”“修圩”三点。[点赞]>
<果然还得是老百姓会有办法啊,一个办法不一定适用于全国,必须得学会因地制宜。>
<是由汉代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
<宋朝统治者真废>
<现在开始南北异形啦>
[宋仁宗赵祯:都听范公的。]律周
[秦始皇帝嬴政:南方的开发该提上日程了]
[唐太宗李世民:因地制宜好啊,此句甚妙!]
…
宋
开宝三年
赵匡胤顺利灭掉南唐后,吴越国也纳土归宋,吴越王钱俶也很积极的来到汴京城。
赵匡胤对钱俶的主动大加赞赏,时常宴请各旧国君主,而钱俶总能伴在赵匡胤身边。
曾经的南唐国主李煜对钱俶不懂何为唇亡齿寒的道理感到无语,南唐和吴越“相依为命”,李煜数次派使者前往吴越说服钱俶,想让他答应共同抗宋。可是,钱俶这个人就是个傻逼,完全不懂李煜的苦心,一心跟着宋国走!
就算现在他们待在同一块地上,李煜对钱俶总是横眉冷对,时不时出言讽刺。
殊不知,在钱俶的心中则认为李煜不识好歹,跟着赵匡胤又不亏…
而且这位赵官家的心胸还挺大,李煜写过不少悲伤故国的词,也没见赵官家生气把他杀了。
因此当光幕提到圩田时,曾经的吴越国主钱俶瞬间抓住机会。
“官家,苏州多修筑圩田,臣对此事知道甚多,愿助一臂之力!”
赵匡胤面露喜色,深感钱俶这小子太上道了!
“好,待光幕完后,与宰相说道。”
李煜强忍不适,恨恨地喝了一杯。
…
【江南不仅是多湖泊,有的地区还多山,丘陵密布。
这也难不倒咱们勤劳又聪明的老百姓。他们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梯田远远望去如层层云梯。梯田能够改变地形坡度,拦截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
圩田和梯田的成功,又让农作物,“水稻”多了更多的种植空间。
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具发展。比如,在汉时有一种叫做龙骨车的水车,这种水车旱涝皆宜。后来大家以此为基础发明了水转翻车、牛翻水车等等,有了农具的发展,不仅省时省力还效果还显著。
当然了,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江南地区除了社会稳定外,得益于气候水利的诸多因素,使它的亩产量远高北方。
元明清时期,地广人稀的北方长期实行粗放耕作,得到的是广种薄收。
但根据清代的《皇朝经世文编》记载:“南方种田一亩,所获以石计;北方种地一亩,所获以斗计。”
所以宋代以来在经济重心南移后,北方不仅失去了劳动人口的,还是只在人口质量和农业方面比不上南方。
这里有提出关于南北榜案的背后原因,便是北方的社会文化经济落后衰退,南方富裕繁荣、勃勃生机。】
<北小麦,南水稻>
<还是得有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
<清代的那个记载好离谱啊,一个石计,一个斗计,差距也太大了吧。>
<唉,莫名想到了现在的山河四省[叹气]>
<想说你这题偏的太远了,要不是最后来了这一句话,我都要忘记主题是什么[捂脸]。>
[唐太宗李世民:嘶,那怎么提高北方的耕作呢]
[秦始皇嬴政: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指要重视墨家?]
[明成祖朱棣:山河四省?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四省有什么问题吗?难道后世还存在南北之差?]
…
各朝会作画的人,都很忙碌。因为光幕上展示的各种农具,那都是造福百姓的利器啊!
各朝统治者对南北的差距现在是有了明确的认知。看到有评论说这个视频逐渐偏离主题,他们表示关于明朝“南北榜”案他们不是很在乎,但是可以多说一说怎么发展农业怎么发展民生,如何改变现状。
同时也在感叹难怪后世说明朝的粉丝多,朱元璋有再找华夏之功。且看一看明朝是怎么解决南北问题。
洪武年间的北方人不服气,然后,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许多北方士子脸上又红又臊,光幕都讲得如此直白了,“南北榜”案肯定与刘三吾等主考官无关咯,意思是怪只能怪咱们北方士子能力比不上南方士子,考不过他们呗!
与此同时的刘三吾,总算抹了一把虚汗,看情况应该是与他没关系的吧…?
目前光幕还未全面展开讲“南北榜”案,都是众人对“南北榜”案的猜测。
第215章
“打土豪,分田地”
【已知的是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南方的文化得到了发展和繁荣,这期间人才辈出。
据统计唐代以前,南方的进士比较少,南宋以后渐多。
根据《唐宰相世系表》记载,唐朝宰相共369人,北方人约占十分之九。北宋时做宰相的仍多是北方人,但到了明代南方人做首辅的占绝大多数,从南北方人做宰相或首辅的变化,可以看出是南北方文化水平在发生变化。
曾说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北卷》中指出:“今制,科场分南卷、北卷、中卷,此调停之术,而非造就之方。夫北人,自宋时即云,京东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举人,拙于文辞声律,况又更金元之乱,文学一事不及南人久矣。”
“今南人教小学,先令属对,犹是唐宋以来相传旧法,北人全不为此,故求其习比偶、调平仄者,千室之邑几无一二人,而八股之外,一无所通者,比比也。愚幼时四书本经俱读全注。后见庸师窳(yu)生,欲速其成,多为删抹。而北方则有全不读者。”
南北士人差异,不仅仅是因为金人和蒙元战乱,还有便是北方的学习环境不同,南方重教育读书,北方不为这些,就算是读书也只为应试,四书五经不读全注,只想要快速的完成读删减版。
而顾炎武也明确提出:“故今日北方有二患,一曰地荒,二曰人荒。”这便是南北方文化水平差异的真实写照。】
<江南有稻杆、丝麻业兴盛、桑树又多、竹也不用多说。利用这些为原料,造纸有了新发展,还有各种活字印刷技术。学术浓郁之风啊!>
<你前面说的这些,我还不是很认同。直到看见你列的宰相和首辅的变化好直观的感受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距啊。>
<明朝好像还出现了许多乡党,既是同乡就互相拉一把。抱团太多了。>
<万万没有想到大明都经历了200多年北方还是地方人荒的现象[震惊]>
<看这节奏,后面应该还要讲到南北分卷吧>
<顾炎武启蒙思想家,从小跟着寡母学习岳飞、文天祥、方孝孺的忠义,明亡后参加抗清,后面又累拒仕清!>
[汉武帝刘彻:活字印刷技术?是个好东西[点赞]]
[唐太宗李世民:明朝这么做岂不是让党争愈演愈烈了。]
[秦始皇嬴政:好吧,收回前面的话,原来南北的差异弥合并不容易。]
[明太祖朱元璋:又是一个我大明的忠臣啊]
…
此时明朝前的南方士人,心生了羡慕。这明朝好似还挺不错。
朱元璋凝神,不太高兴。原来咱没解决啊。
“因为地荒,所以人慌;因为人慌,所以地方。”
“不好解决啊。”
殿中众人眼观鼻鼻观心,大工程诶,陛下这是又想折腾了。
唉。
秦王朱樉一天不挨骂,心里不舒服,非要见缝插针去怼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