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第129章

    那个声音并没有回答赵匡胤的话,等确定他走到正确位置后,系统999散发出的金色光芒耀眼夺目。

    赵匡胤疑惑道:“还是光幕吗?我有什么要做的?”

    系统999终于说话了【此书乃神秘人赠送,是否接受?】

    “......”

    “我接受。”赵匡胤满腹的疑问还没来得及问,就见手中金光闪烁,不得不使人拿手遮蔽。

    “父皇!你怎么样了?”

    “二哥,你还好吗?”

    听见德昭和光美的声音,赵匡胤明白自己又回来了。

    “多长时间了?”

    “不长,也就一瞬间的事。”赵光美看着二哥的眼睛说道。

    赵德昭盯着父皇手中的书,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书名说的总不会是那个被关在宫里软禁的三叔吧。

    赵匡胤心道,果真是神仙手段。

    ...

    顺利检阅军队,回到宫中。赵匡胤开始研究这本名字叫《我给赵大当省心弟弟》的书。

    “省心弟弟,是说光美吗?”

    看了一部分,已经知道是后世写的了,但是里面有许多的“科技”,用书中的原话来讲是要让大宋攀科技树...

    ————

    明

    洪武二十八年

    今天是和光幕约定的时间。朱元璋挑了近一个月总算选好要带哪儿几个去了。

    像戴思恭这样的医学大才是必须的...

    朱元璋正在嘱咐御医戴思恭、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湘王朱柏,待会儿见到的事要认真对待。

    【此书是奖励给你的】

    系统999的声音传给朱元璋,朱元璋根本没时间说话,就见面前金光大作,一本书静静的躺在殿中央。

    湘王朱柏大步走向中央,拾起书,看到名字惊喜的和两位兄长道:“是写我们爹的!”

    朱棣和朱橚也齐齐看过去,走近后,大声念出名字:“家父明太祖?”

    戴思恭和朱元璋面面相对,朱元璋挥手示意他下去,光幕今日应是不会出现了。

    看着儿子们双手递来的书,朱元璋好奇道:“家父?这是写的哪儿个儿子。”

    书的封面看着倒是花里胡哨。

    朱元璋见三个儿子还不下去,一直杵在殿内的意图,他瞬间明白。

    冷笑道:“都给咱下去!咱这还不需要你们。”

    朱棣、朱橚、朱湘在心里腹诽:“是谁大早上将他们叫来,说有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他们。”

    ...

    开始读时,朱元璋紧锁眉头,“写的什么玩意!”

    读了一半,陷入沉思,“原来还可以这样。”

    读完后,朱元璋心爱的抚摸着书封,“朕亦可以!”

    他知道此书也就和《三国演义》、《三国志》的区别一样,乃后世演义而作,但大体没有错误。起码,里面的海上大帝国和分封诸王到海外的举措他是很喜欢的。

    ...

    第212章

    “南北榜”案的前因:先从北方多战乱说起

    忙碌了一上午的李然然,在逛了微博,小红薯后终于打开了13站视频。

    李然然翻到每日热门,查看感兴趣的视频。

    一个很熟悉,无数次都想了解,但困于能力理解而没能完整得知的话题,吸引了李然然的注意。

    【深度解析“大明南北榜”案的前因后果】

    【大家好哇,我是你们的up主大萌隆武帝朱聿聿。前面咱讲了洪武四大案,评论区很多朋友们留言让咱再讲讲洪武朝的最后一案也就是影响甚远的南北榜案!

    好啦,咱这就遂了你们的意,讲讲南北榜案。

    先给不知道此事的朋友科普一下,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

    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原委,就必须要知道他的背景。】

    <南北榜案,虽然不像前面几个案一样,动辄就是数万的人头,但是他的影响力真的很深远。如果当时老朱没能恰当处理的话,这很容易会造成统一不久的国家发生了新的动荡[捂脸]>

    <博主也是不容易,把朱元璋的一生大事都要讲完了哈哈哈>

    <明朝也就前两个皇帝能讲讲,后面的就算了吧>

    <赞同,朱元璋、朱棣=明朝明君(不要扯仁宣之治,朱瞻基丢了他爷爷打下交趾)>

    <影响就是,我们现在高考用的也不是统一试卷>

    [明成祖朱棣:是我的好生圣孙啊!当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明永乐十三年朱瞻基:皇爷爷,孙儿那时肯定是有苦衷的…]

    [隋文帝杨坚:交趾就是后世地图上面的越南吧,什么时候独立的?]

    [唐太宗李世民:安南自汉武帝平南越后设郡县,一直是在我们的版图上面,我大唐是有安南的。]

    [宋太祖赵匡胤:嗯…宋…应该…有吗?]

    [宋仁宗赵祯:我宋一朝面临的外敌实在太多,前有辽国后有西夏,至于交州也实在是没那个精力…]

    …

    明

    洪武二十九年

    “洪武四大案?”有忘记了光幕前面讲过的官员小声询问。

    他算了算不就三个吗?

    “蓝玉案。”他旁边的官员同样小声提醒他。

    “嘶。”

    一阵抽气声传来,啥?还有蓝玉案啊!这又要死多少人…以后离他远点,莫受牵连。

    秦王朱樉好笑的看向朱棣又看向朱允炆,眼神似乎在说:叫做好圣孙的,可不靠谱。

    朱允炆又气又恼,只得撇头冷哼。

    朱棣则是压根没看朱樉。

    洪武帝朱元璋开始从字面上分析南北榜案。南北二字已经点明了主题,朱元璋感觉自己抓住了深意。

    “哼,你们又在闹什么!”

    听见依旧威严的皇帝发怒的声音,众人低头看地面。

    科考一般是定在二月举行,也能叫做春榜,然而现在又多了一个夏榜,许是在六七月又举行了一次考试。

    但是,为什么一年内要举行两次考试?

    而后面提到的刘三吾舞弊案…

    刘三吾赶忙上前向隐忍发怒的皇帝请罪,口中直呼:“陛下明察啊,臣自信绝不会插手考试,定还有隐情…”

    朱元璋对刘三吾很重用,也很信任他。再说,光幕只是提了一下又没说完,他还不至于小气到因此罚罪。

    让刘三吾麻溜起来站一边去。

    …

    【咱们先来唠一唠,这个时代背景啊。为何会有“南北案”?其实此案可以看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后果。

    自唐宋以来北方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与之相对的是南方较为稳定,因此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到大明初年时,南北的经济、文化,各方发展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黄河流域是我国古文明的发祥地,发源地为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灌溉了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

    但,划重点哈,唐宋以来发生的各种大战,也都发生在黄河流域,即北方。

    唐朝的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率平卢、范阳、河东等镇十五万大军反。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贼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考试点,经济重心南移>

    <这样的话那是不是北方?因为过度砍伐树木造成的水土流失,再加上黄河的几度决口,所以那时北方的发展是要低于南方>

    <安禄山起兵,从范阳到洛阳就花了不到一个月,官兵基本上不战而降,或弃城逃跑>

    <以前的关中平原是真富啊,大秦以此出关横扫六国,秦、西汉、隋、唐等十代王朝都建都在关中,之后的关中平原…>

    <关中在隋唐就不行了,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关中闹饥荒,暂时迁都洛阳。唐高宗李治,也曾七次就食于东都洛阳。武则天登基后,干脆迁都洛阳。

    唐中宗夺回皇位后,又迁回长安,结果关中又爆发了大饥荒,群臣请求皇帝去东都,结果他大发雷霆,还说“岂有逐粮天子耶?”到唐玄宗时期,也有五次就食洛阳的情况。安史之乱后,大唐后面的皇帝想去洛阳讨口吃的都不行了,饿死的大唐[狗头]>

    [唐太宗李世民:堂堂大国怎能被饿死?!天子连想去长安之外的地方都不行了?!]

    [明正德帝朱厚照:大唐天子最喜欢去的地方不是蜀中吗[笑哭]]

    [秦始皇嬴政:关中以后这么缺粮吗?]

    [汉光武帝刘秀:长安地区连连战乱,人口锐减,宫室焚毁,难啊。]

    [隋文帝杨坚:还有四年,关中大饥荒!得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

    唐

    贞观三年

    “众卿可有对策?”大唐天子李世民霸气坐在上方,询问众人对光幕所说的关中缺粮一事如何看待。

    马周道:“人口剧增,所需粮食众多,若再发生饥荒,从关东运粮道路险阻,不易也。堵不如疏,一味从外界调粮,不如发展本地粮食。”

    魏征听见后,皱眉反问道:“关中倒是能称为沃野千里,难道往年各朝都没发展农业?”

    杜如晦也没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嗯…光幕之前提及要多种树,不过度开发?意思是要用,也要维护?”房玄龄试探开口道。

    李世民心中更担心的还是饥荒,怕关中饥荒多!

    …

    【不止叛军四处抢掠,唐军抢掠得也很凶狠。咱们的诗圣杜甫在《石壕吏》中描写:“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安史之乱中邺城之战,唐军各路节度使60万大军败于叛军5万人。《资治通鉴》记载:“士卒所过剽掠,吏不能止”。

    唐肃宗为了镇压安史之乱,请来了回纥兵,允诺“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女子皆归回纥。”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唐军和回纥军攻下长安后,回纥想按照约定对长安进行抢掠,被在场的太子李豫以若先抢了长安百姓,则洛阳百姓将会死守,不如将抢掠长安改为洛阳。

    因此,“回纥入东京,肆行杀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虏掠,三月乃己。此屋荡尽,士民皆衣纸。”

    地狱笑话,一时之间也分不清到底哪方才是叛军。】

    <虽然但是,我点进来是为了看大明,不是听安史之乱的,这确定没偏题?>

    <不是,你都不看标题的吗?标题都说了是深度这些前因后果,肯定要把前后逻辑讲清楚诶[吃瓜]>

    <当你以为叛军已经很不是人的时候,会发现唐军也不太当人>

    <北方人太惨了吧,哪儿方都要来抢一波>

    <长安百姓:躲过一劫

    洛阳百姓:好好好,你们唐皇室真清高,真了不起[点赞]>

    <大唐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埋了也挺好>

    [秦始皇嬴政:天子允诺胡人抢掠自己的百姓,此天子能为天子吗?]

    [汉武帝刘彻:唐肃宗太没骨气了,太子也窝囊!]

    [汉元狩五年霍去病:就看着汉人被胡人欺压抢夺???恶心。]

    [魏武帝曹操:哼,胡人也胆敢来我汉土肆掠!]

    …

    第213章

    自唐宋以来北方战乱带来的影响

    唐

    开元二十四年

    唐玄宗李隆基稍微安心点,原来还有个比他更差劲的继承人,唐肃宗你可真能干。

    贺知章等官员为大唐天子做出的混账事感到悲伤。

    张九龄的脑海中又冒出大不敬的念头,怎么就不能换个天子?

    李白、杜甫和高适在游历大唐的同时,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孟浩然便是其中一个。

    今日众人围坐饮酒作诗,见光幕突然又提及安史之乱,在场诸人无不愤慨。

    “对啊,对于百姓来说,到底谁是叛军呢?”杜甫喝得有点多,一时间话也顺其说出。

    “

    此屋荡尽,士民皆衣纸…”何其悲哀,做出这种事情的人竟是唐军。

    想要报效国家,施展一身才华,现在该何去何从。

    因光幕,早先还欢聚的众人,现在都陷入深思。

    连最为豁达的李白都皱眉为大唐百姓和未来感到迷茫。

    …

    大唐洛阳人:叛军,唐军,回纥军,都不是好家伙!一定要阻止安史之乱的发生!

    …

    【也是因为长江一带的南方地区所受安史之乱的祸害较小。当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全国的经济重心也开始南移。

    唐朝衰亡后,北方的战乱现象并没有因此得到削减,相反,又进入了到一个分裂局面。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兵祸连连。

    与北方战乱频繁相对比的是像蜀、吴越、南汉、南唐等地,都能保持二、三十年或四、五十年稳定。百姓大多南逃,这无疑给南方带来了许多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生产的发展,为南方增添了活力。

    宋朝建立,黄河流域、长江流到珠江流域,又重新归为统一。但北宋失去了燕云16州,西边又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当时整个南方担任着北宋首都的粮食供应的重任。辽、西夏、宋、金,互相攻伐,使得整个北方地区满目疮痍,战乱频发。

    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下,整个中原以及淮河南北,又遭受到战争,于是大量北人南逃,造成了北方土地荒芜,无人打理。

    到了南宋,秦岭、淮河以北全部被金占领,但南宋依仗富庶的南方,在金和蒙元的铁骑之下硬生生再支撑了一百五十多年。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