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这一夜真就是回合制游戏嘞,一个睡下一个起,一个起一个睡下...><小兵:今天站岗免费看耍猴>
<诸葛亮:今天免费看了《赤壁前传》的首映,江东戏剧学院出来的人都是影帝>
<周瑜:哼哼,这还拿不下你[吃瓜]>
[魏武帝曹操:啊啊啊!!!怎么这么蠢!你都知道周公瑾是个精细人了,难道还觉得他会把密信放在这么显眼的地方吗?!]
[东汉建安五年蒋干:呵呵呵!]
[季汉章武二年丞相诸葛亮:这段编得甚为有趣啊]
[季汉章武二年西乡侯张飞:是嘛,这才是大大增加了那啥的戏剧效果嘛]
[吴大帝孙权:哼哼,不论过程如何,最后的结果都是曹贼大败于赤壁了!]
[东汉建安五年吴侯孙策:吾弟当为尧舜!]
[汉昭烈帝刘备:啊?]
[明崇祯帝朱由检:......]
...
东汉建安五年
要不是面对着许多人,曹操真想不顾形象的翻白眼。一巴掌拍到桌面上,语气很冲道:“看来江东鼠辈还是小瞧他们了!”
跟着光幕叫惯了江东鼠辈,也下意识认为江东不足为惧,显然这次的视频让众人收起了轻视之心,不敢托大。
荆州
蔡瑁在心中后悔不已,早就听闻曹丞相多疑,周瑜这招定会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不过,这计策也太明显了,曹丞相麾下良臣武将众多,必能看出这是周瑜的反间计!
收回对未来自己的担忧,蔡瑁现在更忧心的是姐姐蔡夫人的态度...最近总是阴阳怪气的。
自从光幕曝光率众投降的事,姐夫荆州牧刘表看上去对自己毫无嫌隙,感情照旧,但是总觉得还是有些奇怪。
江东
文武众人:“......”
“计策倒是不错哈哈哈。”
“可惜,不能再用了。”
周瑜不在乎道:“无妨,无妨。这部分约莫是罗贯中自己加的,历史上我们不这么做还是赢了。”
孙权悄悄问哥哥:“兄长真的认为我...”
孙策咳嗽一声,略微尴尬道:“那当然,仲谋在江东统驭这么多年,肯定不一般啊。”
害,主要是想到了仲谋历史上的谥号,“则天法尧曰大”。
...
【清晨,蒋来走进曹操的大帐中。
蒋干高兴道
:“丞相!干虽不曾说动周瑜,却为丞相探得一件紧急要事。
”
蒋干将怀里的书信拿出,递给了曹操。
曹操看完书信后大怒道:“嗯?二贼如此卑劣!”
蒋干拱手道:“此事还望丞相尽快决断,久则有变。”
...
蔡瑁、张允二人来到曹操帐中。
曹操:“我命尔等急速进兵三江口,与东吴决一雌雄。”
蔡瑁劝阻道:“丞相,水军尚未练熟,不可轻进啊!”
曹操大怒道:“待尔等练熟水军,我项人头已献于周郎帐下!推出去,斩首!”
侍卫们将蔡瑁和张允拖出去。曹操坐在桌案前生了一会儿气,不久又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中计了,急忙站起来向帐外高喊着。
曹操:“放他二人回来!”
蒋干满面疑惑。
不过,终究还是晚了。侍卫端着蔡瑁和张允的人头走了进来。曹操更是悔恨不已。
曹操坐了下来气急败坏道:“好个周郎小儿!”
蒋干看曹操非常不高兴地看着自己,不解其意。曹操用力挥手,示意蒋干离开。】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蒋干温酒斩蔡张>
<大冤种蒋干哈哈哈>
<笑不活啦,昨个晚上只有曹老板在认真睡觉[捂脸]>
<曹老板是不是有起床气啊,脑子还是懵圈中,所以才会上当>
<原来我的表情包出自这里啊>
<这是三国最快的刀斧手[吃瓜]>
<论大魏的办事效率>
<曹操斩蔡瑁——操之过急>
<蒋干庸才耳>
[明正德帝朱厚照:评论的人都好有才华]
[宋太祖赵匡胤:嗯...原来早上起来后脾气不怎么好是因为有起床气啊]
[明汉武帝刘彻:曹操本就性格多疑,再加上对蔡、张二人本就打算用完就杀,谈不上什么后不后悔]
[东汉建安五年孙策:让毛玠、于禁两个旱鸭子训练水军[震惊]]
[季汉章武二年关羽:难怪于禁学了十二年都没学会...]
[东汉建安五年于禁:不要小瞧人哈...?]
[魏文帝曹丕:......]
...
季汉
章武二年
关羽端起酒杯递给旁边有些憔悴的男人,“文则。”
“关将军...”于禁的脸上因有病容,即使勉强扯出的笑意,也能感受到焦虑之情。
唉,于禁的心中也确实是饱含愁苦,本来觉得降就降了,结果偏偏有个作对比的,庞德那厮竟不肯投降,这么一来倒显得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
一边觉得愧对先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边对此事感到羞愧。
关羽知道于禁心里在想什么,不过他才不管这么多呢。总有一日要亲取伪魏邺城!
...
蔡瑁悬着的心终于还是死了。
“曹丞相竟然这么对忠心于他的人!”
暗下决心,定要让曹操后悔!
第209章
沧海有孤忠
李然然趁着晚饭时间看了一集的《三国演义》后,出门与朋友打电话,聊天间谈到了下个周末去旅游。
等两人商议差不多了,李然然也重新回房间刷短视频。
...
【沧海有孤忠——张煌言的一生】
(音乐声响起,画面暂开讲述属于张煌言的一生。
视频的开头是少年时期的张煌言,经常与人谈论兵法之道,那时他的人生理想便是学有所成,报效大明。
中举人的张煌言还没来得及高兴,大明的国都北京便被农民军攻入,皇帝自杀,大明内外皆困。
随着画面中大批奇形异状的清军骑兵南下,他们不仅摧毁不服从者的肉体,还进行强制的剃发易服以摧毁其精神。
张煌言骑马持剑开始了他的反清复明之路。
...
狱中的张煌言,面色如常,做了一首绝命诗后,英勇奔赴刑场。)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万历四十八年六月,出生于浙江鄞县。12岁丧母,便跟在父亲张圭章身边,张圭章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
崇祯十五年,朝廷急需军事方面的人才,于是在文科考试中增加武举项目,在考察骑射时,张煌言射三箭皆中靶。那年22岁的张煌言自信参考中举人。但李自成领导的起义烽火已经席卷全国,明王朝岌岌可危。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尽。实际意义上的大明王朝亡国。
次年,清军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已经25岁的张煌言毅然决定去浙闽沿海地区,以图起事,光复大明。】
<南明的三柱石:
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
农民起义军、海贼、文臣>
<苍水先生祠>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令人敬佩,其英雄也!>
<张公千古!!!>
<张仓水先生,南明的脊梁啊!>
<呵呵,清军的连破?那是接二连三的屠杀!>
...
崇祯帝朱由检在心中默算,大明的脊梁仓水现在才九岁啊!不过,这刑部员外郎可还在北京呢。
传令让王承恩带张圭章进宫,他要好好看看未来大明柱石的父亲。
而张府中,张煌言正哭着抱住母亲赵氏,“不要...不要。”
赵氏即使心中波澜万千,但表面上依旧微笑抚摸着年幼的儿子,“娘这不还在嘛,不怕啊。”
毕竟还小,加上母亲温柔的安慰,小张在听见光幕说他未来中举人了。高兴大呼:“看!爹,儿22岁便中举人了,比你厉害多了!”
张圭章也点头附和,“是,你呀,最厉害了!”
低头看小儿,张圭章眼眶微湿,结果是什么已经可以预见了。光幕之前的曝光,说过南明没能成为南宋,反清复明也失败了,那么...吾儿会是...
...
【南明隆武二年,满清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市相继失守,张煌言赶回故里与家人诀别,随后追随鲁王至舟山,在舟山组织招募义军。
南明永历元年,4月13日,崇明岛发生暴风,总督等人被清军俘获就义。张煌言也因飓风吹翻船舶,陷入清军之手七日。在逃回海上的路中,被清军围困,张煌言率数人骑突围。
南明永历五年,舟山之战。张煌言牵制住清军主力,此战舟山军民死难者18000人,合葬于定海城北龙峰山下。
南明永历七年,张煌言带百艘战船向北进发。在崇明一带围困城中的清兵达8个月之久。
南明永历十二年,张煌言进军浙江,攻克乐清、宁海等地。有时,命运便是如此,刚看到成功希望的义军,却在羊山遭到了一场大台风,损失了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8000余人,张煌言只得被迫撤回厦门。
南明永历十三年,张煌言再次率义军入长江作战,沿途受到到沿江民众的热烈欢迎,故明降清的旧日官吏更是纷纷倒戈,此次顺利收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汉人百姓们皆争相争持牛酒犒师,扶杖炷香,望见衣冠,涕泪交下。
但是,随着郑成功因率军攻打南京城失利,被迫退回海上后。张煌言所率军很快便处在危险境遇之中,清军围攻,溃败。张煌言不顾疟疾发作,历经千难万险回到浙江沿海,收复旧部,再图光复旧国。
清廷“迁海令”,致使义军“无所得饷”,只得“开屯南田自给”。郑成功率军前往台湾,清兵大举南下,南明永历政权覆亡,清廷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严词拒绝。】
<舟山啊...心脏骤停[大哭]>
<永远都不会忘记带清的大缺大德[微笑]>
<北伐灭清!!!>
<天不佑明,天命不在明[叹气]>
<只能说大明气数已尽...>
<唉,郑成功虽然也很好,但是他这里是真的坑了张煌言和李定国...这次可以说是最后的机会了>
<南明的张尚书、李晋王、国姓爷...>
<
朱元璋修的南京城,没挡住朱棣,没挡住清军,最后却挡住了郑成功的复明大军,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
朱棣入南京城是有人开城门,清军入南京是因为投降派开门,郑成功没能进入南京城是因为他选择了围而不攻导致了清军回援>
<也是在那一年,茅麓山上的一把火,宣告了以复兴明朝为旗帜的大陆抗清武装结束了>
[秦始皇帝嬴政:王朝兴衰,几百年一过,又是新的一轮。]
[汉高祖刘邦:所以说嘛,政哥,别执着长生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满清的装束,真刺痛我眼,我汉家衣冠...]
[宋淳熙二年岳飞:北伐,驱除鞑虏!!!]
[宋仁宗赵祯:怪不得光幕评论说了好几次南明是“茅麓山高,流寇死社稷。伶仃洋广,海贼守国门。士绅不纳粮,军门不发饷。文臣水太凉,武将当藩王。”[震惊]]
[明嘉靖帝朱厚熜:南明没能成为南宋,或许就是因此。]
[明正德帝朱厚照:想到你那个摆宗孙子,竟还活了这么多年!你死的时候怎么就不拉着他一块呢。]
[明万历帝朱翊钧:咳,我大明的列祖列宗,我朱翊钧在此立下誓言,绝不会使满清之事再现!]
[明永乐帝朱棣:小子,好好干,小心朕去梦里找你。[微笑]]
...
朱元璋气得脸色通红,想到南京城心中郁气无法消散,只得冲朱棣发脾气:“是不是你小子把好运耗光了!”
“可怜我大明的忠臣啊。”
全场除了朱棣,其余王爷和文武们均提着袖口擦拭眼泪。
朱棣表示很冤枉,光幕都说了是郑成功的错误决策导致的失误,关他什么事。
文武中有家在浙江的,看见满清的屠杀,无不涕泪,口中喊着:“满清鞑子不当人!屠夫!”
...
【康熙三年,复明无望。张煌言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
张煌言陷入绝望之中。他解散了义军,隐居于海岛闭门谢客。同年7月,张煌言被叛徒出卖被抓。同年9月,在杭州被清军所害,行刑时他拒绝跪而受戮,坐而受刃。
临刑前他抬头望见吴山,叹息道:“好山色,可惜沦为腥膻!”
终年45岁。